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建雄的头像

安建雄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3
分享

朱苦拉的原味爱情

朱苦拉的原味爱情

安建雄(彝族)

我到达朱苦拉,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坐落于渔泡江边陡峭的崖壁上的彝族小山村——朱苦拉村,洒在村前被誉为“中国咖啡活化石”的古咖啡林里。

在枯瘦如柴、山高峡深的渔泡江沿岸,朱苦拉是被神灵特意眷顾的一小块神秘之地,它安稳地坐落在崖壁腰间,像一把古老的太师椅,数百年来,用魔性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

“朱苦拉”,在彝语里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在朱苦拉未通公路之前,它的处境,用“与世隔绝”来描述一点都不为过,不管从哪一个方向,到达朱苦拉都绝非易事。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这样偏远荒蛮的地方,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建盖有规模较大的教堂。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因酷爱喝咖啡,将一株咖啡苗不远万里带到此处栽培,没想到竟创造了一个传奇。在田德能的影响下,在贫瘠土地中刨食的彝民,居然喜欢上了咖啡的味道。我不知道,这样的结合,是否能称之为“浪漫”?

我并不喜欢喝咖啡。一次次去朱苦拉,撞击我心灵的,更多的是山民们生存环境的艰难,还有,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女人,叫郑淑莲。

郑淑莲原本生活在四川乐山市夹江县县城城郊的一个村庄。夹江县有“天府明珠”之称,是中国西部瓷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郑淑莲家虽然不富裕,但比起深山里的朱苦拉,条件肯定无法同日而语。

一个生活在“天府明珠”之地的妙龄少女,缘何会来到相隔千里的滇西大山深处“猴子见了都要淌眼泪”的小山村?

因为爱情!

我见到郑淑莲的时候,是她来到朱苦拉村36年之后一个春日的午后。我们到达村口,打电话给她。她刚好在村口自家的咖啡园里采摘成熟的咖啡。鲜红的咖啡果,一粒粒被她娴熟地树上摘下来,放到一只小桶中。见到我们来,她收了手中的活计,带着我们去她家中喝她煮的手磨咖啡。

在一只简朴的瓷杯里,最原汁原味的朱苦拉咖啡不紧不慢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我端着咖啡,翻看着她以前的老照片,听她柔声润语讲起很久很久之前的那些故事。

世间事,无巧不成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会儿,朱苦拉村的彝族小伙李忠刚好在夹江县当兵。高中毕业后的郑淑莲,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选择去一所小学里当了代课教师。

他们的相识,源于一场露天电影。那天下午,郑淑莲和女伴一起到部队医院的篮球场看电影。途中,看到一个小男孩的篮球掉到了一条河里。正当小男孩十分着急的时候,一个战士很快跳入河中,捞起篮球游回岸边交给了小男孩,而后便很快离去了。那个战士的举动,让郑淑莲心生出几分敬意和好感。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如此,那之后的故事便不会发生。巧的是,在电影正精彩的时候,放映机突然出了故障,工作人员只好打开应急照明灯,原本漆黑的广场突然变得亮堂起来。郑淑莲起身伸了一个懒腰,转过身时看到了一个有些眼熟的身影,正当这时,那人也转过身来——居然就是前面帮助小男孩跳到河中捡篮球的战士。双眼目光交织的那一瞬间,郑淑莲突然觉得脸颊发热,心跳加速。那个战士点头向她打招呼,她也羞涩地点头示意他坐下。

那个战士,就是来自朱苦拉村的小伙李忠。

缘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要是到来,天兵天将也阻挡不了。不久之后,一场军民联欢活动在郑淑莲代课的小学里开展。部队医院的医务兵李忠正好也前往演出节目。在节目演出前,两人在厨房帮厨时,互相之间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此走进彼此的生活。

每一个女孩,对爱情的向往都会带有诗意的浪漫。郑淑莲也不例外。当了解到李忠来自云南大理时,她用满怀期望的眼神看着李忠说:“我想去大理,我想去了解你的家乡,了解你成长的地方。”听了这话,李忠心里真是无比的激动,紧紧地攥着郑淑莲的手,眼中泛起了泪花。

……

在书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过不少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要受到到残酷现实的折磨和考验。郑淑莲和李忠的爱情,也不能幸免。

