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1/14
分享

说蝉

陈奉生

我一直认为蝉是具有哲学意蕴的。

蝉来自何处就是个谜,它明明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父亲却告诉我,蝉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仙子,是一场暴风雨将它震落于土地里的,蝉也就有了令人遐想联翩的名字——雷震子。

如果水是时间的写意,那么季节的转换,就是蝉修行的道场。麦子悄悄灌浆,我在麦田尽头的柳树上捉到一只蝉,也许它刚刚从土里爬出,全身裹着土黄色,两个鼓起来眼睛黑黑的,胸部的三对足纤纤柔柔,腹部有一条一条横向的条纹。我偷偷地拿回家把它放到一块肌理斑斑的树皮上,开始观察它脱壳的过程。阳光暖暖的,蝉从背上慢慢地裂开了一条缝,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土白色的内皮,比外面的颜色稍稍淡了一点。裂缝逐渐扩大,大到露出整个背。蝉拱起身子,尾部出来了。背上露出的翅膀卷曲着的,湿漉漉的,随着时间和微风相助,翅膀开始风干,变硬,变平,薄薄的蝉翼从淡绿色过渡到浅驼色,缓缓地变成了黑色或者深棕色。它趴在那里积蓄力气,过了一会儿,“吱”的一声,便腾空而起,飞进一个光明的世界里去了。

破壳而出的蝉,羽化为大地的歌者,嘹亮的叫声,宣告夏天正式开始了。它们躲在树枝上,叫声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好像在演奏着热烈的乐曲。天气越是闷热,蝉的叫声越是欢快,持续时间也就越长。我问母亲,蝉为什么这么爱叫呢?母亲说,爱叫的都是公的,它们要靠叫声来吸引母蝉,以便进行交尾,为的是传宗接代。我明白了雄蝉为什么从清晨到傍晚叫个不停,原来是在演奏“婚礼进行曲”呀。不过,雄蝉与雌蝉交尾之后,雄蝉很快就衰老坠地死去。雌蝉用矛头状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内部。产下的卵为白色,和针鼻一样大小,每个孔里约有4-6枚。蝉还要在嫩枝的下端,用针样的嘴巴刺破一圈树皮,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的供应,嫩枝渐渐枯死。遇到暴风雨,有卵的树枝被刮落到地面,幼蝉的卵便钻进土里,我猜想这就是父亲管蝉叫雷震子的原由吧。

差不多半个月的光景,卵就孵化成幼蝉,幼蝉在地下开始了漫长的生命历程,其长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有的长达17年之久。幼蝉长期生活幽暗的地下,像闭关的修炼者,无丝竹之乱耳,无五色令人目盲。从来不知清晨熹微的光芒,也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繁星闪烁,亦不知四季更替轮回演绎色彩的斑斓,更不知风花雪月、风雨雷电的变幻,它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重生。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拱出一条手指粗细的浑圆通道,爬出洞穴寻找生命的空间。要想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再经历最后一次关口,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那神圣的金蝉脱壳瞬间,世界于体内虚空,有风吹来,一粒粒未成熟的禾谷再也压抑不住它们的叫声了。

蝉经如此过漫长的煎熬和蜕变,可它们的生命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夏日,便戛然止于秋风之中。为此我对蝉有了无比的敬意,源于它们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责任义无反顾,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容。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说,亏了这个东西听不清亮,要不非得被自己聒噪死。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且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但我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野性、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的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真想学蝉一样,站在山巅放啸一回。

当我读到法布尔《昆虫记》关于蝉的描述时,更令我愕然。原来蝉是一个聋子,是听不见声音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心存疑惑,做过这样的验证,在河边蝉鸣叫的柳树下,用力地拍手,重重地跺脚,手拍得通红,可那只蝉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表演它的“奏鸣曲”。可当我爬树要捉它时,它却嗡地一下就飞走了,时至今日我还不敢肯定蝉是不是个聋子。

