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付平的头像

白付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2
分享

马龙苗族歌舞,一部绚烂的史诗

滇东马龙位于乌蒙山西南麓,自古林深树密,花草繁茂,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宝地。在马龙的苗族是明清从贵州迁徙而来,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他们从原始的狩猎、采集,进入农耕时代,从遥远的蛮荒太古,到今天的文明社会,悠悠岁月,漫漫路程,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他们也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创造了精神财富。仅民间歌舞而言,就有《跳月》《采花山》《出嫁歌》《迎亲调》等20多个。这些被誉为散落古老苗寨的“绿色明珠”,令多少人痴迷陶醉。

笔者多年在文化馆工作,经常走入苗寨,和苗族群众谈心交心,乃至和他们载歌载舞,每一次都被苗族老祖宗传下来的歌舞情爱点燃了。并且和马龙苗族歌舞文化的亲密接触,深深知道苗族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择偶,都是在《跳月》或是《采花山》的歌舞中得来。《跳月》在一些文史资料也有不少记载,《续文献通考》中:“苗人休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之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清人陈鼎在其《黔游记》及《滇黔土司婚礼记》中,对苗族跳月的习俗也有记载:“跳月为婚者,元夕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于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讴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越月送归母家,然后遣媒妁请聘等……”苗族跳月时所唱的情歌,是很优美动人的,当男女双方对歌舞建立了感情以后,双方情爱缠绵,难舍难分。男的则唱:“要老要枯只有那土里的莴苣菜,要分要离只有那东西南北的陌生人;离别了别人不要紧,离开了妹妹呀,就像刀子割掉了哥的心。”女的对唱:“浅水深水一起过,千言万语慢慢说,离开别人没关系,离开了哥哥呀,就像刀子刺进了妹心窝……”

心揣苗族歌舞,都有一种欲望涌动。就在几天前,我们又走访了马龙几个苗族村寨,在旧县街道三星坝苗族村,恰好碰到被当地人称为唱苗族老古歌最厉害的村民杨智慧老人。她接连为我们用苗语和汉语演唱了古老的《采花山情歌》和《苗家姑娘出嫁歌》,聆听这些犹如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而来的歌声,感觉旋律优美,非常动听。杨智慧老人边说边唱边跳,这位今年已有60多岁的老人,像充满智慧一样,又热情洋溢地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在掌握苗族《跳月》的一些东西外,又增加了一些了解马龙苗族过去举办采花山节的情况。马龙苗族从正月初五到初十举行的采花山节中,方圆几百里的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会前来欢聚在马龙,开展拨活、射弩、赛跑等体育竞技项目。在我们问及采花山中有没有苗族青年男女用唱歌跳舞寻找心上人?性格开朗的杨智慧老人又笑声爽朗地说,有啊,苗家人在《跳月》中寻找不到心爱的人,可以接着在《采花山》的歌舞中寻找。在接下来的几天花山节里,小伙子和小姑娘往往通过歌声来问话,以探询对方的情况及心意,小姑娘会唱:“远方的客人哟,雀鸟落地是为了贪食,你远道赶来采花山,到底是为哪样?”小伙子听了,也会用歌声来回答:“漂亮的姑娘哟,你心里明白却要故意讲,一年一度采花山,就要来把伴寻访。”接着,就进一步互相盘问姓名、住处。这样爱情就在对歌跳舞中产生了。

以前对苗族结婚的认识,我们只听说他们会通宵达旦的唱古歌,喝转转酒。在走访了对苗族歌舞文化有研究的马过河镇黑石头苗族村老艺人张荣学后,对苗族的婚礼习俗更加有个完整的认识了。苗族男女青年在举行婚礼的前夜,新娘家的亲友都来到她家聚会,在木楞房中,大家围着火塘坐着,一边喝着香味扑鼻的牛角酒,一边听新娘同她哥哥对唱古老的《出嫁歌》(一般都是请歌手代他们对唱)。新娘的唱词主要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倾诉同父母兄弟的离情别绪,以及对兄长的希望:“家中的财产我一样都不带走,只带走哥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布谷鸟一叫就想哥家,遇到困难就要回来找哥,望哥哥不要把我当外人。”哥哥唱的内容主要是对妹妹的安慰:“金箱银箱有妹妹你的份子,麻布绸缎衣服有妹妹你的份子,羊毛大麻都给你妹子。”;“太阳月亮永远是亲姊妹,我和妹妹永远是亲兄妹……”

