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守奎
母亲虽比父亲小三岁,眼看也快80岁了,但直到现在,家务打理,陪父亲遛弯,两人的一日三餐,全是她老人家包揽。除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得益于母亲的好心态,用母亲的话说,她靠心情活着。看着辛劳一生的老人健康快乐开开心心的日子,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黄河边上,坐落着母亲出生的老县城。姥爷在县城做买卖,家里除了姥姥,母亲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一家人过着原本殷实的日子。但好景不长,有一年,姥爷外出再也没回来,就像黄河流逝的水,从此杳无音讯。那一年,母亲7岁,刚读小学一年级。母亲的毛笔字写得好,大家都夸她,将来一定会像哥哥一样有出息,也是读书的料。她的哥哥,我的舅父刚完小毕业,姨妈才3岁。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姥姥经不起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整日哭哭啼啼,不久撒手人寰,一个家彻底塌了天。
原来,姥爷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因为叛徒出卖,被残杀在黄河对面的河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知道的事。
三个孤儿,无依无靠,被母亲的舅父接到了邻村的家。身在别人的屋檐下,知趣懂事的母亲,没了至亲的呵护和疼爱,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处处看大人眼色行事,处处隐忍,委屈时只能偷偷落泪。虽然字写得好,但母亲还是辍学了。每天除了照看妹妹,还要帮助舅父家里做各种杂活。母亲还是一个孩子,就开始随着大人下田地做农活。幼小的年纪,稚嫩的骨肉,被生活的艰辛磨练着,渐渐地,母亲竟成了家里家外干活的一把好手。后来,不仅是地里农活儿,全家人穿的鞋,也都由母亲承包了。那时候,农村人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土布鞋,先要纳鞋底,然后做成鞋。由于都是布做的,不耐磨,所以母亲除了干农活儿,一年四季要不停的为全家每个人纳鞋底做鞋。当然,这些活儿都要在夜里,或是雨天不能下地的时候去做,为此常常要熬到深夜。为了给舅父家省灯油,母亲还练就了摸着黑纳鞋底的功夫,尽管看不见,但鞋底上的针脚就像她白天种的庄稼,株距行距不偏不倚,整整齐齐。母亲的个子长到能够着织布机的时候,她又开始为家里人织布。母亲就像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没有一刻清闲;她的坚韧与隐忍又如黄河岸边的岩石,默默承受风浪的击打,任凭留下岁月的印痕。
虽然累,但被黄河水养育的母亲不仅善良、勤劳,仁厚的黄河水造就了她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心性。她觉得他们兄妹三人被她的舅父收养,这就是天大的恩泽,是一辈子欠着人家的,所以再苦再累,她认为都是应该的。同时,她的哥哥要上学,妹妹长大了也要上学,所以,只有她多干活,替哥哥妹妹承担,才能让哥哥妹妹上学的理由更加充分,才会觉得心安。寄人篱下的日子使得他们兄妹之间更加理解,感情更加亲密。
母亲从不惜力,以坚韧的毅力拼命干活,过度劳累伤害了身体,患上了气管炎和哮喘病。从我记事起,母亲几乎不停顿的咳嗽声充满我的记忆,尤其是夜里和晨起时更加严重。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访遍了附近的医生,包括江湖游医、神医,但都无济于事,母亲的咳嗽一年比一年厉害。
尽管如此,母亲从来没有停下过手头的活计。白天,她要到田间地头劳动,帮助父亲挣口粮挣工分,晚上还要为一家人做衣做鞋。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干活实实在在,年年是生产队的劳模。家里虽然穷,她总是尽力调剂,变换着吃的花样。母亲总把父亲和我们哥俩当成她的脸面,总是让我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引来乡里一片赞叹。
母亲的爱心与感恩之情如黄河般的宽广,除了照顾好自己的家,她还一直帮她的舅父和姨妈,为他们纺线、织布、做衣服、纳鞋底……一直到为老人送终。在母亲看来,感恩图报、孝敬老人,这都是天经地义,母亲的美德是我们的榜样,在我和弟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母亲对我和弟弟的要求是极严的。她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人,容不得我们有半点她认为是不合规矩的事。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捡到了一支钢笔,当我回家兴冲冲的告诉母亲时,没想到她却沉下脸说,是不是拿人家的?我委屈的哭着喊道,真是我捡的,她还是不信,因为看到我那么喜欢,怕我是心生邪念,拿了别人的。母亲含着泪,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两下,这是母亲唯一的一次打我。直到后来一个街坊姐姐说,那支钢笔是她不小心在路上给摔丢的,这才解除了母亲的误会。母亲一把把我搂进怀里,哭着说:孩子,咱人虽穷,但要有志气,她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偷邻家的东西,他妈妈不但不管,还夸他,结果这个孩子贼胆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当这个孩子被处决的时候,他痛苦的说,是他妈妈害了他。母亲说,我可不能让你们走那样的路。我心里明白,母亲是为我好,我不仅不怪她,相反,我更爱我的母亲了。
