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004/11
分享

举起生命之重

举起生命之重

——抗击新冠疫情的门头沟区医院

马淑琴

对一所机构,一个部门的记述,其实就是记述这个地区的历史。在记述中,这些文字会活跃起来,变成地域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在欢腾,在跳跃,在咏叹,在歌吟。只要天地不朽,这些浪花就永远不会死寂和沉默。然而,这所机构或部门,必定会与这块土地上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息息相关,它的作用和意义也会非同寻常。如一所学校,肯定是启迪和培育一方智慧的沃土;一所医院,必然是佑护一方生命的圣殿。

说来也巧,门头沟区医院的历史和我同龄,是新中国成立两年之后的1951年建立的。从村南的平房院,到村北的楼群,近70年的光阴岁月,既漫长,又短暂。这里的故事,承载了多少时空交汇中的生命之重,如旁边那条奔流不息的永定河,有风平浪静时婴儿诞生的响亮啼哭,有护佑与救治的不绝歌赞;也有灾难的洪涛恶浪涌来时刻的惊心动魄,更有白衣天使无疆大爱与英勇无畏的壮丽篇章。

17年前的抗击“非典”,我采访过这所门头沟区属最大的医院,当年的感动还泛着涟漪,情景历历在目,却因一场新的灾难而重演与

再现。

两个女人一台戏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不乏女性英雄。既然上天创造了阴阳,男女有别是肯定的。鲁迅先生论述女人的天性时,只承认有母性和女儿性,无妻性,他说,妻性是逼成的,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母性是伟大的,是潜藏在女人骨子里的天性,表现出无私、奉献、大爱、牺牲与包容,像大海,仿佛装得下整个世界。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上帝创造女人,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她是上帝化生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她还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另外,女人的坚韧,担当,吃苦耐劳,细致缜密,等等优点,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这里,没有丝毫贬低男士的意思。

17年前,我采写门头沟区抗击非典的纪实文学,写区医院部分第一节题目就是:“最先走进非典病房的7个女人”,17年后的今天,走进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的,女人也不在少数。当然,男女作用是互补的,不可或缺。

采访中,我结识了门头沟区医院现任两位党政领导,党委书记和执行院长,都是女性。这两个女人,不一般的女人,齐心协力,摽着膀子,带领全班,引领近千人的医院,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抗击疫情的这台大戏唱得有声有色,十分精彩。

17日上午,我来到医院四楼会议室,见到了院党委书记李志文和执行院长戴莉。第一印象是,她们不仅是女强人,还是两位美女,是那种成熟之美。看到了她们的办公室,兼床铺的沙发,连同箱子里的方便面。

党委书记李志文中等匀称的身材,一头短发,诚挚的眼神里透出温暖朴实的光。她是地道的门头沟人,老家在潭柘寺的鲁家滩。她1989年就进院工作,屈指算来已经31年,曾任过儿科护士长,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进入非典隔离病房,后来做院办主任,2010年任党委副书记,2015年任党委书记。31年的积累,使医院的一切在她的心里变成一张清晰的图。这张图有时是平面的,有时就会变成立体的;这张图有线条,也有画面,有形状,也有温度。

党委书记,工作重点是党的建设,落实党对医院的领导。疫情以来,志文书记把党建工作的内容,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融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用心地寻找确定结合点。从1月下旬开始,就陆续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和不同范围的党员会,层层动员,级级渗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党员不忘初心,经受考验,在关键时刻竖起党的鲜红旗帜。1月31日下午2点,医院9层报告厅座无虚席。台上电子屏显示三行红色的大字: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员及培训大会。台边的发言席上,戴着口罩的院党委书记李志文正在讲话。她说,17年前,我们医院就经受住了抗击非典的考验,现在的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又是一场新的抗击,又是一次新的考验!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共青团员,都要首先经受考验。只有在最危难的关头,才能体现我们的信仰是坚定,还是缺失!”她的这段话,被医院的党团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起,当成激励。由于以李志文书记为首的医院党委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党员进行先锋模范作用和不忘初心的教育,切实发挥共产党员在抗击疫情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全院广大的医护人员亲眼看到,也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从疫情开始时一件件激情澎湃,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到医院的改造,对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到患者治愈出院,医护人员进入医学观察点休养,整个过程中,一直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大家很服气。于是,30多名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李志文很是欣慰。她说,这样的作用,胜过上一百次党课。

戴莉院长兼任医院的党委副书记,比志文书记年轻几岁,高高的个子,也是一头清爽的短发,清丽而挺拔。她有26年军龄,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了17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2015年以正团职从部队医院自主择业来地方医院工作,2017年6月从京煤集团总医院调门头沟区医院任执行院长。她的身上,还明显呈现职业女兵飒爽英姿的气质,如同大阅兵时,天安门广场走过的形象。

疫情以来,戴莉院长和志文书记几乎天天住在医院,睡办公室的沙发,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一夜睡不了两三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新冠患者治愈出院了,她终于可以请半天假,回家看看儿子了。戴莉院长的老公也是军人,疫情期间根本不能回家,家里只有今年高考的儿子自己照顾自己。15日下午,我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正给儿子包饺子。儿子吃着妈妈包的韭菜鸡蛋馅的饺子,高兴地说:“妈妈包的饺子还是那个味儿,真好吃!”戴莉的父亲是位老军人,她清楚地记得,她刚穿上军装那天,父亲郑重地对她说:“从今天开始,你的生命属于国家和军队。只要国家需要,你必须冲在前面,因为你是军人。”如今虽脱下了军装,父亲的话一直记在心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而至,戴莉的精神越加振奋,因为,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她说,“我很清楚,门头沟区医院,是地区政府和人民的医院,是门头沟1455平方公里的医疗中心,自己必须担当,责无旁贷!”她的话斩钉截铁。

戴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很深的感情,甚至是敬畏。她说:“每天看着医生护士的背影,都会从心里感到自豪。去年的几起伤医事件,我非常痛心,其中被伤害的一位还是我的同学,为此惆怅并愤慨。医院是高智商人才聚集的地方,选择医生职业的人,不仅从中考到高考,基本都是高分数,而且一跨进医学院校的大门,很多就要学七年。更重要的是,选择医生和护理职业的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新冠疫情来临的时候,全社会更加了解了这支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队伍。”说到这里,戴莉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临近春节,医院比社会对疫情更加敏感,每天密切注视着武汉的动向。戴莉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想,如果疫情蔓延到北京,传播到门头沟,医院的工作主要是两大块,一个是医疗救治,另一个就是院感管理,这两大块工作决定和考验着医院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她和李志文书记等党政领导沟通,达成共识,密切配合,抢先一步抓院感管理,首先提高医院自身的免疫力,如果这点失手,全盘皆输。

