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6/30
分享

旗帜,集合起十万大山的巍峨(庆祝建党百年 北京文联特约)

马淑琴

京西门头沟是纯山区,山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98.5%。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山的大潮如海,一朵浪花与另一朵浪花,无法阻隔,也无法区分……

门头沟区是革命老区,从清水河畔,大山皱褶里的星星之火,到建立平西山区第一党支部,到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直至新中国的诞生,一面鲜红的党旗,镰刀斧头叠加的神圣,集合起十万大山的巍峨。英雄的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血和命,撑起艰苦卓绝的岁月与时空,谱写了大山儿女的不朽与光荣。

清水高小的星星之火

一条河的源头远于岁月,一座山的根脉超越史书。

灵山和百花山是京西门头沟境内的最高山峰, 两座山都被水打开并牵引,创造着人类的家园与历史。

从两座山流出两股水,于塔河口汇成清水河,河边的村子就叫清水,建于辽代。村内的双林寺原是百花山瑞云寺的下院,寺内有立于辽统和十年(992年)的经幢,明嘉庆年间,村子根据地势分为上清水和下清水。1924年,下清水建立了高级小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平西山村的革命力量如烧不尽的山草,呈现顽强的生命力。1928年3月,中共《顺直省委第二期工作计划》中提出:“北京西郊农运,以西郊作中心,速即发展扩大组织领导斗争。”1931年春,中共河北省委保署特委派共产党员贾汇川以教员身份到下清水高小开展活动,将革命的火种播到平西深山。虽说是小学,但山区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大,接受能力较强,贾先生向学生介绍《狂人日记》、《阿Q正传》、《超人》、《转变后的鲁迅》等进步书籍,宣传革命思想,使学生们懂得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随着学生对革命思想的接受,1931年8月,校园里以“桃园三结义”的方式,成立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学生韩晓升、吕光明、杜春金、宋恩庆、崔兆春、董凤毛、张殿忠、王成宽、周万章等首批会员聚到一起,在共产党员贾汇川先生带领下庄严宣誓。星星之火,点燃了苍凉沉寂的山村。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学校,师生们在反帝大同盟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揭露国民党当局,宣传抗日的救国活动,贾汇川因此受到敌人监视,上级党组织指示“同盟”设法将贾汇川转移。“同盟”成员崔兆春是在青白口学校任教的共产党员崔显芳的儿子,他与父亲联系,崔显芳立即将贾汇川聘请到宛平七区青白口高小任教。

崔显芳1888年生于田庄村一户农民家庭,1922—1924年在上海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平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1924年,他带着“共产党宣言”等红色书籍回乡,在平西山区以办学行医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成为一枚坚韧的火种。贾汇川安全转移到青白口高小,崔显芳与上级党组织派来的贾汇川接上了关系。

1932年,上级党组织又派人到下清水高小继续党的地下工作。反帝大同盟成员陆续毕业离校,成为革命的火种,四处蔓延。1934年,共产党员王坤载以教员身份来下清水高小,1936年,他同弟弟王崇实第二次到学校,先后发展了杜春永、史广通、史孟月等20多人加入反帝大同盟,抗战爆发后,这些人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

1932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的大纲(节录)》指出:“北方会议认为,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北方各省的党的组织与党员群众,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之中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并获得一些成绩;……组织与领导了北平的反帝示威与建立群众的反帝同盟组织……”

这时的青白口高小,贾汇川和崔显芳主持党的革命活动成为永定河冰层下的暗流,隐秘并强劲。1932年发展了有进步思想的学生赵曼卿、张又新、师永林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平市委派陈非到青白口、田庄一带发展团员,建立团组织。魏国元、魏国臣、刘天才、魏元章、师守琪、高永俊、高连波、崔景元等优秀的热血青年相继入团。1933年8月,这些共青团员大部分转为中共党员,党的队伍不断壮大。为避免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捕,贾汇川、崔显芳等研究决定,将党组织的堡垒——青白口高小迁至宛平七区的偏僻山村,崔显芳的家乡——田庄。