老家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梢、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也许是蝉和禅谐音,也许蝉的叫声暗合佛家真谛,于是人们把蝉与禅联系在一起。两个字除了语音相同,在字形上,都有一“单”。这“单”这“单”字,酷似蝉形,尤其繁体字的两个小“口”,活像两只眼睛。披上丝绸似的轻薄之翼,俨然就有修禅高僧身披袈裟的肃穆长者之风了。佛教最终让人看破放下,知了宇宙人生实相,做到了无牵挂,达到明心见性。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把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说成金蝉子转世,寓其人生如蝉之轮回,其取经之道,契合了蝉的磨难、拙朴、圆融和觉悟。

“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与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是很明显的。“禅”在中国,早已越出佛学宗教的范围,在哲学文学艺术和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以至社会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是一种修炼方式,属于思想活动的范围。坐禅不过是形式,沉思才是它的实质。

昆虫中,蝉也算名角了。

古铜器中,包括周鼎之类,都雕镂着“蝉纹”。从汉以来,皆以蝉比寓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称作"蝉形玉含",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雕琢玉蝉的手法被誉为“汉八刀”。何谓汉八刀呢?“八”并非确指,是用来说明玉蝉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其条线条劲挺有力,像用刀切削出来似的,俗称“汉八刀”,寥寥数刀,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

许多画家亦以蝉入画,近代画坛流传这样一则轶事。某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兴致走笔,绘一《绿柳鸣蝉图》赠于“吉林三杰”之一徐鼐霖,画中之蝉硕大,以头置下,其状欲飞,伏于柳枝。徐乃大收藏家,知大千与齐白石友善,欲请白石先生题词其上,以为镇宅之宝。越数日,徐鼐霖携画至白石先生案头,言明此意,白石欣然允之。乃展卷观之,摇首叹曰:“大千此画谬也!”徐愕然问曰:“何也?”白石曰:“蝉附于柳枝,其头焉有朝下之理?”徐默然记之,遂将此言告之大千,大千其时名声日大,白石虽年长大千五十有五,然画名远逊大千,大千心中不服,却等来年再作理会。

时抗日事起,大千返回家中,安居青城山下。一日午后,林中之蝉大噪不已,大千忽记白石之语,遂往林中观之,见附于柳条之蝉,头尽向上,心服白石,然久思不解其意。抗战凯旋,大千返成都,恰逢白石先生,遂向其请教。白石曰:“蝉者,头大身小也,附于柳枝因何头上尾下,盖为站得牢固也。试想柳枝轻细飘柔,蝉附于上,若头下尾上,焉能安稳?偶有如是者,所附枝为粗壮也。”大千欣然称是。

后来,张大千为此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真知,乃实事求是为根本。无论做人处世,还是作为职业,都要有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真相,让事实成为人生信条的操守。”

蝉的生命轨迹总是这样挥之不去,像一枚别针把盛夏钉在了树的年轮里参禅。

蝉鸣知了,禅说明了。

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

自古蝉被称之为五德之君:头上有緌,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文、清、廉、俭、信,是君子之德。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蜩螗”、“寒螀”均指蝉而言。

如果仔细查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以“蝉”命题的诗篇也就十来首。到了中唐增加到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在变化。纵观唐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被称为“三绝”诗人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的咏蝉诗中窥见管豹。

虞世南是唐初开国功臣,颇受唐太宗器重。其咏蝉诗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的咏蝉诗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渊、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骄傲地吟唱,带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虞世南的咏蝉自然是他人格、品德自我画像的表白,其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其诗为: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寒门,七岁的咏鹅诗,妇孺所知;其《讨武曌檄》写的文采飞扬,富有鼓动性。据说武则天刚看这篇檄文的时候还若无其事,可当他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到此一句的时候变色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一表无遗。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让人有忧郁,孤愤之感。

晚唐的李商隐,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牛、李党争”的激烈年代,因他娶李党王茂之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挤,潦倒终生,因而他的咏蝉诗就别有一番苦涩滋味:

 本以高洁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诗人托物言志,是“感时伤世”之作,也是诗人自己的影照,让人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无论长短,都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李白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这横无际涯的时空交错中,人生如蝉,人生不如蝉。

