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伊的头像

安伊

网站用户

其他
201808/28
分享

老子十六章

孝道学人“老子十六章”

孝道学人“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笃”,存粹的意思。要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必须要清静无为,只有这样才能“静以徐生”。“吾以观复”,我因此也看到了循环往返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万物变化纷纭,各循环往返其根。“根”,本初的意思。回返本初为静,静为回返本初,即天命(天道)。回返本初为常理,知常而明心。不知常,则自我陷入险境中。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常者能容,容纳的意思;能容者无私无畏,无为的意思;大公无私则为王,圣人的意思;王就是天,天就是“道”,“道”悠悠长存,无身而存。


“道”为虚,为无者,若要达到从道,须持守清静而无为。虚者道之极,静者道之始,极於至虚,方万物并作。所谓,一阴一阳万物生长,一动一静即万物并作。心为身根,由有妄想,养成客慧,故有尘劳,不能自静。妄想既除,客慧自息。


从而明觉,内照本来,静而生慧(智慧)也。


为什么要静?


《黄帝内经》曰“静里乾坤,以静养生”。


《大学》曰“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


《太极》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道藏·天乐集》曰“道由虚静而入,由虚静而证。虚谓虚心,静谓静气,乃性命双修之玄要也。心不虚则气不静,气不静则息不和,息不和则神不凝。”


《佛藏·般若波罗蜜多经》曰“善现,一切智智清净。”


《儒藏·四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英国谚语》曰“安静是生命的皇冠。Quietude is the crown of life.”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曰“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泰拳王·Buakaw》曰“静是出发。”


《王永彬》曰“博学笃志,神闲气静。”


古文典籍里、名人名言里都可以看到推崇“静”,必然有它其中的玄奥。以个人角度论,“静”是一种修养,归根曰“静”。静者心和,处事不惊。心静神定,则泰然自若,为最高境界的修养。持静修养,本体澄清,方能生觉,觉者明心,才能找回初心、本我的意思。所以,人只要知足不争,就容易心静若止水。“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智慧萌生的根源”,为什么又是智慧,又为智慧萌生的根源?


首先,“持静”需要智慧去坚持;静而自我澄清,静了才能找到初心、本初,看到事物、宇宙世界的纯朴自然规律。当心生明觉,自然能提升更高的智慧。有一种智慧,非静不能有;有一种意境,非静不能感。非卸掉内心的欲望和掩饰不可,心灵纯朴清静,有了“觉”才能“悟”。老子很清楚地表达“道”虚极,至虚而非五官身体所能感应。若不能静,又怎么悟道、从道?


那么,以通俗的物理科学角度论,爱因斯坦广义的E=MC²用来计算物质能量,但这公式只针对动态能量。能量存在于物质中,即便物质为静态。当能量持续加重于物质时,此时,物质产生动能量。而,通过力产生的能量是可以累积的。故,当分析一个物质的总能量时,离不开区别动态、静态能量。因此,有了这公式,E=γMC²,而γ函数的


公式是,     E(动态能量)

             γ= ——————

                   E(静态能量) 


假设,动态能量固定,静态能量值越小,γ函数值就越大,相反,静态能量值越大,γ值就越小。“储精蓄锐、静而以徐生”就是这道理。


咱们都知道,人类是3+1维度空间的生物。所谓3+1纬度,即三维空间+时间。人是活动在四维空间里的。外在的因素比如时间的流逝、人来人往、事物的变迁,是咱们控制不了的。但,自己的精神意识,可以控制。当不受外在因素所迷惑时,就能做到“静”的状态。


静下来时,就可以明白接下来学人说的这一番话,


——人想掌握八维空间所以人类研究时间维、速度维、温度维、电磁力维、万有引力(或斥力)维等。人类认为掌握多维空间就可以是拥有所有,无所不能……


……可是,人却又忽略了,多维空间的展开都来自于“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