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学人“老子十四章”
孝道学人“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夷”为不入目,无色的意思。
听之不闻,名曰希。耳主听,能听以察物,“希”则概而有间,非听所闻,故希者无音,希声独闻。
搏之不得,名曰微。物之可搏而得者,在于有形体可博之。无物之可搏,欲搏而不得,所以大象者“微”也,无形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涉於形器者,有阴阳之辨,故上皦下昧,有所理由。夷希微三者,至神之所妙,至道之所行,所以不能知其皦其昧,“皦”光亮的意思;“昧”灰暗的意思。不皦不昧,不离於“一”也,故不可诘,“诘”查问、查究、诘问的意思。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状之状,有却不见;无物之象,有却不可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形容“道体”的长久,无边际。道之大常,自古以固存,故能知古始,即能“执古御今”,是谓道纪。
这一章老子形容“道”,道者圆通化始,是物性之始。
德者遂成物终,知性起於道,形生於德。万物之生归于道之德,生成既彰,二名斯显,息用归宗,即二常一。道无形,无色、无音,载德为体。德之所存,皆因有道行。故,德者从道也!有人曾经和学人说,易之学重于术,术精通无须论德。无德用术,则无法从道,“道”不纪者,精通何有?这也是大道理!
老子在这一章里用了“恍惚”二字,让学人联想起“光波”。光既是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又是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长λ和频率ν的乘积是光速c,即νλ=c,也就是说,光的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频率越低,波长就越长。光是持续震动性的,波有长有短,由于速度快,故咱们看到是连接的。事实上,光是一闪一闪,或者忽明忽暗,就如忽恍忽惚。
光波是交变电场与交变磁场的相互激发与传播。在任一时刻,振动的电场强度矢量E和振动的磁感应强度矢量B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互相垂直,而且也都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电磁波是横波。光既然是横波,就具有偏振性。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只需研究电场强度矢量E的振动就行了,所以也可把E矢量的振动称为光的振动。光波看不见故以E矢量的振动,佐证光波的振动。光波如老子说,无形、无色、无音,皆不可得。光可载信息,现在的量子力学发明了光纤信息传输。光学目前还在研究之中,学科中把光学分为波动光学以及量子光学。
既然都是光学,为什么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无法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呢?因为,目前为止对光的研究还是属于在完善中。如果你需要把光看成波,那它就是波;你需要把光看成粒子,那它就是粒子。这不就是“不可致诘”了吗?
我们看的电影,是由一段一段经剪裁过连接组成的影像,由于画面的每一动在0.1秒或以下,故咱们看不出来一闪一闪的连续画面。在所有光里,还有咱们察觉不到的光,如波长0.01~10nm的光是X射线等。光之长存悠久,正如“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宇宙万物之生灭——时间、空间、光的概念都是基于运动的观念才形成,而运动的观念来源于观测者的分别心。所有现象都是基于分别心生灭所产生的幻象,又曰“恍兮惚兮其有象”。老子在公元前五百年,就知道其中玄奥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