这是一段尘封近四十年的往事,也是一个由我们同单位当事的四人共同保守的秘密,只是,这四人之中,有两人早已作古,活着的两人里,除我刚年近古稀外,另一人也近耄耋之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我再不说出这段故事,恐怕这个秘密就要被我俩带入坟墓了。
此事要从一九八六年三月底的一个工作日上午开始。在此之前,先要将某些背景情况作些交待——
我们工作的单位,是一家中型国营机械厂,那一年,单位搞机构合并,几经折腾,才算是有了一个较稳定的结果。我们四人恰好都在设备科工作,准确地说,是老刘、小葛和我从原先的技改办合并到了设备科,而小翟则一直在设备科工作。
老刘当年五十五岁,是一位部队正营转业的干部,到了地方,担任科级领导,是我和小葛原先所在的技术办主任。老刘身材魁梧,空军出身,当过飞行员,后因为身体原因,改为地勤,后担任空军驻某厂的军代表。老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喜欢与人交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话语充满着逻辑性和哲理性。当我工作调动到该单位后,一直跟在老刘后面,也深深了解老刘的为人,更因为我也姓刘,理所当然地把他当作本家大哥一般尊重。
小葛虽然年过四十五,早已不小了,却在单位里总被人习惯地称作“小葛”。这可能与他从十几岁当学徒起就在这单位工作有关吧。除了真正的年轻人外,一般把姓前喊“小”的都是单位老人,久而久之,新人也就随着大家的叫法延续性地喊“小”了——小翟亦是如此。小葛是位高级技工,尤其是钳工活儿,可谓厂里的标杆,至今还没有一人敢跟小葛叫板。但长相瘦高的小葛完全没有那种权威的强势,相反他的脾气还特别好,为人厚道几乎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对人对事都是一样地热心肠。当徒弟的徒弟被带出来一大堆后,小葛自然就从车间调往科室,从事高级点儿的技术工作了。技改办是一个掌管全厂技术改造命脉的部门,小葛在这里不仅是位技师,而且还要参与规划之类的工作。
小翟的年纪与小葛不相上下,都早过了不惑之年。小翟毕业于老牌中专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可以说,小翟也算是设备科的元老级人物,却一直没有被领导提拔重用,工作二十年来,几乎都在设备科担任电气技术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小翟的强项是强电,弱电则是后来才兴起的控制技术。小翟技术过硬,在他手里,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哪个车间遇到难题,他都会随叫随到。大家都爱把这位一身胖肉、满脸憨厚而整天笑眯眯的家伙喊作“翟大哥”。
而我,则是前几年因家庭原因才从省城调到这里的新人。一到新单位,就被分配到技改办工作。说是新人,并非我工龄短,除去上大学的几年,怎么说我也有十几年的工龄了。只是到了一个新单位,工作环境与同事,都那么陌生,一切都得从头来。所幸我遇到了老刘、小葛这两位热心厚道的领导和同事,才至少在本部门没有了被欺生的感觉。我们在技改办一起呆了两年,也经历过几件像样的项目,其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项,是后来获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的“微机控制的连续推杆式退火炉”节能改造项目,而在这个项目里,我担任的是总体设计任务。
之后,随着单位机构合并,技改办被撤销,我们都被并进了设备科。老刘这位原先的技改办主任,在设备科挂着闲职,当个享受正科级待遇的“调研员”,小葛则担任技改项目的文案工作兼设备档案管理,我因偏重于技术岗位,担任了设备科的大修理和设备备件工作。也就是在这里,我又结识了小翟,并且很快就成为好朋友。
说了那么多题外的话,回到那天上午,恰好科里没旁人,只我们四人在办公室,老刘悄悄地对我们三人说:“今天中午吃饭时,你们到我家来,我有件重要的事情跟你们商量。”说完,嘴角边还露出神秘地一笑。
当我们端着饭缸子都聚齐在老刘家时,他家餐桌上也摆满了各种荤菜素菜,刘大嫂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夹菜吃。客套之后,老刘放下筷子,一本正经地说:“现在,有个私活儿,当然难度也有点大,你们敢不敢接?”