说 蝉

陈奉生

我一直认为蝉是具有哲学意蕴的。

蝉来自何处就是个谜,它明明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父亲却告诉我,蝉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仙子,是一场暴风雨将它震落于土地里的,蝉也就有了令人遐想联翩的名字——雷震子。

如果水是时间的写意,那么季节的转换,就是蝉修行的道场。麦子悄悄灌浆,我在麦田尽头的柳树上捉到一只蝉,也许它刚刚从土里爬出,全身裹着土黄色,两个鼓起来眼睛黑黑的,胸部的三对足纤纤柔柔,腹部有一条一条横向的条纹。我偷偷地拿回家把它放到一块肌理斑斑的树皮上,开始观察它脱壳的过程。阳光暖暖的,蝉从背上慢慢地裂开了一条缝,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土白色的内皮,比外面的颜色稍稍淡了一点。裂缝逐渐扩大,大到露出整个背。蝉拱起身子,尾部出来了。背上露出的翅膀卷曲着的,湿漉漉的,随着时间和微风相助,翅膀开始风干,变硬,变平,薄薄的蝉翼从淡绿色过渡到浅驼色,缓缓地变成了黑色或者深棕色。它趴在那里积蓄力气,过了一会儿,“吱”的一声,便腾空而起,飞进一个光明的世界里去了。

破壳而出的蝉,羽化为大地的歌者,嘹亮的叫声,宣告夏天正式开始了。它们躲在树枝上,叫声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好像在演奏着热烈的乐曲。天气越是闷热,蝉的叫声越是欢快,持续时间也就越长。我问母亲,蝉为什么这么爱叫呢?母亲说,爱叫的都是公的,它们要靠叫声来吸引母蝉,以便进行交尾,为的是传宗接代。我明白了雄蝉为什么从清晨到傍晚叫个不停,原来是在演奏“婚礼进行曲”呀。不过,雄蝉与雌蝉交尾之后,雄蝉很快就衰老坠地死去。雌蝉用矛头状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内部。产下的卵为白色,和针鼻一样大小,每个孔里约有4-6枚。蝉还要在嫩枝的下端,用针样的嘴巴刺破一圈树皮,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的供应,嫩枝渐渐枯死。遇到暴风雨,有卵的树枝被刮落到地面,幼蝉的卵便钻进土里,我猜想这就是父亲管蝉叫雷震子的原由吧。

差不多半个月的光景,卵就孵化成幼蝉,幼蝉在地下开始了漫长的生命历程,其长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有的长达17年之久。幼蝉长期生活幽暗的地下,像闭关的修炼者,无丝竹之乱耳,无五色令人目盲。从来不知清晨熹微的光芒,也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繁星闪烁,亦不知四季更替轮回演绎色彩的斑斓,更不知风花雪月、风雨雷电的变幻,它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重生。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拱出一条手指粗细的浑圆通道,爬出洞穴寻找生命的空间。要想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再经历最后一次关口,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那神圣的金蝉脱壳瞬间,世界于体内虚空,有风吹来,一粒粒未成熟的禾谷再也压抑不住它们的叫声了。

蝉经如此过漫长的煎熬和蜕变,可它们的生命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夏日,便戛然止于秋风之中。为此我对蝉有了无比的敬意,源于它们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责任义无反顾,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容。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说,亏了这个东西听不清亮,要不非得被自己聒噪死。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且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但我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野性、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的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真想学蝉一样,站在山巅放啸一回。

当我读到法布尔《昆虫记》关于蝉的描述时,更令我愕然。原来蝉是一个聋子,是听不见声音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心存疑惑,做过这样的验证,在河边蝉鸣叫的柳树下,用力地拍手,重重地跺脚,手拍得通红,可那只蝉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表演它的“奏鸣曲”。可当我爬树要捉它时,它却嗡地一下就飞走了,时至今日我还不敢肯定蝉是不是个聋子。