1月20日,戴莉院长到区政府参加了国家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后,回到医院马上进行疫情工作部署,立即启动了院级启动突发疫情处理预案和感染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于是,四楼会议室的院长办公会议一个紧接一个。1月23日,就是腊月三十上午的院长办公会,是早晨戴莉和志文商量决定召开的。会议召开之前,她们两位还就救治预案、专家组带头人选、中西医结合等诸多问题进行商讨,一拍即合,并征求各主管副院长意见,然后拉出名单。“曲主任,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几分钟过后,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曲绍东出现在戴莉面前。她把参会人员名单交给曲绍东,并简单交代了开会的目的和内容。“好的,院长,我马上通知。”曲绍东主任答应着走出门外。大约半个小时,参加扩大院长办公会的人员全部到齐。会上,通过了门头沟区医院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案,预案提出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的同时,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成立了有急诊、呼吸、重症、中医、检验、影像、药剂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组,急诊科主任李志民担任组长;成立了医疗救治组、检查督导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宣传组。不仅各组落实到位,而且做好衔接。在这之前,她们就已经成立了一支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第二梯队,只要一声令下,半个小时之内,就能集结出发。不难看出,两位女性领导,把女性的缜密与细致,在抗击战役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指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国人注重“过年”,更加注重三十晚上的年夜饭。门头沟有句俗语:“打一千,骂一万,全凭三十晚上这顿饭。”三十晚上的年夜饭,远远超越了“饭”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亲情与团聚,是人性的温暖在特殊节点的交融与滋养。三十晚上,留在医院的患者比常人多了几分惆怅,为了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也为自身的健康和对亲人的牵挂。值班的医护人员陪伴着他们,不时地查看询问。这时,楼道里有了响动,戴着口罩的院领导带队,推着饭车,端着盆,一层层楼,一间间屋,给所有住院的患者和值班的医护人员送饺子。当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每一位患者和医护人员手里的时候,他们从心底感受到了这所医院的温度,从心底升腾一股感动的热浪。此时,医患一家,吃着一锅里煮出来的饺子,等候央视的春晚,一起过一个非同寻常的年。而且,听说此做法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对此,我由衷地感叹,认为这样的暖心的举措,所有策划与实施,应该与女性领导的爱心、柔情以及细腻有关。

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1月26日,正月初二。接区卫健委通知,为应对蔓延的疫情,需准备相应的救治环境。于是决定,腾空教学宿舍楼的2——3层,准备用于隔离病房的改造。戴莉院长马上给负责后勤保障的院长助理韩建明下达任务。总务科雷厉风行,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两层楼的18间房全部腾空,并完成了环境清理和消毒。

1月28日,正月初四,区卫健委的通知加重了分量:门头沟区医院正式定为门头沟区域内唯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要求2月2日零点之前,备齐100张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通知下达之后,区卫健委主任野京城说:“门头沟区医院历来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相信你们能赢!”

李志文书记说,在最短的时间能否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反映出领导的应变能力。只有3天时间。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两位女性党政领导为核心的班子,做出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硬核决定。一场腾挪改造病房的战役打响了。根据把内科病房楼改造成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的决定,先关闭了一层的妇产科,具备出院条件的抓紧出院,不能出院的转到区妇幼保健院。然后,把8个有关科室合并成一个大内科,全部迁到新楼五层。把原内科楼的一至四层改造成隔离病房。在原有243张床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分设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分设患者通道和员工通道。正值春节,加上疫情,建材市场早已关门。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又派院长助理、共产党员韩建明承担这项硬任务。几乎在绝境之中,韩建明找到一个在建材市场卖过家具的熟人,又通过这个熟人,打探到市场后门有家建材商没有走。于是,他从建材市场这扇没关死的后门撬开一条缝,硬是抠出了改造需要的建材。年关加疫情的节骨眼更找不到施工工人,他就带领医院后勤人员日夜奋战68个小时,在2月2日晚8点,提前4个小时完成了改建任务,并通过验收。

与此同时,随着定点医院的确定,全院上下掀起了报名上一线的热潮。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党办、院办、工青妇、各科室各部门广泛发动,踊跃报名。请战书已经不仅是文字的表达,还有一枚枚带着体温的红手印;不仅是表达上一线的愿望,还给这个愿望的实现寻找和提供充足的理由。

内科党支部副书记李世敬说:“我是党员我先上!”,并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疫情防控第一线;党员安强在2003年“非典”首批进入隔离病房,此次又向院党委上交了请战书。外科联合党支部党员吴桂敏请战:“我报名,我是党员,我进过非典疑似病房”;妇儿联合党支部妇科护理组、中医五官联合党支部口腔科、外科联合党支部普外科、神经外科集体请战并按下“红手印”。

除了临床一线,行政、后勤党员干部群众也纷纷向院领导请战。一位曾经在内科护理战线工作的退休老党员刘桂香给党委书记发来请战微信:“志文,在这非常时期,如果医院需要人手,我可以无条件的去帮忙!可以当个护理人员,打针输液是没问题的!”

春节期间,许多一线工作者都退掉了很难抢到的火车票,留在单位备班。五官支部党员、口腔科医生张曼曼定好火车票,节前加班加点看病人,想着早点完成工作回老家陪父母过年,疫情来临,毫无怨言退了票。三十当天,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血透室医生赵慧静握着早早抢到的火车票,准备奔赴火车站。疫情和医院的召唤使她毅然放弃与家人的团聚,留在单位备班。弟弟打电话恳求说:“姐,一年了,回家看看吧,哪怕一天,妈妈和我想你,哪怕只回来一天呢!”“真的不行,我们科加主任就三个大夫,如果我回去一天,可能就回不来,科里就运转不开,我是医生,这个时候我更应该留在医院,等疫情过去我再回去看你们......”

