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钱结英雄情
红色沃土,诗画后山,后山,乌江北岸一颗碧绿的明珠,红军南渡乌江从这里经过,勤劳朴实的后山人民,世代谱写着感人的英雄情,红军故事在这里流传,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姬曼。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30年前,穿越时光,回到那个绿树掩映,家家都是黑瓦土墙。玉米挤横梁,辣椒挂房柱,鸡鸭成群,遍地牛羊的后山,马山脚下的蓝天、白云、小草、野花,充满宁静而悠闲的小山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村,一群朴实的人用行动结下了浓浓的英雄情。
那是1991年的春天,五天一次的赶场,让僻静的后山有了些许的热闹,人来人往的街头,马铃声,吆喝声,叫卖声连绵不断,青砖黑瓦的乡政府门前用红纸书写“为钱壮飞烈士募捐修墓活动”的横幅,下面摆着一张破旧的办公桌,桌上放置一个募资的纸箱,正面贴着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书写着“募捐箱”,几个大字,两个身穿中山装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围桌而坐,四周站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有人问:“嘶,第一次看见政府叫老百姓捐钱,这钱是捐来干嘛?”政府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为钱壮飞烈士募资修缮墓,随后人群传来稀稀疏疏的讨论声。大家相顾而觑,表情俨然,不久后围观的人们相继散去。
30年前的后山,信息闭塞,没有多少人知道钱壮飞是谁?他从何而来?我们为何要捐钱给他修墓?正在这时,不远处慌慌张张跑来了一个小女孩,扎着小辫,稚嫩的脸庞露出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穿着的确良蓝布上衣,怀抱着一个小猪存钱罐并递给了工作人员,用稚嫩的声音说道,我要给红军捐钱修墓,工作人员愣了下接过钱,称赞道“不简单呀!小朋友,你还是第一个来捐钱的呢?”,激动而忐忑的小姬漫随即炸碎了存钱罐,一把皱巴巴零钱散落在桌上,有一分五分的硬币、也有一毛两毛的纸币、面值最大的是一张五毛纸币,所有的钱加在一起一共五块钱。
原来,几天前姬曼的班主任老师在课前告诉大家乡里打算为红军烈士钱壮飞修缮墓地,需要乡亲们集资捐款,让大家放学后,回去告诉父母让他们也尽一份绵薄之力,年幼的姬曼不知道钱壮飞是谁,但是她知道钱壮飞是红军,老师曾经讲过,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是亲人,她只是将自己珍贵的东西给了最亲的人。姬曼父母之前对于她的这个行为表示疑惑,毕竟平日里舍不得花一分钱,现在竟然舍得把攒了几年的5块钱捐出来修墓的原因。
五元钱,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碗酸辣粉的钱,甚至还不够,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落后的后山,你根本无法想象5元钱可以做什么,那我告诉你,可以买20斤大米,可以够一个5口之家饱饱地吃10天,可以买100个米粑,一个小孩要用几年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才可以攒到这5元钱。
几天之后,乡党委领导把能搜集的钱壮飞烈士的情况在大会上向村干部介绍,安排大家走村串户,不能漏掉一户的原则,逐一走访宣传募捐。后山当地群众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出工投劳,踊跃集资,全乡共集资4000余元,捐物若干(其中有捐赠两个鸡蛋,半斤大米等物资),最后邀请最好的石匠,开山劈石,细锤细錾,将土坟包变成大石墓坟,将“红军烈士之墓”的墓碑换成了“钱壮飞烈士永垂不朽”的墓碑,1991年“八一”建军节,县、区、乡领导及后山当地群众4000多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呢?在一个十一岁小女孩心中,英雄的概念很模糊,在后山乡人民的眼中,或许英雄是一个普通的红军烈士。我想英雄是指那些用生命展示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智慧和胆量的人,他们在史册里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像,是一个人心灵里是一座丰碑。也是一个象征,寄托着民族的理想。
