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101/16
分享

从绿水青山中提炼舒心的日子

  马淑琴

门头沟区是位于北京西部的纯山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5%,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贯穿全区,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青山绿水是大自然的恩惠与赐予;门头沟的采煤历史源于辽代,曾烤热六朝古都,也为新中国的首都贡献了“一盆火”;这个革命老区,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一腔血”;为落实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从2010年起,关闭了所有煤窑,开始为首都奉献“一片绿”。

煤业的“黑”退却了,新的产业尚未确立,全区的市级标准低收入村45个,区级标准低收入村29个,全区共有低收入户4560户,8189人,深山区的三个镇占了总数的81·4%。近年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低收入帮扶,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坚定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守护人,截至2019年底,全区所有低收入户均已超过低收入标准线11160元,提前一年实现上线率100%。深山区的增长速度最快,增幅最大。今年上半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8404元,增速17·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二。随着幸福生活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山区老百姓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家乡,越来越有自信与尊严。

灵山脚下的幸福山村

“首都屋脊”的灵山脚下,蓝天如洗,白云飘飘,四百岁的敌楼仍在山崖守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牌匾就挂在村口。洪水口村属门头沟区清水镇,位于“京西边陲”。全村168户,313人,靠入股、住宅资产搞旅游和集体资源挣钱,人均收入23600元,人均居住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户均汽车1·5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精品旅游和民宿绿色产业,打造出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美丽乡村。村内漂亮的两层住宅小楼整齐排列,街道干净整洁,湖水碧波荡漾,处处鲜花盛开。新冠疫情刚稳定,城里游客便接踵而来,山村夜晚灯火通明。

由于地势高,无霜期短,“种一葫芦打两瓢”,过去的日子跟着山风出逃。本世纪初起,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于广云的带领下,充分利用灵山山麓绿色资源,组织村民成立聚灵峡景区、二帝山市级森林公园等6个股份合作组织,引导村民成为“职业看山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2019年全村股金达8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8800元。

依托风韵尽在山之巅的绿色优势,将险村搬迁改造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村庄改造“惠民生提颜值”。从2015到2016年,完成135栋精品别墅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民俗旅游户增加了5倍,全村家家捧起了“绿饭碗”。杨淑学一家六口,五人智力残疾,村“两委”帮助充分享受惠民政策,盖起了230平米的住宅小楼,仅2019年“十一”节假日就挣了6400元,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村集体利用打造“灵山冰雪节”“聚灵峡穿越之旅”等多个旅游文化活动品牌,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9年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村日均接待游客达1600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00多万元。村民自建的“灵山木屋”“灵山小苗家”“向往拾光”等精品民宿,日租最低3680元,有的被剧组租用,年收入20万元以上,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村里整修了道路、上下水管道、水冲式公厕,栽植了多种树木和花草,打造了一处“三湖公园”,美丽山村犹如人间仙境,游客越来越多。如今,手机在山的层级之间对话,网上的行走取代了人背驴驮。网上预定旅游户有的一年来六七次,有的一次租半年。傍晚,村民们坐在村口乘凉,畅谈美好生活。一位姓伏的80岁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就像我的姓,真是“幸福”啊。悠扬的琴声从一家小楼里传出来,是村民杨玉田在弹电子琴。他说,我是文艺爱好者,过去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搞文艺。现在村里有文艺演出队,参加镇区汇演还拿过奖。他指着那架电子琴说,这是村集体买的,花了一万多,过去根本不敢想。他说他家以前的房子不足一百平米,现在200多平米,共12间,搞旅游接待,家里汽车已换了两代。

除了8套精品民宿,其余人家都是普通民宿,虽不豪华,却干净舒适。于广云书记说,现在中等收入家庭多,普通民宿价位低,又实惠,很受欢迎。52岁的赵连荣家是典型的普通民宿,一层是厨房、饭厅和自主居室,二楼供游客居住。每一间都干净整洁,并带卫生间。院里种满鲜花,还有一架秋千。饭厅的墙上挂着“温馨农家院·金牌商家”的牌匾。她说每年从五一到十一,家里游客不断,一年能挣十来万。