说到情感深处,张荣学老艺人竟然脸上欢喜地说,新娘头天晚上在娘家唱完《出嫁歌》,第二天天刚放亮就出嫁了。新娘嫁到新郎家,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听男女歌手唱传统的《婚礼歌》。《婚礼歌》通过男女对唱的方式,从人类起源唱起,生动地展现了苗族先民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共分《开创》、《说爱》、《种麻》、《织布》、《迎亲》等五个部分。其中,《开创》其内容相当于创世史诗,主要讲述天地万物,苗族人类的由来,以及对生与死的原始理解和对男女怎样开始婚配的解释等。尔后的《说爱》、《种麻》、《织布》表现的勤劳勇敢的苗族青年男女,男情女爱,男耕女织,通过劳动生产粮食,织出布匹,作为婚前的物质准备。《迎亲调》是《婚礼歌》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歌的尾声。说到深处,张荣学竟然扯开嗓子演唱起来:“迎亲的时节到了,我酿好的牛角美酒,我宰杀了肥羊胖猪,正等你的父辈来饮,正等你的小辈来吃。我派了六个兄弟来接你,我请了八个姐妹来接你,你愉愉快快地来吧,你高高兴兴地来吧!……”

芦笙在婚礼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老艺人张荣学说,苗族结婚歌舞时,其他可以少,唯有芦笙不能缺。因为芦笙是苗族老祖宗的血脉,用来吹之舞之,可以沾沾仙气福气,它也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对苗族这个“宝贝”,近些年我也作过研究,获知苗族芦笙最早不是用来娱乐的,是苗族用来打仗的冲锋号。最早《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而且清朝时期文人田雯在《苗俗记》文中也有描写“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于后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所以,在苗族举行的婚礼中,他们会自然而然从身上摘下芦笙,吹起欢乐的韵律,熟巧的手指打着孔眼的节拍,变换着不同曲调的演绎。随着芦笙的声响,有人起舞,有人歌唱,歌舞中的舞蹈随曲调的情绪转化,而变得犹如卷起的朵朵浪花,绚烂多彩,美丽动人。

芦笙与苗家共生共荣,苗家人早把它视为歌舞中“皇冠”。并且聪明善良的马龙苗族人民,把芦笙的吹奏与苗家的老古歌融入一体,应用得如此巧妙,浑然一体,实属难得。云南省“非遗”芦笙传承人韩尚云深有体会地说,这些年他跟苗族老艺人张荣学和杨智慧学了不少的苗族老古歌,现在他可以用芦笙吹奏《采花山》、《出嫁歌》、《迎亲调》等古歌,也可以跟随他们在演唱古歌中表演芦笙吹奏。芦笙与古歌的相互渗透,苗族歌舞在百花园里更加绚丽多彩了。2015年,马龙苗族芦笙歌舞节目《笙声不息》,参加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以表演形式独特、苗族古老芦笙文化韵味十足而一举夺冠,捧回了导演金奖、表演金奖和传承奖三个大奖。今年,马龙区文化和旅游局又组织编排芦笙表演节目《笙声情悠悠》,韩尚云带来徒弟用芦笙表演吹奏苗族老古歌《婚礼曲》,以及《唱支山歌给党听》红色歌曲,它以新颖的艺术冲击力及苗族芦笙的个性化色彩而打动人心,又荣获“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并进人第四届云南省“彩云奖”决赛。马龙苗族芦笙表演在省上连连夺冠,引起强烈反响,赢得了省、市专家老师一致认为,马龙苗族芦笙已成其为云南的苗族芦笙文化现象了。

多年和马龙苗族歌舞的亲密接触,我们深深感到马龙苗族歌舞虽然根植于乡土,来源于偏远的苗寨,但是这些很接地气沾满土腥味的草根文化,犹如一部绚烂的史诗,点燃了多少人的心灵。这些仍然流淌着血液的古老的苗族歌舞,又被地方一些剧作家和音乐家用老酒装新瓶的发展方式,相继产生了,苗族原生态酒歌《牛角酒》,苗族原生态扶贫山歌《苗家郎妹找郎哥》和苗族原生态情歌《苗家山妹喊太阳》,以及苗族广场舞《一脚磋》等10多首(个)歌舞。有如诗一样演唱的:“小小牛角酒汪汪,小妹捧着喜洋洋,笑迎亲人酒一杯,杯杯甜在妹心头……”这首用苗语和汉语演唱的苗族原生态酒歌,多年来一直演唱,红遍城市乡村。又如马龙苗族多次参加曲靖市各种活动荣获大奖的苗族原生态扶贫山歌《苗家郎妹找郎哥》歌曲,其中的歌词:“党的恩情深又多,脱贫致富奏凯歌;苗家楼房建一坡,绿色家园花草多,妹是园中花一朵,哥想郎妹钻花稞……”他们来自大山深处演绎的原汁原味的苗族山歌,不仅是一首歌,更像是一副动人的诗画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