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淑琴诗选》有感
文/刘辉(文军)
在马淑琴大姐面前,我就是一个腼腆不爱言语声儿的小老弟。很早就知道马姐的诗歌特好听、特感人。记得一次北京作协组织在外采风并研讨诗歌,她背诵她那首《桃花姐姐》,会场鸦雀无声,我已泪流满面。
会后,找到身为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的马淑琴。于是,《马淑琴诗选》很快就邮递到我的案头。曾阅读过几篇特别精彩的大家诗评,我迟迟不敢轻易动笔。一拖再拖,时至今日。
诗作,只是马淑琴诸多文学专长的其中一项。散文、报告文学等,她都颇有建树。身为门头沟区作协主席的马淑琴,不仅仅是行政上的领导;在各种文体的创作指导上,给予作协成员最无私的“言传身教”。
《马淑琴诗选》仅是作者近几年一部分的诗歌积累。“诗性乡愁”、“诗情山水”、“诗行天下”、“感念之诗”,四个题目的分类,凸显马淑琴诗歌创作的成果。
试着探寻马淑琴诗歌词典中的最精粹最闪亮的部分。无疑:亲爱母亲及大爱母亲河、五彩田野及茂盛山峦、京西的幽幽古道及本土的春夏秋冬,是马姐种植诗性最浓烈的泼洒。幽幽淡淡、缠缠绵绵,欲说还止、欲罢不能。总有一些思恋成分蕴含着、积蓄着。
浓烈着,但不风风火火;固执着,但不一触即发。恰到好处的把握,足以叫读者去尽兴地享用诗酒韵味的醇厚。
《马淑琴诗选》以其纯净的文笔,多维的视角,灵动的阐述,赋予诗歌文字新的特征。在作者所设置的意境里,通过生活体验把哲理性语式铺展的惟妙惟肖。诗行的行云流水,兼顾到点、线、面,细微的切割或身临其境般地穿梭与呼应。
直抒胸臆或隐隐其中,不同风格复式互动的有益尝试,让思路和语言更为宽阔而通畅。多维的界面,实现了作者、读者、文字零距离的触摸。在欣赏中可默默交流;在交流中可静静体悟;在体悟中更多的还是理性探讨与探索延伸。
挖掘与确立、叩问与回眸、历练与提纯。从自然事项中勾连生活情节片段与思绪闪现而相依互动,裸露心灵深处的那份独有惊喜,惊讶或愉悦并分享其中。这正是本册诗集所要告知读者的。
那山、那水。那沟。所有门头沟的沟沟坎坎,似乎都存有诗人身份的诗行信笺的抒写足迹。马淑琴大爱自己家乡的山与河、屋与草、田与禾。为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每一篇的生动呈现,似乎都有马淑琴参与和策划。甚至,不仅仅只是诗情表述的一个层面。
我以为马淑琴的诗歌是门头沟一枚不断丰韵不断靓丽的明片,一点儿也不为过。
父亲绳筐担承着全家人的分量,母亲炊烟燃起着全家人的祈望。“女儿含泪的心不再流浪”——有父母的爱慈相护佑。延伸并肯定地说,门头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始终是马淑琴生存生长的根基所在。
马淑琴诗歌特点,首先是毫无疑意地申明:马淑琴诗歌源发于生活的真实、集萃于生活的结晶、提炼于生活的本质。用浓郁的情感去温暖生活,用凝重的笔触去刻画家乡的一点一滴。作为诗人,她离不开深邃广袤的群山峻岭、离不开孕育京城的母亲河、离不开春播秋获的土地、离不开门头沟日新月异的巨变律动。
马淑琴调动诗歌意象的各种形态,各种语言词汇浓缩地体现了“原生态”的模样。“大美门头沟”、“文化门头沟”、“诗意门头沟”——这正是诗人从心底所阐发的意愿本真。
第二个特点:诗性语言的唯美与克制底线。马淑琴诗歌是一本纯粹女性诗人特色的诗集。追求叙述的美感而不是很有仪式性的张扬,正是作者更关注于内心最平静最本体最本色的阐述。
包括诗集的整体装帧,从里到外型,绝对体察不出作者有丝毫的自以为是。读者尽管去同作者一起去体验马氏语言的平实、温和、亲切,或许还略微带有一丝丝忧伤。即便是含有忧伤情感在内,细细咀嚼,更显诗人用很唯美的叙述来体现读者没有见到的别致“心景”。
