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004/13
分享

特种兵在行动

——北京市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疫纪实

吕秀玉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是从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遭遇怎样的灾难,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首先冲上去的一定是士兵,是战士,是有血有肉敢为人先的勇士。没有这些勇士在前方拼死搏杀前赴后继,没有后方民众的全力以赴同舟共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很难生存发展。同样,战胜灾难浴火重生的国家或民族,一定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2020年的新春,中国鼠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无疑是一场灾难。与以往疫情不同的是,此次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之狡猾、来势之凶猛、感染面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史上罕见。同样,这场疫情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的威胁之巨,造成的危害损失之惨痛,前所未闻。

为应对疫情灾害,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各路英豪齐上阵,顶级的医学专家、医疗队员、武警官兵……救援人员和物资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疫情最前沿。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迅即打响,各兵种协同展开非军事行动,全民参与的生命保卫战在中华大地燃起硝烟。

疫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更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制定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战略决策。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在远离主战区湖北武汉的京西门头沟,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扩展,防控形势也越来越紧张。1月22日,区委、区政府紧急召开疫情防疫工作部署会,全区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全面打响!

30万同胞立即展开行动,时刻关注疫情动态,默默为祖国祈福,为武汉加油。既使不能上一线抗疫,守好自己的家门,不让疫情侵入我们的家园,也算是对国家的一份贡献。

通常,在大范围的流行性传染病爆发、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影响或威胁时,反应最敏锐的是国家专业防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辖下的省市区分支机构,担负着守土有责,保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的神圣使命。

庚子初年,瘟疫肆虐。防疫卫士,挺身而出,为国为民、践医诺言。阴云压境,大战在即,北京市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区专业对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锐特种兵闪亮登场!

老将布阵

在庸常的日子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人们对它的了解认知远不如商场超市、公园影院…… 殊不知,这是国家设立的专门对抗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专业机构,一旦有疫情发生,不管何时何地,他们会第一时间冲到传染病的最前沿,冒着被病毒感染、甚至生命危险与病毒展开决战。这里高知云集,藏龙卧虎,面对来无影去无踪、肉眼难识的诡秘微生物,各有各的高招妙计,人人是擒“贼”高手。

人们一提传染病就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可一旦传染病这只看不见踪迹的“狼”来袭,往往又茫然不知所措。病了谁都知道上医院,但对疾病防控这个“治未病”环节,大多知之甚少,甚至都不知有这个环节,更别说防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此时医疗只能处理存量,疾控却能控制增量。第一个不怕“狼咬”、站出来围追堵截“打狼”,甚至能嗅出“狼”的“气味”,把它消灭在“狼窝”禁止它出来作乱的,就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的职责其实很多: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爆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开展疾病检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内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这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和医疗卫生机构一起,共同肩负着保护一方公共卫生安全的使命,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医疗机构担负的职责任务更加庞杂艰巨。

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季节性的传染病不时来犯,疾控人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公共卫生安全,他们见惯了大大小小不时泛滥的传染病,比如“非典”、诺如、甲流、禽流感……专业的他们深知,自然界包括各类病毒在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人类同生共存的朋友,科技的发达使人类对它们的认知越来越透彻,每次的较量都以人的胜利而告终。

久经沙场的疾控人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控更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但是,谁都没有料到,这次出没的“狼”不仅是条“大狼”,还是条从没遇见过的“恶狼”。它在除夕前戴着妖冶丑陋的面具、飞舞罪恶狰狞的魔爪四处游荡,残害无辜,祸国殃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

新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地处塞外高寒地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正是一派冰天雪地,肆虐的寒风彻骨冰凉,这是当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门头沟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曹殿起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一个多月,2019年11月武川周边地区发生了鼠疫疫情,作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又是对口支援单位,曹殿起以挂职干部的身份,奔赴武川进行增援指导,此次援蒙计划两个月。

每次的外援任务,曹殿起都积极报名参加,此次鼠疫也正是他的研究课题,在门头沟疾控中心堪称这个领域专家中的专家。多年来,他对鼠疫防控的研究情有独钟,之前已掌握了我区东灵山、百花山地区鼠类构成、密度、种群特征等本底资料,并根据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了诸如环境建设、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出发前已临近年底,上级考虑单位工作繁忙,他又是中心传染病防控专业的主管兼业务骨干,本不想放他走,但曹殿起决心已定。

回家后,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跟爱人说:“我可能要去内蒙工作些日子。”爱人知道又有任务,更了解他的脾气,认准的事一定要干,不仅要干还一定得干成,况且这也不是第一次。明知拦不住,还是劝他:“眼看就要过年了,那边又那么冷,多遭罪,咱能不能不去?”曹殿起说:“咱就是干这行的,都不去你说这事谁干?鼠疫不控制会越来越严重,还会传染人,这可不是个小事!”爱人再无话说,默默为他准备行装。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很不解,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调侃:“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汶川地震你去了,援藏你也去了,还差这点履历啊!”他轻轻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到哪儿都是工作,我不带头去谁去?”

11月28日出发,到达呼和浩特时大雪封路,截在半路的他心急如焚,12月1日终于抵达驻地,放下行囊就立刻奔赴二份子乡鼠疫疫源地展开工作。由于当地雪太大,气温降到了零下18度,他乘坐的汽车陷入雪窝里,下车用手扒开雪堆才继续前进。经过专家和当地政府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到12月底,武川县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的评估,曹殿起的工作也得到了当地卫健委的高度肯定。

初战告捷,正在他准备乘胜追击展开下一步工作时,接到区卫健委领导来电,告知中心主要负责人已调离,武汉又发疫情,希望他尽快回来主持中心工作。

身处塞外高原的曹殿起对武汉疫情刚刚有所耳闻,心想,鼠疫在当地管控就已经很严,什么事比这事还重要?难道比武川的鼠疫还要严重?如果能盖过这里的鼠疫,那疫情肯定就小不了。一边加紧手头的工作一边想,也许不用那么紧张,也许就像以往的季节性流感一样,很快就会过去……但没过两天,办公室主任周璇又来电话询问,“主任,您啥时候回来?……”情知不妙的曹殿起再不敢耽搁。

曹殿起火速回到北京,顾不上洗去长途跋涉的疲惫征尘,马上跟卫健委领导报到。几乎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迅速把他包围。年关将至,虽然社会面的百姓还未曾察觉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欢天喜地准备年货,但职业的敏感让他隐隐感到一丝不安漂浮在空气里,与喜庆的年味那么不协调。

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多年与传染病学打交道的主任医师,专业知识并不比医生差,经验告诉他,肺病不同于其他靠接触传染的疾病,肺主气,不管什么类型的肺炎,肺部出现阴影,不可能不人传人。病人咳嗽、打喷嚏、说话、甚至呼吸产生的飞沫、气体等都携带病源体,都是危险的传播途径,而人不可能不呼吸,哪怕风的流动都可能传播致病。联系社会上“人不传人”的误导传言,曹殿起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隐隐有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凭直觉,他预测不久将有一场大的恶仗发生。

果不其然,卫健委领导先跟他通报了最新的疫情形势,武汉已经出现人传人,疫情呈几何状蔓延,各级政府已经采取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扩散。区委、区政府、区卫健委、市疾控中心已经对疾控中心紧急下达指示:做好一切应急准备,随时应对疫情。接着宣布了工委决定,从即日起,由曹殿起全面主持中心工作,先成立一个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班,他任组长,也就是第一责任人!