我知道,单位最近刚刚开过会,告诫职工不要私自到外面做兼职挣钱。在那个年代,在职职工是不允许兼职挣外快的。所以,老刘的话里,有两重意思,一是敢不敢违反规定兼职挣钱,二是这个活儿有点难度,敢不敢接。
我们三人互相看看,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到老刘脸上。可以说,刚刚完成那个热处理节能改造项目的我们,都非常地自信,若是挑战难度大的项目,会给自己带来一种兴奋;而是否违反规定,则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不说出去,谁会知道呢?
年轻气盛的我,率先开了头,表达了自己想听听看的意愿。小葛小翟也附和着。于是老刘便对我们说出了事情的缘由。
老刘的大哥在铜城市蔬菜公司当书记,最近他们公司接受了一项任务:帮助下属腌菜厂研发建造一套脱水菜生产设备。脱水菜是将新鲜蔬菜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去除蔬菜内的水分却保持蔬菜原有营养成分的一种方便运输、保存也方便食用的一种蔬菜干制产品,食用前,只需将脱水菜在冷水中浸泡十几分钟,便使蔬菜恢复至脱水前的原样,然后依然按照新鲜蔬菜的烹调方法制作食用。目前,脱水菜在国外已经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每年的市场需求量都很大;而在国内,却极少有这样的生产厂家,生产设备也比较原始落后。铜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是全省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季节性,新鲜蔬菜大量上市时,在运输和保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每年因新鲜蔬菜滞销而腐烂扔掉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但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像洋葱、生姜、大蒜、豇豆这一类含水量不高的蔬菜,特别适应制作成脱水菜。因此,市里经过调研,向省商业厅申请了专项资金,决定拨给蔬菜公司下属的一家腌菜厂,专门用于研发脱水菜生产设备。
起初,蔬菜公司将此项目委托给了铜城市科委,大家都没有太在意这个项目的难度,觉得只要有资金有科研人员,很快就会完成这一项目。可是,铜城市科委有关人员经过几个月的攻关,几乎一无所获,眼看委托研发的半年期限就要到期,这边却一筹莫展,而再过几个月,大批的蔬菜就要上市,如果在此之前不能研发、制造出脱水菜设备,不但上级批准的项目完不成,而且还会白白错过一季蔬菜上市期。作为蔬菜公司的主要领导,老刘的大哥对此愁得寝食难安。老刘也是在前日看望大哥时,才听说了此事。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老刘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由我们四人能组成一个研发团队,完成铜城市科委未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一想法对于老刘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近两年的工作中,他已经非常了解小葛和我的能力,再加上小翟,可谓各有所长,或许真能在大哥“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听完老刘的情况介绍,我知道这项任务非同一般,什么“脱水菜”,什么“蔬菜干制”,什么“脱水工艺”,这一切,对于只懂得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我,如读天书。小葛与小翟也大眼瞪小眼,呆呆地望着我和老刘。可是,年轻气盛的我,极爱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心仿佛有挖掘不尽的智慧,那种不甘退却、渴望成功的勇气,总是引导着我完成一个又一个创新任务。经过几分钟的沉默,我终于鼓起勇气对老刘说:“我想试试,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一起干?”