凡着墨于家乡任何的人物与事物、古迹与现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马淑琴诗歌表现的极尽周全详尽。桃花盛开、古道蜿蜒、厚重蹄窝、花染众山、河流心田。所有景致的铺张,都与诗人诗情铺展有关。
我还能感觉到:所有展示自然界的宏大壮观,似乎都能窥探到门头沟人的豁达率直的自然个性。所有一草一木的细节勾画,都在印证诗人集数十年的判断经验。
第三个特点:诗文行走的情思冷静而纹路清晰。我读过近期马淑琴的不少诗歌。总体感觉,她的诗文刻画很具个性特色。讲究精准把控、拒绝冒虚浮夸、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胡编滥造。读她的诗作,都能很快地去亲近她所设立的意象框架,不是高深的叫人去费劲领悟。甚至可以很直观地感悟到,抒写节奏的张弛有度所带来的美学意义上的美感收获。
看题目设置,了然知晓诗人的指向所在。不像有的诗人,为显示出学问的玄而甚玄,弄个题目叫读者苦心去猜。看马淑琴诗歌内容实质,意象深刻不在于晦涩难懂,而在于把情感深深“隐藏”其中,读后自觉暗暗叫好。
·基因里固有的诗意乡念
诗集的第一辑对我感触最深。因是土著,诗人马淑琴诗叙家乡的浓浓味道无需任何装饰。对于诗意表达的意象之解,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句话;“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马淑琴诗歌恰恰用自己的意象表述,很好地诠释了余光中大师的定语。
从父亲的扁担上掂量出了生活内涵的不易与艰辛;从母亲的苇甸里窥探出一位农家妇女的成长轨迹与人生密码。轻轻地与身处冥界的母亲亲密对话,眼见桃花盛开独想心中“那一朵”的灿烂。老院、老屋、老路、老树、老景——引领着诗人一直在回眸诗意中深沉地潜行。
马姐的心灵深处有不少不可触摸的隐痛。诗歌里有切切思念的痕迹,甚至能悟读出诗人写作时掉在纸页泪滴的声响。“扁担”亦是、“苇甸”亦是、“生日”亦是、“桃花”亦是。每每读到这些从内心喷涌出来的温情诗句,我不仅仅以为这就是马姐的一般性诗行定式。
《我的生日与母亲的祭日》一诗,看一眼标题就很叫人伤感。“我的五十岁生日/成了母亲的祭日/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生命的续接”。看似娓娓道来,实则是在血泪呼唤。生日与祭日的连接,必然是终生难以遗忘的永世打击。其悲情所产生的痛苦汁液,只有马姐独自慢饮。
我有时又不这样看。从这首关于生日祭日的议题中,可以读出诗人感念的另一种声音。这就是:顽强坚韧、交汇延续、传承扩张。“我的骨头是母亲的拔节”,马姐的诗句不是一般性的祭奠而证实是非常坚强而庄重的宣言。
这一句;“母亲将最后的河水/注入我的河道/然后自己断流”。水的意象是母亲与我,呈现永远的“川流不息”。诗人暗自许愿,把自己作为母亲河水的一部分,一直奔腾不止。本身是一首悲情诗,却被作者赋予了“顽强”、“不屈”、“自励”等的许多字眼。
作为祖祖辈辈依偎着母亲河繁衍下来的门头沟人,马淑琴一直身兼数职。为给家乡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她从不懈怠。退休之后,依旧身退脑不退,一直身体力行地带领区作协成员在攀登文学高峰的路上永不停歇。这些都是文化界内有目共睹的事实。
·旧事茅屋也能温暖唐诗的一方情趣
诗集的第二辑《诗情山水》,我以为是一种扩大视觉角度的家乡颂歌。
从星星的酒杯到村头的老磨、从喜鹊登梅的喜庆到乡情田间的悠闲、从喜乐农家到对新农村巨变的心路,所有家乡范畴内的日新月异演变尽在马淑琴诗歌的掌控之中。