作为30年摸爬滚打在防控一线的专家,曹殿起心里十分清楚,发达的水陆空交通,无疑为疫情传播提供了便利,为防控增加了难度。假设疫情大面积爆发,无知、谣言、恐慌会比疫情更加可怕,甚至会加速疫情发展,一旦超出人防人控的范畴,失控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形势如此严峻,任务如此艰巨窘迫,已远远超出了曹殿起当初的预测。第一反映在脑海里的是,一旦疫情传入家乡,门头沟30万民众的生命安全谁来负责?作为专职疾控人,我们何以面对江东父老?疾控、疾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

大疫当前,如此危难时刻,上级把如此重任托付给自己,无疑是对自己莫大的信任。身为党员、疾控中心负责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承担多么大的风险,责无旁贷,只能上!必须上!

容不得曹殿起再有过多的思考,临危受命的他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处置机制。门头沟区疾控中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从此拉开了大幕。

参加工作以来,曹殿起一直战斗在疾控工作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位亲历过“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H7N9等疫情,先后多次出色完成援川、援藏等对口支援任务的老疾控人,不仅自身专业能力过硬,还积极参与各类课题调研,成为业内鼠疫等领域知名的专家型人才,多次荣获市区先进个人、区级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特别是作为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党员和领导干部,他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担当、敢打敢冲,关键时刻从没掉过链子。

面对眼前的疫情,曾经的岁月一幕幕又浮现在他的眼前: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带领同事们开展流调(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消毒,深入传染病人家中访视。现场处置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当时腿都肿了,不仅流调了我区第一例非典病人,关口前移时还第一批进入了区医院;我区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时,他只身一人对病人进行了流调,之后多方奔波为病人筹集看病的费用,并多次到地坛医院和病人家中看望病人及其家属;甲型H1N1流感发生时,他又对我区第一例从墨西哥归来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了流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曹殿起主动请战,参加了北京首批对口支援什邡的卫生防疫队,在灾区执行了为期3个月的援助任务。每天冒着无数次的余震了解灾后疾病预防控制情况,宣传防疫知识,指导及时处置。并在什邡电视台讲解鼠传疾病等防治知识,树立了北京疾控人的良好形象……

回顾走过的峥嵘岁月,眼前的重担对曹殿起来说虽然沉重,但并没有丝毫的慌乱。也许是太多的风浪练就出他的沉着冷静,也许是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历练成的临危不惧,淡定从容。凭借多年的疫情防控经验,征战沙场的老将开始了新一轮的运筹帷幄,挂帅出征!

从1月13日开始,主帅曹殿起和中心班子成员吃住在中心临时指挥部,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按照区卫健委工作部署,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按重大疫情处置办法,快速高效调动起疾控中心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展开卓有成效的防控部署。

先抽调各科室12位业务骨干,成立疫情防控专班,三人一组形成四个小组,按照防控工作程序研究部署防控战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疫情做全面的备战准备。

很快,专班拿出第一个做战方案:打破科室界限,人员重组,根据专业特长编队;办公室重新划分,细化到每个办公区、每个小组的办公地点都根据需要进行了设置安排;人员培训、宣传教育、信息统计、技术指导、物资储备……各项工作抓紧落实,根据工作推进不断 完善修改既定方案。

1月14日,疾控中心宣布全员停休,进入临时备战状态。

1月15日,经过专班反复商讨论证,决定设置成立8个小组,由各部门精英骨干担任组长和主力队员,与此同时,广泛深入的思想动员工作全面展开。各项应急机制、措施稳步推进,从安排部署到执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落实到位。

从接到任务那一刻,曹殿起的大脑就像一部上满弦的机器,三天三夜通宵达旦不停运转。已经不知道饿了,实在撑不住就趴在桌上打个盹,副主任张延吉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没几分钟手机响了,醒过来继续投入战斗。人命关天,十万火急,人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捏着一把汗!

大战前的准备基本就绪,物资人员到位,1月21日,疾控中心召开会议,曹殿起对全体员工发出了战时动员令:“……疫情当前,刻不容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干部职工深受鼓舞,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中午,全体员工聚餐包饺子(疫情初期还没有不许聚餐的规定),谁都知道将要面临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看到这个大家庭这么和谐团结,有这么多兄弟姐妹共同作战,不仅非常开心更是信心倍增。

这也是曹殿起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团队协同作战的战术之一,大战在即,必须凝心聚力。看到大家踊跃参与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欣慰之余,更增强了打赢这场防疫战的决心和勇气。

下午,全体员工根据专业技术特长和战时需要,全部编入各个战队,全天候上岗待命。各组也很快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措施。细分作战单元,梯队接续,分班分组轮流值守。为保障疫情发展的后续储备,还组建了多支后备梯队,专业人员加强多种培训,每个队员随时充当多面手、后备役,哪里缺人哪里顶,哪里需要往哪冲,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正是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下达全面防控命令的档口,此刻,《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已正式出台,设置应急处置组、检验检测组、环境消毒组、疫情检测组、信息统计组等八个小组,专班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所有防控任务已安排部署完毕,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事实上,疾控中心的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已走在了全区防控工作的前面,而此前的10天,是令曹殿起和他的团队终身难忘的日子。

透过这份方案,不难看出当时疾控中心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深思熟虑,和对这场疫情的重视程度。正是这份快速有效、严谨科学、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的作战方案,奠定了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础,在这场特殊的生命保卫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月17日,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进入关键阶段,疾控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修改,此时曹殿起已被正式任命为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原门城社区李静同志到疾控中心负责副主任工作;在原来8个小组的基础上增设综合协调小组。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门头沟疾控中心已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全副武装”的防疫特种兵,在老将曹殿起的率领下,从“整合兵力”““筹备粮草”“操练兵马”“排兵布阵”谋划战术”……全员集结完毕,一切迎战准备就绪,各路兵马,枕戈待旦,只待一声“枪”响,奉命出击!

勇士出征

2020年1月20日17:20,疾控中心的应急电话突然铃声大作,辖区某医院发现疑似病例,“敌情”出现!疾控中心酝酿多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进入实战阶段,等待多时、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疾控人闻令出击!

