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长卷,寻觅失落的记忆,在漫长的长河中,璀璨的将星如夏夜的星光,点缀在浩瀚的夜空,没有人能记住一个副将的名讳,但在官村周围乡亲的记忆里,四百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叫“敖大刀”,每当听到他故事,便肃然起敬,顿生敬佩,心中涌起一阵冲动,真想梦里见见这位戎马一生,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出生书香世家
“敖大刀”本名敖再朝,字纯儒。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籍系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升平乡修善里二十七都六图水北墟民籍,大明永乐年间,先祖随明军平定思州田氏土司之乱后,朝廷将思州改土归流,定居思南小谷庄。大明万历年间,祖父敖宗诚,号梅溪,在大明万历二十七年,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总督李化龙,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从思南小谷庄举家西迁,先隅居养龙司,后迁入今播州区三合镇阁庄村八福堰。叔祖敖宗庆,号梅坡,云南甲午科举人,戊戌登茅瓒进士升工部郎中,四川佥事,授河南参议,松潘兵备副使,太仆卿云南参政广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四川左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后任谏议大夫。父亲敖凤,(字云昌,号维崧),平播之役主帅李化龙部将刘綎之部下,随明军平定播州,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娄山关战役,杨应龙战败退守海龙屯,因军功擢升参将,播州之役后,四川总督王象乾与监察御史李时华勘定播州与水西划界,朝廷为保障战后地方秩序,敖凤受命于遵义西乡天旺里六甲偏岩塘与水西辖地鱼塘口设卫所屯兵管辖,迁居官村定居于此,大明万历己酉年冬月十二日,“敖大刀”生于官村鱼塘口。
平播之战后,人口大幅减少,朝廷随即划地安置平播军民,以屯田设卫稳定地方政局,一大批湖广移民到此定居,其中不乏能工巧匠,行商坐贾,同时也隐匿饱读诗书之士,父亲敖凤喜诗书、善交友、勤习武,早年参加科举,大明万历癸卯科四川乡试四十八名举人,同窗故旧常书信往来,嫡母黄氏,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庶母刘氏,识文断字,略通音律,“敖大刀”自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身强体健,善观察模仿,喜察屯卫使枪弄棒,深得乡邻赞誉。
师从避难宿儒
平播战争的结束,宣告了杨氏土司的统治也结束。播州宣慰司被撤销,以其名义设置遵义、平越二府。其间,有一播州贡生流落于官村,此人本名杨谦,化名李延,原本播州领主本家,因裹挟参与杨氏叛乱,兵败后避难到此,与敖凤相识于养龙司,因志趣相投遂成挚友,敖凤知其并非首恶,此后亡命相随,暂居八福堰后,随敖凤受奉命鱼塘口设卫所寄居于家中,以“戴罪之身”匿藏于世外,乡邻无人知其来历,对外以李延为名,自称籍贯川南,从军平播到此,常与敖凤谈论时政,交流诗文,深得敖凤信任,委以重任,忙时练兵,闲事耕读,在众人相助下,平整地基,伐木盖房,改建华堂五间,娶妻生子,李延善诗书,勤研兵法,精于堪舆。苦于形势,隐居于此。
大明万历四十三(1615)年正月,李延携幼子给敖凤拜年,席间二人提壶把盏,觥箸交错间不乏感叹光阴易逝,时局维艰,到此定居已愈十年,膝下幼子眼看见长,怎奈乡野僻壤之地,附近却无私塾可供孩童念书,恰逢华堂新建,却有空置屋舍,二人商议聚童设馆,延请李延为塾师,教读《三字经》《百家姓》《诗经》《论语》《中庸》《孟子》等,精明的“敖大刀”时常窃阅父亲书房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剪灯新话》《剪灯馀话》,勤学善思,深受塾师喜爱,在官村度过美好童年时代。