付景晓50岁,党龄17年,临床一线工作近30年,现任妇儿联合党支部书记、妇产科副护士长。节前,她在加拿大求学的女儿回国探亲,但她也一天没休息。刚接到疫情通知,她第一个报名进入隔离病区。她患有甲减,常年服药,但也没有阻止她走上第一线。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支部书记,任何事情都应冲在前,要带领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担使命、履职责。党员就要坚守在一线、奋战在一线、奉献在一线,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刘萍,37岁,党龄14年,妇产科医师。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六岁半,一个才两岁半,刘萍主动请缨去抗击疫情前线。2月2日晚隔离病区启用,她成为第一批进驻医生。她说“等孩子长大了,我要骄傲地告诉他们,妈妈参加了当年那场抗疫阻击战!”

曲亚兰,妇产科医师,2014年和2019年两次参与新疆对口支援。2020年1月15日刚从新疆返京,得知医院组建隔离病区,第一时间报名要求到一线工作,连夜从东北老家乘飞机返回北京。在家隔离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组织优先考虑她到抗击新冠肺炎的前沿阵地。

让两位女掌门欣慰和感叹的是,一批90后的年轻人,她们还都是孩子,更没有抗击非典的经历,但在疫情面前却毫不退缩。两位领导递给我一份长长的名单:李杉杉,25岁;梁策,24岁;胡寅霞,22岁;杨晓柠,27岁;马宁,29岁;王雪,27岁;张苹,26岁;宋乐芳,30岁;丁娜,28岁;王佳佳,24岁;李清,25岁;崔雪娇,27岁;刘彦伶,26岁;许洋川,24岁;李新宇,23岁;田苗苗,25岁;王珊,27岁;张少华,27岁;孙莉莉,27岁;尹鑫,22岁。这20人都是一色儿的姑娘,最大30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25.75岁。她们中有的上有老,下有小;有的父母患病;有的才结婚,准备怀孕生子;家在外地的都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在父母和丈夫面前,她们都是娇宠的妻女,在新冠疫情面前,她们都成了勇敢进入隔离病房的战士。看着这20人的名单,仿佛看到一团团青春的火焰在燃烧,看到碧野里一朵朵春花在绽放。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她们以南丁格尔精神为准则,不顾自身安危,用生命佑护生命,难道不是天使吗?

在全院上下积极报名的热潮中,两位主帅既兴奋,又冷静。她们兴奋地感佩医院的同仁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热忱、无畏与精神高度,冷静地根据实际情况点兵布将。几天之内,组建起院内的专家组,4个批次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队伍,发热门诊的支援队伍等共计百人以上。

紧接着,线上线下的培训紧张进行,戴莉院长亲自动员,并带领着业务骨干认真培训考核,包括防护服的穿和脱。隔离病房所需物资陆续运到,后勤部门认真清点安置分配。隔离病房启用之前,书记、院长带队认真检查每一处细节,并对人员配备做了细致的安排和调整。从硬件到软件,做好了一切准备。

2月2日晚10点30分,随着两辆120救护车驶进医院,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2名疑似患者被分别接诊到一层和三层的隔离病房。这台抗击救治的大戏正式开锣。所有的环节,都在导演的指挥下进行,所有的演员,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连接诊那位确诊女性患者的人选,都是院长精心安排的。陈浩,34岁,心内科主治医师。一位善良、文静、阳光的小伙子,而且善于表达,加上护士长韩冰,两个人很快赢得患者的信任,开启了确诊隔离病房第一班的工作。疑似病房的医护也同样是精心挑选,为了给年轻人增添主心骨,护士长出身的党委书记李志文,专门推荐了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士长领衔疑似病房护理。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是知人善任。从李志民的专家组长,到韩建明的后勤领军,再到曲绍东的医务部主任,以及一系列岗位的科学合理配置,正如女人完成一件绣品,或是织成一件毛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准确到位,否则,就有可能损毁全盘。再如此细密地织出花样儿,大都是女人的专利。

面对还未摸清新冠病毒的底细,暂无特效药的现状,院领导从一开始就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纳入日程,组织研讨和实施。从专家组的指导把控,到各个医疗团队都采取中西医结合,用各自的方式观察测试患者,每天会商病情,中医专家及时开出和调整中药处方,西医专家24小时候诊,随时应对新发症状。护理团队不间断护理和进行心理疏导。

医护人员的热情不减,内科党员安强又给戴莉院长发微信说:“戴院您好!周日隔离病房就要轮换了,请您一定让我上,请同意一个共产党员的申请。”院长回复:“肯定有您,做好准备吧!”区卫健委在一篇报道中说:“在未知的病毒面前,他们是无畏的;在政府医院需要担当的时候,他们是无我的;在抗疫战争冲锋陷阵第一线,他们是无敌的。”

从战役之前的动员准备,到战役之中的各个节点,再到9天之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陆续治愈出院,延伸到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医学观察休养,医院领导们把领导者的果敢、坚毅、干练,和女性那颗柔软的慈爱之心,融合得恰到好处。从三十晚上的饺子,到对每个进入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家庭的慰问,及时送上蔬菜水果和食品礼盒;到院领导提着又大又红的苹果慰问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惊异的眼神里飞出盈盈的笑意;从医学观察出发前的欢送,到归来之后的欢迎和特殊生日会……怒放的鲜花,甜甜的巧克力,红红的苹果,沁人心扉的话语……想到的和做到的,在温暖的爱心工厂里,被拓展着无限的空间。在特殊的生日会上,专家组组长李志民感慨地说:“今天过了一个值得铭记一辈子的生日,我会更加努力工作。”

我看到一张照片,轮换下班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戴着口罩,依次站在医院宿舍楼的台阶上,一条黄色的隔离线后面,是副区长庆兆珅、区卫健委主任野京城、院党委书记李志文和执行院长戴莉,以及医院的相关领导,副区长站在最前面,紧挨着拉起的那条隔离线,大家都尽量往前站,为了缩短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所有人都高高地拱起手,向这些可敬可爱的医护工作者,表达着最诚挚的谢意。春寒料峭,这里的空气却是温暖的。抗疫期间,门头沟区委书记张力兵、区长傅兆庚等领导多次到医院检查指导,并及时解决抗疫中的困难和问题。

