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孚
王炳尧有佛像,舒眉细目。门头沟这一片喜欢耍笔杆儿的五十岁以上的老作者都知道他,看过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为人。
我和王炳尧是好朋友。他每次见到我,哪怕是相隔只有三两天,也像久别重逢的样子,离老远眼睛就笑得眯成一道缝,咧开大嘴,猛不丁一声大吼:“张——孚!”
我说:“哥,别这样,我害怕!”
他说:“我吓死你!”说着话,两脚噔噔墩着地大步冲上前,使劲握住我的手,乱摇。顷刻,一股炽热的暖流便传遍我的全身。
初识王炳尧,是在四十年前。那年年底,《北京矿工报》举办通讯员表彰会,总编在会上夸了我几句,弄得我直脸红。会后,一个中等身材,手持获奖证书的汉子,笑嘻嘻地走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说:“咱们认识一下,我叫王炳尧,杨坨矿的,也好写。”
我很激动。王炳尧,久仰大名!当时在《百花山》和《北京矿工报》上,经常读到他的文章。能够结识这样的人,我觉得很幸运。
中午,我俩在一家小饭馆里要了三个炒菜、两盘饺子、一瓶二锅头。入座三杯,越聊越近,从此,成了好朋友,几乎每星期都有书信往来。他把在报纸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剪下来,寄给我,请我提意见。有时我回信说:“写得真好!”他再来信就说我不实在,专拣别人爱听的说,哄孩子买月亮——全是假的;如果我说,这篇看着有点像长虫和王八打架——绕脖子。他就回信说:“靠谱。我要的就是思而得之。”我跟不上他的思维,有一次见面就故作惊喜地说:“我有一句特别特别重要的话送你。”
“什么话?”
“吃杏摇脑袋。”
“啥意思?”
“就是酸的你卜楞卜楞的!”
一句话让他笑得直揉肚子。嘴里喊着:“不行啦,不行啦!肚子快破了!”
王炳尧的经历很丰富:挖过煤,喂过猪,烧过锅炉,卖过饭票……是写作帮助了他,1978年,他由工人转为干部,在杨坨矿宣传科任专职新闻干事;1982年调《北京矿工报》任记者;1987年11月调中国记者协会国内部工作。
了解煤矿的人都知道,“苦累险穷”是煤矿的四大特点。矿井下阴暗潮湿,空气污浊,从石头缝里采煤这活儿,危险系数就跟上战场和敌人拼刺刀似的。在这种环境下,长期每月坚持上满班的矿工,几乎没有。杨坨矿的老矿工孙玉桐一家四口,三口人都有重病或残疾:妻子双目失明,老母亲患有心脏病,跟他一起生活的老妹妹从小四肢萎缩,一直瘫痪在床。无儿无女的孙玉桐,既要侍奉80岁的老母亲,又要伺候42岁的老妹妹,他却连续22年出满勤,这是何等爆炸性的新闻!
王炳尧去采访孙玉桐。
“孙师傅,我想跟您聊聊。”
“……”
“孙师傅,您月月出满勤是咋想的?”
“……”性格内向的孙玉桐一言不发,问急了就说:“你让我清静一会儿,说话就要上班了。”
没过三天,王炳尧又来到孙玉桐家。
一见面,孙说:“没的聊。”
王说:“今天我不采访,眼看就入冬了,我来帮你挖白菜窖。”
“白菜窖前几天我已经挖好了。”
“那我帮你去买粮食?”
“粮食也买完了。”
这次,王炳尧又被孙玉桐撅出门。第二天,是星期日,王炳尧又去了,孙玉桐不在家。他母亲说:“加班去了。”
“他每天上班坐车还是骑车?”王炳尧问。
“走着。”
“天天走20多里?”
“单程是20多里,来回是50里。”
王炳尧走了,回到单位,他立刻给天津飞鸽牌自行车厂写了一封求援信,介绍了孙玉桐的先进事迹,希望能卖给孙师傅一辆不用自行车票的自行车。双方通信3次,40天后,当孙玉桐看到王炳尧送来的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一头扎进炳尧的怀里嚎啕大哭……
后来,王炳尧和孙玉桐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俩人见了面就聊起来没完;再后来,王炳尧和张帆合写的有关孙玉桐的先进事迹,先后在《北京日报》《工人日报》上发表。
有一天,炳尧和我开玩笑,说:“今儿我也采访采访你,为什么快三十了,还不结婚?”
我说:“文章丑,发表不了,你说咋办?”
他说:“往小报投啊,小报有戏!”
我说:“哥,你老拿我开涮,就没点真格的?”
他哈哈一笑:“等着吧,真格的在后边呢。”
过了一周,炳尧打来电话,约我下个星期天上午10点在某公园与一小姐见面。我去了。晚上炳尧来电问情况。我说:“报社已退稿。”他安慰我:“别泄气,接着投!我继续给你介绍新报社,总有发表的一天。”
炳尧第三次给我介绍的女友,成了。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简直像个孩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炳尧家住门头沟黑山大街,是路西的平房,好像是第13排。一间屋,用木板隔出三分之一,分作两间。小屋里放一张单人床,一桌、一凳,也堆白菜,也放红薯,算是他的书房。大屋是夫人和孩子的卧室。
那个时期,短短的5年里,他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台声》《中国煤炭报》《大连日报》等62家报刊发表文章达180篇。他每天要上班,回家还要照顾孩子,这些文章都是什么时候写的?
一个礼拜天,我去他家拜访,他上街买菜去了,我和他的邻居闲聊天。那位邻居大妈说:“王炳尧就是好学!整宿整宿地看书写文章。我半夜上厕所,一出屋,黑咕隆咚,只有他的小屋亮着灯……”
王炳尧的隶书也写的很见功夫,用笔瘦劲,秀气扑人。他写的最好的字是一副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