人类需要英雄,需要从他们身上获得激情和力量,需要他们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他们的存在,向人类诠释着高尚和伟大,向人类证明着智慧可达到的极限。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在困难中找到了一种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使人类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相约北京心连心
一个小女孩捐钱的事,经工作人员的讲述,被金沙县党史研究室领导知道后,十分钦佩姬曼的义举,这是一个多个感人的事迹,金沙县党史研究室领导在与钱壮飞烈士家属书信往来中,告知了小姬曼捐分分钱的事,钱壮飞家属知道后,同样非常感动,钱壮飞长孙钱泓很快就与姬曼有了书信往来。
1999年夏天,当姬曼从织金师范毕业之际,钱泓正式邀请她去北京家中做客,从未出过远门姬曼兴奋的坐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经过三天两夜硬座的舟车劳顿,火车终于驶达北京南站,根据钱泓所说,下火车后姬曼直接坐上了68路公交车去往西城区。钱泓早早就到西城区的一个公交站等候,不久后接到了姬曼,两人十分开心的握手、互相问候,如同许久未见的亲人。据姬曼回忆,当时钱泓带着她到一个戒备森严的小区,有武警站岗,进到一栋三楼房间,老人很热情招待她坐下,递上一杯热腾腾的水,还亲自下厨做饭,此外特地买来了最地道的北京烤鸭等,满桌子的菜丰盛美味,两人边吃边聊,聊起了姬曼坐火车的是否适应,读书时的情况,毕业后的打算等等。
第二天,钱壮飞的孙女带着姬曼参观了故宫博物馆,那里的一砖一瓦都让姬曼感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沉淀。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时,看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三十年前,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不由得想到了当年为了革命不幸牺牲在我们后山的钱壮飞烈士,不由自主地鞠了一躬,这一躬是对壮飞烈士的怀念,也是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吧!临走前一天,姬曼提出要去探望80岁高龄钱江及夫人史萍,在钱泓的带领下他们来到钱江的住处,一条长长的巷子里,两扇门内是一个院子,青砖黑布瓦。夕阳下,一 抹淡淡的阳光柔和地洒在黝黑的宅门上,锃亮的门钹,老槐树下坐着的两位慈祥老人,正是钱江夫妇,在钱泓的介绍下,钱江吃力的站了起来,紧紧握住了小女孩的手,从晶莹的泪光中,小女孩仔细打量了眼前的这位老人,内心深处泛起的涟漪,让她忘记了如何称呼老人才好,久久说不出话来……
钱江对姬曼幼时捐款为自己父亲修缮墓地之事感动万分,提到自己与父亲钱壮飞南京离别时的情景,仍就历历在目,只是没想到那一别却成了永诀。
此外他还嘱咐,希望姬曼要努力学习,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心,一桌丰盛的家宴,让旅途劳顿的姬曼感受到家的温暖。我想这不仅是壮飞烈士家属对小女孩当年义举表示感谢的方式,更多的是把姬曼当做自己的家人了吧,就像当年姬曼把壮飞同志当做亲人一样,从此两家为一家。
壮飞精神代代传
姬曼从北京回到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告诉同学们铭记历史,记住是无数革命先烈换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幸福和安康,在教学中讲述长征历史,钱壮飞烈士事迹,希望学生们能立足当下传承红色基因,筑信仰之基,补精神之钙,稳思想之舵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姬曼老师的教育下,她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人走上了教师岗位,也在像她一样,讲述着红军故事,讲述着钱壮飞烈士的英雄事迹,讲述着发生在老师身上的故事,代代相传,让孩子们懂得珍惜,不要忘记当年为民族献身,为国家前仆后继的革命英雄,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回顾一段历史,告慰一个英烈。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千秋伟业筚路蓝缕。以史为鉴,方知兴衰,在风云暗涌的内外发展格局里,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力量,才能稳步推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