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8
分享

缘于百花山 芬芳花烂漫

   王木霞

有人曾说我与文学有缘,那时我还是个没毕业的初中生,对文学知之甚少,除了课本里读到的高尔基、鲁迅、冰心、朱自清等名人佳作,课外读物寥寥无几,何谈有缘?不过,这一说法,却让我的脑海有了一丝憧憬和向往,有了一个文学梦。上学喜欢文科,作文曾多次得到老师夸奖。工作后所写的诗文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审计》报刊上偶有发表,内心窃喜。一首《审计之歌》还荣获了首届审计系统文艺汇演大赛诗歌创作二等奖,更令我喜出望外,这兴许就是与文学的一点缘分吧。其实,细想想,与文学结缘确切地说是从一本杂志开始,它如一粒种子,一粒带有文学色彩、诱人的种子植入了我的心田,从此文学之梦伴随着种子的萌发而成长,一转眼整整过去二十年。

那是2001年初,工作之需我调到区委政法委。新环境、新岗位,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帮教工作让我焦头烂额,总结、信息、调研、汇报等公文写作成了手头的必经客,一期又一期的封闭式学习班紧张而忙碌,不仅文学写作无暇顾及 ,而且那点兴趣也打了折扣。

11月初的一天,从培训基地回单位领取办公用品。出纳员小宋的办公桌上一本杂志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上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红色的“百花山”三个大字,如花绽放。门头沟“崛起”的地标图与小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流露出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应时应景,格外醒目。因与小宋熟悉没容分说我便将这本极具诱惑力的杂志抄了起来。这是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季刊,2001(3)的字眼仿佛向我眨着眼睛,我急不可耐地打开。首页,是时任区委副书记黎晶的一首古体诗夜游宫“庆双节”。看目录: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作品、散文、小说、诗歌、漫画京西、读者·作者·编者栏目,都是自己喜爱的文体,从中我意外地看到了两名电大同学的散文作品,《药·鞭炮》《小院深秋》如涓涓小溪流过心田,磁石般吸引了我。在小宋为我准备东西的时候,我索性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快速地浏览起来,哼哈地回应着小宋的问话。小宋见我看的那样投入,走上前说:“王姐,喜欢你就拿走,这儿搁着也没人看,我也只是没事翻翻”。“真的?” 我惊喜地问。“我爱看,你们不看我可就不客气了”边说边向小宋嫣然一笑,如获至宝地将这本带给我希望与梦想的《百花山》收入囊中。“王姐,等会儿让向东送你去”“不用”。我满脸幸福提着两大袋子办公用品走出房门。说无心插柳也好,还是偶遇奇缘也罢,总之,自己与文学的缘分,便由此而生,《百花山》将我引向了文学创作之路。

此后,《百花山》杂志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关注、拜读、投稿,它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线在牵引着我,不离不弃,让我在焦虑、浮躁中静下心来,如一杯香茗令人回味;又如沃土培养着种子。追逐的路上,曾有过退稿,也有过几易其稿,即便如此,都没能动摇自己前行的脚步,因为心中有梦想。为提高写作技能,我报名参加了北京市职工业余文学创作培训班,在故宫太庙亲耳聆听了崔道怡、刘庆邦、肖复兴、毕淑敏等诸多作家授课,加之作协每年组织的写作培训,特邀作家们前来授课,让自己如饥似渴的心灵一次次受到文学的洗礼,感受到精神的抚慰。还记得刘庆邦老师在给我的签名中留言“写自己”。写自己最熟知的领域,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散文《奶奶墓前的沉思》,时任《百花山》编辑曹桂林的修改,刊登在2002第4期杂志上,给予了我周身的能量和自信。此后陆续订阅了《散文选刊》《诗选刊》《诗探索》《北京文学》等杂志,汲取营养,当然更多的是《百花山》伴随身边,每一期不论是否刊发自己的作品都很期待。白驹过隙,已在《百花山》陆续刊登的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二百余篇(首)。特别是在全区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散文《大蓝柜》《一台双科收录机》荣获一、三等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山谷回声》《再回故乡》《一生享用不尽的书信》等诗歌、散文在《首都公共文化》“绿色京西画样美”“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迎国庆文明北京生态新区大家谈”等征文中获奖。《千年古村落 古幡舞起来》《窗上的冰凌花去了哪儿》《草根艺术团闪光的足迹》《童谣》等刊登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美丽乡村》等报刊杂志上。《百花山》杂志推送的报告文学《简丹不简单》、诗歌《心中的丰碑》《永远的十六岁——献给小英雄崔克勤》被《中国作家网》转发。一些作品在《北京老干部》《首都公共文化》及《生命与灵魂》《奥运圣火》《幡韵京西》等10多类书刊中分别选用。与此同时,一些作品也在《京西时报》上开花结果。我深知,这一切归功于《百花山》,归功于辛勤园丁的呵护与培育。

正是在《百花山》的滋养与熏陶下,在这个闪耀着金色光环的文学园地里,在编辑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一颗颗种子破土而出,一棵棵秧苗茁壮成长,沐浴阳光,施展才艺。采风、培训、交流……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创作经验,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外人看来可能不以为然,于我而言《百花山》却是精神家园,是我成长的摇篮。珍爱、呵护、依恋应运而生,相辅相成,如花似叶,为它的发展而歌,为它的繁荣雀跃。

《中国诗歌之乡》《北京诗歌之乡》的美誉带着神韵,为《百花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百花山》被聘为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内刊理事单位,马淑琴主席荣获了全国文学内刊编辑奖,使《百花山》走向了全国。

是的,光阴荏苒中,我看到了视文学为生命,执着追求的马淑琴主席和所有编辑老师们在百花园地上培根固土,挥洒汗水。他们为《百花山》的成长与繁荣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与深情。

20年来,《百花山》这棵小树栉风沐雨,已枝繁叶茂。它走进机关厂矿、乡村街道、走进军营学校……如今,一朵朵小花吐露纯真的诗心、怀揣美好的向往,崭露头角,正成为京西沃土一股新生的文学力量,充满生机与希望。

《百花山》20年我们一起走过,共同感受文学的力量,既温暖又感动。让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努力,以对文学的敬畏之心,让《百花山》上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成为京西文学更加美丽的风景,成为更多优秀作家的摇篮”。马主席的一番话,是感慨、是嘱托,更是集结号,吹响了京西文学奋进新时代的号角。

百花山下采撷、百花园里播种、在京西这片爱恋的沃土上耕耘,作为最基层的文学爱好者,一名文学的执着追求者,我将用心感受生活,做一个既仰望星空又俯视大地的人。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书写生活,为家乡建设助力,为伟大祖国放歌,这是写作者的不懈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文学使命。

当文学使命跃然纸上,当《百花山》与我的文学之缘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仿佛脑洞大开,看到了《百花山》20年紧跟时代的铿锵步履,也看到了自己由蹒跚到坚定的从容。从家国情怀到责任使命,前行不止步,书写永不缺席;也从中悟到了20年的笔耕及快乐正是与文学的缘分,两度参加作协推荐的北京老舍文学院基层作家的小说班、诗歌班培训正是与文学结缘的途径,令人回味。

今天,当我翻出保存了20年、文学种子植入心田的那本《百花山》,心如潮涌……虽没有骄人的成就,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过往,却有着恩师的教诲、难以忘怀的的点滴,它如良师、似益友……带给我文学的希望,照亮了我的人生。原来,缘分就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中撞出了火花,在感恩感怀中增添了难以言状的情感,丝丝缕缕,一如既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