卢文惠是甘肃人,1998年在灵山打工时与村里的小波恋爱,后因为村里穷,狠心离开,到城里打工。小波多次进城追求,真情感动下,卢文惠又回村和小波结了婚。她说,那会儿家里是破土房,连院墙都没有,现在有了楼房,搞旅游接待,一年可挣七八万,年底还分红,不仅还清了结婚时借的4万元债,还买了汽车,日子有了底气,又生了二胎,一儿一女,幸福无比。武秀琴家的小楼外虹鳟鱼的幌子十分醒目,院子里,一方大水池里游着鱼群。她的娘家是河北涿鹿县的,结婚时,娘家很不看好这个村,陪送了一辆摩托车,说日子过不下去了,随时骑上摩托回娘家。近些年,村里生活越来越好,住宅改建时,武秀琴想到村里有清泉水,可养虹鳟鱼,于是在院里建了鱼池。很多游客慕名而来,2016年挣了8万元,2017年挣了16万,一年比一年多。爱人在村里的景区上班,每月有4000元固定收入,年底两人还分红。家里买了车,还在城镇买了一套两室楼房,又生了二胎。她说,现在不仅不用回娘家,还要请娘家人来帮助打理旅游接待。

过去因为穷,村里光棍多,不少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在的村子成了一棵梧桐树,自然引得凤凰来,再也没有了光棍儿。日子好了,村民的心胸更开阔,眼光更长远,全村没有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在旅游接待中,不仅没有户与户之间的恶意竞争,而是大户带小户,户户相帮,人人相助。在游客多的日子里,接待户自发组织长桌餐,在大街摆上长长的桌子,各家出菜,村民和游客共同进餐,不收取游客饭费,彰显淳朴民风,其乐融融。

精品民宿让梁家庄脱低走高

梁家庄是清水镇另一个中型村庄,座落在大山的皱褶之中。2010年关闭煤窑以后,沦为低收入村。全村303户,498人,2016年低收入户95户,166人。2016年入村扶贫的区住建委下决心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首先解决用水问题。区住建委协同万科、国万置业有限公司2017年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投资70万元,铺设了1100米管道,把水涧沟的山泉水引到村里,2018年,住建委又联系市住建委监督总站、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启动“用水无忧”计划,修建了180立方的水池,不仅解决了20多户地势高的村民水小问题,还彻底改变了全村定时供水状况,村民打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甘甜的水流,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村党支部书记肖青海感慨地说,住建委的扶贫首先办了一件大实事儿,把困扰多年的难题解决了,也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调研,2017年8月,区住建委率先提出了“立足生态涵养定位,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民宿”的产业帮扶思路,联系万科、龙湖等开发企业和房屋中介机构募集资金140万元,成功打造了“栖隐山房”和“观览山居”两套精品民宿样板院落,帮助梁家庄村在建立主导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2019年,北科建集团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对村民闲置院落进行整体开发,和梁家庄村共同成立了“北京梁家庄创艺乡居文化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国企实力,对42套闲置民宅进行盘活开发,打造精品民宿,股权向村集体倾斜,村集体占股51%。2019年11月第一批17套精品民宿开始运营,到今年6月,累计营业额达65万元,解决村里稳定就业45人,并且与低收入户的利益紧密连接。被征租的村民按合同拿到租金,前三年房屋流转租金可收入42·9万元,每5年增长10%。有的低收入户村民当民宿管家,有了固定收入。在高雅别致的“栖隐山房”,村里的原低收入户张建梅和孙荣星正在愉快的工作。 张建梅说,自打到民宿当管家,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经济有了保障,生活有了奔头,也有了意义。孙荣星的老公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她说,干这个工作守家在地,既能有收入,还能照顾家。22岁的小伙子陈诚是新近回村的,他大学毕业后在外面的酒店工作,看到村里的精品民宿“门头沟小院儿”红红火火,毅然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回村干起了“创艺乡居”。他对今后乡村民宿的发展充满信心,还准备把在杭州酒店工作的女朋友也带到村里一起干。北科建集团副总经理王槑感慨万千,他说,我们把梁家庄当成了家,越来越有感情,越干越有劲头。