崔显芳与第一党支部,平西山村党建的崭新开端

109国道芹峪口往北9公里处,有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叫田庄。纯净的蓝天白云之下,村口路边一排高大的房子上方,镶嵌着醒目的红色大字: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这是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北京市老市长焦若愚亲题,一枚硕大的党徽矗立门前,旁边是崔显芳烈士纪念馆。进村不远处,是崔显芳烈士故居和当年的田庄高小遗址。来这里开展党日活动、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中共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2年夏,青白口高小迁到田庄,根据党的指示,贾汇川回城,中共北平市委派马建民、刘云志、李育民先后到田庄高小任教。马建民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在北平华北大学读书时受党委派,开展反帝同盟工作,1932——1937年,先后在河北涿县、宛平县七区田家庄(田庄)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田庄高小当年设立在村中崔显芳家族的一处四合院。屋顶上的瓦垄排成深沉整齐的韵律,垄间摇曳一层茸茸的茅草,方格老窗留着木的本色。屋内一方火炕,上摆一张炕桌,地上几排长条木凳,这就是高小教室。身为校长的崔显芳身着长衫,戴着眼睛,温文儒雅。白天,这里是文化课堂,晚上,就成了党的活动中心,在炕桌上那盏油灯的照耀下,党的活动如火如荼。

崔显芳、马建民等以田庄高小为中心,又在田庄村及周边陆续发展党员,随着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认为建立党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1932年9月的一天,随着田里庄稼的成熟,在田庄高小那间教室里,宛平西部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宣告成立。一面鲜红的党旗挂在土炕对面的墙壁上,参会的党员面对旗帜举起右手,轻声宣誓。看着党旗上的镰刀铁锤,看着这面血红的旗帜上,载着镰刀和铁锤紧紧相握的炽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崔显芳默默思索着,历史的长河岸,祖先拉纤的背,弯成了那张镰,艰难举起的铁锤,也早已锈迹斑斑。但是,锤与镰的碰撞,响成一声惊雷,两千年板结的土壤,长出真理的春笋,古老的中国,感受石破天惊的震撼!平西山村第一党支部的成立,使他和党员们激动万分,经过选举和分工,张又新任党支部书记、高奉明任副书记、高连勇任组织委员、李育民任宣传委员。这是宛平西部山村党的历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重大事件,是平西山村党建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

1932秋的一天,崔显芳通知赵曼卿、张又新、李茂田、崔荣春到田庄高小开会,会上,传达中共北平市委西郊区委关于成立中共宛平临时县委的意见,举荐赵曼卿任临时县委书记,到会人员一致通过。崔显芳又提出临时县委的工作任务,并且明确了与北平市委西郊区委的隶属关系。宛平临时县委的成立,如一柄火把,引领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群众运动的开展。很快,又成立了青白口和田庄村两个农村党支部,并在黄土贵村成立了党小组。1933年春,正式成立中共宛平县委,党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就连宛平七区最北的小山村沿河城也成立了党支部。

在中共宛平县委的领导下,党的活动除了贴标语、撒传单、用各种方式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还策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提灯会”。1933年的9月18日,山里的夜很黑,黑暗中的大山给人以膨胀的感觉。突然,山路上的一盏灯亮了;接着,一串灯亮了;霎时间,一片灯亮了。正当村民们欢呼着涌向灯阵的时候,一串串松明火把从院落涌出,融入了灯阵。多么震撼的场面啊!灯火之光照亮了大山,照亮了天地,点亮了峡谷。灯火的队伍浩浩荡荡,先在田庄村大街小巷游行。村民和60多名学生高擎灯火,一路撒传单,贴标语。“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屠杀!”、“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响亮的口号在山谷中回荡。队伍又大张旗鼓地走出村子,奔向西北的淤白村,返回后又到苇子水、下马岭村,直至雁翅。口号响彻一路,众人呼喊,群山回应。革命激情燃起的熊熊烈火燃烧着沉寂的大山,并向四周扩散和蔓延。