母亲的气管炎越发严重了,白天劳累一天,晚上睡觉却不能躺平身体,常常一趴就是一夜,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我和弟弟的心被她的咳嗽一下一下揪着疼,赶紧帮她拍拍背,或是沏一杯红糖水,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帮她,有时只是默默流泪。
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当医生的舅父从他工作的北京回来了。看到母亲病的那么严重,还要拼命干活,家里生活条件又那么差,和母亲抱头痛哭。为了拯救母亲,舅父不容分说,将母亲带走了,带到北京治病。
半年过后,当母亲再回到家时,简直判若两人,病情明显好转,满面红光,身体也胖了,还留了个漂亮的齐肩发。我和弟弟第一眼看到她时,先是一愣,接着便扑进了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感谢上天终于把一位美丽健康的母亲还给了我们,那时候,更觉得我们的母亲是世上最好的,自然从内心感谢舅父。
从那以后,在母亲的心中,他的哥哥,我的舅父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她总是不断地提醒我,你要做一个像你舅舅那样的人。正是由于受到那次舅父为母亲治病的影响,我觉得医学很神奇,医生很伟大,能够治病救人,能够给人以新生和希望,所以,后来,我坚定地选择了学医的职业。我的选择,让母亲非常欣慰。
当我参加了工作,结婚有了孩子,母亲便又承担起了为我看孩子的任务。常人说隔辈亲,一点不假,母亲宠着惯着她的宝贝孙女,忙里偷闲还要为她的儿子儿媳妇做饭。晚上下班回家,看到母亲累得满头大汗,心疼地为她捶捶背,她总是说,我高兴啊!看得出,她老人家是真的高兴,高兴着我们的高兴。后来,母亲又回老家为弟弟看孩子,弟弟的孩子大些了,父母又来我家住了一段时间。随着年岁的增大,老俩口更加思恋黄河岸边的老家,为此,我和母亲长谈过,知道她在城里不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语言,母亲口音极重,说话别人根本听不懂,要强的母亲常常为此不开心。
于是,父母又回到了老家。老家有一座大院子,老人家在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吃不了就分给街坊四邻。随和善良的母亲,在老家有很多朋友,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串门儿,有时到了饭点,就坐下来一起吃饭。有一次我试探着问母亲,这样您是不是太累了?母亲却说,没有啊,人家来和你聊天,是看得起你,我高兴呀。
毕竟父母亲年纪大了,独自住在乡下不方便,在我们的坚持下,近两年住到了县城,有弟弟在身边照顾,我会放心些,县城里也有许多亲戚朋友,这样就不用太担心老人寂寞了。
父亲听力明显下降,行动也显得迟缓,母亲就成了父亲的耳朵和拐杖。父亲喜欢写字,一坐就是半天,母亲就定时把他拉出去遛弯儿,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母亲说,你们哥儿俩放心,我会照顾好他的,我们俩身体健健康康的,就是减轻你们的负担。是呀,到现在,母亲想的还是我们。
父母在,家就在。这几年,无论多忙,我总会抽时间回去陪陪老人,听他们唠叨家常,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即便已经讲了无数遍,听起来还是照样新鲜。每当这时候,我会感觉到,老人沉浸在无限快乐的回忆中,也带给我们儿时场景的回放,两代人的幸福融和在一起,那才是天伦之乐。
不管在哪里,每天我都会抽空儿给母亲打个电话。电话一定是母亲接的,但为了让父亲高兴,我们娘俩儿聊完之后,她总会让父亲说上几句。每当父亲接过电话,总是重复着,路上小心,看着车,赶紧回家,我们挺好的……我不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听,因为无论我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只是一味地传达着对我们的关切和爱。每天的电话,内容大致如此,没有新意,但我还总喋喋不休,诸如天气不好别出门,小心路滑等等。因为我很清楚,跌倒对于老人来说是致命的。尽管我每天问,今天吃水果了吗?是不是按我说的多喝水了?母亲从不嫌我啰嗦,在电话那头开心的笑着说,放心吧,我们全按照你说的做了。我总是试图从每天的通话中寻找一种陪在身边的感觉,或是些许的弥补,试图填补空间距离造成的缺失。
今年因为罕见的新冠疫情,回家陪老人过年的打算泡了汤,母亲却说,工作要紧,等你有空了再回来,我却满心愧疚。是的,等疫情过去了,我一定回去好好陪陪老人。此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始终健康开心,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福报。
高尔基说,世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是的,如果说我身上还有一些优秀品质,那一定是母亲给的。我感谢我的母亲。感谢母亲给予我无私的爱。
2020年5月17日于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