乱世投笔从戎
大明天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战争从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十年(1637)前后持续十七年。
奢安之乱,朝廷征召大军围剿,试图复制“播州模式”,彻底根除土司势力,实行“改土归流”,然而时值明末,陕甘“李闯王”,辽东女真,四川张献忠,东南倭寇,朝廷为平息多处叛乱力不从心,奢安之乱久拖不决,屡次征兵,屡次战败,以致周边多地生灵涂炭,父亲敖凤多次带兵出征,参加平叛,后因积劳成疾,寓居家中养病,但仍不忘为军队筹粮,安抚逃荒难民,管理渡口秩序,整天焦头烂额。养病期间,时刻不忘教导儿子忠孝为本,耕读传家。
聪颖懂事“敖大刀”幼年习武,少年喜读兵书,从小受师傅李延教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立志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梦想像父亲一样科举金榜题名,入仕为官,然而明末政局动荡不安,朝廷时局不稳,开科取士遥遥无期,成年后开始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投笔从戎,开启了一段传奇而辉煌的沙场征战。
永宁之战成名
大明崇祯二年四月,朱燮元派遣贵州总兵许成名等由永宁出兵收复赤水卫。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奢崇明称“大梁王”,合兵l0余万进犯赤水。
“敖大刀”跟随父亲在李仕奇部效力,因身经百战,熟读兵法,情报分析准确,充分利用地势,分兵诱敌,合围包抄,穿插分割,化被动转为主动。以少胜多,伏叛军于簸箩所红土川,趁机将叛军大营包围,土司头目死伤众多,安邦彦、奢崇明以及叛军都督莫德,俱受伤被杀,残兵败退水西。
自此,善用奇兵又使出奇招的“敖大刀”名声大震,永宁一战后深得李仕奇信任,解佩刀以相赠,表奏千总以嘉奖,自此,属下私下以“敖大刀”相称,奢安之乱元气大伤,附逆土司头目自顾不暇,明军大规模征伐到此结束。
开阳兵败降清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覆灭,1647年朱由榔于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史称南明,1652年,南明永历帝接受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提议,在贵州安隆所依附了农民军,孙可望率大西农民军占据贵州。
大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平西大将军吴三桂、征南将军赵布泰,宁南靖寇大将军洛托分率三路攻取贵州,顺治十四年五月,吴三桂率部由遵义与洛托部会师于贵阳,并于开阳击败南明总兵梁亦英。
南明政权与大西农民军的结合,内部矛盾重重,指挥军令不畅,将士分崩离析,忠君报国的“敖大刀”,当初为报国仇,誓死抗清,听命于总兵梁亦英麾下,升任指挥使,负责军需供应,不料战局瞬息万变,在开阳一战中遭受清军围攻,全军覆没,战后接受改编,归降吴三桂麾下王屏藩部效命。
青杠山下情深
大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吴三桂统师自遵义出发,与白文选战于七星关,白文选败逃回昆明。李定国亦败于安龙,奔回云南。吴师进至宣威。进抵云南曲靖。大清顺治十五年(1658)初,贵州开启了清朝的统治。
大清顺治十五年三月,随清军征战的“敖大刀”在行军途中,途径川南,得家书一封,匆忙拆开,是其恩师李延代笔手书,获悉父亲病重,已卧病不起,望其归家尽孝,适时正劳师远征,正逢明清换代,忠君不知为谁,报国早已易代,战乱频发,到处生灵涂炭,此时父亲病重,忧急如焚,随即告假还乡。
数日后,“敖大刀”携部下返回家中,父亲已多日无法进食,弥留之际父子俩痛哭流涕,无言降清苦衷,难言世道艰难。相顾一视后,父亲溘然离世。
父亲离世后,在恩师李延张罗下,十里八乡邻里相聚官村敖家大院,亲属披麻戴孝,“敖大刀”特意为父亲准备了一口硕大杉木棺材,大殓后停放在堂屋中央,三天后,其弟敖权(字永昌)闻讯赶来奔丧,伤痛欲绝,痛不欲生,趁其守灵人不备,以头撞棺,鲜血直流,不久咽气,突入其来变故,让邻里乡亲措手不及,被这惊人一幕震惊不已,无不感叹兄弟情深。