但是,提灯会的活动当时是受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结果使田庄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工作受到损失。1932年11月《门头沟特支工作情形报告》中提到:“在工作上执行群众的公开路线,公开宣传,公开组织群众,打破了宣传上的秘密方式……”

革命活动日益高涨,特别是提灯会,触痛了反动政府的神经,又抓不到证据,于1933年派流氓打手破坏了学校。为积蓄革命力量,马建民、刘云志、李育民返回北平,其他党员化整为零,变明为暗,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继续党的活动。

中共宛平县委领导机关由田庄迁到了青白口村,崔显芳、魏国元、高连勇在青白口村开了“一元春”药铺,以看病行医为名开展党的秘密活动。

1934年夏,国民党宛平县政府调动警备团,对共产党组织进行围剿,中共宛平县委遭到破坏,崔显芳、赵曼卿、魏国元等先后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35年2月,宛平西部山区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崔显芳,经过组织和社会多方营救,被保外就医。被抬回家的崔显芳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出狱12天就牺牲了。当时,已不能说话的崔显芳,用手指在儿子的手上轻轻划出“跟党走”,然后闭上了眼睛。199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崔显芳为革命烈士。在崔显芳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侄子崔一春、崔锦春和孙女崔克勤都参加了革命,并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魏国元与党组织的发展和巩固,为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基础

清水河流过斋堂川,在青白口村前融入了从官厅山峡刚转过弯的永定河。

青白口村,距京城70公里,不仅是永定河中游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村庄,而且有着超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青白口曾称青龙口,又叫石港口。因村子建于清水河和浑河(永定河)的交汇处,清浊两水在此汇合,又处军事隘口之地,驻军曾叫“青白军”,故更名为青白口。清水双林寺辽统和十年(992年)经幢上记有“青白口”的村名,证明当时已经成村。青白口地理位置重要,历朝历代都有驻军把守,元代之后更是护卫京城之关口,现青白口村西仍有当年巡检司遗址。

“青白口”还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质概念。中国地质学把始于距今约10亿年,止于距今8.5亿年的这段时间,称为青白口纪。将在青白口纪所形成的地层称为青白口系。这是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一个系,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京西山村的名字,凭着一段经典的地层和一个地质学的概念而声名远播,闻名于世。将这个古老山村载入史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杰出人才和红色历史。

魏国元,字光汉,1906年出生在青白口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宛平县立师范毕业后,与田庄村中共党员崔显芳于1927年共同创办青白口完全小学,任教同时,追求革命,后担任国民党宛平七区党部常委、县党部助理,利用农会等身份开展斗争。

1930年春,魏国元被举荐参加区长训练班,结业后,派至宛平六区任区长,因受贪官排挤调七区,又因劣绅反对而解任,后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932年,他与崔显芳再次创办高小,与任教的共产党人一起宣传革命,并加入了共青团,担任宛平团县委副书记,1933年8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任中共宛平县委委员。

从青白口村南街口往里走,有一座青砖灰瓦的砖腿房,屋檐下的匾额上写着“一元春”。这是一家中药铺,卖药兼诊病,实际是中共宛平县委的活动和办公场所,掌柜的就是魏国元。

一身长袍,一副墨镜,一匹骏马。魏国元常以“一元春”药铺掌柜的外出采购为名,往返城乡之间。他又与北平城内的乡人合组北平新亚通讯社,利用编辑职业作掩护,沟通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为组建武装,还与崔显芳等在沿河城秘密建起了枪支修械所。1934年春,魏国元担任中共宛平县委副书记,

1936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罪”判刑二年半的魏国元,经多方营救,提前出狱。获释后,他找到新亚通讯社的杨文波,住在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大兴县党部,以此为掩护,寻找地下党组织。不久地下党员王恒、刘杰、胡敬一与魏国元取得了联系。10月,上级党组织明确指示,宛平七区一带的地下党组织移归魏国元领导,让他寻机回乡,建立武装,准备开展游击战。