山路上还有“奶奶的背篓”、“爷爷实纳帮的砍山鞋”。“故乡的倾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亦在“大山雄浑的记忆中”--------隐隐约约的童时碎片与现实的山水月星相碰撞,一首首动感鲜活的闪现其间的马氏风格诗歌腾跃于此。这样的意象命题,若没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观,是无法实现完成的。
从马淑琴诗境语式下的痕迹里,读者可以读到门头沟独特的山水风云。倾腻于老屋的思绪、精通于山村的脉络、穿越于古道的闪见。马淑琴能够驾驭并熟稔于唐宋诗行的魂魄与精髓,我们所看到的诗意门头沟,离不开马姐诗歌非常精确到位的示范引领。
《昨天的记忆》就是一层层大山的遮蔽。“厚的看不见遥远的门”,山路很远很长,揽住了山里人“一辈子的光阴”。一块地小的不能再小,“一头衰老的黄牛”都转不开腰身。季节忽略了荒漠,如同精瘦的老驴,“走了很远/却从没走出这个小圈”。融入亲身体验过的以往,足以见诗人独思韵律的蹊径与独到刻画的深邃。
能闻寻或能感觉得到诗人从来就敢挑战青春。一首《灵山深秋的白桦林》,淋漓酣畅。“十万姐妹/于风中裸舞/十万双纤细的手臂/举起十万重高远的天光”。以树木拟人、拟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从马姐活跃中的“白桦林”叙述里,即张扬了大自然生气勃发又寄语着个人奋进向上的情怀。
“用繁茂的惊喜邂逅”、“用青涩的诗歌赞颂”、“你用那条幽深的小径/藏匿我的群裙我的足音”。半是回顾当初,半是欣喜当下;半是赞赏青春,半是诗心不老。轻快、轻盈、快捷,伴随着身边影后的顾盼,诗人的诗境因心境的美意被烘托着美轮美奂。
读者若没去过灵山,足可以先去领悟那片诗意徜徉白桦林。然后去尝试那片蓝天,“头顶上那一方白云的手帕/把天擦得很净很净”的执意抚摸。
·大爱诗心,施大爱于天下
真正诗人的行走天下,总有隽永的诗情画意昭告大家。《马淑琴诗歌》的第三部分《诗行天下》明白无误地点明了主题。
总览能够震撼古今的大诗人踪迹,总与细腻慧聪的运动着的情感化诗意有关联。其观察事物角度的独特心得、其感知未知世界的领悟先知、其审视世间异象的瞬间所思,这一切决定了诗人具备有超出凡人解释的阔度而精炼文字的积累。悠久传咏,传承至今,古文化中至少有一半诗人的功绩。
所谓“诗行天下”。我是觉得诗人马淑琴一直持有扑捉新鲜视觉的敏感,有对平凡景致的个性化的诗性挖掘。还有的就是,马淑琴的“诗天下”充满真善美、充满人性本质的仁慈之爱、充满着用不同的意象去表述不同的行途中的所见所闻。
欣赏马淑琴对大西北奇特风景的奇特描述。看多了男性诗人的豪放无忌且雄性荷尔蒙的无穷无尽的狂野释放,再来品读马氏珍珠般的细润温柔的诗性滋生,读者会深深体会到女诗人的见地深厚。有些语句,甚至可以流传于世。
形容“青海湖”:裁一朵流云做我的马匹、“浪花舞成洁白的小鸟”、闪现“灵感之光”灵魂被一次次淘洗、淘尽成一颗晶莹“砂砾”。如此等等。人与自然的巧遇融合,诗意充盈的意象设置,呈现出诗人高蹈视野的维度。
《云朵上的西藏》诗虽短,却把大西藏置放在“云朵之上”,我想这就是经典所在。香烟缭绕、经轮环绕、经幡栩栩、经文滔滔,高高托举着诗人的梦幻。梦境是蓝色与白色的交织,一只梦帆行走于白云之颠。
诗人纯净的表白:“灵魂融进/一朵彩云之上的西藏/澄明的心/永远不再缺氧”。硬核部位,洗心的节奏、诗意的抒怀、情感的碰撞、赤诚的膜拜,一样不缺位。——这就是西藏高于云朵的诗歌价值。
一首小诗《潜伏的夏天》,每一行诗句都很动人心魄。讲述戍守边关的战士,每一人都收藏一张穿着夏裙装的女人相片。漫漫长长的冬季,几乎没有温暖的时候。欣赏夏季裙装相片,成了一道“自导”的夏季风景。