夜访李志民

从医院党委李志文书记发给我的采访名单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李志民,专家组组长。噢?又是他。李志民是我17年前非典时期就采访过,并记忆犹新的人物。他和爱人尹春茹都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的同班同学,非典前一年,当时夫妻俩一个是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一个是内分泌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被门头沟区医院双双引进。李志民临危受命,牵头组建非典发热门诊和非典隔离病房,很快被任命为非典大主任,在医院和个人没有任何经验与经历的前提下,从搜集整理材料到战前培训,大到病原病理、临床表现,小到医护人员怎样防护、戴口罩;从参与隔离病房的设计到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制定与完善,区医院在整个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不仅取得了救治的成果,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李志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3月4日到7月3日,他在非典病房一连工作了78天,直到战役结束。17年后,又一次临危受命。

2月15日下午,我拨通了李志民主任的手机,两次灾难成全了搁置17年的邂逅,我们都很激动和感慨。他正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专家组24小时值班,约我晚上7点到医院专家组办公室找他,大概怕我有疑虑,又补一句“我们值班地点是清洁区。”晚上风很大,人烟稀少的新桥大街被清冷的灯光照着,更显得路宽街阔。拐至桥东街,路边医院楼前的巨大红十字霓虹如一团火,给寒冷的早春之夜放射着暖意。李志民主任早已在门口等我。随他穿过旧楼大厅和静寂的楼道,上到四层,开启一道门禁,进入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专家组的办公区。他告诉我,昨天下午第1例确诊患者刚出院,专家组也稍松一口气,今晚只有他和助手董永辉医生值班。

一圈办公桌紧贴墙壁,这是专家组的办公室,平时,6位专家都在这里办公,沟通患者病情和商讨诊疗方案。李志民主任和董永辉医生的休息室里,有2张单人床,两床之间的半空悬挂着小董换下的衣服。李志民主任示意我坐在床对面墨绿色简易沙发上。这时我才正视李志民主任,白大衣领口露出小格衬衣,下穿墨绿色刷手裤,脚上一双绿色工作鞋,显得洁净优雅、精明干练,眉宇之间偶然露出医生之外的另一身份——京剧名票,梅派男旦。随即,开启了相隔17载的交谈。

三家店新河小区,李志民和父亲居住的房子挨在一起。大年三十上午10点半,他正在父亲房间,商量着晚上的年夜饭,这时手机响了。“李主任,院长请您马上来医院会议室开会。”电话是医院医务部主任曲绍东打来的。“爸,我得赶紧去一下医院,可能有急事儿。”李志民边说边穿外衣。父亲默默地看着他,这位从国家内贸部退休的老干部似乎预料到了一切。父亲把他送出门,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家事国事,以国事为重。”李志民默默点头,关上防盗门,还没出楼门,他已眼含热泪。17年前,他也是从父亲这个门出来,走进了非典隔离病房。难道又是旧景重现?

李志民急速开车来到医院四楼的院办会议室。院长戴莉见他风风火火的样子,笑着说:“不亏是老党员,召之即来呀,还没吃饭吧?”曲绍东主任立刻把一盒饭递到李志民面前。 李志民拿起筷子,又放下。 这时,参加院长办公会的人员陆续到场,戴莉院长提出,抗击新冠病毒,必须有强大的医疗技术支撑,必须马上成立一个医疗专家组,想请李志民主任再次出山。旁边的党委书记李志文不假思索地立即表态:“我看李志民主任最合适,抗击非典时他就是非典主任,有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有担当,也有组织能力,还特别有感染力。我还记得,当年在非典隔离病房时,他对我们说,大家别害怕,只要有我在,就有大家在。听了这话,大家就都不害怕了。”看来,书记、院长都早已胸有成竹。这个决定毫无悬念地通过了。问李志民主任有何想法,再看李志民,早已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李志民有着理性沉稳的个性,但他还有情感丰富充沛的另一面。此时的泪,绝不是懦弱者的流露,而是勇敢者的宣言。看到李志民的眼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每个人也都是热泪盈眶。就这样,李志民毅然接下军令状,又踏上了人生第二次临危受命之路。

回到家已是下午4点多了,父亲一直在等着他回家,父亲问:“什么事儿啊?”,李志民回答:“医院让我担任新冠肺炎的专家组组长,负责新冠肺炎三个病房的整体救治工作,同时还担任区级专家组组长。”父亲说:“国家危难时期,你就应该无条件答应,我是你们院长我也让你去,因为你在非典时期有经验”。听到老父亲的鼓励和支持,李志民眼噙泪花,知子莫过父啊。他喝了点父亲为他熬好的大米粥,就着咸菜,思绪万千...... 虽然马上就是除夕夜了,虽然一手好厨艺,心思却丝毫没在过年上,感觉身上的担子骤然重了好多......

李志民走马上任,协助院领导筹建了有急诊、呼吸、重症、消化、影像、中医、检验、药剂等方面人员组成的医疗专家组,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还同时通知原来负责的急诊科全科人员在初二晚上8点之前回院待命,全部停休。从那一刻开始,科里人员从四面八方赶回医院,李志民率领全科50人报名请战。

发热门诊的所有发烧病人,都要专家组进行严格把脉,筛查是否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李志民和专家组成员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从大年初一晚上忙到初二的凌晨2点,院里又通知李志民开会。因门头沟区医院被正式确定为区内唯一的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从会议开始,李志民和专家们参与队伍的组建、一线人员批次的安排,物资、药品、设备的准备,病房搬家改造,三区两通道的设计,和院内感控、辅助检查的流程等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工作。为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李志民积极协助医院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医院学术报告厅里,他耐心地给大家讲着医护人员防护的每一环节,特别强调在按要求穿好防护服的同时,脱防护服的步骤是最关键的,他把每一个细节都做了认真形象的描述。因为,他知道,此时,细节不仅决定成败,而且关系生死。由于他在抗击非典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所以,对于今天抗击新冠病毒的流程,就显得比较得心应手。

1月28日,确诊了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因医院还没有收治条件,转到了北京佑安医院。通过医院在最短时间内争分夺秒、打仗一样紧张的准备,医院达到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标准。2月2日,医院通知晚8点开始接收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人,李志民率领隔离病房专家组的3位专家,连同3位助手医师6点多吃完晚饭,全神贯注地做好一切准备,等候病人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晚10点半,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才接诊到3层的隔离病房。早已做好准备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已经提前进入,把平时的演练变成真实的战场。李志民代表专家组和大家一一握手,衔接并传递了鼓舞和力量。当王波医生等医护人员最先走进隔离病房,李志民每时每刻关注他们的动向。“王波,这么长时间了,要实在憋不住了就去尿吧,别憋坏了。” “主任,不用,我在这儿活动活动,转移注意力,尽量不出去,省得浪费防护服。”“王波,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防护!”“主任放心吧!我早有思想准备,我不上,别人也得上!”这是李志民和在疑似隔离病房的主治医师王波用手机视频对话。朴实无华的语言,几次李志民主任感动得眼含热泪。