五、六月间,村边半坡上,村民正忙着收获高山芦笋,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帮助引进的,2018年种了90亩,2019年采收7000斤,区住建委协助销售,获利30万元。村里对公厕进行了改造,拓宽整修了道路,建了观景台,安装了护栏和发光灯。前来旅游的五位画家被美丽山村所感染,义务在墙上画了多幅大型宣传画。游客坐在任何一处精品民宿的窗前,都能看到眼前美景犹如画卷。村里所有的工程项目都由村民自己干,收入自己挣。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9000元,提前实现脱低,2020年达到23000元。今年7月17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梁家庄了解精品民宿建设和低收入户脱低情况,对梁家庄给予了充分肯定,干部村民和帮扶单位深受鼓舞。

脱胎换骨西达摩

山坡上大片的百合开得正艳,给野性的青山装点着高雅与浪漫,各种颜色的杜鹃给山村镶嵌了美丽的花边,一路灿烂,一路芬芳。 温馨的民宅,精品的民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半坡之上。对面是街心公园,高大的杨树下,安装着各种健身器材,漂亮的长廊后面,满园高耸硕大的熟季花追着蓝天白云开放 。

这是清水镇的西达摩村,位于百花山脚下的南沟,全村72户,140多人。以前村里靠煤窑生存,山上有大小8座煤窑,年产20万吨。拉煤的大车小辆整天从村里的土路经过,满村尘土飞扬,煤灰遍地,山水和村子都是黑的。2010年关闭了所有煤窑。实施退耕还林,种植了百余亩果树。近年逐渐解决了道路、饮用水和污水管网提升,建了三处水冲式公厕所,建成村史馆和文化墙。建成13间精品民宿,开始接待游客。没有了煤的污染,金秋十月,山上的黄栌、元宝枫、火炬树、银杏等树的叶子都露出了真容,声势浩大的红领衔彩叶秋山,红浪奔涌,美轮美奂。村里在红叶景区修建了步道和凉亭,并举办了四届红叶节,引来众多游客观赏。村里的12户低收入户到2018年底全部脱低。2019年,民宿接待游客收入50万元,仅林权收入人均4000元,护林员、水管员、卫生保洁员,每份工作都有工资,在村集体出工每天挣80元,村人均年收入18933元。77岁的村民徐殿禄说,现在家家生活都不错,全靠党的好政策!

卖炭翁后代从山水中提炼幸福

妙峰山脚下,有一个历史上以烧木炭为生,为京城供应木炭的小村,名曰炭厂。炭厂村属妙峰山镇, 地域面积12·5平方公里,210户,410人。村里过去有大小炭窑40多个,卖炭翁们日复一日地砍着山上的植被,烧成木炭,或用架子背,或用牲口驮,把木炭卖到到京城,祖祖辈辈过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炭厂村经历了三次产业转型,从烧炭转向以粮为纲,又到林果,都没解决温饱问题。从2004年开始,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带领领导班子不断发现家乡的山水价值,下定决心从山水中提炼舒心日子。贴近自然、贴近本色,并且像诗人一样发现细节,营造意境,最大限度呈现自然与文化之美。为了留住乡愁和历史,专门打造了烧炭历史的雕塑群。在区镇党委的支持下,修通了通往大西沟景区的道路,神泉峡景区从试运行到2010年5月正式接待游客,2014年定为三A景区,2016年定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两年又利用冬季成功打造了冰瀑和冰灯景区,把自然山水变成梦幻般的冰雪世界,冬季游客数量超过夏季。

抗战时期,炭厂村被日本鬼子烧过13次,村里出了11位革命烈士,1941年7月,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村成立,挺进剧社也曾在村里居住,村里的马家沟曾设有情报站,村人以卖炭作掩护为共产党组织送情报……根据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村里在神泉峡用雕塑重现当年抗战情景,并且建成村史馆和红色文化纪念馆。

村里实施险村搬迁,2016年完成住宅改造,建成阶梯式新村,2017年村内道路加宽,建成水冲式厕所,厕所不仅干净整洁,冬天还有地暖。修建了停车场,绿化不断升级。村前村后是青山,青山下边流清泉,绿树繁茂,鲜花似锦。无论春夏秋冬,村民有的看山护林,有的打扫村内卫生,有的在景区服务,有的搞民宿旅游接待。全村人人有活儿干,家家有钱挣,2019年人均收入18900元。9户旅游接待户年收入20多万元。

77岁的村民李成民说,我爷爷当年赶着牲口卖炭,一天走不到京城,现在小山村融入了大世界。村民李宝玉说,现在的生活要说感受,就两个字:舒心!

2020年8月11日

首发2020年11月9日《文艺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