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005/18
分享

母子深情 诗性如月

(读陈奉生散文《无法替母亲老去》(外一篇)有感)

马淑琴

常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情固然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母子之情远比爱情结实得多。因为,母子血缘的浓度无法稀释,母爱无私的纯度无可替代。

陈奉生老师是北京作协会员、北京教师作协副主席、密云作协副主席、密云二中高级教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读奉生散文《月如邮戳》《无法替母亲老去》,内心充满深深的感动。

首先,虽是散文,却有着诗的凝练和凝重;有着意境的营造与构建;有着诗的隐喻和审美。

文章从月开头,以月结尾,从始至终,母子深情的天空永远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如果说太阳属于父亲,那么月亮就属于母亲。”“我生长的山村,虽说天是窄窄的,可月亮从未嫌弃过。如期而至的月亮,透过窗棂照在温热的炕上。母亲轻轻地哼唱着童谣:月亮牙儿,本性张。骑着大马去烧香,小马拴在梧桐树,大马拴在庙门上……在母亲的童谣里,月亮瘦了,月亮圆了。”

作者还讲述了一个童年中秋故事,母亲告诉他,把一面镜子放到水里,就能看到月中嫦娥。他和弟弟真的照着做了。故事美丽而浪漫,在文中给母子的情感更赋予审美个性与文化象征。因为,那个年代的母亲可能大字不识,却是孩儿心智及文学启蒙的最早老师,我们的童年大都活在母亲的故事里,这是构成伟大母爱的重要内容。

作者从始至终寄情于月,或满或缺,或浓或淡,直到文章结尾,深情地写道:“一轮圆月升到半空,我知道我正踏着母亲的衰老而衰老,岁月无法伸出手,更无法替我捡起满地的月光,就像我无法替母亲老去”——《无法替母亲老去》”

“儿时的月亮,始终在岁月的树梢上圆缺着,不论走到哪里,月亮都会是一枚邮戳,封缄在想念之上。热泪盈眶的我,祈求着,快把我邮递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母亲吧。”——《月如邮戳》

从古至今,月亮既是天下人共有的,也是每个人特有的;既属于宇宙和夜空,也属于每个人的心灵。

一轮从始至终的月亮,给了母子深情清亮皎洁的无限诗意。

其次,语言细致入微,富有张力,内容充满鲜活、生动、感人的细节,体现自然与人性的大美情韵,无浮泛之感。

从“藤曼郁郁、虫声满架”,到“翠绿的豆角累累垂下,矮胖的黄瓜敦敦实实”;从母亲在河边洗衣棒槌的声响,到父亲坐在青石板上吸烟,身旁明明灭灭的火绳;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欣喜回报,还有“忙碌中的母亲,好像把月亮种在了山坡上,不知道山坡上的月亮滚落了多少回,也不知道山坡上的月亮瞌睡了多少次……”意象紧凑,丝丝入扣;语言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实的空灵洒脱,虚的诚服可信;鲜活生动的意象共同构建成诗性的意境。

作者千方百计想挽留岁月,挽住母亲的年华,但深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在《无法替母亲老去》中,儿子的孝心与孝顺打破了俗套,为了排遣母亲的孤独和寂寞,“左思右想之后,决定把一层的车库装修成一个小工作室,托人找了一麻袋花生,在我看书、写字时,让母亲剥花生消磨时光。仅仅十几天的光景,一袋花生就被母亲剥完了。”接着,儿子想出教母亲写字的好方法,“母亲稍微迟疑了一下,继而,眼里闪现出一种兴奋和惊喜的亮光……我让她握好毛笔,颤巍巍地蘸上墨水,先教母亲写阿拉伯数字。我用儿歌形式,边写边念叨着,1像铅笔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两道弯,4像小旗随风飘,5像钩子挂半空……一个星期之后,开始教她写横竖撇捺,然后过渡到写简单汉字,比如上、下、日、月,中等字。母亲看着自己写的字,虽七扭八歪的,但很得意,很开心。”

特别是,儿子教会了母亲写自己的名字。“母亲名叫郭明兰,这三个字跟随了母亲一生,是与母亲血肉相连的汉字。母亲辛苦一辈子,心里装着是父亲和我们六个儿女,惟独没有她自己。”“有一天,我下班回家,轻轻地推开工作室的门,母亲正坐在桌前,夕阳晚照,落日余晖正洒在写满字的纸上,那歪歪斜斜的“上、中、下”、“一、二、三、四”等字中间,竟然写着“郭明兰”三个字,那时,那刻,心头一热,鼻子酸酸的……”

这不是小说家精心设计虚构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是作者独出心裁、费尽心机的孝心行动,每一个字都是母子情缘中汩汩流淌的鲜红血滴。

不管是写善良勤劳的母亲总也闲不住,每天坚持去捡拾废旧纸板,然后送给那个50多岁的哑女人,还是叙述母子之间真挚深厚、血浓于水的情感,都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大美与大爱,并且是那样的纯粹。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母子之情是最深厚的情。93的母亲虽然去世了,奉生老师给母子深情赋予了浓郁的诗性与诗意,宛如月光,天地可鉴。


2020年5月17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