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6/26
分享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

任成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用好党的红色资源”的要求,勾起了我再次重温“田寺抗高”艰难历程的兴趣,因为“田寺抗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我的家乡创办的“培养抗日干部的高级小学”。

80多年前的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在我国全面爆发,20多天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人民跌入恐怖和彷徨之中,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华北抗战,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口号,自觉肩负起了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1937年9月,党率领八路军主力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边区政府分为北岳、冀中、平西、冀东、平北5个行政区。

我的家乡隶属平西行政区宛平县。百花山位于宛平、房山、涞水三县结合部,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地标之一。我出生在百花山北麓的黄塔村。它隶属宛平县八区,人们都习惯的称之为“老八区”。老八区辖现在门头沟区斋堂、清水、黄塔、齐家庄,房山区的史家营、堂上和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山南、镇厂、钒山等区域,这些村庄分布在百花山周边。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军政委员会、兵工厂、战地医院等单位也流动设在百花山的某些地方。所以百花山在抗战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枢纽,也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堡垒根据地之一。

1939年正值我党极度困难时期,但是党远见卓识,总结分析当前时局,高瞻远瞩为持久抗战培养培训人才奠定基础,决定在抗日根据地的堡垒地区平西创办“抗日学校”,校址就选在了老八区地域,由宛平县委主办,于当年9月初在下清水村举行了“宛平县抗日高级小学”开学典礼仪式。由于形势所迫,典礼后迅速转移到了距清水村南约6公里处的山沟里田寺村授课开学。所以,人们习惯把“宛平县抗日高级小学”简称为“田寺抗高”。当时抗高学员的招收条件是:由各村党组织秘密选派、推荐,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具有高小肄业或初小毕业及初小肄业的优等适龄青年,经县委政审,统一出题考试,择优录取。

抗高第一期学员经过选拔录取了108名青年。这些青年编成为一大队,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同学之间相互称为学员。大队设大队长、副大队长、教导员等领导。中队设中队长、副中队长、指导员三名干部。学校设校长一名,老师有十几名。学校主要开设政治课,政治课讲“论持久战、统一战线、土改工作”等内容。学校还时常配合县委的临时工作,将学员分成若干小队,深入附近各村开展“解放妇女、减租减息、民主宪政、反蒋抗日”等宣传活动。此外,还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军训”等学习科目,原计划学制二年,后因形势需要压缩为了一年。由于学习内容不变,学制缩短,所以学校在夜间还要加班加点的上课、补课。为此,学员的学习环境简陋,生活艰苦,时间紧张。

1940年秋日寇大举进攻,直接威胁到了学校的安全,同时又遭遇了40多天的连阴雨,到处沟满壕平的雨水,使得当地大部分农作物被水冲毁泡死颗粒无收。真是天不作美,祸不单行,为此,学校不得不再次向百花山腹地方向转移,最终转移到了距田寺村几十里外的黄安坨村暂时躲避了下来。黄安坨村海拔1000多米,距百花山主峰约3公里,植被繁茂,人烟稀少,110多户村民400多口人分散住在近2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农作物生长不受旱涝影响。所以,学校到黄安坨村后,师生们就分散住在各家各户的老乡家里,不足的是学员每天都要往返10多里的崎岖小路来集中上课。

危难见真情,生活条件越是艰苦,越能显示出人的本性和本色。学校的生活是由县里统一按每人每天6两的标准下发供给粮食,师生们只能每天吃两餐,一餐3两,若想多吃,就得自行解决。为此,每次用餐老师们总是关爱学生,悉心照顾,精心组织,用餐时让学员们按8人或10人围起来一起吃饭,饭单领菜合吃。老师时常提醒学员们“菜匀着吃,饭不够的可以举手再添”。但始终没有人再举手,因为学员们亲身感到,亲眼看到了,每次吃饭时老师们都让学生们先吃,最后剩多少算多少,剩余饭菜,寥寥无几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这样师生们还是不够吃,最后,学校只好将每人每天6两粮食减少到3两,每次做饭时大师傅都是少放粮食多加水,还要多放些野草、野菜。主食短缺不算,菜也只有用盐水或盐水泡的黑豆。不仅如此,白天还得躲避日本鬼子的飞机侦查。为此,学校组织学员偷着分散着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去山坡上挖野菜、采树叶、拣剩落儿。

师生心相印,关爱始如初。师生们的生活尽管艰苦,但苦中有乐。学校每次开饭前都要合唱一段红歌或教师自编的歌曲,再由值班学员叙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行节约,爱惜粮食”的益处,最后,老师再强调补充什么“汗滴禾下土”呀,“要知吃饭不容易,一粒粮食一身汗”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内容。

1940年8月第一期学员毕业后,9月又从宛平县各区招了第二期50名学员。在第二期学员正要开学的时候,又遇日寇大举向清水地区进犯,不久日寇就又侵占了百花山下大部分村庄,并在杜家庄、塔河等重点地段修筑了众多的据点,成片的岗楼,为日后继续进犯百花山做准备,抗战到了最为严重的境地,形势十分险峻。学校考虑到师生们的安全,决定向县政府靠拢,随县政府转移。为此,由老师带着40多名学生,每人发一个干粮袋,一个简易的小被包,连夜转移到了百花山主峰上的显光寺。由于战争使得显光寺的僧人都各自逃命去了,只剩下了一位小和尚吕正春。吕正春是山下黄安坨村人,他从小家境贫苦,是在寺院长大的孩子,当时百花山是平西抗日主要交通线和必经之路,来往的党员和抗日干部经常给他讲革命道理,所以他很早就接触到了革命,而且他心地善良,是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所以,一听说上山来的是抗日学生,他就马上安排吃、住,并把寺院为五月十八庙会准备的几缸腌好的咸菜叶和萝卜拿出来以解师生们的饥饿之困。为此,师生们就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暂住了下来,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和时间的无期限的延长,取暖和粮食就成了难题,本来寺院就是靠化缘(施舍)来的粮食,突然增加了四五十人,所以,师生们既没有取暖的住处,也没有储备的粮食,怎么办?正在两难之时,县委一班人马也在敌人的追击下转移到了百花山,恰好师生们就随着县委的队伍又回到了黄安坨村。县委针对时下“宛平县抗日高级小学”恶劣的环境,紧张的形势,决定把40多名学员暂以老乡家的子女为名分散在老乡家掩护起来,然后县委就又转移了。学员在黄安坨村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县委综合各种情况就将学生全部带走统一安排了工作。为此,县抗日高级小学就此暂时终止了办学。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总有那么一种精神引领人民奋勇图强,总有那么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前行,这就是党的宗旨所使然。“田寺抗高”虽然迫于形势暂时终止了继续招生办学,但是党领导的抗日教育一直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着,顽强的探索着。它不仅为平西抗日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积累总结了经验。每当我重温“田寺抗高”的历史资料时,就想到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年月,学校仍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践行党的宗旨。特别是教师们,他们不管是在田寺村,还是在黄安坨村或在百花山,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呕心沥血,真诚平等地为学员服务,持之以恒与学员心心相印,相爱有加,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一腔热血,两袖清风,体现出了真正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他们鞠躬尽瘁,竭尽全力的为党工作,让我敬仰和佩服。虽然这些人都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的那种无私奉献、不怕困难的精神,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一直鼓舞我激励我。当我在斋堂上学时第一次听到“田寺抗高”这个字眼时,它那艰难的历程,那些带有点传奇色彩的故事,使我深深的感到那一代人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他们为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再所不惜,他们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忠诚战士,是人民的勤务员。今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并会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