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01/07
分享

梦里水乡(张鹰)

橘花

或许夹竹桃

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荡漾

对你的爱

怎能叫我不忧伤

我的家乡

当意大利诗人的深情吟唱还未消散的时候,我已离开我的国家,一脚踏进了这意大利。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国界线很不容易区分,虽然导游一再强调,看好路边蓝色的大牌子,这就是国界,但我依然是稀里糊涂地就由德国来到了意大利。

威尼斯是我的梦中情人,是我到意大利的重点参观对象。约在公元570年,逃避入侵者的难民在威尼斯各岛定居,建立了威尼斯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尼斯人把东方的诸多货物包括我们中国的丝绸出售给欧洲的商人。繁华的威尼斯,精明的威尼斯商人一直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和人们的记忆中。更别说在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关于威尼斯的优美描述,更是我年少时的一个绮丽的梦,那悠哉悠哉的贡多拉曾几何时也荡进过我年轻的梦。

客船行驶在地中海上,烟波浩淼的大海浪花翻腾,我的心也伴随着浪花起起落落,当远远看见威尼斯最高点大钟楼时,我的心一下子蹦到了嗓子眼儿。这座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地方。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让它就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船慢慢靠近了岸边,揽船的木桩不知在水中林立了多少年,它们把水域分割成一个个小海港。听说这个城市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木桩之上的。弃船登岸,走在这座世界上第独一无二的水城,让脚步丈量着梦里的他乡。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是陌生的,但眼神中的满满倾慕是我们彼此都理解的。这里处处都闪动着灵动的光芒,水边的教堂因水的烘托而在庄严肃穆中凭添了一种空灵飘渺的光润之感,仿佛让人一伸手就能够抚摸到圣洁的光芒。脚下高低起伏着,一座座古朴沧桑的石桥把我送到了圣彼得广场。说是广场,但是欧洲的广场远不是我们认识当中的广场般广阔。我们心目中的天安门才是中国人心中广场的标准,欧洲的广场一般则是建筑物四周一围,管它中间多大统统都叫广场。移步之间我就站在了广场中间,放眼望去,大家忙着照相,忙着把圣彼得大教堂、拿破仑的办公地、广场的小商贩、肥得流油的踱着方步鸽子都收入相机。我心里着急、脚步匆匆向小码头奔去。因为我有更心仪的对象。对,就是贡多拉,我要去坐贡多拉啦!远远望去,它通体黝黑,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像年轻小伙健壮的后背,尽显阳刚之美;但它的身姿又是苗条婀娜的,似花季少女般迷人;船的两头高高翘起似凤尾漫洒,傲然而美丽。啊它是多么迷人,只看一眼就会让人难以忘怀。

船老大舒展双臂,长浆轻轻一撑,我们就徜徉在威尼斯的水巷中。威尼斯一百七十条水巷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僧俗凡圣、高门小户、政府平民只要打开门户,就要与小巷为伍,就要用小船摆渡。家家户户在拥有一条贡多拉这件事情上时完全平等的。水就是人们脚下的路,船就是人们离家的脚。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也冲击着这里的生活方式,那种悠哉慢哉的欸乃声抵不过现代社会铿锵有力的战鼓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纷纷摇出水巷,奔向大城市,寻找更多的生存发展的机会。城市里的人口由原来的三十多万不断减少,最少的时候不过九万左右。威尼斯还是幸运的。虽然自己的子民在抛弃着它,但是每天会有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敬仰着它、在惦记着它、在亲近着它,白天的威尼斯是热闹非凡的。但是这些人来了,又走了,就算是舍不得它,住下来,那也是一阵子,它终归是落寞的。在静静的夜晚,在海波不兴的午夜,你听,那一声声悠长的叹息,让人心碎。更有专家学者发布消息,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威尼斯会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涨而成为一座真正的水城----水下之城。到那时,那些远走他乡的故人游子回眸看到的恐怕是一片茫茫,乡关在何处?家园在何方?当年那么轻松甚至怀着庆幸的心情逃离的故园,你能掂出它的分量了吗?

看着慢慢摇过的一户户门前紧闭的大门,看看石墙上锈迹斑驳的铁船缆,不由让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想起了我的家乡。前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的家乡人也是越来越少。青壮年在外打工,时间一长,拖儿带女城市定居,村里越来越少的人口中以老人为主。生机和活力抽离了村庄,那里越来越落寞越来越孤寂。与之相反的是那个凄凉的节日。人们在越来越热闹的清明节回到这里慎终追远,唯有它维系着游子与家乡的血脉联系,乡村作为一个情结,鲜活在我们的梦中。但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的家乡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在变化着:一栋栋新屋拔地而起、精品民宿初具规模、太阳能路灯点亮几百年的暗夜、抽水马桶登堂入户成为老年人的新宠、健身小广场提升村民健康意识、精致公园鲜花盛开……寂静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前几天看微信,住在老家的朋友发朋友圈儿说,儿时游泳摸鱼的小河已断流了许多年,这些年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好,雨水越来越多。最让人激动的是,今年小河又有水了,水清着呢,快回来看看吧!看完微信,我也高兴了许久,最少有三十年了吧,这条小河没有水了,就像一位干瘪瘦弱的孩子在恶劣的环境当中苦苦坚守、苦苦煎熬,终于把自己熬成了一个更加干瘪更加时瘦弱的老人。不多的老人,见缝插针地在它的身体上种满了玉米土豆,不指望着收获什么,就为让它有点儿生命的迹象,不至于整日像暴尸荒野般的让人看着心慌。几十年的坚守终于,有了新气象,小河终于可以又一次叫小河了,干渴了几十年,你一定好好地喝饱水,好好地伸伸佝偻成一团的腰,你一定扬眉吐气的大笑,你一定要不分昼夜放歌。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回去再看看你----我儿时的朋友和玩伴。

看着清泠泠的小巷,我的思绪早已飞回了我的家乡——那个曾经让我忧伤而今令我无限向往的地方,那里才真正是我的梦里水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