老家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梢、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也许是蝉和禅谐音,也许蝉的叫声暗合佛家真谛,于是人们把蝉与禅联系在一起。两个字除了语音相同,在字形上,都有一“单”。这“单”这“单”字,酷似蝉形,尤其繁体字的两个小“口”,活像两只眼睛。披上丝绸似的轻薄之翼,俨然就有修禅高僧身披袈裟的肃穆长者之风了。佛教最终让人看破放下,知了宇宙人生实相,做到了无牵挂,达到明心见性。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把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说成金蝉子转世,寓其人生如蝉之轮回,其取经之道,契合了蝉的磨难、拙朴、圆融和觉悟。

“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与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是很明显的。“禅”在中国,早已越出佛学宗教的范围,在哲学文学艺术和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以至社会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是一种修炼方式,属于思想活动的范围。坐禅不过是形式,沉思才是它的实质。

昆虫中,蝉也算名角了。

古铜器中,包括周鼎之类,都雕镂着“蝉纹”。从汉以来,皆以蝉比寓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称作"蝉形玉含",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雕琢玉蝉的手法被誉为“汉八刀”。何谓汉八刀呢?“八”并非确指,是用来说明玉蝉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其条线条劲挺有力,像用刀切削出来似的,俗称“汉八刀”,寥寥数刀,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

许多画家亦以蝉入画,近代画坛流传这样一则轶事。某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兴致走笔,绘一《绿柳鸣蝉图》赠于“吉林三杰”之一徐鼐霖,画中之蝉硕大,以头置下,其状欲飞,伏于柳枝。徐乃大收藏家,知大千与齐白石友善,欲请白石先生题词其上,以为镇宅之宝。越数日,徐鼐霖携画至白石先生案头,言明此意,白石欣然允之。乃展卷观之,摇首叹曰:“大千此画谬也!”徐愕然问曰:“何也?”白石曰:“蝉附于柳枝,其头焉有朝下之理?”徐默然记之,遂将此言告之大千,大千其时名声日大,白石虽年长大千五十有五,然画名远逊大千,大千心中不服,却等来年再作理会。

时抗日事起,大千返回家中,安居青城山下。一日午后,林中之蝉大噪不已,大千忽记白石之语,遂往林中观之,见附于柳条之蝉,头尽向上,心服白石,然久思不解其意。抗战凯旋,大千返成都,恰逢白石先生,遂向其请教。白石曰:“蝉者,头大身小也,附于柳枝因何头上尾下,盖为站得牢固也。试想柳枝轻细飘柔,蝉附于上,若头下尾上,焉能安稳?偶有如是者,所附枝为粗壮也。”大千欣然称是。

后来,张大千为此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真知,乃实事求是为根本。无论做人处世,还是作为职业,都要有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真相,让事实成为人生信条的操守。”

蝉的生命轨迹总是这样挥之不去,像一枚别针把盛夏钉在了树的年轮里参禅。

蝉鸣知了,禅说明了。

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

自古蝉被称之为五德之君:头上有緌,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文、清、廉、俭、信,是君子之德。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蜩螗”、“寒螀”均指蝉而言。

如果仔细查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以“蝉”命题的诗篇也就十来首。到了中唐增加到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在变化。纵观唐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被称为“三绝”诗人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的咏蝉诗中窥见管豹。

虞世南是唐初开国功臣,颇受唐太宗器重。其咏蝉诗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的咏蝉诗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渊、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骄傲地吟唱,带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虞世南的咏蝉自然是他人格、品德自我画像的表白,其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其诗为: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寒门,七岁的咏鹅诗,妇孺所知;其《讨武曌檄》写的文采飞扬,富有鼓动性。据说武则天刚看这篇檄文的时候还若无其事,可当他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到此一句的时候变色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一表无遗。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让人有忧郁,孤愤之感。

晚唐的李商隐,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牛、李党争”的激烈年代,因他娶李党王茂之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挤,潦倒终生,因而他的咏蝉诗就别有一番苦涩滋味:

 本以高洁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诗人托物言志,是“感时伤世”之作,也是诗人自己的影照,让人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无论长短,都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李白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这横无际涯的时空交错中,人生如蝉,人生不如蝉。