每天,隔离病房的中西医共同查房,医护人员把确诊和疑似病人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及时送交专家组,专家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确定诊疗方案。由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治,又及时学习汲取武汉一线的救治经验,由于凝聚了一所医院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与担当,由于汇聚了那么多白衣天使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辛勤付出……在精心治疗和呵护下,经过9天9夜的不懈努力,赢得了收治的首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的首战胜利,还真正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说到这里,李志民很激动地谈起他的同事:王波,陈浩,闫志刚,李鹏飞,李筱姝,还有一位孩子才19个月,还在吃奶的专家组成员、党员、硕士研究生孙伟娜……这些人都是临危不惧,极为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一线岗位。没过几天,我看到《北京日报》的一篇醒目报道:……2020年2月26日,门头沟区医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李鹏飞副主任,面对鲜红的党旗,以特殊而庄严的“火线入党”方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这是门头沟区战“疫”先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首批火线入党的卫生行业代表。”李鹏飞,即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

突然想起17年前我写的纪实文学里,曾经引用过李志民当时上初中的女儿写给他的一首诗,想起非典过后,13岁女儿就读的大峪中学曾经请他去做报告,马上问道:“您女儿早成大姑娘了吧?”李志民接过话题,动情地说:“是啊,那天,我站在大峪中学的讲台上,足足有5分钟说不出话,记得我对孩子们说,今天同学们能够返回校园,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很多像叔叔一样的医生与非典病毒奋斗,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希望20年后,假如再遇到像非典一样的疫情灾难,你们当中也会有人穿上白大衣,加入与病毒抗争的行列”。他还告诉我,她的女儿子承父业,如今是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的医学博士,女婿是友谊医院放射科医学博士后,夫妇双双早已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隔空采访识陈浩

收到陈浩从微信发来的照片,果然是个帅气的小伙子,或是阳光的大男孩儿。2月11日中午,收到文联彭天和书记发来陈浩的电话,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电话,据说,他是最先进入确诊隔离病房的主治医生。陈浩34岁,是安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又到北京进修研究生,2011年到门头沟区医院工作,现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

1月20日,陈浩回到了安徽阜阳的家,准备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他的家住在一栋六层楼房的二层,陈浩是独生子,家里有60多岁的父母,还有8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两辈四位老人守着他这根独苗儿。电视里每天播报着疫情,陈浩的心里越来越放不下医院,时刻盯着手机微信,注视着医院的消息。年三十下午4点38分,他看到科主任邹爱春在群里发来信息,由于疫情越发严重,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需要医生。陈浩没多想,立即报了名。晚上,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母亲突然问他:“儿子,你们医院有没有去武汉支援的任务?”还没等回答,父亲跟上一句:“如果有任务,你可要积极报名啊。”“放心吧,我肯定报名。”陈浩看了看父母,坚定地回答。

25日,吃过大年初一的晚饭,陈浩穿上那件黑色长款羽绒服,拉上行李箱出门,四位老人送到门口,叮嘱伴随着他走下楼梯。他打车来到了离家15分钟车程的阜阳火车站,坐上11点30分从阜阳开往北京的动车。26日早晨6点10分,陈浩到达北京西站,马上打车赶到医院投入工作,一路上,他的心里反复默念着六个字:召必回,战必胜!

经过紧张的改造,医院已具备了收治患者的条件。相关科室领导和护士长们带领大家抓紧布置隔离病房和工作区域。把病房里的两张床变成了一张,调试好电视机,摆放好遥控器,又准备了高流量吸氧机和无创呼吸机。陈浩所在的科室,把他排在医生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名,这也是陈浩内心所希望的。在前期的培训中,陈浩很认真,练习穿脱防护服,穿一次,需要15分钟,脱一次,需要30分钟,每一个步骤都要做手消毒。陈浩清楚,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松懈,医护人员只要感染一个人,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在认真的同时他又争取加快速度,把脱防护服的30分钟降低到27分钟。

终于等到了确诊和疑似患者进驻的消息。2月2日晚6点,陈浩作为第一班负责确诊患者的医生,和同班的4名护士,全部到位,等候患者。这5个人都很年轻,最小的一位才24岁,而且大家都没有经历过非典,今天的第一班,不能说不是考验和历练。10点半了,两辆120急救车开进了医院大门,陈浩和护士长韩冰以及负责疑似患者的医护人员赶紧迎出去。这两辆救护车,一辆乘坐着确诊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另一辆车是疑似患者,是确诊患者的两个女儿,一个13岁、一个才2岁。医护人员先把两个孩子接到一层的疑似病房,并且早已准备了食品和玩具。尽管把两个孩子安排得很周到,那位确诊妈妈还是很不放心,脸上显出不舍与焦躁。陈浩穿着防护服,身上带着三方对讲机,和韩冰护士长一起,微笑着向那名确诊患者走过去。虽然陈浩和韩冰都戴着口罩和防护镜,但仍能从那两双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心的温度。“我们是来接您的,您不要害怕,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您的病一定能治好!”陈浩短短两句话,一下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您别担心,孩子我们的同事会照顾好的。”韩冰护士长又补充了一句。身穿蓝色隔离衣,留着半长披肩发的患者,开始向他们投来信任的目光,跟着他们,从一层上到三层的确诊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的走廊是东西走向,患者的病房在南侧,可以享受最充足的阳光,对面就是护士站,这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如此安排,观察和照顾患者才更加方便和及时。第一班的时间是从晚上8点到凌晨2点,陈浩没有丝毫恐惧感,他很自然地和患者交谈,认真了解她的基本情况,伴随各项检查,专家组根据陈浩他们送交的情况,正在抓紧为患者建病历。患者的情绪基本稳定了,只是不放心她的孩子,都快一点了,她还在看着手机视频。韩冰护士长和护士们一再说:“早点休息吧,孩子没有问题,明天我们给您发照片。”患者这才躺下。陈浩回到隔离病房的医生办公室,他坐在椅子上,反复思考着怎样开始这一个疗程的诊治,不断和外面的专家组沟通。走廊里的电子表已经显示2点了,护士们认真地给病房里的各个部位消毒,准备交班。就这样,陈浩和四名同事完成了第一班,同时开启了门头沟区医院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历史。