疫情处置组(又被称为应急处置小分队、流调队)的值班队员张一华、李兴隆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从接到命令从物资储备区拉起应急处置箱、下四楼登上应急车,前后不到10分钟。汽车飞速行驶,只几分钟,抵达医疗机构。

先跟医院简单对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从采集生物样本到完成流调、梳理检查物资箱、整理现场医疗废弃物、退出隔离病房、快速返回中心、转交检验科样本到补充物资、撰写流调报告……整个过程快速高效。

流行病学调查简单地说就是流调。如果说,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的“关口”,那么,流调队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疫情当中,流调队员每日身处险境,追查可能存在的病毒和可疑的传染源。

从疫情布控起,流调队王志越、褚民尉、李兴隆、刘啸傲四位男队员就严阵以待,日夜坚守在一线。1月27日由重庆火速召回的流行病科副科长宋丽君也加入了战队。每个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每当被问及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时,他们只有三个字“没问题”。凌晨往往是疫情接报的高发时段,他们常常和衣而眠,接到出发的命令就像警觉的战士奔赴战场一样冲向隔离病房,开展疫情处置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准确、迅速、规范的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确定、为政府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发展、减少公众健康的危害提供第一手资料。

流调队的工作经常要与调查对象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具有高度风险性,还要开展细致详实的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染源,确定密切接触者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完成这些工作需要高效运作的团队,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流调队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合到位,运转流畅。

这是一支短小精干的突击队,王志越和刘啸傲是以老带新的一组,作为流调队负责人的王志越,是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老疾控人,深知抗击疫情的风险和不易,“一定做好防护,保重身体”是他常用来提醒队员们的话,还把规范防护,防止职业暴露的注意事项梳理清楚强调给每一位队员。

李兴隆和褚民尉是经历过风雨磨炼的一对老搭档,李兴隆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传染病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他说:“义不容辞,战在一线!”同样具有多年传染病防控工作经验的褚民尉,也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他说:“组织需要,必须站出来!”

史秀丽和赵艳菊是稳健、默契的组合,沉着稳重的史秀丽和细致严谨的赵艳菊,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疾控人,经常看到出发前她们细心清点着应急处置箱里的防控物资,认真核对着调查表上的每一个问题。每次进入隔离病房时,史秀丽总会抢着说:“我来!”,赵艳菊则会尽力做到“让她敢把后背交给我”。

张一华、安玲也是流行病科的资深老兵。王肖红也在第一时间报名,她说“我没有后顾之忧,愿到一线检验所学,为疫情防控做点事情”。

毕容和田凯一直是理化检验科的技术骨干,这次也同时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在新的工作中同样精明强干,实力超强。毕容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骄傲!”。

流调队有个微信群,群名是队长王志越起的,叫“十人一心,其利断金”,表明队员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精神,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必胜信念,也是抗击疫情期间队员们努力恪守的信念准则。

在疾控中心有许多经历过“非典”的“老兵”,因为有实战经验,当仁不让被委以重任,重中之重的疫情处置组,也就是流调队成立之初,王志越就被任命为队长,虽深知责任重大,但他充满了自信,用他自己的话说,心里还真不慌。岁月的磨砺不仅是技能的增长,更是内心的沉淀和从容。

毕竟有实战经验,他首先合理安排兵力,11名队员组成5个作战单元,24小时轮流值守,保证快速出击的同时,充分考虑队员的生理、心理和技术保障,为应对未知的疫情发展趋势,做好一切前期准备。

在接到第一例流调任务前,王志越就在办公室支起了行军床,正式展开流调后,他就和三名男队员住进了单位专门划出的隔离办公区,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安全起见,除非出去执行流调任务,吃住办公都在这块隔离区,每天盒饭送到门口,就像一个被封闭的临时家庭。

一天两天还好,长时间的隔离对年轻队员来说很是枯燥难捱,最小的队员比他小20岁,加上初次上阵难免恐惧,心理压力不小。他知道长时间的精神压抑不利于工作开展,要张弛有度,严肃活泼,隔离房不知要住多久,长期绷紧的神经会消磨甚至摧垮战斗力。

老大哥兼临时“家长”有办法,“命令”弟兄们,动起来!作战需要体力,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行?不爱动?排队推着你在屋里跑圈儿,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体能也需要储备,吃起来!一人扔一盒酸奶,增加营养以利再战,洗好水果,一个分一个:太懒了你们,不洗都不吃!军事化管理,内务搞起来!都把个人卫生搞好,物品收拾整齐,军营不能像个猪圈!

打起仗来不分昼夜,个个精神抖擞,战斗间隙有时也百无聊赖,得搞点娱乐,让他们发挥特长用电脑制作美术片,变换各种字体: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同舟共济,科学防控;勇挑重担,敢打硬仗,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一身浩然气,战魔定乾坤。这些宣传图片美观大气,既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还起到了稳定军心,释放减压的神奇效果。领导检查工作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场,作者的成就感也洋溢在脸上。

执行任务的路上,看到初上战场的队员神情紧张,他会调侃地说,“来,拍个照片,大家笑一笑!”他深知,作战讲究团队协作,流调需要直面形形色色的病毒携带者,不仅需要胆大心细,随机应变,更需要团队协作精神,他强调,每个队员必须要做到彼此信任,做“敢把后背交给你的兄弟”。接下来的生理、心理和专业技能是取得胜利的保障,专业技能固然很重要,而生理和心理往往是技能的支撑,有时可能比技能还要重要。

提到技能,王志越从没敢放松过,流调队员首先要面对的是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入隔离病房零距离接触,采集患者生物样本,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感染的风险最大。因为有其他科室抽调来的队员,业务需要培训,还有区卫健委为应对疫情发展,从各社区抽调的30名后备队员,分三个梯队扩充流调队,准备根据疫情变化随时启动,这些新队员的培训都归王志越负责。

王志越对大家说,我们的任务必须要完成,安全也必须要保证。我会把我掌握的所有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你们,不想因为我的任何一点疏漏或保留,给大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样我的良心会不安。

然后是严格的流程,首先是装备,也就是疫情处置箱,他要求大家:自己按规定要求自己装箱,各种设施装备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进入隔离病房后心里没底。自己完成的装备箱在高危环境下心里不慌,一旦装备出现失误不光会影响工作,二次进入病房还会增加感染风险。

他给大家举例,二战时期,伞兵的伞包都是专人叠置,一个伞兵跳伞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的伞包怎么也打不开。从此,伞兵改成自己的伞包自己叠。这个实例提醒队员,装备至关重要,不仅关乎战斗的进行,还关乎自己的生命安全,一旦进入隔离病房,发现防护服破裂或装备不全,将会贻误战机,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出发前,必须检查自己的流调装备是否齐全,返回后第一件事必须清点补充好自己的装备物资,第二才是撰写流调报告。装备就如同战士的武器,没有武器怎么上战场作战?我们既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队友们给王志越起了个诙谐的绰号——“政委加指导员”。

装备是硬件,流调技能更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如何高质量完成流调任务,光靠照着流调表一项项审犯人一样问肯定不行,病人本来身体不适,精神烦躁,看到身穿“猴服”的流调员更加紧张,不配合甚至抵触是常事,如何运用语言技巧,展开攻心术,循循善诱,让被流调人从抵触到依从你,非常考量流调员的专业素质。

有一次,接到区医院报告,有疑似病人,王志越带队赶赴疫情点却扑了空,病人擅自离院。等院方报警后警方把病人找回医院,流调队再次赶到,病人又溜了。第三次接到报告已是深夜,确定病人在家中,王志越带队员半夜敲开了患者的家门。可想而知,被流调人情绪坏到了极点,更别说配合,王志越不急不躁,人家坐着他站着,就像拉家常一样,从患者角度讲解病情对自身的危害,对他人的影响……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被打动,慢慢配合调查,并答应听从他的建议,主动到发热门诊检查。又一个安全隐患被排除了,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按流调的专业术语,把千方百计追查患者的感染源叫“溯源”。也就是先追踪病人14天前感染时的病毒从哪里来,然后调查患病后病毒有可能到哪里去,这是流调的重要内容,也是流调队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查源头,追流向,把病毒堵在中间就地消灭!