此时,正值29军在南苑准备开办军事训练团,登报招生。魏国元认为这是培养武装力量的好机会,他通过党在29军的秘密关系,安排赵曼卿、魏国臣、贾兰波等10名青年报考,并全部录取。1936年12月初,魏国元亲自将10名青年送到南苑29军13营房报到,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军事学习。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这10名青年陆续回到宛平七区和八区,投身抗战。

1937年春,魏国元遵照党的指示,回到青白口村,并以各种形式,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

“七·七事变”前一天,两辆洋车分别拉着一男一女在西直门接受盘查。女人一副知识分子打扮,怀里紧紧地抱着一个婴儿。盘查过后,洋车一前一后出了西直门,一口气跑到西八里庄,进了一家箱子铺。同时,几个神秘的人影也先后闪进箱子铺。不大功夫,一辆马车从箱子铺出来,向西疾驰。车上坐着那对男女,还有另外几个人。马不停蹄,直奔平西。男人是魏国元,女人是他的太太庞勉,他们受党组织委派,回平西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回到青白口,先从婴儿被卷儿里掏出两支手枪。

七·七事变,将平西置入血与火的境地。髽鬏山战役之后,魏国元用曾经的区长身份召开村长会议,号召村民捡拾武器,参加抗战。安家庄的村长、老朋友李文斌利用髽鬏山战役后捡拾的武器,组建了保家救国团。魏国元将从29军军事训练团结业的弟弟魏国臣等三名共产党员派往李文斌的队伍任职,与李文斌等地方武装结成抗日同盟,为八路军进入平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月初的一天,青白口南街的一处宅院张灯结彩,高朋满座。胸前佩戴大红花的新郎官正是魏国元。其实,魏国元与太太庞勉已经结婚,这次是利用“补办”婚礼作掩护,接通组织关系。此时,他已经被任命为中共地下宛平县委书记。

这时,活动在昌平境内的国民抗日军(红蓝箍)向宛平西山转移,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在国民抗日军中当秘书的焦土(焦若愚)三进宛平,与魏国元取得联系,就住在青白口。在魏国元的精心安排下,国民抗日军顺利进入平西,后在河北阜平接受了八路军的改编。

魏国元在宛平七、八区的活动卓有成效,形成了很好的抗日氛围。平津沦陷后,大批党员干部和抗日青年向根据地转移,通过魏国元等党内干部的积极配合,青白口一带成了党的红色交通线。

1937年秋夜,几个身影拐进南街胡同。魏国元引来人进院,径直到了东屋。来人是中共北方局派来的苏梅同志,四方面军的副师长陈群和老红军陈仲三同志,四双大手握在一起。苏梅向魏国元传达了刘少奇和彭真两位首长的指示:在平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争取地方武装,为主力到来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几路共产党人先后来到青白口,经魏国元的协调,成立了中共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刘杰任书记,黎光汉、胡敬一、吴伟、魏国元任委员。七、八区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很有成效,除了发展党员,还发展了一批民先队员,后不少人转为中共党员,成为地区抗日骨干和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史梦兰,曾任国家建材部常务副部长的杜春永等都是此时参加革命的优秀青年。宛平中心县委利用魏国元的优势,将广大群众发动起来,成立抗日救亡基层组织,并在青白口村成立了吴伟为队长,胡敬一为党代表,赖富为参谋长,魏国元兼后勤科长的平西游击支队。

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1938年元旦,天气格外寒冷,斋堂地区大雪封山,魏国元、苏梅根据聂荣臻司令员的来信,将从北平城撤出,到青白口集中的30多名党员干部,包括吴伟、胡敬一、赖富等先期来平西的平西游击支队一行70多人护送到河北阜平。送去的还有一批物资,包括美国朋友斯诺送给平西抗日武装的电台。到了阜平,魏国元和苏梅向聂荣臻汇报工作,聂荣臻司令员问:“现在要把主力开到平西去,能不能站住脚?”苏梅看了一眼魏国元,两人迅速交换了眼色,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能!”