陈浩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在各自值班的时间段,极为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地为患者做着各项检查,同时,也在不断克服隔离环境和条件给自身带来的困难和不适。两位院长来慰问,一个护士哭了,她说不是害怕,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擦干眼泪毅然走进病房。为了减少长时间戴口罩对耳朵的压力,陈浩试着把口罩两边的带子夹到后脑勺的位置,然后传授给大家。患者越来越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发自内心地对陈浩和护理人员说,我的病给你们添了那么多麻烦,增加了那么多危险,你们不要总是到我这里来,少来几次就少一些被感染的危险。但医者永远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总是把仁心放在第一位。所有医护人员下了班都不回家,全部住在医院后院的宿舍小楼,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到岗。

专家组根据他们的一手资料研究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状况,不断进行药物调整。每天早晨,中西医同时查床,陈浩是西医,中医安化捷则是通过对患者的面诊和舌诊,根据各自的不同手段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试,专家组的诊治方案也是中西医结合,根据患者状况,不断调整用药。实践证明,这是门头沟区医院实施的最有效的诊疗方案与手段。患者入院时,体温是38·5度,用药2天后就转入正常。他们每隔一两天就给患者拍一次胸片,及时观测肺部变化。这里,所有人的努力和坚持都是为了一名患者,都是为了救治一条生命;在所有人的坚持和努力中,希望的曙光正逐渐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那轮旭日的东升。

看着患者的状态越来越好,没有了咳痰症状,肺部炎症明显吸收。一个疗程的最后两天,接连做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为阴性。看到这样的成果,陈浩和同事们从内心感到高兴,甚至是兴奋。

通过专家组认定,患者可以出院了。从入院到治愈出院,只有9天时间。看到了患者感动的泪光,听到了患者滚烫的话语,并和他们合影留念,当送走这位治愈出院的患者,陈浩和同事们百感交集。这是怎样的9个昼夜呵,他们或她们会永远记住生命中这不同凡响的9天。

2月17日,我到医院采访,本来想能见到陈浩,不料他已被安排到潭柘寺旁边的嘉福饭店接受医学观察和隔离休养了。18日下午,我又拨通了他的电话,问他现在干什么,并请他发我一两幅不戴口罩的照片,以弥补未见真相之遗憾。他告诉我,观察点环境和生活都很好,还开了党员会……后来,在医院李志文书记转给我的,区卫健委发的公众号里,有一篇陈浩写的小文:“……卸下行囊,也暂时卸下了过往14天的紧张情绪。过去的两周,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门头沟区收治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还有所有给予我们支持鼓励人们的期盼,还有与家人的离别、思念。虽然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随着更多患者的陆续出院,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对疫情早日结束充满的期待。阳春2月的寒风冷而不瑟,休养地的小院成为了我们日常活动交流的“圣地”。微风簌簌中,喃喃低语的竹林,阳光下眯着眼打盹儿的“喵星人”,抬头可见的广阔蓝天,轻嗅可及的新鲜空气,这美好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陈浩在文章结尾这样说:“其实我们哪里是什么天使,就像火灾现场冲在最前线的是消防官兵,地震灾区冲在最前面的是武警战士一样,在和疾病“恶魔”搏斗的战场,医务人员就应该冲在最前沿。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天使或许太过遥远,“白衣战士”才是我们站在病毒面前的标签,而“白衣铁军”则是疫情防控浩浩队伍中最美的一支!待到山花烂漫时,愿我们还能一起并肩战斗,在庆祝胜利的时刻放怀大笑!”

又见曲绍东

在医院四层会议室里,我见到一个帅气的小伙子。“阿姨,您怎么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我是小曲,曲绍东。”“小曲,原来是你呀。”我十分惊喜。戴莉院长介绍,曲绍东现在是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

2015年,我跟随北京作协作家代表团到新疆和田进行文化援疆。刚到不久,就听说在洛浦县挂职的儿子生病住院了。指挥部给我安排时间去看儿子。走进洛浦县人民医院病房,一个小伙子正给儿子陪床,我非常感激地上前握手致谢。儿子介绍说,他叫曲绍东,是门头沟区医院来援疆的医生,就在这所医院外科工作。见第一面,小曲就给我一个即精明聪慧、又实在能干的印象。后来听说他的一些事情,都不断夯实着这个定论。

小曲是山东人,42岁,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又到首都医科大学进修了骨科硕士研究生。小曲的爱人是朝阳区西院妇产科医生,女儿13岁,上初中一年级。曲绍东从医17年,时时处处以医者的“仁心”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始终如一地敬业奉献,把高尚的医德和情操落实到为患者勤勤恳恳的服务之中,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2008年4月,被共青团北京市委等部门授予“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2015年,组织号召援疆,北京对口支援南疆和田地区,曲绍东克服父母年迈、孩子年幼等困难,积极报名,到新疆和田地区的洛浦县人民医院工作。这一年,他兢兢业业地为南疆人民服务,获得了北京援疆指挥部的表彰。后来,2017年第2期《前线》杂志刊发了小曲在援疆初期,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与妻书》。引其中两段:“然虽有冠冕堂皇之借口,仍不能掩为父母妻儿所带来之拖累。父母年迈,吾本应尽孝膝下,此之一别,重担压于卿卿之肩矣!汝素柔弱,性又谦和,本就殚精竭虑于工作,如今又担此一家之重担,愚夫每念至此,皆心痛不已。待吾归家,必做亡羊之补偿。”“人生总有涯,功业总无涯。洛浦之行,非为功业,仅为了从医多年之夙愿——惟愿以医者之仁心、医者之仁术救治病患,解其苦痛,更多的洛浦家庭和乐安康。”短短小文,彰显侠骨柔情与铮铮道义,不仅体现了作为普通人的真挚情感,更加体现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医者”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2016年6月,曲绍东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从新疆返京后,曲绍东先在骨科工作,2017年8月起,医院成立了全科医学科,负责分级诊疗工作,曲绍东任副主任。但分级医疗工作属兼职,是利用业余时间跑区里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医院。每天下班后,或是周六日,他和办公室的谭效一起开上车,开始分级诊疗工作的调查和协调。南到潭柘寺,西到清水,把全区1455平方公里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站几乎都跑遍了。另外,他还肩负起社区医生的培训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负责的医疗分级管理工作在全市获得好评。同时,他还照常干着骨科的事,照常做手术,照例管病人。

