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占英
喜欢李清照的词,闲时读来,在她的词句中,欢喜与纷扰间,既有含羞的清新,也有把酒的不俗情怀,更有冲天的义胆豪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这是她的咏梅词,今天我用来释怀我与《百花山》杂志的情缘。
友人说:“人生有大悲苦,换个活法度人生”。也许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遭遇挫折学会转身,给自己一个未来,我的人生转身是从一本叫《百花山》杂志开启的。
2007年秋,在友人的推介下,我心怀忐忑,敲开了门头沟文联《百花山》杂志编辑部的大门,接待我的是编辑李有云老师,李老师人随和,当天他给我几本《百花山》杂志,让我回去读一读看一看试着写一写。
关于写作我是个白丁,记得上学时最烦写作文,不到交作业的那刻,总也画不好文中的句号。但我有读书习惯,小学看画册,看战斗故事;中学看武打小说;高中看言情小说。但读书不等同于写作,若拿起笔来自己写点什么真是件难事。
我捧着《百花山》杂志,细细品读里面的文章,这里的作者大部分是门头沟人,这种乡情让我有了读书的探究:吕秀玉是女作者吗?她写的小说《山里人家》,把一个苦命的蒿子,写得朴素中带有对生活的抗争,虽被生活击倒但依然热爱生活。小说终了吕秀玉写了“后记”,其文字发人深省,我猜她是个有责任有道义的作者,她把蒿子写得这么丰满,文中描写蒿子的部分中或许有她的影子。
通过《百花山》杂志,我不仅想认识吕秀玉,也想了解赵春光,不知赵春光是老是少?他把小说《琉璃殇》写得那样的老道,那时我猜想他不是年轻作者吧?
读《百花山》杂志,看的最多的是小说部分,我关注刘刚、李德禄、曹桂林、张孚、柴华林、焦志新等老师的作品,反复读来实难下笔。我从初中开始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日记只是流水账,这样的文字水平咋能驾驭成型的文章,这种畏惧袭来,让思想上刚刚打开的一扇门又虚掩上了。
我几次三番的去文联拿《百花山》杂志,回到家边看边做笔记,渐渐的自己有了创作欲望。我的第一篇稿子刊登在《百花山》杂志上,让我高兴了好久好久,闻着书页中不俗的味道,觉得自己灰暗的人生有了光亮。
第一次写小说谈不上创作,那只是生活的记录,是一种叙述的故事,文词呆板就剩下朴素了。但就这样不成文小说的发表让我激情澎湃,不仅加强对文学的追求,更加唤醒对生活的热爱。我不再是别人嘴里:除了会做饭,啥都不会的家庭妇女。生活中的遇人不淑曾使我沉寂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桩桩一件件事袭来让我活不起了。就在我精神崩溃的时候,恰在此刻友人帮忙,让我与《百花山》杂志有了不解之缘。
在2009年拆迁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仰慕已久的马淑琴老师,她待人宽厚亲切,对我一个初学者写作是肯定鼓励,让我投稿有了信心。在“棚改为大家,建设靠大家”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我写了《桃花园》《灯亮了》两篇小说,没想到两篇小说都荣获二等奖。我站在领奖台上,接过领导颁发给我的荣誉证书,内心百感交集,我何德何能获此殊荣,真的感谢《百花山》杂志,她不仅让我读到很多优秀作品,还结识了众多文友老师,在听说读写方面大家给予我亲情指导。
2012年我跟随马淑琴老师参加“中国诗人写京西”采风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许多国家级作家,并与他们有了近距离的交流。作为服务人员,我跟着马炳臣大哥打前站,坐在他飞驰的车上,一个山洼一个山洼地转,第一次感受到家乡门头沟幅员辽阔,山上有人家山下还有人家,这地道的山水乡情,让我大开眼界。
一本《百花山》杂志让我结交许多老师,我听过他们的讲座,私下来他们就我写的小说给予中肯的意见,他们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在文学天地间的至爱亲朋。当李迎杰大姐让我结识《百花山》编辑付永健老师的时候,好像那天下午在我的办公室聊得意犹未尽,我们决定第二天乘火车去官厅水库一游。奔驰的绿皮火车行驶到“沿河城站”的时候,吕秀玉出现在了我们车厢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四天的自由行程中,付老师给我们讲解作品,特别对我这个新人写的小说,鼓励多赞许多,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加的热爱,仿佛生活中丢失的自我渐渐找回来了。
“好作品是熏出来的。”这是张孚老师读书写作的经典提炼。张孚老师写诗歌、散文、小说,教会我的不仅有写作,还有做人,长期交往中我们亦师亦友,他是我人生的导师。
一本《百花山》杂志,让我认识了许多老师,在文学的道路上,他们鼓励支持教导我,见证我一步步的成长。2016年在文联领导支持下,在马淑琴老师大力举荐帮助下,我的小说集《那些花儿》正式出版了。
一本《百花山》杂志,使我在那里读书、学习,发表自己所感所念,让我一个下岗女工,一个曾被人抛弃的女人,有了新的人生。
报春的信使在白雪中开放,原本清瘦梅枝如今银装素裹,异常丰腴,枝上缀着朵朵红梅。这是对李清照词句最好的解释,也是我现在人生的解读。《百花山》杂志是我的学习园地,也是我心灵的后花园,在那里读书学习结交朋友,一切欢愉尽在。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换个活法度人生,人生不仅有飞跃还有重生!
纪念《百花山》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她。源于热爱!源于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