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6
分享

用爱回答

      ——致敬《百花山》创刊20周年

李迎杰

常常循着山路,读蓝天舒展羽翼,听山花吐露芳菲。又仿佛驰骋浩瀚草原,携手清风,唱和四季,往复如歌——这些美妙心得,都缘于《百花山》的陪伴。

说到“文学爱好者的精神生活园地”《百花山》,绕不开的就是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得遇了区文联以及作家协会的师友们。记得初到门头沟,一首首拙诗在京西找到了落脚的沃土,的确让人倍感舒心。从2004年到现在,念念不忘的是马淑琴、付永建和李有云三位编辑老师。

那时每次送稿、取刊,几乎都能见到李老师。也愿小坐一会儿,听老师“语重心长”一番。有一次,发了我几首童谣,他很委婉地指点道:你还是多写点诗歌吧;童谣看着简单,写好也不那么容易……其实就个人喜好,我也乐意鼓捣诗的。后来由老师推荐,我参与了《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的编辑工作。有了这样的机缘,让我加快脚步认识了门头沟,相继结识了张守玉、刘德泉、张广林、师昌璞等良师益友,多有受教。也曾到区科技馆交流写作——那是最后一次接受老师的邀请。三年前老师的离世,勾起了太多过往与感怀,当然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存命运的慨叹。

编辑老师给予每个作者的殷切期望和无私帮助,令我们倍觉珍惜,也将终生难忘。更多时候,他们很大程度地影响并渗透着我们的人生。

付永建和马淑琴两位老师都是百花山编辑部的元老。今年春节后,马老师这样评价仙逝的付老师:付永建是《百花山》从创刊起就做编辑室主任的老编辑,一直兢兢业业坚守编辑岗位,为刊物奉献了一生。他为人忠厚坦诚质朴,对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认真负责,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患病几年来,一直坚持工作,直到编审完成了2021年《百花山》第一期。

记得十年前,付老师带我们去街道采访,之后我写了一篇社区邻里的小文。他看后提出了不少建议,细节处又做了一些修改,后半部分甚至用附页形式加进了不少内容,由此可见用尽心思。循着付老师的思路,我认真比对修改前后的不同与差距,同时也切身领会到了他的严谨和认真。正是付老师的不断鼓励和肯定,才让我渐渐鼓足了作“文”的勇气。他的亲和力,成了我写作的不竭动力。

除了编辑,对分装杂志,付老师也特别用心。每期杂志将出,他都要提前几天将收刊名签分别剪好,还要逐一贴到一沓沓一摞摞的大小信封上。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我们集合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分装效率。为了节省资金,贴签儿、封口用的是自调(可稀释)、大塑料桶装的那种糨糊。就连糨糊“刷子”,都是他用几层塑料布裹着的竹劈儿代替的。在我印象中,这成了“付老时代”独有的特征。和付老师在一起编稿的这几年,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工作流程、稿件签审,向他讨教的机会更多了。他的一丝不苟,他的不遗余力,他的淡泊宁静,让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一位老作家、老编辑由内而外焕发着的“月光一样清白”的品性。细细回想,他的自觉意识,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仰慕和学习。

时常这样想,《百花山》能走到今天,除了区委及各级领导给予的高度重视、全力扶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老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致力于服务全区中心工作的大局理念。后者,是不可忽略的关键所在。这,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格局”与“情怀”,我的理解、借用作协原副主席马炳臣老哥的话,是“为了一条沟的尊严”。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站位和胸襟,并为使命和责任而坚守,才有了《百花山》如今20年的锦绣气象。《百花山》承载了我们读者、作者和编者太多故事及其美丽的因果;《百花山》正是以家的存在,不断磨砺着我们的精神和意志,淬炼着我们的文字和触角。故而和很多文友一样,由衷地感激主编、作家协会主席马淑琴老师。

马老师是《百花山》杂志的主心骨,响当当的“掌门人”,是用心血和生命敬奉文学的忠诚践行者。我经常跟学校的孩子们讲京西门头沟文脉源远流长,落脚点是讲我心里眼里的马老师,对老家亲朋也是经常说起良师益友马老师:有两项荣誉是不能不提的,一是门头沟区文学创作群体的“领军人才”,二是全国“‘新诗百年’最具活力诗人”奖项;与马老师努力至关重要的,还有她竭心尽力协助区委相关单位申办的诗歌之乡。迄今拥有国内唯一双诗歌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和“北京诗歌之乡”)授牌的门头沟区,不能不令我们引为荣耀。

每年,抓创作、搞活动,进军营、走村镇……马老师都是最操心、最忙碌、最受累的人——也是让我们最心疼的人。在她的组织策划下,以《百花山》名义经常开展的文学讲座、作品点评及交流研讨等,让我们有幸得遇名家。曾经的膜拜之作,有了交流和加深理解的机缘;曾经遥不可及的体裁或题材,不再是人为的“禁区”。忘不了刘恒、刘庆邦、杨晓升、周晓枫、吴思敬、师力斌和王升山等那么多老师,来京西为我们讲授的每一次课。忘不了在文联五楼、区总工会以及龙泉镇政府会议室留下的绕梁回音,至今犹感真言无价。因为不断学习,才懂得了什么需要内心奉仰和敬畏,什么是培根铸魂、分享赓续美感,什么是承担社会责任,什么可以照亮生活……为此,我骄傲。