说 蝉

陈奉生

我一直认为蝉是具有哲学意蕴的。

蝉来自何处就是个谜,它明明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父亲却告诉我,蝉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仙子,是一场暴风雨将它震落于土地里的,蝉也就有了令人遐想联翩的名字——雷震子。

如果水是时间的写意,那么季节的转换,就是蝉修行的道场。麦子悄悄灌浆,我在麦田尽头的柳树上捉到一只蝉,也许它刚刚从土里爬出,全身裹着土黄色,两个鼓起来眼睛黑黑的,胸部的三对足纤纤柔柔,腹部有一条一条横向的条纹。我偷偷地拿回家把它放到一块肌理斑斑的树皮上,开始观察它脱壳的过程。阳光暖暖的,蝉从背上慢慢地裂开了一条缝,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土白色的内皮,比外面的颜色稍稍淡了一点。裂缝逐渐扩大,大到露出整个背。蝉拱起身子,尾部出来了。背上露出的翅膀卷曲着的,湿漉漉的,随着时间和微风相助,翅膀开始风干,变硬,变平,薄薄的蝉翼从淡绿色过渡到浅驼色,缓缓地变成了黑色或者深棕色。它趴在那里积蓄力气,过了一会儿,“吱”的一声,便腾空而起,飞进一个光明的世界里去了。

破壳而出的蝉,羽化为大地的歌者,嘹亮的叫声,宣告夏天正式开始了。它们躲在树枝上,叫声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好像在演奏着热烈的乐曲。天气越是闷热,蝉的叫声越是欢快,持续时间也就越长。我问母亲,蝉为什么这么爱叫呢?母亲说,爱叫的都是公的,它们要靠叫声来吸引母蝉,以便进行交尾,为的是传宗接代。我明白了雄蝉为什么从清晨到傍晚叫个不停,原来是在演奏“婚礼进行曲”呀。不过,雄蝉与雌蝉交尾之后,雄蝉很快就衰老坠地死去。雌蝉用矛头状的产卵器在嫩枝上刺一圈小孔,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内部。产下的卵为白色,和针鼻一样大小,每个孔里约有4-6枚。蝉还要在嫩枝的下端,用针样的嘴巴刺破一圈树皮,使树枝断绝水分和养料的供应,嫩枝渐渐枯死。遇到暴风雨,有卵的树枝被刮落到地面,幼蝉的卵便钻进土里,我猜想这就是父亲管蝉叫雷震子的原由吧。

差不多半个月的光景,卵就孵化成幼蝉,幼蝉在地下开始了漫长的生命历程,其长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有的长达17年之久。幼蝉长期生活幽暗的地下,像闭关的修炼者,无丝竹之乱耳,无五色令人目盲。从来不知清晨熹微的光芒,也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繁星闪烁,亦不知四季更替轮回演绎色彩的斑斓,更不知风花雪月、风雨雷电的变幻,它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重生。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拱出一条手指粗细的浑圆通道,爬出洞穴寻找生命的空间。要想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再经历最后一次关口,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那神圣的金蝉脱壳瞬间,世界于体内虚空,有风吹来,一粒粒未成熟的禾谷再也压抑不住它们的叫声了。

蝉经如此过漫长的煎熬和蜕变,可它们的生命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夏日,便戛然止于秋风之中。为此我对蝉有了无比的敬意,源于它们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责任义无反顾,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容。

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说,亏了这个东西听不清亮,要不非得被自己聒噪死。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且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但我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野性、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的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真想学蝉一样,站在山巅放啸一回。

当我读到法布尔《昆虫记》关于蝉的描述时,更令我愕然。原来蝉是一个聋子,是听不见声音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心存疑惑,做过这样的验证,在河边蝉鸣叫的柳树下,用力地拍手,重重地跺脚,手拍得通红,可那只蝉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表演它的“奏鸣曲”。可当我爬树要捉它时,它却嗡地一下就飞走了,时至今日我还不敢肯定蝉是不是个聋子。

