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凤头展翅飞
——关于散文写作开头之浅见
张庆和
万事开头难,写散文也不例外。一篇散文的开头厘正了,写好了,往往整篇文章就会前舞后蹈,首尾兼顾,千言万语流落笔下,写出一篇个人满意,直至成功的好文章。
写散文就是写一种感情体验。当我们想好了要写什么的时候,如何开头,如何开好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许多散文名家大腕多有论叙,并且写出了诸多堪称经典的散文名篇。在向经典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自己也稍有体悟,愿与朋友们分享。
1、触景生情,以诗起笔。
由于作家和记者的双重身份,或去某处采访,或到异地采风,全国还真的走过到过不少地方,随之也生成了一些触景生情的短文。比如,那年随中国作家采风团去广东虎门。
虎门,是鸦片战争的始源地,是留在中国现代史上令国人悲愤疼痛的一页。站在伤痕累累的虎门炮台,眺望大海上汹涌奔来的浪花,一种积蓄胸中许久的心结不由荡漾而起,一篇怀念悲壮的散文《海边,望着浪花》的开头,便应境而生:“浪花呀,嫉首顿足/使劲拍打岸的胸脯/哦,大海在倾诉。”尔后又以“大海在恸哭”另段,“大海在叩问,历史在嘱咐”等诗句结尾统领全文,使一篇仅有1300多字的短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短文发表后,不但很快被《散文选刊》转载,而且先后被佛山市、台州市、东莞市、广东省、福建省以及一些学校作为当地的高中学生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应用,直至被选入散文年选、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等几十种版本图书。
2、持疑设惑,自问自答。
1993年5日7日,是我文学写作道路上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了。
入会后不久,便接到了创作联络部的函告,要在作家圈中举办一次散文征文。作为新入会的成员,当然要积极响应。可我此前几乎就没有正经写过散文,能成吗。要不要参加征文?犹豫中,转眼间就过去了一个多月。征文是有时间限定的,朋友便鼓励,不仿试试。
写什么?怎么写?
故乡是个温暖的被窝,尽管它贫穷,它有许多的不如意,长大成人后,虽然天南地北的走过许多地方,历经千境万景,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却依然在我心中。于是,故乡悬崖峭壁上一棵记忆深处的酸枣树,便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摇曵的风姿有如撞击的洪钟在心中鸣响。它“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一棵敢于向命运挑战的酸枣树,一种“不鄙己位卑,不薄己弱小,不惧己孤独”的强者形象,鼓励我挥动了手中的笔。
“是为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那悬崖?是为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有问必答,尔后以“雄鹰”、“风景”、“灵魂”为象征,三点一线,生成了一篇比较满意的散文作品。
该文于征文评选中幸运地获得三等奖。经著名文学评论家孙武臣老师推荐,在《文艺报》发表后,也是先由《散文选刊》转载,继而先后入选哈尔滨市(2001)、长沙市(2003)中考语文试卷,再后又被选入150余种不同版本的图书。当然,她也遭到了多名有名有姓人士的剽窃。仅因此小文,我曾先后进行过3次维权。最近又发现,不少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又以不同方式把此文搬进了课堂,并以开头的人称转换为内容,进行剖析,辅助教学。
3、相信感觉,借鸡生蛋。
河北省丰宁县的坝上草原,一直被人们视为北京的后花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幸去那里游览。那是个日头即落的黄昏时刻,同游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在蒙古包里品尝烤羊肉,因为我不好这口,便在外面瞎溜达。漫步间,回身忽见东方半山坡上滚来一轮圆月。那月亮红彤彤,大的惊人,还似乎听到了它隆隆作响的轰鸣声。我被这强烈的视觉震撼了,那是一轮从未见过的圆月亮呀!当晚,夜不能寐,一篇文章的开头,直至一整篇文章则应情而出:
“既然有人把灵魂视为一座建筑,我便有理由认定,这坝上月就是建筑它的材料。”
文章脱稿特快,写的很顺。发表后同样也引起了不错的反应,有转载的,有选入图书的,还有作为语文试题进行剖析的。但在诸多的剖析中大家都没有涉及,即这篇文章的开头是怎么产生的。
这文章的开头我是缘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只“鸡”,而生出的“既然有人把灵魂视为一座建筑”这个“蛋”而起头开笔的。由于尝到了借鸡生蛋的甜头,在以后的一些散文创作中我还多次运用此法,如散文《原始的魅力》的开头“看景不如听景,这话拿到了西双版纳自然会被否定"。该文写于2000年版纳归来,在由全国130余家报纸副刊编辑、高手如林的采风文章评选中,能获一等奖,应该说也是得益于借“看景不如听景”这只“鸡”,而生出的“自然会被否定”这个“蛋”。
除上述几种开头外,我先后还以"由表及里,层层剥笋”(如《走向崇高》,散文诗《梁山好汉》);“抛却拘绊,直入正题”(如《起点》《中秋望月》《面对草地》);“实说眼前,引出正文”(如《荔波一棵树》)等为方,写出过几篇说得过得去的散文。
以上仅是一己之得,一孔之见,难免偏颇与窄隘,谨望方家批评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