最后,在精于堪舆的恩师李延建议下,二人合棺而葬,万古相随,安葬在山环水绕,负阴包阳的青杠山下。数百年来手足情谊代代相传。
水西改土归流
康熙三年正月,前明将领常金印与皮熊在水西密谋反清,后被侦破。吴三桂抓住这个把柄,指责水西安氏与皮熊等人密谋造反。并请求朝廷批准他讨伐水西,后清廷批复,命吴三桂统领云、贵两省官兵进剿水西。
康熙三年三月,吴三桂部将王屏藩部部分人马划归贵州提督李本深提调,“敖大刀”随提督李本深率领贵州四镇兵马由大方的六归河会剿。但是由于书吏误将六归写成六广,军队前往六广驻扎,发现六广并无水西彝兵,三路大军相互音讯隔绝。安坤引诱吴三桂大军进入织金以那,亲率十万土兵将吴三桂三万兵马团团围住。安坤围而不攻,本想坐等吴三桂兵匮马乏再一举歼之。
然而走错路的李本深部在六广截获了安坤的侦探,得知吴三桂在织金以那被围已两月之久。李本深派遣“敖大刀”带领骁骑营三千骑兵,只带三天口粮,轻车简从,火速救援,两天后,先头部队到达吴兵被围外围,“敖大刀”命令大军占据有利地形,依山隐蔽,随即派三路侦察小分队侦察地形,了解敌情,自己亲率小队化妆成彝人向当地老乡打探,半日后,三路探子回报,彝兵围而不攻,只待吴军粮草不济,经老乡打探,彝兵大营山后有一小径,鲜为人知,只能容一人通过,还需藤田编织以为助,“敖大刀”命令大家卸甲联席,破旗为绳,举火为号,其余大军分三路正面进攻,诱敌倾巢出动,亲率二百人连夜突袭,队伍只待喊杀声响起,以夜色为掩护,开始攀岩突袭彝兵大营,当晚,大营内彝兵诸将正篝火映天,歌舞助兴,把酒言欢,当正面进攻开始后,诸将仓皇失色,恰逢此时,突袭队伍迅速控制彝兵大营,俘获大小头目百余人。
两天后,李本深率领四镇兵马主力赶到彝兵外围,在内外夹击之下水西军大败,安坤本人也抱头鼠窜,狼狈不堪。惨淡的血光映红了天宇。火烧百里、十室九空。
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吴三桂奏请将水西的十一则溪改设大定,黔西平远三府,开始了对水西辖地改土归流,因军功卓著,李本深表奏“敖大刀”升任副将,官村方圆百里为其领地屯兵保境安民,至此,贵州的四大宣慰使司全部消亡,开始进入流官统治时代。
遗恨归葬花茂
官村,位于偏岩河南岸,河谷深切,峭壁千仞,北岸属播州,大清康熙四年(1665),水西改土归流,隶属黔西县永丰里四甲管辖之地,田土肥沃,粮食丰饶,是早年水西的囤粮之所。因其地形险要,历史上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敖大刀”然因多年征战,腿伤复发,告假返乡养病,其妻郑氏不辞辛劳,早晚床前端茶递水,其子敖文选、敖尚选、敖魁选轮班照顾父亲,其孙有思举、思楚、思晋、思元、思荣、思耀、思齐、思卫兄弟八人,常到祖父病榻前尽孝,聆听祖父教诲,教育儿孙耕读传家,讲述从军经历。恩师李延已逾耄耋,然身体康健,耳聪目明,常到家中看望,师徒二人若师如父,时常秉烛夜谈,安慰其安心养病,帮助寻访名医良药,教授堪舆之学,纵论时政,谈论明清易代,江山易主无奈。
一年后,“敖大刀”腿疾伤病已然痊愈,走路不再依靠拐杖,常于院中习武练刀。俨然一副威风凛凛战将风范,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一次外出狩猎时,因道路湿滑,失足坠落山谷,家人四处寻找,后于偏岩河畔寻得,腿伤复发,腰椎无法直立,流血过多,命悬一线,康熙五年冬月十八日戌时,在家中安详病逝。
七天后,其子敖文选、敖尚选、敖魁选遵照父亲遗愿,归葬父亲于遵义沙溪里十甲地名坟堡。
名垂青史启后昆
如今,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座硕大的坟茔,墓碑上的一副对联“挥师战水西功勋名世封副将,领诏归故里诗礼传家启后昆”赫然在目,对联概括了其功勋卓著,波澜壮阔的一生。
四百多年已然过去,时代的风云变换,随朝代更替飘然而去,翻开历史的长卷,在明清易代的历史角落里,试着寻觅时代变迁轨迹,拼凑起零星的传说,还原了一代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传奇将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