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学人“老子十七章”
孝道学人“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上德、尚贤的意思。上德下知有之,而不能识之。至高尚贤,德高望重的,都会知道他的存在,但见识不到。
其次亲之誉之,则识之矣。能见识到的,必然是亲和的、有美誉的。
其次亲誉不足,则从而畏之。美誉没有的,就会让人胆怯、畏惧。
其次畏之不足,则又从而侮之矣。胆怯、畏惧也没有的,就会有侮辱。
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故,不亲者即畏,不畏即侮,此乃自然之道。夫下之所以不信其上者,非必下之过也。由信不足於上,故使之疑於下,而不足怪。圣人自信既笃,犹兮不言。及其事成功立,百姓莫知其所以致之,虽欲不信之有,不可得。
这一章老子用了“太上”,代表最崇高者。最崇高者可以是最高统治者,可以是从道、修道之贤人,亦可以是抽象的“大道”。“道”无为而治,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各得其所,顺其自然。如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亲之誉之,畏之侮之,吉凶悔吝是也”
咱们经常在易藏里、道藏里看见“吉凶悔吝”四字。其实这四字源自《易经》。吉凶、悔吝、万象、八卦、四时、阴阳,皆出於一炁而生大道者也。反之,则是以大道与炁为祖,四时、阴阳、五行、八卦、万象、变改、吉凶、悔吝之一体。
何谓“吉凶悔吝”?《系辞传》里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悔吝”,动生之枢机。很多人认为吉凶悔吝就是催吉避凶的意思。其实其含义并不是催吉避凶,而是万物生长中的一种自然规律。“吉凶悔吝”,代表万物变四种变化循环规律。吉凶从何来,从纪量而来;悔吝何来,从象而来。古曰,“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以个人比喻,“吉凶悔吝”就是人遇事、处事的四种自然现象。吉者吝;凶则悔,常人待人接物,在最得意之时,谓吉。吉者吝,吝的意思就是,不舍得、不思虑祸患。人在得意的时候,总会欠思虑,当拥有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怕失去,这代表吝啬、舍不得;当失意来临时,犯下错误时,才会舍以表示后悔。不仅人会有这现象,动物、花草树木亦有。故,“大道”以最崇高的地位看待万物时,此现象为自然的。“大道”无吉凶,万物有。
大自然的变化,如冬去春来,寒去暑来,水流湿,火炎上等自然现象,本质上无也吉凶。但因为有了准则(纪量),大自然的变化有了吉凶之数。而给予准则的是人,所以,大自然因人类也会形成“吉凶悔吝”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