几十项问题的调查表,别说病人,调查员自己都能搞晕,王志越有高招,他教队员把调查表先“吃透”再装进脑子里,而不是拿在手上,进去先跟病人拉家常,以时间点为插入点,按时间顺序慢慢捋,在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都掌握了。这样病人还把你当成朋友,愿意主动提供信息,而不是“警察与犯人”的气场。

其实,每一次流调,就像是警察办案,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他们清楚,也许一个小小的遗漏,就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可怕后果。

对流调队员张一华来说,2020年的除夕夜不同寻常,没有像以往那样与家人团聚,而是空着肚子奔赴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对新冠肺炎还有太多未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是最有效的办法,她也一直在为这个“三早”努力着。

除夕夜当晚接到电话,辖区医院发热门诊报告可疑发热病例,接报后她和另一位同事立即拎起装备上了疫情应急车。在医院发热门诊清洁区,用最短的时间戴上N95口罩、工作帽、穿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套上鞋套、并戴上两层乳胶手套、最后戴上护目镜。队友相互仔细检查一遍并确定无误后进到隔离病房,对患者做流行病学调查。

隔离病房内,发烧的患者面对来人似乎有些紧张,安抚后情绪很快安定下来,接下来的访谈虽然焦虑但还是很配合。通过调查,了解他的个人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经过、临床表现;同时对患者的出行和旅行史、乘坐的交通工具、接触的人员、活动范围仔细询问,不漏过一丝一毫的细节、不放过一条线索、不漏掉一个接触者信息……时间一点点过去,防护服里的张一华由于呼吸不畅在大口喘气、明显地感到缺氧,但职责所在性命相托,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她默默坚持着。

从病房出来后汗水湿透了衣服,汗水和疲惫交织在脸上,但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紧急撰写流调报告、确定密接范围、提出防控指导措施。这些个案调查将对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第一时间将患者样本送往疾控中心实验室。

这就是平时流调工作的常态,处在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中的流调员们,辛苦劳累伴着危险,承担着每一例筛查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他们深知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追溯可疑传染源、分析传播途径至关重要,所以绝不漏过每一个关键调查环节。

2月23日晚9:30,王志越突然接到卫健委领导电话,询问某某检测结果,因为神经一直绷着,他当时就懵了,17:30开中心例会时没有这个病例啊!处置流程衔接有疏漏了?这个人在哪家医疗机构呢?何来的询问检测结果?一系列的疑问让人一头雾水。

不能妄下结论,马上电话询问相关科室人员,均称没有这个人的信息。立刻着手处理这个事件,经过一番细致排查,原来是某医疗机构收治病人后没有及时通知疾控中心,只向卫健委进行了汇报,样本也没有送检。即刻,派出人员前往调查,取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向卫健委领导说明情况及现状,持续跟踪事态进展。事件有了结果已经是次日2点半了。

病毒无声无息,看不见摸不着,但对生命的摧残吞噬毫不留情,让人触目惊心,疾控人的每一天都处在高度紧张和危险之中,所以,不管你是谁,请尊重疾控人的劳动,请配合他们的工作!因为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在保卫大家的生命安全!

首次疫情布置会上,赵艳菊很荣幸地排在第一批流调队员里,她对家人说:“今年的三十儿,不能回家吃团圆饭了,我们要应对疫情,全员停休,我是24小时的流调班。”爱人说:“放心吧,家里有我,你安心工作,有需要随叫随到我接送你……”

大义面前显大爱,无言的默契,无言的感动。队员王肖红也很感慨,说这是我第一个没有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的春节。春节前跟家里“请假”,心里还有些愧疚,父亲说:“工作为重,家里没有需要你牵挂的事,只有一点要求‘工作时防护好’!”此后,这个从来不主动给女儿打电话的父亲,每天晚上9点准时给她打电话,和她说上几句话,心里才踏实。

流调队员李兴隆,长期在流病科工作的年轻老兵,是小分队的“八方接应”,流调、巡网、撰写报告、答疑解惑,样样在行,每晚定时巡网及时审核,汇总报表,一个多月的煎熬体力已达极限,但战胜疫情的信念支撑着他,有任务霍然起身冲向自己的工作台,开始投入新的战斗。

疫情初期,褚民尉是健康宣教组的组长,负责全区新冠肺炎的健康教育工作,在春节期间印刷厂停工的困难形势下,经多方奔走联系,加班加点印制新冠肺炎宣传海报、折页、单页,并把堆积如山的宣传品及时下发到全区各单位。

随着防控形势的发展,他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去,一天晚上,中心接到消毒任务,考虑大家连续作战十分辛苦,曹主任决定不惊动消毒队,自己带小褚去。为了避免引起市民恐慌,他们没穿防护服,夜里10点多进入小区。知道疫情以来曹主任不分昼夜操劳,身体已经严重透支,便自告奋勇地说:“主任,我年轻,自己去就行了,您在车里歇会儿,等我就成。”等他完成整栋楼26层的消毒工作,人也累得疲惫不堪。下来发现曹主任正在指导镇街、社区领导下一步如何加强防护工作,俩人回到单位已是凌晨近2点。

乐天派的他平时看着大大咧咧,疫情来了,有人问他,你在一线怕不怕?他说:“怕,我怕守不住一方平安!”他还总结了几句话,也是发自肺腑:“作为党员,我的身后是群众;作为战士,我的身后是战友;作为儿子,我的身后是父母;作为丈夫和父亲,我的身后是妻儿,病毒,一个都不能过去!”

——这,大概也是所有疾控人的心声。

在流调队,谁要跟队长一起执行任务,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到了一线,先做简单的信息了解,在清洁区换上隔离服,王志越轻描淡写地说:“我先上!你们在外面接应。”

他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只要我在,我必须上;跟队员只能说“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作为队长,大家做,你来看,我没那个资格!万一我倒下了,你们——给我上!

疫情未遏,冲锋不止,战斗仍在进行中!

猎鹰之眼

随流调队冲上来投入战斗的,是一支具备高科技手段的特殊兵种,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武器装备新颖别样,他们运用独特的高科技手段参与作战,铲除妖魔,辩凶识奸。不管狡猾的敌人如何隐藏变幻,在他们的“照妖镜”下瞬间识别判断,不管敌人伪装的多么诡秘阴险,在他们面前也无处遁形,难逃法眼。

多少次,我们为了一个实验结果不断地探讨再探讨;

多少次,我们的同事们实验完汗流浃背;

多少次,我们伴着星辰出发又回归……

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的担当!