老刘似乎就在等我这句话,立刻表示,千万不要有思想负担,实在不行也没关系,不是连铜城市科委弄了几个月都没下文吗?毕竟,我们不是搞食品和蔬菜专业的,不是专家。有了我和老刘的表态,小葛与小翟似乎也有了底气,都表示要干大家就一起干。
虽然答应试试,但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我,决心先把思路理清。我知道,这次要干,肯定还是我担任总体设计,好在我们四人能力上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角色都不重复,老刘可以担任项目的联络与技术外的一切洽谈;小葛可以担任一部分机械设计与施工指导;小翟可以担任电气设计与施工指导;而我,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整个项目最核心的部分——脱水菜工艺方案与设备总体设计。
很多事情都是隔行不隔理,机械行业如此,脱水菜项目也一样。作为一个成套生产设备研发项目,必须先确定工艺方案;而在此前,必须先了解脱水菜的工艺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工艺目标,也就是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产品质量标准。而脱水菜,对于我来说,不但完全陌生,而且毫无概念,毫无头绪。但作为项目设计牵头人,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任何疑虑和胆怯来影响团队其他人;相反地,我必须用自己的信念与思路来引导大家,积极有效地开展这项未知的工作。
我跟老刘他们商量,是否能带我们与铜城市蔬菜公司的人先接触一下,最好能看到脱水菜的实物样品。老刘和那边电话联系后,答应第二天带我们过去。后来铜城市蔬菜公司还主动提出派车接送我们。果然,次日上午,一辆北京吉普车停在老刘家楼下,司机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
这是我第一次到铜城,虽然只到了铜城蔬菜公司和那家将要生产脱水菜的腌菜厂,对铜城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在这里,我们受到了热情招待,从蔬菜公司到腌菜厂,上上下下都把我们当作财神爷一样地供奉着。只是铜城市科委的人没有接见我们,这样也好,至少我们不会因他们的失败而在思路和情绪上的受到影响。同时,我们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脱水菜。样品是一小包蒜片,这种硬邦邦的大蒜干片,果然浸泡在冷水里十几分钟,便成为我们熟悉的大蒜切片,无论是口感,还是气味,几乎都跟新鲜的一样。这种神奇的脱水菜,立刻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我决意尽全力跟大伙儿一起去研究它、开发它,攻克这个难关。
回来之后,经过一晚上思考,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作了沟通:一、先作调研,查阅资料,弄清楚国内外有关脱水菜的产品标准、产品工艺原理及工艺过程,摸清有关脱水菜的主要技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二、在此基础上,提出至少两套工艺方案进行对比,确定一套最适合铜城方面的工艺方案,作出可行性报告;三、对工艺方案进行细化分析,确定设备方案,作出项目成本估算;四、一周后,到铜城市蔬菜公司现场进行项目可行性汇报,争取项目方案一次性通过。
老刘听后,无限信任地看着我笑,说:“我早知道你小子能行!”小葛与小翟也表示赞同。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原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开头的艰苦调研。由于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蔬菜加工,还涉及到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当然也涉及到我们熟悉的机械、电气方面。我们跑市图书馆,跑科委资料室,跑大学,跑工厂,跑一切能提供与项目有关信息的场所。我们白天跑资料,夜晚作翻译整理,次日再聚在一起通报归纳。整整三天后,一个个工艺方案雏形渐渐形成。这三天里,我们不但掌握了英国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脱水菜产品标准,还了解到相应的工艺形式,以及中国目前脱水菜工艺所处的水平和现状。这些,都为我们提出自己的方案找到了最有力的依据。
一周后,我们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一份脱水菜生产设备的可行性报告摆在了铜城市蔬菜公司领导的面前。在这份报告里,不仅有对脱水菜工艺原理的详细描述,还有三套可对比的工艺方案,以及我们优先选择确定的方案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拿出整个生产设备构想方案,并且做出了初步成本估算。
铜城市蔬菜公司出于慎重,请来了铜城市科委的有关人员,在公司会议室里,召开了脱水菜生产设备方案可行性分析会。作为方案主要设计者,我代表四人团队作了报告。我首先在黑板上边画边写边讲解,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脱水菜的工艺原理、必须的工艺过程和需要达到的产品质量标准,接着又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垂直循环工艺过程、单侧水平循环工艺过程和双侧水平循环过程三套方案,并且将它们的优缺点逐一对比,最后以一系列的优化数据为依据,毫不犹豫地优先选择双侧水平循环过程方案。应该说,那是一种授课式的演讲,整整一个小时的发言,台下鸦雀无声,台上信心满满,发言结束时,一片掌声。原本安排了半个小时作为提问与答疑时间,此刻却无一人提出异议和疑问。最后,铜城市科委一位分管科技进步工作的副主任只说了俩字:“完美!”
