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5
分享

共享岁月静好

吕秀玉

似乎是一转眼,陪伴我们的《百花山》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的岁月不算长,但足以让一个婴儿长成健壮的青年。作为门头沟区唯一一本纯文学刊物,她陪伴了几代人,影响了几代人,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文学力量。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区级刊物,20年来,门头沟爱好文学的人们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中重要的一分子,朝夕相伴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相扶相携中一同经历,一起成长,共享岁月静好,共度美好时光。

每一本刊物的背后都离不开编者的努力。一直以来,《百花山》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辛勤耕耘,悉心指导诲人不倦,立足本土坚持地域特色的同时,不断发现培育本土文学新人,为全区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刊物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这是一块文学的梦园,无数文学朝圣者纷至沓来,在编辑老师们的引领教导下,以作协会员为主的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加入作家协会的作者也越来越多,直到汇聚成一百多人的团队。20年间,有多少读者变成了作者,爱上了文学,又有多少文学爱好者从《百花山》起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他们从《百花山》开启逐梦之旅,在喧嚣的凡俗里静心开垦文学的处女地,无穷变幻的汉字拼接成一幅幅绚烂的图画,缤纷晕染平淡的岁月。这一切都得益于《百花山》,这一切都要感谢《百花山》。

在众多受益者中,我是其中的一员,从结识《百花山》起,20年来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曾经的编者,《百花山》为我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引领我在俗世之外,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常常沦陷于庸常而难以自拔,平庸裹挟的日子失去了太多的情趣,童年的纯真、少年的烂漫、青年的激情……都随时光远去,连回忆都被现实挤压到角落,撞击得面目全非。可当你拿起笔,她们却会争先恐后地向你跑来,向你展示真性情,与你重温往日的欢愉。当你欢快地敲击键盘,如同与知音对话,与灵魂共舞,徜徉在美妙自由的国度,心无羁绊,心灵慰藉。应该说,相遇《百花山》是上天的恩赐眷顾,可遇不可求的情缘。

每个人立足人世间,其实内心都渴望诗意地栖居,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作为,于现实之外随心造梦,营造属于自己的看不见的诗意人生。

歌德曾经说过:“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路径,要想与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路径。”在与世界的逃避与结合中,我恰恰是选择了文学,用文学与世界对话,用文学表达与命运的抗争,用文学表达对世界的热爱,用文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学的世界里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价值、安全感和尊严。这一切当然要感谢《百花山》。

20年来,我在《百花山》发表的文字总计超过了百万,每完成一篇作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投到《百花山》,总觉得这好像是自家的自留地、百花园,她的门槛不高,亲民接地气,不管土洋她都兼容并蓄,你可以自由播种,随意采摘收获。但是,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我觉得《百花山》是乡土的,是能够懂我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她懂我的方言土语,懂我的思想和所表达的意境,甚至我笔下的人物、景物、事件……都在她的视野里,在她的注视之下。如同我了解她是什么土质,适宜种植什么作物,这是我们只可意会的秘密,亲情和默契同在。

应该说,《百花山》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常常想,如果没有结识《百花山》,不曾爱上文学,现在的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是否也会和身边芸芸众生一样,茫然无序地忙碌而丢掉了生活的本质,是否会懂得停下脚步观赏人生旅途的风景,是否会像现在一样彻悟生命的意义?

20年真的不算长,但20年真的经历了太多。当年的文联副主席、现在的作协主席、《百花山》执行主编马淑琴老师,醉心文学事业,热衷家乡文化建设,常年坚持带头创作的同时,组织带领大家不辞辛苦做了很多事,执着精神令人敬佩,身体力行令人感动。门头沟的山水、村居几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医院、镇街不乏我们的身影。文字可以作证,《百花山》可以作证。那些难忘的场景都是珍贵的回忆,值得载入岁月相册永久珍藏。

20年间,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老编辑、与我们共同经历的老师、亦师亦友的文友,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李有云老师、付永建老师、马炳臣老师、孙天祥老师……想起他们曾经的谆谆教诲、谈笑风生、幽默风趣,如同昨日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岁月让我们经历相聚的欢乐,也让我们经历离别的伤痛,告诉我们要珍惜。

《百花山》聚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文友,通过她我结识了伊占英、李迎杰、张孚、王木霞、刘庆玲、任成壮、李志娟等很多朋友,共同的爱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文化人的真诚朴实,理解尊重让人如沐春风般温暖,多年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不管何时何地,情同兄妹,亲如一家。这是文学之外的人生另一大收获,弥足珍贵。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新一代文学新人的崛起,他们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强劲的势头展现新生代的锐气和潜力,陈瑛、王名环、曹原、王过冬……更有一批批校园文学社团的小作者组团加盟,在以作协主席马淑琴老师的率领下,在热爱《百花山》的作协会员的共同努力下,门头沟文学没有断代,《百花山》百花齐放,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作为纯文学刊物,走过20年的《百花山》早已在门头沟人的心中树立起文学品牌的形象,成为检验文学爱好者创作实力的观景台。

心若在,梦就在。文学在,梦想之光就不会熄灭。我知道,我是天地间的一棵小草,终其一生也无缘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依然努力,我要成为一棵会开花的草,只一朵淡紫色的小花、不需花香,点缀一片芳草地,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

《百花山》帮我圆梦,与我共享岁月静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