——来自门头沟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app

被流调员冒着风险从隔离病房取回的样本,第一时间被送往疾控中心实验室,等待多时的检测小组队员们早已做好了接应准备。小心翼翼接过样本,下一环节的生物检测实验将迅即展开。

病毒检验是疾控中心防控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实验室检测组担负着全区医疗机构疑似病例的筛查确诊任务。及时准确筛查疑似病例、密接病例,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权威的技术支撑,不让任何一个病原携带者继续威胁公众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检验人的使命。接到中心领导的布控任务前,微生物检验科就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直到成立实验室检测小组。

奋战在一线的实验室检验人员,每天接触第一手的实验样本,从接收样本开始直至实验结果出来后的终末消毒,每天三至四次的实验轮回,威胁生命的利刃离他们仅有一层口罩的距离。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自然深知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每次接到前勤科室的通知,实验室便开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室的紫外灯消毒、实验试剂准备、生物安全柜预运行等都需要提前检查准备。

流调队从医疗机构取回的样本直接被送到实验室门外,再由实验室专人防护好直接拿进实验室,中间不做任何停留,最大程度减少样本对外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拿到样本后,负责实验的工作人员立刻进更衣室更衣,随后进入实验区穿戴防护用品,准备实验。

对外界来说,实验室是个神秘的地方,病毒检验更是高深莫测常人无可企及。在这个高科技领域,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奥秘,而那些掌握“高精尖”技能的专业人员,正是这些奥秘的终端揭秘人。

让我们走进实验室,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近距离感受科技防疫卫士们真实的作战场景。

实验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配制实验体系、样本分装和核酸提取、上机和实验结果的读取。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三部分哪部分的危险指数最高是显而易见的,样本分装和核酸提取的危险指数最高,但是对新型病毒,尤其是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入的病原体检测来说,任何一步操作对于实验人员都是极其危险的,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实验一般由3-4个人配合完成。体系配制和样本分装和核酸提取两步同时进行,每组两人配合完成。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所有实验过程都是二级实验室、三级防护下完成的,工作服、猴服、帽子、口罩、鞋套、双层手套,护目镜、手术服,这是他们的防护装备,每一步都要相互配合,仔细穿戴。

检验员随后进入实验区,开始处理样本,从三层包装中取出样本到分装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此时的样本没有得到任何的处理,如果此样本为阳性样本,那么检验员能依靠的仅仅是身上的那层薄薄的防护服。

三层包装依次打开,分别是外包装:送检箱;次级容器:送检桶;主容器:病毒采样管或痰液采样盒。每打开一层包装前,都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再触碰,取出任何一级包装时都要缓慢进行,以防样本晃动,产生气溶胶,危害到实验人员及污染外环境。

这个过程需两个人配合进行:一人负责打开包装取出样本,另一个人,不对任何可能污染的物品发生接触,只配合消毒,保证消毒彻底。样本的分装是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此时是与病原体接触最为直接的一步,同样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一人保证手部清洁,打开分装盒,在分装管上做好标记,同时配合消毒,另一人只进行样本的分装,分装时同样要保持动作缓慢,以免产生气溶胶。另外一点也很关键,就是样本的遗撒问题,一旦发现遗撒,及时消毒,要始终保持生物安全柜内的清洁。

分装完成后便开始核酸的提取工作,为了防止污染,要求样本的核酸提取全程手工提取,这样一来实验人员与样本的接触时间大大增加,危险系数也大大提高,在提取过程中需两人相互配合,保持高度的精神紧张,直至核酸提取完成,加样上机。

实验后室内清场及脱去防护用品同样不能忽视,实验结束后清理工作台面,擦拭消毒表面及台面,感染性废弃物要及时高压消毒,室内清场;脱去防护用品时,首先消毒外层手套,然后脱掉眼罩、手术衣、猴服、鞋套、外层手套、帽子和口罩,然后消毒内层手套并脱掉。最后回到更衣室脱掉工作服,走出实验区。

这是一套完整的实验流程,做完大概需要5个小时,全程需要全神贯注,精神高度紧张。而经过患者就医加上医院的流程和流调的时间,他们的工作常常会被推至深夜。

负责实验室检验的刘海涛是医学硕士,副主任技师,温婉知性,快人快语,科里年纪小的同事都喜欢叫她海涛姐。自疑似病例样本筛查开始,微生物检验科每天都会陆续接到几拨样本,无论何时,她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科里。

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对海涛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疫情刚来的时候,她被派到市疾控参加培训,市里要求区县承担核酸检测工作,对她来说这个技术非常成熟,对检测的准确性充满了自信,但队员的安全问题一直让她最担心。检验组成员比较特殊,其中有两个奶爸,两个奶妈,一个二胎妈妈,核酸检测有一定的风险,每个人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如何保证自己的队员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硬仗,实在让人心里没底。

任务来了,她正在纠结让谁上时,大家却争先恐后地说:“海涛姐,我来吧,我来吧!”关键时刻不但没人退缩,反倒抢着往上冲。海涛的心里不光是感动,更添了一份干劲,有这么好的团队,还怕打不赢这场战役?既然是可防可控的,那我们就科学防护呗!总之工作得有人干。她提醒大家,回家后要先把所有衣服脱掉放在外面,再洗澡换衣服,必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从疫情防控战打响之后,各路医疗机构纷纷防护装备告急。作为科室“管家”的苏健,在疫情部署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清点科室内的防护物资,N95口罩还有多少个?什么时候到期?防护服几套、帽子鞋套多少……对个别人戴上护目镜起雾的问题,苏健自己网上购买了防雾喷剂。除了操心这些琐事外,还要参与实验室检测工作,他家孩子才刚满3岁,生病刚恢复。他说:“孩子没啥事,大家防护好就行。”

春节期间,褚添原本计划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知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后,他果断退掉飞机票,从大年三十儿起就一直坚守岗位,一边学习新冠肺炎的最新文件,一边积极的投入到检测实验中,没有恐惧,没有后退,更没有一丝的抱怨。谁都知道核酸提取最危险,褚添对奶爸奶妈们说:“你们有小孩就去配体系吧,这个我来做。”说着就去做样本的核酸提取……

有时海涛也想,其实疫情也没什么大不了,也许是件好事,灾难面前瞬间迸发出的空前的团结、无畏、担当、奉献、无私,那种自然释放出的人性的光辉,真是让人温暖感动。

首批疑似病例样本被送到了实验室,参加市里“新冠”培训的仅有两个人,实验需要三人完成,选谁呢?从简历上看,平时负责流感监测的何川是最合适的候选者,但是简历中没有提到,他是一名献血后还来不及休息的检验师,也是一个不满两个月孩子的父亲。

疑似病例有过武汉旅游史,样本结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明确叮嘱,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正在大家争论不休时,何川却已经穿好防护服,不由分说走进了实验室,似乎他手中的样本,只是日常监测的流感样本。

一直一来,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照着“大家”,他献血,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从疾病的痛苦中走出来;他第一个冲进实验室,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同事;他善于思考,一次次提出好点子优化实验细节。可是,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担心用在自己的小宝宝和家人身上。他一定知道,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新发传染病会对社会和人类健康造成多大的伤害,但是,他还是第一个进去了,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一如既往。

副主任医师宋景红是科里的老大姐,工作严谨,待人和蔼,2月5日接到命令,深夜11点多冒着大雪赶赴单位对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工作完成后已是黎明,《最美的身影》宣传稿在疾控网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

今年是赵香菊的小宝宝第一个春节,她热切期盼着看到老家的宝贝,早早订好了回家的车票,可是刚到家还没跟宝宝亲热够,来不及与亲朋们见上一面,便接到了中心返岗的通知。

来不及向父母解释,只说我必须马上走,便开始了返京计划。不知道年迈的父母是否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春节还要上班?为什么知道危险还要去?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的一员,赵香菊知道她的使命是什么,更知道当下她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回到岗位立即投入工作,可又接到返京人员隔离14天的通知,一腔热情被浇了冷水的赵香菊十分难过,久久不愿离去,同事们都劝她,“没事,有我们呢。”可是她却感觉很愧疚:“现在科里这么忙,我却帮不上大家,有什么在家可以做的工作,尽管给我。”

新晋妈妈张博文是检验科的一名“虎将”,在市疾控组织的多次考核中成绩优异。新冠来了,还没过哺乳期的她几次请缨上第一线:“我上吧,没事的,我可以配体系!”