魏国元随部队回乡后,曾担任中共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的首任县长,并且成功协助完成了李文斌等地方抗日武装的收编工作。

经过魏国元和派到李文斌保家救国团的魏国臣等共产党员的工作,八路军代表陈群带着一套八路军军服亲自上门,李文斌带队接受改编,改编为八路军平西游击第一总队,属八路军六支队领导,李文斌被任命为平西游击第一总队总队长,陈群为副总队长,李向之任政委。下设三个中队:一中队长魏国臣,二中队长贾兰波,三中队长陈仲三。至此,这支自发的民众抗日队伍成了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

魏国元的小弟魏国臣在支援冀东战斗中壮烈牺牲。部队回平西后,在青白口村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场上千人齐声唱着学校教师专为魏国臣写的挽歌:“秋风吹来真凄凉,国臣同志武装上战场,抛妻子离家乡一心打东洋,舍身为国捐躯,英名永流传……”追悼会后,延安和晋察冀军区的报纸都刊登了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魏国元曾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农田水利局局长、研究室主任、水利电力出版社社长、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等职,1960年病逝,年仅54岁。在他的影响下,从1932年至1948年,仅青白口村就有5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8人参军,28人为抗战和解放献出生命。老市长焦若愚题词:“青白口村宛平县,绿水青山位艰险,抗战八年根据地,革命精神代代传。”

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夺取革命胜利

每一座山峰,都是高举的铁拳;每一寸土地,都弥漫抗战的硝烟;每一块岩石,都是复仇的枪弹;每一个村庄,都是攻不破的防线……

斋堂,为平西古镇,史称灵桂川。城北的白铁山上有唐代贞观年间建成的灵岳寺,后在清水河畔的山川逐渐形成吃斋讲经之场所——斋堂。抗战时期,共产党把斋堂川建设成为平西抗战的中心和根据地。红色的山川,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站出了一派民族的尊严。曾任《诗刊》主编的全国著名诗人张志民1926年出生在斋堂川,12岁参加八路军,开始用子弹壳做的笔学习写诗,写过许多记述斋堂川的红色诗篇。他在《边区的山》中这样描绘:“边区的山呵——英雄的山!/千峰万领插云端!/座座山头——顶天柱;/处处岩洞火力点!/敌人的坟墓/人民的家园/边区的大山钢铁铸呵,/千难万苦腰不弯!”

1938年 2月9日, 标有“西斋堂里”的苍凉古城洞迎来一支打着绑腿,穿灰色军装的队伍。晋察冀军区独立师邓华政委率独立师3团从涞源方向开进平西,司令部住进西斋堂的聂家大院。魏国元向邓华政委介绍了平西地方武装的情况,邓华政委听说李文斌的保家救国团打了胜仗,高兴地说:“平西有这么好的抗日武装,难得呀。这是我们在平西站住脚的基础。我们要尽力支持和保护他们!”于是,邓华政委亲自安排,魏国元找来贾兰波的弟弟贾立志,赶着几头毛驴儿,驮上一些物资,专门送到安家庄李文斌的团部和住在青白口的抗日队伍宫长海的队部。

平西的战略地位直接威胁伪华北自治区首府北平和伪蒙疆首府张家口,以及两大交通命脉——平绥、平汉铁路。连绵的群山,广阔的山场既是抗日的游击战场,又是后方基地。邓华率主力进入平西后,为巩固和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团结进步的抗日力量,争取中间势力,打击反动的顽固派,一方面抓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月下旬,在东斋堂的万源裕商号,魏国元首任县长的中共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5月,焦若愚接任县长。这时,八路军一二0师宋时轮率领雁北支队从河北蔚县的桃花堡进入平西,在杜家庄与邓华支队会师。司令部设在一座1921年建造的,人称“总统府”的两进精良四合院里,会师的邓宋首长走在院中的青石小径,心中升腾着战斗岁月的豪迈与激情。

1938年6月,为支援开滦工人的罢工斗争,配合冀东农村武装暴动,建立冀东抗日根据地,邓华支队和120师的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整编后的部队通过平绥铁路,沿着延庆、昌平、蓟县、遵化的线路,挺进冀东。