这首诗我读过多遍。“潜伏”的诗言里,留给大家思虑的是,戍守边疆的荒凉与寒冷;我们的战士似乎还缺少什么?活蹦乱跳的战士心中种植着温暖,夏季的群裙飞舞成了温馨的字眼。“暖了刺刀尖上的一轮冷月/融化了冻僵的八千里边关”——我以为这就是一句不朽的名言挚语。
·总有感恩情怀静思其间
马淑琴诗歌的一个非常显著特点:浸透大爱情怀的意象无处不在。感恩党的一贯关怀,感恩国家的惠及民生,感恩先烈的英勇无畏,感恩诗坛前辈的鼎力相扶------。马姐待人谦和,办事干练,领导力极强,写作时间很紧张。即便如此,丝毫不影响感恩之心时时挂念,并“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于诗行。
第四辑《感念之诗》辑录了马淑琴部分通过游览参观、读书感悟所留下的感念之言。从李大钊烈士故居的烛火之光谈起,有对毛泽东主席早期革命的深切追述,探讨说真话身陷囹圄彭德怀元帅的不幸遭遇。怀念抗日小英雄英勇献身的真真切切,怀念国家灾难中的同胞姐妹,字字行行透视着诗人思恋与沉思、浓浓的情绪交织。
感念中留下的那首“麦子熟了”,简直就是展开的一面猎猎雄风旗帜!
把麦子意象上升为共和国生日的礼物。贴切、真实,接地气、又出其不意,大有令人浮想联翩的视觉效果。最近我读过一位老作家长诗,专门诗议麦穗与斧头,颇有画面感的诗卷曾深深感动于我。
插言几句。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基础力量,中国共产党首先是领导农民从土地革命起始。“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斗争,奠定了全面胜利的强大保证。麦子是根、麦子是国、麦子是民、麦子是魂、麦子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滚滚麦田,征兆着人民的富足追求。麦穗丰盈,象征人民无尽的物质向往。一望无际,正是实现复兴“中国梦”确切目标。
《麦子熟了》是诗人马淑琴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诗作。现在读起来,依旧栩栩生辉、恰若昨日刚刚盛开的鲜花。
从“我苦难的麦子”开始,用几个大排比句把苦难中国非常形象地展示出来。“漫山遍野的苦菜”、“爷爷龟裂的伤口”、“奶奶干瘪的乳房”、“父亲辘辘的饥肠”、“母亲温饱想象的绝望”,一系列到位而简练的叙述,可以想到“旧麦子”不属于人民大众所有。
从“我坚韧的麦子”开始,又是几个精准的排列把新中国建立的征途显而易见的苦难辉煌耸立了起来。“烧不尽的野草”、“万杆梭镖”、“井冈竹扁担”、“诚征路途上那位倒下去的小战士”-------历历在目的故事,犹在眼前。
整篇以麦子为意象。从小岗村十八户“护卫”麦子的农民,再到找到真理的高度,又看到“所有的拔节都铿锵提速”。无需阐明更多,麦子妙用于中国人民以及辽阔的大地甚为精彩。“秧苗是那样的茁壮/子粒是那样的饱满”,象征人民政权人民威严的国徽中,永远是“麦子”的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告诫中国文化文艺界、社会科学界人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时尚。
马淑琴作为一个地区的作协领头人,我能深切感受到了马主席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成就。向文学高峰全力攀登,积极创作出更有文化积淀的作品,引领门头沟作协成员一起朝着既定目标挺近,马主席一直率先前行着!
2020/3/10北京宅居日
刘辉(文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门头沟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