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又开了,虽然是在这酷暑时节,可它依然开得绚烂,开得热烈,开得肆无忌惮。记忆中的凤仙花,是“臭美”的代名词。因为它又名“染指甲草”,用它把指甲染得红红的,是少女时期对夏天最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之一。
不同于现在流行的丰富多样的美甲,那个时候,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每逢夏天,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姑娘,都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只需采摘一些凤仙花的叶子和花瓣,洗净捣碎,加入少许明矾,混合后取适量,再用树叶包在指甲上,最后用细线系好。只要保证树叶不在睡觉的过程中脱落,那么静待一夜,第二天早晨拆开树叶,就能惊喜地看到指甲上的那一抹抹绯红。
但事实上,在我的记忆中,很少有安安稳稳等待一夜的经历,不是由于太兴奋,导致大半夜都睡不着,只能眼巴巴地掰着指头等天明;就是由于睡觉不安稳而导致树叶早早地就掉了,严重影响染色效果,以至于第二天还得重染一次,有时候甚至是三到五次,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那些不施任何粉黛的年岁里,被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不仅好看在眼中,也绚烂在我的心里。
再后来,长大了一点,虽然还没有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却也凭借着阅读书籍增长了一点点见识:原来,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凤仙花一点都不普通,它也并不是我们的专属宝藏,而是早在古代就备受欢迎的花。它不仅是一味中药材,还作为经典意象被很多文人墨客写进了诗词文章里。比如,元代人杨维桢曾写过两首咏凤仙花的诗,其中一首是这么说的,“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跳桃花瓣,把酒轻浮血斑斑”。
初读这首诗时,还未待了解其中深意,脑海中就已浮现出一个场景:微风吹起轻柔的帷幔,一位弹筝的女子时隐时现,凄凉的曲调中,只见她指甲上的点点绯红跟随手指的动作而上下舞动,好似桃花瓣瓣随风落,也好似点点血迹酒中滴。这样的诗句,和着这样的想象,陡然生出一种破碎的美感,对凤仙花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原来它不仅可以呈现美丽,还能如此富于诗意,真是一朵特别的花!
怀着这样的心情,继续去寻觅文字里的凤仙花,有了更多不一样的发现。不管是凄美动人,为爱殉情的古代爱情传说,还是蔡锷将军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一段佳话,都使得凤仙花在美好和诗意之外 ,平添了一份情意。这样的花,让人如何不爱?就连毛泽东也在少年时专门为它写过一首诗——《咏指甲花》。
诗中写到“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或许在这之前,我们早已熟悉了诗人们用梅花、荷花、牡丹、菊花等这些经典意象来代指各种高洁的品质,可没想到,原本众人眼中平平无奇的凤仙花竟也能有这番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以及一种傲视严酷环境的人格意志,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如今,又见凤仙花开,好似和儿时无异,但又有很大不同。以前的它于我而言,只是一种有用的、有趣的植物;而现在,它是我心中美好、坚韧、有情、有义的经典化身。做人,当如凤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