1982年,李忠退伍。郑淑莲想法设法化解家人的阻挠,怀着最美好的心愿,终于和李忠一起踏上了回朱苦拉村的路途。

哪曾想,朱苦拉那么遥远!翻不完的大山,走不完的险峻山路,遥远得几乎让她失去了希望!脚上磨起血泡,破了,还得继续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朱苦拉村时,眼前贫瘠落后的景象,让她心都凉了大半截。

好在,李忠对她的爱,是爱到骨子里的那一种。

刚到朱苦拉的头两年,郑淑莲真的也感到很痛苦。一开始,她连一句彝族话也听不懂,除了李忠,她没有人可以倾诉;李忠家中弟兄多,分家的时候,住房、粮食、用具少得可怜巴巴;山那么陡,到地里干活或到山上放羊,一不小心就会跌大跟头;还有生活习惯,与在四川夹江县的老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郑淑莲也曾经流过眼泪。但她最终咬着牙选择了坚强,和丈夫一起努力撑起一个家庭。特别是有了女儿以后,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过得好一点。她起早贪黑,常常到渔泡江对面的永胜县铁锁乡做一些小生意,倒卖小猪、做凉粉卖等都做过。因为她有知识,人又勤劳,过了几年,家中的情况渐渐有了好转。

1985年,是郑淑莲人生中的又一重大转折点。当时,宾川县“增百致富”工作队入驻朱苦拉,发现朱苦拉因条件太艰苦,小学里留不住老师,村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无学可上,只能辍学在家。工作队员找到村干部了解,得知郑淑莲是高中毕业生,而且还曾经教过书,便想请她到村中小学担任代课老师。

从这一年起,郑淑莲再次走上了讲台。一开始,教学工作就遇到了大麻烦——郑淑莲不会说彝族话,学生又不会说汉话,连最起码的沟通都难以进行。去上了两节课,她开始打退堂鼓。这时,李忠站出来,鼓励她坚持下去。他安排好家中的活计,家务活也基本上全承包了。上课的时间,他经常到学校里去当翻译,同时,教郑淑莲学彝族话,教孩子们说汉话。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郑淑莲基本上能与孩子们沟通了。如今,郑淑莲可以讲满口的彝族话,俨然是一个朱苦拉的“土著”了。

从1985年走上讲台起,郑淑莲便全身心投入到朱苦拉孩子的教育当中。白天忙着上课,晚上挨家挨户做家访工作,一天天、一点点,带孩子们学习知识、学习良好的习惯,也带着村民们慢慢改变落后的观念和不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走出蒙昧落后。

以前,因为不通公路,每到开学,郑淑莲要走二十多公路的崎岖山路到乡上去背教材。后来,公路通到了朱苦拉村委会,但朱苦拉村到村委会的7公里多依然是崎岖的山路。国家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后,每一周,郑淑莲都要到村委会去将营养餐的食材背回来,然后亲自煮给学生们吃。

郑淑莲真正将朱苦拉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将血浓于水的情感,融入到这座贫瘠的大山之中。真心的付出,换来了令人欣喜的回报——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现在,她的学生有的成为了政界官员,有的成了商界精英,还有的成为了家乡的致富带头人。郑淑莲本人也由最初的代课老师转正成为了国家编制的人民教师,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县政协委员。2014年,她被评为“大理身边好人”。

来到朱苦拉后,郑淑莲也回过四川夹江县的老家,但只是屈指可数的几次。早些年,她不敢将已经懂事的女儿带回去,生怕她说漏了嘴,让父母和哥哥姐姐知道自己的艰难,怕他们伤心难过,也怕他们不让自己再回朱苦拉。她也找各种理由,一直未让亲人们到朱苦拉来。

有没有曾经想过要离开朱苦拉?郑淑莲说,开始那些年,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在一次自己一个人回四川老家的时候,做过思想斗争,但最终还是又回到了朱苦拉。她说,她舍不得李忠,舍不得这个真心爱她的男人。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而郑淑莲则是因为爱上一个人,一辈子便坚守住一座山。

郑淑莲的爱情,就像一杯手磨的原味咖啡,它的苦,为它的醇香铺好最厚重的底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