还有王晨旭,想起“非典”时奋不顾身的父亲,自己就有了一股力量。当一个个疑似样本在手中确诊、排除,当做出来的结果又是阴性时,很开心,又一个被滞留在医院的人,可以早点回家了......

1月27日夜晚,对疾控中心来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检验科收到流调队王志越送来的一份样本,提醒海涛有武汉接触史,加强防护。第二天凌晨近2点,实验接近尾声,趁着等仪器出结果的空挡,海涛翻阅患者信息,忽听何川大叫:“海涛姐,快来看,好像是阳性! 海涛知道有情况,赶紧跑过来一看,果不其然——阳性,终于让咱给逮住了!空气骤然紧张!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疾控中心首次检出的阳性病例,说明冠状病毒性肺炎已经侵入我区。

情况紧急,不容丝毫迟疑,检验组马上分头行动,上报中心领导、填写上送转验报告单(阳性病例必须交市疾控复验)、通知流调组确定密接、联系车辆、样本装箱送市疾控、通知信息统计组上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28日凌晨2:10分,一辆应急救护车从门头沟区疾控中心驶出,向着北京市疾控中心疾驰。深夜的北京城万籁俱寂,疫情阴霾笼罩下的城市,即便是白天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亮丽,不光是北京,整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忧虑不安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睡梦中找寻内心片刻的安宁,梦想着一觉醒来,世界回归一片晴空。

此刻,只有疾控人猎鹰般的眼睛在暗夜里闪亮,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被噩梦惊扰,让更多的人摆脱梦魇的纠缠,像往日一样坦然地安眠,他们睁大雪亮的双眼与病魔周旋,病魔一日不退,他们一日辗转难眠。

路上没有一辆车,他们一路畅通无阻目视前方,连日来的困倦疲惫一扫而光,不足40分钟就到达,简单的交接,正好能赶上市疾控4点的一轮检验。

与此同时,疾控中心气氛紧张异常,中心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值班值守人员20多人紧急集中会议室,上报区卫健委、通知医院、患者所在社区、确定密接、展开消毒……如果复验无误,下一步应对工作马上开始,所有工作安排部署完毕,天还没有亮。

海涛和何川回到中心已近凌晨4点,看着队员疲惫的样子,领导们很是心疼,张主任关切地说,“海涛,上楼休息一会儿吧。”

哪里睡得着?一直自信的海涛此时辗转反侧,一遍遍回忆实验环节,会不会有疏漏?会不会出现失误?等待是最焦虑的。一起等待、焦虑的还有区各部门领导,一次次询问,有没有结果?中心领导也反复问,有没有把握?会不会有问题?海涛嘴上说没问题,心里却越发忐忑。临近8点,估计结果快出来了,心焦的海涛再也等不及了,主动给市疾控打电话询问,复验结果刚刚出来,还没来得及反馈,没错!也是阳性,确诊新冠肺炎无疑,至此,悬了一宿的心这才掉进肚子里。

新一轮的战斗又打响了,消息从疾控中心发布,迅速传遍了全区,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上下联动的防控阻击战进入新的阶段。

除夕夜,坚守岗位的海涛写下了自己真实的感受,题目是《一样的初一,不一样的过年》:

今天,是2020年的大年初一,我的战友们刚刚从实验室出来,我们等待着筛查病例的实验结果,也等着下一批流调人员的归来,接着下一次的实验操作。是的,实验过程是辛苦的,我们需要精准的实验室操作,需要队友之间默契的配合,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职责。

我的队友们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业务上,我们训练有素,因为我们应对过无数次的疫情:集中发热、诺如疫情、食物中毒……实验操作配合上,无需语言,一个眼神就知道队友下一步需要什么耗材。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又来考验我们,来吧,我们不怕……

战斗打响了,我们奋战在一线。几天来,心里满满的却是感动,我们检验组的战友,我们一直坚守岗位、孩子刚刚过了满月的奶爸基本没有回过家、二胎妈妈把孩子留给了老人泡在实验室里、哺乳期的妈妈强烈要求我安排工作……这就是我的战友,因为你们,我踏实,我自信。

样本来了,都是一句话,“我来”。实验完了,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你回吧,我盯着,等下一例标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办公桌上多了好吃的,当想表示感谢时,战友们一句:“嘿嘿,没啥,姐,备点,万一谁又没赶上饭点儿呢。”

不仅是我们,还有流调队友。高度疑似标本,送样时总是不忘嘱咐一句:“一定防护好,小心再小心啊。”如同手足兄妹。殊不知,他们刚刚完成流调,也是战斗在一线;还有我们的后勤人员,有时候错过饭点,慌慌忙忙去领饭,“不急,给你们留着呢,知道你们在实验!”心里总是暖暖的……

忽然有这样的感觉,疫情让我们这个团队更团结了,凝聚力更强了,这仿佛就是国家的一场劫难,我们必须共同应对,劫后重生。说到"历劫",就想到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年,确实太滞后了,疾控队伍如何能够制止住人才的流失,疾控人如何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可能这些问题是我们所有人“劫后”值得深思的。

我们还在战斗,虽然不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何时结束,但我坚信,有这样的战友,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一定能打胜这场阻击战。

目睹妈妈,海涛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假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奋战》:

我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疾控人,作为微生物检验科的一员,她肩负重任,坚持奋战在一线。

在一线战斗者眼中,时间就是生命。除夕的前一天,妈妈早晨六点起床,赶到单位“全副武装”地进入实验室工作,整整12个小时。当我们再次重聚,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妈妈又再一次重返战场,一直工作到了除夕。

妈妈就是我心中的榜样,看着妈妈穿着防护服的照片,我想妈妈工作的实验室,空气会不会不新鲜?那个叫防护服的东西,是不是特别憋闷?看着妈妈那弯曲的背、埋头工作的身影,是多么熟悉,那是我的妈妈,那一幕的背影我泪目了,莫名的哽咽了,似乎,不,这一定是一种令人感到伟大的感动!

寒假对我们来说是放松,然而,对妈妈,却是一场战役。

疫情,我们能挺过去!因为,这里有无数并肩战斗的白衣天使,有妈妈和她的队友们!因为,这里是中国!