老家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梢、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也许是蝉和禅谐音,也许蝉的叫声暗合佛家真谛,于是人们把蝉与禅联系在一起。两个字除了语音相同,在字形上,都有一“单”。这“单”这“单”字,酷似蝉形,尤其繁体字的两个小“口”,活像两只眼睛。披上丝绸似的轻薄之翼,俨然就有修禅高僧身披袈裟的肃穆长者之风了。佛教最终让人看破放下,知了宇宙人生实相,做到了无牵挂,达到明心见性。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把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说成金蝉子转世,寓其人生如蝉之轮回,其取经之道,契合了蝉的磨难、拙朴、圆融和觉悟。

“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与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是很明显的。“禅”在中国,早已越出佛学宗教的范围,在哲学文学艺术和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以至社会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是一种修炼方式,属于思想活动的范围。坐禅不过是形式,沉思才是它的实质。

昆虫中,蝉也算名角了。

古铜器中,包括周鼎之类,都雕镂着“蝉纹”。从汉以来,皆以蝉比寓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称作"蝉形玉含",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雕琢玉蝉的手法被誉为“汉八刀”。何谓汉八刀呢?“八”并非确指,是用来说明玉蝉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其条线条劲挺有力,像用刀切削出来似的,俗称“汉八刀”,寥寥数刀,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

许多画家亦以蝉入画,近代画坛流传这样一则轶事。某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兴致走笔,绘一《绿柳鸣蝉图》赠于“吉林三杰”之一徐鼐霖,画中之蝉硕大,以头置下,其状欲飞,伏于柳枝。徐乃大收藏家,知大千与齐白石友善,欲请白石先生题词其上,以为镇宅之宝。越数日,徐鼐霖携画至白石先生案头,言明此意,白石欣然允之。乃展卷观之,摇首叹曰:“大千此画谬也!”徐愕然问曰:“何也?”白石曰:“蝉附于柳枝,其头焉有朝下之理?”徐默然记之,遂将此言告之大千,大千其时名声日大,白石虽年长大千五十有五,然画名远逊大千,大千心中不服,却等来年再作理会。

时抗日事起,大千返回家中,安居青城山下。一日午后,林中之蝉大噪不已,大千忽记白石之语,遂往林中观之,见附于柳条之蝉,头尽向上,心服白石,然久思不解其意。抗战凯旋,大千返成都,恰逢白石先生,遂向其请教。白石曰:“蝉者,头大身小也,附于柳枝因何头上尾下,盖为站得牢固也。试想柳枝轻细飘柔,蝉附于上,若头下尾上,焉能安稳?偶有如是者,所附枝为粗壮也。”大千欣然称是。

后来,张大千为此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真知,乃实事求是为根本。无论做人处世,还是作为职业,都要有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真相,让事实成为人生信条的操守。”

蝉的生命轨迹总是这样挥之不去,像一枚别针把盛夏钉在了树的年轮里参禅。

蝉鸣知了,禅说明了。

蝉,是一种物候性意象,在中国的文人诗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

自古蝉被称之为五德之君:头上有緌,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文、清、廉、俭、信,是君子之德。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蜩螗”、“寒螀”均指蝉而言。

如果仔细查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以“蝉”命题的诗篇也就十来首。到了中唐增加到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在变化。纵观唐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被称为“三绝”诗人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的咏蝉诗中窥见管豹。

虞世南是唐初开国功臣,颇受唐太宗器重。其咏蝉诗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的咏蝉诗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渊、书翰)。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骄傲地吟唱,带有诗人自况的意味。虞世南的咏蝉自然是他人格、品德自我画像的表白,其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其诗为: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寒门,七岁的咏鹅诗,妇孺所知;其《讨武曌檄》写的文采飞扬,富有鼓动性。据说武则天刚看这篇檄文的时候还若无其事,可当他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到此一句的时候变色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一表无遗。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让人有忧郁,孤愤之感。

晚唐的李商隐,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牛、李党争”的激烈年代,因他娶李党王茂之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挤,潦倒终生,因而他的咏蝉诗就别有一番苦涩滋味:

 本以高洁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诗人托物言志,是“感时伤世”之作,也是诗人自己的影照,让人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无论长短,都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李白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这横无际涯的时空交错中,人生如蝉,人生不如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