2018年1月28日,《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节目播报了一位男医生在北京西站救人的事迹。此人就是曲绍东。26日上午,时任门头沟区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的曲绍东赴武汉参加华润凤凰集团学术年会,正在北京西站候车,忽听到广播说一位旅客突发疾病晕倒,急需救治。他立即起身赶到现场,看到患病旅客瘫坐在椅子上,口唇紫绀,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瞳孔已散大,救治希望渺茫,但出于医生的本能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他仍跪在地上坚持为这位旅客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直到患者被120急救接走。此事被人民网、中国文明网、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当北京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曲绍东时,他说救人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区别只在于没穿白大褂。

小曲的精神品质、业务水平和实干精神被领导和同事们看在眼里,2018年3月,他被任命为医务部主任,从拿手术刀,到负责落实国家和市区指令性的工作,定点机构功能的转变等管理。2019年年底,刚刚兼任院长助理的曲绍东就赶上了新冠疫情。

“我们的党委书记和执行院长两位女性领导,从三十晚上给所有患者和在岗人员送饺子和干果盒,到疫情期间的所有举措,工作做得非常细腻。”小曲如是说。三十上午的院长办公会一直开到下午四点,晚上和领导一起送完了饺子,他很晚才回到丰台的家。在家睡了一觉,初一早7点就到了医院。忙碌一整天,晚上10点了,才开车回家。进家门,女儿已经睡了,他觉得饿,端起碗,刚吃了两个饺子,电话响了。接完电话,跟爱人交代一句:“还得走,医院开紧急会议。”“吃完再走,不会晚的。”“不吃了。”曲绍东起身下楼,立即赶回了医院。

从疫情开始,为了不耽误事,他索性吃住在医院,面对医院转型为区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任务,他迎难而上,配合全院完成了68小时内全院科室重新布局调整,完成了医院6个病区的重新改造工作,比上级部门规定的时间提前4小时开始接收病人。针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短短几天时间内,组建了发热门诊志愿队伍、区级专家队伍、院级专家队伍、北京市应急专家队伍、援武汉第二梯队、感染隔离病房3个梯队,为疫情抗击工作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作为一名党员,他真正做到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令小曲遗憾的是,他已经很多天没见到女儿了。或是回不了家,即使回到家,因为太晚了,女儿已经睡下,早晨走得又早,女儿还没醒。

曲绍东最后对我说,我的宗旨是,不管干什么工作,必须踏踏实实地干事,不能玩儿虚的。我很赞同。因为,任何事业和成果都是干出来的,就像万里长城的砖,只有一块块累积,才能筑成伟大和强悍。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认同和接受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

敢打硬仗的韩建明

一个部门,有主业,也有副业。但主业和副业都不可或缺。就像医院大楼,没有副业地基的支撑,主业的大厦就会倾倒。我采访的所有人,几乎都谈到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带领后勤员工改造病房,敢打硬仗的院长助理韩建明。采访当天下午,我终于见到了这位院长助理。他坐在我的斜对面,一件黑色短款棉服,短短的寸头,显出朴实与精干。韩建明62岁,是医院总务科的老科长,2013年开始兼任院长助理,一看就是经过风雨,肩膀头子不怕压的人。他告诉我,他是1976年的高中毕业生,曾在妙峰山镇下苇甸村插过队,后在区卫生局业务科工作,1979年调到区医院,已在医院工作了41年,2018年4月办了退休手续,但院领导一直不放他走。医院,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一月中旬开始,疫情的风声让韩建明看到了苗头。卫生系统一个个会议,更让他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年三十上午九点开始参加视频会议,会议结束,韩建明回到了绿岛的家,准备中午11点半跟着全家到百花人家聚餐。这时,戴莉院长打来电话,让他马上回医院开会。到了会议室,任务很明确,就是当天下午要把学生教学宿舍楼腾出来,为隔离病房做准备。大过年的,又赶上疫情,韩建明很清楚根本找不到工人。他马上在后勤微信群发了通知,要求大家下午一点半到医院来执行紧急任务。他还给通知定了一个题目,叫“关键时刻显身手”。

到了一点半,来了15个人。 韩建明交代了任务,开始带着大家一块干。三层楼房,除了一楼的财务科、人事科和图书室没动,从二楼到三楼的18间房全部腾空,然后打扫干净,又消了毒。这一仗打得漂亮,但这只是一次演练和序曲。

1月29日,俗话叫破五儿。四楼会议室的院长办公会又给韩建明下达了更艰巨的任务。区医院已经被定为门头沟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唯一定点医院,要求准备好100张隔离病房床位。腾好的教学楼远远不够,决定搬迁改建内科楼。随着大内科的成立,8个科室全部迁到新楼五层。一时间,车推,人扶,大包小包,搬迁快速完成。改造要求2月2日零点前必须结束,并开始接收患者。三天时间,72小时,这是不一般的考验。加上附近的建材城早就关门了,到哪里去买建筑材料,再说,这个改建工作量比腾空教学楼大多了,又到哪里去请施工的工人?