方案被通过是无疑的,但铜城市科委却提出要把我们这份可行性报告复印留存。我们四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他们要我们的方案,应该不是为了截留我们的成果;即便是那样,那也只是一份设计方案,没有详细的设计计算核心资料,要想实现目标,哪有这么容易,何况还有老刘的大哥在里面起决定性作用呢。于是,我们便把原稿交给了对方,他们复印后便还给了我们。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跟铜城市蔬菜公司及腌菜厂有关人员商讨了计划。由于任务太紧迫,原本大半年的时间,现在只剩下四个多月。我们只有尽量压缩设计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施工、调试。所以,我们答应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全部设计,并且尽可能地把采购时间与设计同步进行;采购、外协加工与施工任务由腌菜厂专人担任,由我们负责施工指导和关键部分的施工、安装、调试,两个月之内完成;还有零头几天作为机动时间。由于除去锅炉整个项目预算费用为七万元,我们提出将其中的百分之三,也就是两千元作为酬劳,此外,设计所需的办公用品、差旅费等另计,实报实销。蔬菜公司方面一口答应下来。当天,我们与铜城市蔬菜公司签署了项目协议书。
其实,当我们的双侧循环过程方案一出台,老刘就会立刻联想到之前我们完成的那个“微机控制的推杆式退火炉”热处理节能改造项目,因为该项目在过程方案上采用的就是类似双侧水平循环的结构形式。我们的脱水菜工艺方案最终选择这样的双侧循环过程,其实就是有了前面热处理项目的启示和底气。所以,老刘一点也不奇怪,这也是老刘看好我们几个的根本原因。虽然在最初他跟我们说任务时并不知道我们会选择这样的方案,但他一定感觉到脱水菜项目与热处理项目会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内在联系。
从铜城回来后,我们四人按照计划表再一次作了更详细的分工。我深知项目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大家又都是业余时间干,顶多特殊情况必须利用上班时间时,请个假,或者互相之间掩护一下,打个马虎眼,主要还是利用晚上和礼拜天,况且那时的礼拜天甚至一周连一天都难得到保障。但我们团队中个个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人叫苦、推脱,反之还在设计接口时交互配合,大大提高了设计、绘图的效率。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为自己干”的运作模式雏形,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只有团队的统一协调。两个月的设计任务,我们用了一个半月便完成了,为整个计划赢得了半个月宝贵时间,因为在施工、调试阶段,很多未知的因素都会左右着项目计划的完成,多一点余地,就多一点主动。
在我们设计之初,当一些重要数据出来后,排风机、冷风机、空压机等等大件采购单就已经确定提出,腌菜厂的便有专人向厂家订购;而当机械零部件图纸确定后,外协加工也同步展开。此时,施工车间现场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采购件与外协件到来组装。
六月的梅雨季节,天气闷热,车间里更是如此。老天还时不时地来一阵雨,接着的太阳照射下,整个大气就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蒸笼。人在这种环境里,不干事都一身汗,何况还在紧张地工作。为了实现双侧循环过程的构想,我们进行了多次模拟计算和现场测算,对脱水菜生产过程中各个区段的热力、风力和进程速度实施可控性和反馈补偿性调节。而这一切,除了对其进行供热、供风和推进外,还必须有一个符合工艺条件的双侧循环热场、风场保温隔热结构,一切都在这个结构空间内实现完成。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在车间现场先建造这样一个双侧循环工艺过程结构;而建造这样的结构,需要我们的现场技术指导,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一个多月过去了。时至七月中旬,按照我们设计构想建造的双侧循环脱水菜设备终于显现出雏形。紧接着,内部的轨道、风机、风口全部安装到位,外部也建成一条单侧输送循环线。所有的机械动作均由气缸、齿轮齿条等执行部件完成,包括进、出口封闭门的打开、关闭;而这些动作,都由一个控制柜进行程序控制,按照设计输入的指令,执行设定的机械动作和工艺任务。一周后,通往锅炉的蒸汽管路也安装到位,可调节的热量、风量供给接通到从进口到出口的各区,同时各个测量点的热电偶也将把各区温度值反馈到控制中心,结合环境温度、湿度的数值,进行实时补偿控制。可以说,到七月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现场工艺试验验收的最后一刻了。