众志成城

追踪溯源、科学研判只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场面。谁都知道要想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需要全军团协同参战,只有集中全部火力,冲锋陷阵合力围歼、部门联动八方支援,才能实现战役的最终圆满。

各小组分散在不同的战场,各司其职全力配合作战。环境消杀组组长田兴宽今年55岁了,憨厚朴实,德高望重。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开展和指导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单位开展环境消杀。

当初考虑消杀工作的重要,曹主任就想,必须选一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的人担任组长。头一个想到了田兴宽:“田哥,环境消杀这一块,您必须得帮我扛起来!”

望着主任布满血丝的双眼,这位老疾控人心里一热,这是领导的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托付。

“没啥说的,您放心!”消毒组的队员也是全天24小时待命、随时对新发的疫点、疫区进行消毒工作,为减少群众的恐慌,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家庭消毒一般都要等到晚上10点以后进行,持续几个小时。副队长邓雪松、姜传海都是经历过“非典”的老战友,大家相互鼓励,默默承担起这份重任。

消毒组接到的第一项消毒任务,是为某小区一位确诊病例患者的家居、整栋楼及整个小区消毒,田兴宽带领四名队员深夜前往,从10点半一直干到凌晨3点多,5个小时没法喝水,顾不上喘息。他有严重的皮肤病,身上的防护服密不透气,汗水浸透了衣服,皮肤被汗水津得痛痒难忍,田队长一声不吭,坚持和大家共同作战,直到完成25层楼和小区的消杀作业。

“大疫当前,职责所在,义无反顾,没啥可说的,国家养着我们,这就是我们该干的事儿!”话如其人,纯朴实在。快一个月了,家里92岁的老父亲顾不上看一眼。

李菊新说:“看到同事们熬得通红的熊猫眼,发自内心的心疼,真想分担点什么!”机会终于来了,1月30号她接到任务,24小时待命,随时为密接人群流调采血。接到任务后她的手机一刻不敢离身,唯恐延误了疫情处置。

2月4号晚8点半,李菊新再次接到新任务,门头沟区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区成立,领导派她和史瑞琦、屈朋欢明早赶赴现场。

此前中心接到上级指示,要疾控中心派两个会照顾孩子、责任心强、懂医的女队员进山,参与新建隔离点的工作。曹主任当即说:“没问题!”“她们的工作你来做。”“我们的队员不用做工作,随时出发!”

接到任务,李菊新立即准备随身用品,怕闺女担心,平静地告诉她,“妈去山里住几天。”闺女瞬间眼圈就红了,一连串地追问,“不去不行吗,为什么要派你去?”“妈是经历过非典的老兵,有经验,我不去谁去呀?”“照顾好自己,可别病倒了……”闺女哭出了声,她也哽咽了。

这是山里停用两年的基地,上午区领导和卫健委领导分别开过启动会,午饭后开始打扫房间,下午迎来集中医学观察的第一批特殊客人,紧张忙碌的工作开始了。

当晚狂风大作风雪交加,山里常年气温比城区平均要低3—5℃,没有暖气,整栋楼的室外机就像拖拉机场,本就神经衰弱的她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照常工作,“瑞琦,你消公共区域,隔离区我来!”“朋欢,跟在我身后,哪儿都不许碰!”话音刚落,转头提起一桶消毒液就进了隔离区。每天两次穿着防护服上下17层楼,拎着20斤的消毒喷雾器,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基地用热水全靠太阳能,冬天太阳能不能洗澡,头发都快擀毡了,自己都能闻到味儿。一周后基地安装了热水器,大家像过节一样欢呼雀跃。

队员王月是一位结核病防治的老兵,带着防疫战线的新兵史瑞琦、刘丹丹第二批入驻集中医学观察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防护用具,即使汗水打湿衣襟、肩上被勒出深深的印迹、双手被消毒水腐蚀得干裂脱皮,也从未叫过苦、喊过累。吴二民、王松、王贺山、谢利英和赵海燕每天对疾控中心内部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楼道、卫生间、电梯间、医疗废物点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背的不仅是消毒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要大家的健康安全有保障,再累我们也心甘!”

曾有人问过他们,面对病毒,难道你们就不怕?都是人,谁不怕?但他们明白,必须扛着!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英雄只不过是普通人的一种人之常情,不过是一个个挺身而出有担当的凡人。职责所在,性命相托!敢上战场的士兵绝对是好士兵,此时此刻他们就是士兵,与瘟疫战斗的唯一方式就是这种人之常情。

为牺牲的同行流泪,为逝去的患者流泪,是医者,是侠客,是同情心,是温柔心,是千千万万平凡人的“人之常情”,汇成善良的、热忱的、永怀悲悯的人道主义个体,让我们在肆虐的疫情面前看到了光亮,让我们知道平凡的人到底有多不平凡!

疫情防控、技术先行,技术指导组由主任医师付慧英、闫玉香、李龙建;副主任医师刘英、周桂荣、周冰;慢病科科长林恒娜等中心各专业专家和骨干组成。任务是掌握最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和要求,为疫情防控提供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撑;针对疫情防控,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为全区社区、村、企业等单位的疫情防控,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接听本区居民来电咨询,解答居民疑问。陪同区级督导组进镇街、社区商场、医学集中隔离观察点等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负责技术指导组的李龙建,带领团队不断完善技术指导工作方案,于细微之处遏制疫情蔓延的势头。妻子吕秋艳是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夜里加班是家常便饭,疫情来临夫妻携手上阵,孩子们见到爸妈的时候越来越少,有时候晚上回家刚哄孩子睡着,一个电话便又回到了实验室,不分昼夜通宵工作已成常态。

当午夜的钟声响起,睡梦中的人们或许不知,门头沟疾控中心有多少不倦忙碌的身影。反复核查应急物资的数量、认真核对当日出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接人员等各项信息,这就是信息组的女兵。她们的职责是流行病学报告审核、上报;负责统计每日应急处置人员情况及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按照市区工作要求负责相关报表的报送工作;负责大事记记录工作。

5名“巾帼队员”在组长聂晶的带领下,24小时轮守,为保证疫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不间断的收集、汇总着辖区内与疫情相关数据和信息,尽力做好中心与区卫健委、各医疗机构、市疾控中心和各兄弟单位间的纽带。每一组数据的上报都代表着一份责任。

聂晶刚刚参加了无偿献血,本应在家好好休息,刚满2岁的女儿也会说“妈妈不上班,陪我玩儿”,“乖,外面好多人都生病了,妈妈要去帮助他们呀,等大家病好了,妈妈就回来陪你玩儿!”