为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萧克与程世才等率部向平西进发。渡过拒马河,看到前面巍峨灵秀的百花山,萧克将军想到在冀热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景,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当即赋诗一首“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1939年2月7日,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的三坡正式成立,萧克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10月,挺进军进驻现门头沟区斋堂镇的马栏村。司令部设在村里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内,上房是萧克司令员的办公室。屋里除了一盘土炕,还有一张老式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紫红色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一盏煤油灯和一盏提梁马灯。当年,将军就是在这张普通的八仙桌前做出许多抗日战场叱诧风云的决断。桌上还经常摆放着书籍,在极为艰苦的战争间隙,萧克将军勤奋读书,除读一些军事方面的书籍,撰写了《挺进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等军事论文,还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办公室旁边有一眼防空洞,是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而修建的。洞里有放置灯盏的壁洞,还有水缸等生活用品。司令员常常抓紧躲避轰炸的时间,就着洞里昏暗的灯光读书写作。有一次,敌机投下的一颗炸弹在洞外爆炸,震裂了房角,而司令员却在洞里读书。就在这间办公室和防空洞的灯光下,萧克将军利用指挥作战的空余时间奇迹般地完成了二十万字军事题材的小说《罗霄军》的初稿。小说和作者一起历经磨难,后改成了四十万字的《浴血罗霄》,在五十年后出版,并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荣誉奖。

1940年4月,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由马栏迁至今门头沟清水镇的塔河村。驻地的墙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当年挺进军的宣传画和抗战歌词“冀察热是一座铁长城,哪怕他敌人大举进攻,冀察热边区是一座铁长城,呐呼咿哎,五月里春呦鲜花开满山,华北的游击战越打越有劲,呐胡咿哎……”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在马栏和塔河村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萧克司令员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并把巩固平西做为首要任务,统一了区域内的武装领导和指挥,扩大了主力,成立了平西各县游击大队,在群众中掀起了“参加子弟兵”的热潮。仅司令部所在地的马栏村一次参军人数就达一个排,编入挺进军七团,号称“马栏排”;安家庄李文斌的平西游击队两次为八路军输送了近千兵源;还有“黄岭西排”;柏峪村“刘大鼻子”刘玉昆领导的游击队使敌人闻风丧胆;并且涌现出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安玉阁、刘恭、张兰华等诸多革命烈士。为报复抗日军民,日本侵略者曾在斋堂川制造了灭绝人寰的王家山惨案。1942年12月12日清晨,日伪军50多人包围了王家山,将王家山守在村内的42名老幼妇孺赶到两间茅屋里烧死。但敌人的兽行不仅没能使英雄的人民屈服,反而,抗战烈火越烧越旺。《晋察冀日报》三次报道惨案事实和平西人民为死难者报仇的决心。中共昌宛县委就王家山惨案发出《告全县人民书》,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死难同胞报仇雪恨。之后,又有许多青年报名参军。

革命老区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的群众,成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以萧克为首的挺进军司令部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抗日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多次围剿。根据形势和斗争需要,平西地区的党政组织机构不断变化,1942年春,昌宛县各级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中共宛平县委1942年1月有党支部106个,党员1075人。1944年初,根据地迎来大反攻,日本鬼子节节败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中共宛平县委、县政府在上清水召开庆祝大会,军民庆祝活动持续了四天。为纪念抗战牺牲的革命烈士,1946年7月7日,在斋堂建立了宛平抗战烈士纪念碑,共记载了98村、472位革命烈士,实际牺牲人数829名。

解放战争中,平西党的组织进一步得到锤锻和发展,到1947年 12月,宛平县解放区中共党组织公开,到1948年,宛平县有中共党支部135个,党员4134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西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门头沟区37000多名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区人民努力继承和发扬老区的光荣传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生态山水中提炼前所未有的幸福日子。党的旗帜再次集合起十万大山,让所有的贫穷衰败都从这里逃遁,使更多的富足和美好都在这里安营。巍巍太行,正以更加伟岸挺拔的英姿,向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诗意地抒情!

2021年3月30日完稿

4月25日修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阅读参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编写的《京西革命斗争史》等书籍资料,感谢作者和编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