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诗体的变迁
关于中国新诗的起源历来有两大观点:
一种认为新诗完全是一种“舶来品”,新诗诗人只认西方诗歌作源起正宗。结果只学习到了西方诗歌的技巧,而忘记学习人家真正的深耕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雷平阳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乏崇尚博尔赫斯、卡瓦菲斯和卡达莱这样一些作家的作家,为什么他们崇尚的只是这些作家的写作技艺,而没有认真地去崇尚或效仿这些作家构造精神谱系的方法论?
这也许是,他们都忘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任何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都具有它的唯一性、融它性,不可能让外来文化作为主导,它们之间只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主次关系。也许一种外来文化可能在融合的过程中某个时期会占据一定的上风,但绝对不可能存在主从关系。所以,持这种观点的诗人只能得之皮毛,失之精髓。
第二种正如敬文东所说——新诗之所以能够出现,有理由诞生,原本就是为了应对复杂、难缠的现代经验。而我则认为这一观点只看重新诗的现代属性,而忽略了新诗和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这是中国诗歌诗体(其实,诗体的发展还可追溯到更早)发展的一个脉络。元朝之后,明清小说的高速发展——挤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量生存空间。元曲之后,明清再无诗体变革,中国诗歌终于不复唐诗宋词元曲的盛况。
但是,我们如果从元曲和刚开始写作的白话诗的诗体脉络来分析(后来写作的白话诗因为融入了更多外国元素,因而暂时不举。 ),我们能不能得到一个新诗就是元曲相隔了明清两代中国诗歌诗体的自然变迁的这个结论。
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那么对于我们新诗诗人,如何更好地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会不会更有好处呢?
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废名先生对于古诗和新诗的诗体特性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新旧融合的方法——古诗是散文的内容,但具有诗的形式;新诗是散文的形式,但必须得是诗的内容。
一个形式是诗,一个内容是诗。那我们怎么办?新诗套用古诗的形式已证明完全行不通,但古诗的形式在诗歌的传播过程中的确功不可没。我们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个不同于古诗的新诗形式,从使新诗的形式和内容合一?
因本人才疏学浅,这篇诗学笔记就停止在问题的边缘,以期能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