韩建明突然想起,他认识一个在建材市场卖家具的人,他赶紧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此人打听情况。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卖家具的朋友告诉他,建材城后门处有一家建材商没走。惊喜啊。韩建明赶紧找到后门的建材商,买了40张石膏板,外加15捆木方子。

材料解决了,人呢?照例自己干吧。17年前的抗击非典期间,韩建明做过隔离病房的隔断,当年,他穿着猴服,带着塑钢厂的工人根据图纸测量。所以,他的心里有着满满的自信。于是,他像是指挥作战的将军,计划着工种和人员。从医院后勤人员中抽调管工、电工、木工各1名,外加几名杂工,包括总务科的副科长和一名科员。他备齐了电钻、尺子、钉子,交代做法,原则是,凡能不破坏的就尽量不破坏,因为,他知道,疫情过后,医院还要过日子。于是,木方子当龙骨,用石膏板包上,基本都是用原来的边框衔接,几乎没用钉子,一个个隔断就打好了。从二层到四层,西侧是病房,东侧是医护人员的隔离更衣区域。从第一更衣区,进入第二更衣区,进入半污染区,再进入污染区,步步递进,并且严格划分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通道。还帮助把所有的流程都标得清清楚楚。韩建明带着大伙儿干,有的人上梯子,有的人趴在地上钉龙骨,人人都在争分夺秒,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用最大的努力为医护人员竖起一道道防护墙,铺出一道道生命线。

结果只用了2天多的时间,前后68小时,到2月2日晚8点,提前4小时完成改造。韩建明带领他的队伍,把一个经过区指挥中心验收合格的隔离病房楼,郑重地交给了医院。韩建明说,这就好比打仗,我们工兵先把工事修好了,医护人员进去心里踏实,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20·负压与负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采写绿色奥运的报告文学,从园林花卉部门学到不少绿化知识,认识了紫叶李、龙爪槐、紫薇、丝兰 、小菊和丰花百日草……知道了引进、驯化和培育。今天,采访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戴莉院长给我介绍120救护车的时候,说到“负压”,又是不懂的名词。她耐心地给我做了解释:负压,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使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空气在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且负压还能把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这样,就可避免更多人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机率。车上还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全套抢救设备,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中心供氧接口等,主要用于危重病人和传染病等特殊疾病的抢救。

随之,戴莉院长对医院的120给予由衷的赞叹。疫情刚开始,120的殷博主任就在体检中心的大厅里,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随着疫情的蔓延,120负责全部新冠确诊患者、疑似和密切接触人员的转运,不仅任务量大,风险也高。医院原有四辆救护车,正常情况下,两辆运行,两辆备用。疫情一来救护车就不够用了,区里又及时调派了七辆,并相应增加了医生和护士。她还告诉我,不同的运送对象,必须用不同的救护车。确诊和疑似用负压救护车,密切接触者用普通救护车。所有的车都做了物理隔断,使司机、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有一个密闭的空间。

为了更多了解120,同时对救护车增加感性认识,李志文书记带我去了120的属地。

医院新楼门前的停车场东侧,停着一排白色的救护车,是车型和外观都明显不同的两种,一种是纯白色,另一种白色车身有两条红线,上写蓝字:120,车前盖上四个红色大字:北京急救。侧面下方是蓝字:北京急救中心。我指着这些车问志文:“这就是普通和负压两种车吧?”“对!”志文回答着,走到车前。几位身穿印有120字样服装的工作人员过来打招呼。志文指着一男一女介绍说,“这就是120的殷博主任和护士长杨伟娜。”“您好!各位辛苦了!我在医院的公众号见到过您二位的照片和事迹,了不起!”“没什么,都是我们应该做到。”我端详殷博,这就是院长说的,24小时都吃住在医院的北京急救中心门头沟分中心主任,他对院长说过,也许我吃住在医院干不了太多的事,但我始终顶在这里,大家就吃了定心丸。我又看了看杨伟娜,额头的刘海儿遮住了眉毛,一头黑发盘在脑后。对,就是“门医人”微信群刷屏照片上的人。当时,24小时连轴转,已经连续一个多星期没有睡个囫囵觉了,她累得趴在办公桌上,告诉同事,“大个子姐,我就眯瞪10分钟,10分钟一定叫我!”结果,照片刷屏,点赞如雨。

院前急救是医疗救治的最前沿,也是最危险的环节。因为120接送的患者没有预检,没有任何辅助检查。但这些120人却把安全留给患者,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疫情期间,他们负责区域转运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发热疑似患者,还有各社区排查有密切接触史居民的转运。另外,日常急救工作还要照常,两条战线都不能耽搁。

2月19日夜,门头沟120分中心灯火通明,主任殷博带领同事们紧急行动,他们又一次接到转运新冠肺炎的密切接触人员到集中隔离点的任务。虽已初春,深夜门头沟山区的气温仍很低,一场大雪还没化净,早晨又是一阵春雨,狭窄的山路坡陡路滑,深夜行车的难度极大。车组人员身穿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行动不便,视野受限,加上室内外温差大,护目镜上很快就形成一层雾气,瞬间凝结成一层水珠,干扰司机视线,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个坚定的声音响在耳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转运车组当夜出车4次,每次往返两个小时,把12位密切接触者安全送达隔离地。

每到有任务,120的司机师傅个个抢着出车,王凯说:“我去过非典一线,我有经验。”一天,他刚准备出车执行转运任务,他的父亲在家突发昏迷,被120救护车送到了急诊。他看了看,顾不上多问,继续开车启程转运患者。疫情以来,他和隗争师傅负责全区的三辆转运车,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转运任务。其他司机师傅也在关键时刻加班加点,确保120日常急救工作正常运行。赵连涛师傅近日腰疼加剧,仍坚守岗位。

医护人员的老家大多在外地,杜宗兴、袁珍珠、霍志红毅然退掉了车票,投入工作。老护士李静近50岁了,但一直坚守一线。51岁的张燕军,曾做过多个手术,持有残疾证,被同事们说成“身残志坚”。作为资深120人,有着丰厚的阅历和经历,出过车,当过调度,经过非典,她从经历中梳理出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一刻不停地工作,为出车回来的车组人员喷雾消毒,协助护士长做好后勤保障,储备物资。她说,为了战胜疫情,咱们120的人,一个都不能倒下。殷博主任不仅严格各项规范管理,确保医疗急救质量,他认真关注每一次的出诊及转运任务,还亲自帮助抬担架,给车消毒。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区域呼叫满足率一度达到了100%,位居全市第一。

离开120之前,我给殷博主任、杨伟娜护士长,还有李志文书记,在一辆负压急救车前合影。至此,我不仅知道了120“负压”的本身意义,更懂得了120,这支特殊队伍“负压”的更深含义。他们在用无我的奉献,肩负着人民生命安全的重担,为此,他们就像车顶上那盏灯,不知疲倦地唱着蓝色的生命之歌。

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又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场以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有着红色光荣传统的门头沟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严防严控,守土保家,守护着1455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到3月8日,已经创下连续35天无确诊病例的佳绩。门头沟区医院,门头沟区人民的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以出色的工作和业绩,举起了地区人民的生命之重。

2020年3月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