进行工艺试验验收是我们所有人最期待的日子。那一天,蔬菜公司派专车把我们四人接到铜城。在腌菜厂的脱水菜车间现场,我们见到了铜城市科委和蔬菜公司的领导;作试验使用的蒜片,也按照设计的来料要求,白花花地码放在专门设计的五层工位器具输送车上。整个工艺试验严格按照我们编写的脱水菜设备操作规程与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作为监督者,我们四人分工负责试验的机械动作、电气控制、工艺过程和产品品质等四部分,并且给腌菜厂选派的相应人员示范培训。
由于脱水菜采用的是循环作业,工艺节拍按照不同蔬菜采用40至45分钟不等,内部循环满负荷时需要十四车原料,顺序地经过预热、低温、恒率、降率、室冷、强冷等六个阶段到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持续约十个小时。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是信心与耐心的考验。我们坚信,按照设计计算得出的结果,一定不会有什么差错。此时正值夏季伏天高温,车间内部环境温度高达38度,虽然有风扇、排气扇等降温、通风设备,也无济于事,现场人人汗流浃背,衣衫湿透。后来除了我们四人和受培训的人员外,其余一干人等全都受不了高温相继离开车间,去了有空调的办公室等待消息,当然腌菜厂的领导也时不时地来看看现场情况,送来冰镇汽水和西瓜为我们解暑,用餐时间还给我们送来饭菜。
从上午十点钟开始,到晚上八点钟出第一车产品,我们与高温与耐心较量了十个小时,终于迎来了工艺试验的一次性成功。当第一车产品样品含水量测试结果出来后,我们不顾浑身汗水,在车间里欢呼。5%的含水率,则是我们的硬性指标。产品外观色泽呈米色,经浸泡试验后,完全恢复到新鲜蒜片的程度。
晚上十点钟,现场的生产仍在继续,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也都上手可独立操作,这边蔬菜公司设宴招待我们,为我们的成功开了一箱啤酒。早已耐不住性子回家去的铜城科委人员得知试验验收一次性成功的消息后,也赶来参加庆祝。就这样,大家敞开了喝,放开了吃,直至午夜之后。
其实,成功对于我们,是早已预料中的事,只是大家一直处在期待中,要亲眼看到这一事实。四个月的辛劳,换来的不仅是两千元钱的酬劳,更是一种自我挑战的成功,是铜城市从科委到蔬菜公司和腌菜厂上上下下对我们能力、人品的认可,更是一种“他们做不出而我们做出了”的骄傲。
当蔬菜公司领导把两千元钱交到老刘手里时,那种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来报酬的感觉真好。当即我们把这笔钱作了分配,大家一致公认我应该得最多,拿六百元;老刘因是项目联系人,拿五百元;小葛与小翟,每人各四百五十元。六百元,几乎是我当时一年的工资呀!钱拿到手后,老刘对我们交待又交待,此事绝不能外传,仅限于我们四人知道,否则大家都会受处分。我们当下建立了“攻守同盟”:就算把这事烂到肚子里,也不能让别人知道。
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我们对脱水菜项目的牵挂也渐渐淡漠起来。虽然有几次他们遇到了问题,来咨询请教,我们也帮助作了解决,但毕竟人家已经完全掌握了脱水菜生产的技术和设备操作能力,而且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补充完善,用不着我们再操心。
一年后的一天,每天在办公室必读省报的老刘,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找来,我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被报上的一篇文字所吸引,其标题是——《铜城市科委攻克技术难关,脱水菜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看完这篇对我们只字未提的报道,我们四人八目相对,说不出一句话来。人们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此刻的我们,只能是:雁过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