仅以近两年为例,尽管疫情此起彼伏,《百花山》坚持服务全区中心工作却从未缺席,服务基层开展文学活动及其公共文化建设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在马老师的力推下,《百花山》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诗援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为决胜攻坚扶贫和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等等,刊发了大量带有大西山永定河地域特色的主题作品,可谓硕果累累,社会影响之大。这对投身集体创作采风、触摸社会跳动脉搏的每一位作协会员来说,切身感受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变化并为时代大潮而歌,的确是从“小我”到“大我”的一种升华和进化,也是一种历练。就个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考验?从报告文学《马栏的红色传奇》,到诗歌《国耻·王家山》《红旗广场诗话》《谒田庄高小》《庚子之春:与爱同行》,都是跟着作协步伐将所见所闻、将血泪之殇铸成的铮铮誓言及赤子深情。可以说成是1455平方公里的体验,也可以解读为14亿拳拳之心的组成。恰如苔花虽小,也要用心用情用功地开放。感谢编辑老师抬爱,让我的诗文一次次站在《百花山》上。为此,我骄傲。

甚为欣慰的是,在马老师的引领下,《百花山》坚持开设学生作品专栏,以文学进校园为主线,多渠道培育、发现文学新苗,为门头沟文学繁荣奠定了深厚根基。在大峪中学分校,在龙泉小学,在京师实验小学,在东辛房小学,在大峪二小,峪分附属小学,在灰地小学,在王平中学,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那些把《百花山》当做至宝的孩子们,是因为《百花山》给了他们咀嚼成长的回味,给了他们启迪梦想的光源,给了他们翅膀和想象的力量。我也愿意用文字描摹他们:“爱写诗的孩子/天空和未来/都是翅膀的另一幅想象/只有爱的情怀/才是为自己创造的/一片天下……”每每看到孩子们的身影,谛听他们天真稚嫩的童声,就感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一切都有了欣欣向荣的意味。阳光自信、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就是《百花山》的未来和希望。赢得了童心,便赢得了未来。而今,全区多所学校成立了小作家组织和文学社团,文学也要“从小抓起”被教师和家长接受,被更多的学生所拥戴,相信此举必将造福后世。而我,无论以家长身份,还是追随进校园的脚步,简言道来就是虽苦犹甜,乐得其所。为此,我骄傲。

站在《百花山》的肩膀,我们都有理由骄傲:2019年,《百花山》注册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频道会员,门头沟区作家协会会员的作品有了更多机会得以对外展示,这和马老师十多年的倾力建构、用心精耕密不可分。2020年11月,马老师荣获了“内刊文学编辑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这是对《百花山》杂志的最大认可,更是对她本人的最大褒奖。获悉本条信息后,群内欢呼雀跃。有一句话,我一直舍不得忘记:“马老师获此殊荣,实至名归。”马老师则这样回应:《百花山》20年是各级领导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咱努力向兄弟地区内刊学习,找差距,补短板,争取把刊物办得更好。2021年5月,“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内刊委员会”评选出十九家刊物作为理事单位,《百花山》荣幸当选。

一路走来,《百花山》出落成了全国内刊光环下的“角儿”,这也是整个门头沟人的骄傲。《百花山》正在全方位地诠释着“一条沟的尊严”。20年,是怎样的一段历程,漫漫长路有多少老师曾为我们负重前行?恰逢《百花山》桃李年华,置身收获季节,回首全是感念。

和《百花山》相关的人和事,无不令人仰止,值得永存。有两句感言,缭绕了很久。首先是一本好刊物,带出了一帮好作者,成全了很多好事;还有一句是,好人马老师,带出了一帮身心通透的好人。马老师带给我们大家的,除了鼓舞、激励,还有温暖。作协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以不同状貌构成了整体的呈现。

与马老师共事多年,自知水平和能力不及,很多时候都是马老师“能者多劳”。在做人做事以及为文上,方方面面得益于她的指导和帮助。时常想,她是做大事的人,我个人、孩子和家里诸事,她却情愿相帮,着实让我“欠”下了这份人情。尽管心疼她、不忍心麻烦她,到了还是没少折腾她:比如我的腰间盘膨出,她帮我诊病之后,又带我做针灸理疗,一次没落;我胃疼、翻江倒海一般闹腾,她得知后立马叫车接我上医院,找院长,看医生,做胃镜等,一连三天跟着我。不仅如此,还叫来秀玉和占英两个妹妹陪我,带着文联领导、作协班子到家探望……确确实实让我不知如何答谢才好。这,真不是一纸诗文就能承载得了的感动。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近日读莫言文章,有一段描述草原深处的文字,戳到了我的兴致:“地上的湿气袅袅上升。湿气中混合着青草的气味,花朵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文学的气味。”所以,必须感恩文学。文学的光芒,任何时候都不可低估。

以自然生命个体的情感表现基本是相近的,以文学的情感表达却是独一无二的。《百花山》带着文学特有的“气味”,走进我们的生命,并千姿百态地盛开,万紫千红地怒放。我们从前没有辜负,此后也不会辜负。因为情在,因为爱在。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万语千言,是创作的“万里长征”最朴素的出发点。通过这本杂志,我会看见漫山花朵自由中的状态,也能感受到花朵有模有样的芬芳气味。是的,还有青草的气味,泥土的气味,世界的气味。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节。我愿借此文向马淑琴老师——以马主席为代表的作家协会致敬。向所有的编辑老师致敬。向《百花山》致敬。

这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