经历过“抗击非典” 的王丽,深知数据统计的重要性,对于每一次数据的上报,她都要认真反复的核查,以确保万无一失,20多天没顾不上看一样年迈的父母;来自理化检验科的李玮,从来没想过信息组的工作如此艰巨,她的脚踝刚做完韧带修复手术,痛了就贴块膏药继续工作;疑似病例有多少?累计确诊的多少?密接有多少?不断变化的数据,同样牵动着刘缘的心,即便在夜色降临时,依然在办公室中忙碌着,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问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史文静说“想回家看儿子”。作为4岁孩子的妈妈,史文静已将近一个月没有见到孩子了,尽管每天的工作都疲惫不堪,可她依然坚守阵地。

有时候夜里接到任务,年轻的队员困得眼皮打架,就想疫情赶快过去吧,等疫情过去了,我要睡上三天三夜!咆哮过后喝杯咖啡继续奋战。有的队员还报名参加了预备流调队,虽然忙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只有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家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组老将杨四新、李勇和工作严谨负责的刘子平,全力保证物资供应,尽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战“役”顺利进行提供坚强保障。健康宣教组的大量工作由石凡与龙海鸥姐妹承担,科学防护,理性应对,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她俩默契配合,全力以赴。还有在后方默默支持的黄骞仪、李超楠、杨会棉、刘丽娟……

中心副主任张延吉从疫情开始一直坚守在一线,他主要负责信息统计、技术指导、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紧盯疫情防控关键数据,认真核查每一例密接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在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全国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他和同事每天与多家供应商进行反复协调,10件防护服、13个护目镜、50个N95……不放过一件急需物资,全力保障前线需要。

2月初,我区一例密切接触者即将解除14天的医学观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患者每日两次体温监测均正常,三天前有轻微腹泻症状。按照当时的防控方案要求,密接14天内未出现发热、咳嗽症状就可以解除隔离。

张主任通过当时有关报道了解到,国内出现了仅有腹泻症状的确诊病例的个案,便和信息统计组同事研判,认为这个密接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告知社区暂时不要解除隔离,再密切观察几天,如果仍有腹泻症状,立即到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就在第三天,社区报告这例密接体温正常但腹泻症状加重,通过卫健委安排将他转运到区医院发热门诊,两次咽拭子检测阴性,第三次便检为弱阳性。如果当时不警惕,很可能会出现新的感染和扩散。

被区领导紧急召回系统的挂职书记李静,疫情期间紧急调到疾控中心负责副主任工作,来不及收拾村里的物品就来报到。曹主任把党团工、后勤总务的工作交给她负责。上任伊始就被疾控中心高涨的战斗激情所感染,马上调整状态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看到曹主任、张主任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休息,主动参与到夜间上级视频部署会,让他们倒班轮流休息一下,晚上11点自己走回家是常事。

疫情开始以来,全面统筹协调整个中心工作运转的,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急先锋战队,也就是综合协调组。在领导的统一指挥下,上传下达,组织协调防疫工作、合理安排调配人员、周密统计上报信息、夯实后方保障、实时跟进各组情况、推动其他8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各个环节不掉线、各项工作有效率、各项部署见实效。

苗条干练的办公室主任周璇、财务科科长张翠红承担着综合协调组组长的职责,田甜、屈朋欢、丁洁通力协作,24小时随时协调解决单位各组遇到的问题,大到统计协调、非常时期的党建工作开展、网络安全保障,小到食品发放,处处能看见她们忙碌的身影,每天在楼里走上一万步已是常态,有时就是小跑。

开会、记录、写方案听起来很简单,但其中的不易只有周璇明白。除了依据上级方案撰写适合本单位的方案,中间还需要与各科室沟通,收集材料再整合。因为事关中心的全局,每份方案、文件都需要反复地斟酌。一个多月下来,人更苗条了。

专项经费的申请及使用更要细之又细,张翠红为此不知操了多少心,不知道多久没吃个踏实饭了,疫情当前只能先放下所有事,全心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这一件事。

特殊时期,所有来的文件都是急件,所有发的文件更要准确无误,收到的文件不仅要及时传阅还要做好登记和存档,以便日后查阅,田甜不敢有一丝松懈和马虎。一天要翻好几次档案盒,嘴里念叨着:“我就是再看一遍,一个文件都不能漏。”

刚从隔离点下来的屈朋欢又被调在了综合协调组,这些日子的历练已经使入职不久的她能独当一面:

“小屈,调试设备,视频会马上开始!”“收到!”

“小屈,出介绍信!”“收到!”

“小屈,做会议记录!”“收到!”……

截至3月4日,22次市疾控视频会议,10次区委应急视频会,50次专项会议,6次支委会议,45个公告通知、8个专项工作群,多次现场调度,多次迎接上级检查……有条不紊推进工作,从统筹安排部署到精细落实,从点到面,从上到下,综合协调组为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截止到3月3日24时,疾控中心累计出动流调人员128人次,新冠病毒核酸检验189人次,出动环境消毒人员320人次,消毒面积211300平方米,印刷防控海报14000张、折页94000张……我区连续30天无新增病例,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有谁知道疾控人付出了多少智慧汗水。

这场战役中,感触最深也最感慨的要属总指挥曹殿起,当初的临危受命无异于泰山压顶,他清楚这是怎样的一场战斗。而眼前是一支多年“边关无战事”的队伍,许多年轻队员业务本领过硬,但毕竟没有经历过大战的历练,面对这场关乎生死的硬仗,他内心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

让他没想到的是,大战来袭,这支队伍能如此凝聚,所有队员关键时刻有如此高昂的迎战士气,责任使命让每一个人瞬间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看着和自己不分昼夜并肩作战的精兵强将,他有过心疼、有过愧疚、有过感动,但更多的是感激。这不是一个人能唱的戏!

哺乳期的妈妈在一线、刚献完血的在一线、带病坚持工作的在一线,家有老人的、有孩子的……急难险重面前,个个冒着危险往上冲,争先恐后,无悔无怨……谁的背后没有家庭?谁的生命不需弥足珍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人民对我们的寄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为了这份寄托,为了这份使命,大家放下了一切,忘却了生死,每每看到这些动人的场面,曹殿起就会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每每想起这支可爱的战队,这个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硬汉就会动容流泪……

我们有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我们有这样的勇士,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

灾难袭来,共赴国难。在新冠病毒肆虐、国家遭遇空前劫难、全国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在京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群英图谱,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无惧艰险,只为心中的理想信念冲上一线,为了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担负起民族大义,分担着国家的危难。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每个人都变成了无畏的勇士,每个人都成为了亲密的战友,面对共同的灾难,他们众志成城,誓死捍卫生命的尊严!

时令已近惊蛰,万物复苏春芽萌动,依然没有春的消息。口罩给了世界一丝温暖,却阻挡了子鼠年春天的讯息。料峭的寒风里,严守死防的小区还没有解禁,志愿者依然在春寒中挺立,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设置了1米线,大中小学也还没有开课,刚刚复工的企业正在组织生产……虽然不见硝烟,但这场战役艰苦卓绝,持久艰难。

快两个月了,全国的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门头沟区已连续30多天无新增病例,确诊患者有的已出院。疾控人一丝一毫不敢放松警惕,巩固战果,严防反弹!最后的胜利,似乎离他们还很遥远。

是的,战“疫”仍在进行中,搏杀中的期盼对耐力也是一种考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有无数这样的“特种兵”,有无数这样敢为人先的民族脊梁,为人民献身,为国家护航!

2020,终将写进历史。这段难忘的岁月,这场特殊的决战,这场前所未有的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生命保卫战。门头沟疾控人,新时代的京西铁军,防疫战线的特种兵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正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无私无畏,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待山河日新,举国欢庆,热血忠诚,繁花与共!

历史不会忘记,门头沟三十万百姓终将会铭记。

2020、3、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