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8
分享

由此相知 从此莫逆

   ——我与百花山的缘分

文:陈瑛

那一年,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北京,一切人事都随之而改变,从投入到适应,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带着一点对未知的憧憬,我开始了在门头沟的生活。百花山给予了我生活工作之余的温暖,拉近了我与这片地域的距离,于是让我不知所措到身心交付于这陌生的土地,仅仅只用了几个月的时光。怀抱着这入心的温暖,我走过了时光的厚重。

昔年,我第一次接触殡葬,对于未知行业的焦虑由此而生,我开始查阅和学习关于殡葬的一切,十几年之前,很多文字性的记录都并不完善,我所能找到的文字记录并不多,彼时,我的一位领导,给我一本书,装帧并不见得多么高档,蓝绿色的封面写着《百花山》。老领导说:“这本书,是门头沟的一些作家为单位写的特刊,你可以多学习学习”。我慎重的接过,对于书的热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我就这样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与百花山相遇了,生命中有无数的不期而遇,我相信,每一次的相遇都并非是无缘无故而是久别逢,这种不可言语的奇妙,在很多年后我才真正体悟到,那是对文字的向往,对《百花山》的热爱。

就是这本书,让我走入了作家笔下殡葬的其人其事,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书写生命的文字,时至今日,殡葬依然是敏感的话题。但在十年前,这些作家们以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对那片土地的深情,书写了殡葬人的故事。这么多年来,每一篇文章都还历历在目,有马淑琴、有张孚、有吕秀玉……,那时候我不会知道,多年之后,我竟然会与他们一起用笔来描绘文学世界,来书写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来用心用情勾勒《百花山》。后来再见到这些文章后的每一位作家,我内心万分的激动。从那一刻开始,百花山以她独有的气韵,包容万千的姿态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由此深知作家从不抛弃任何一个群体,文字也从来不会吝啬书写任何一个值得歌颂的行业,这就是百花山的精神。《百花山》的根脉扎入内心深处,她的血脉伴着我的血脉而生,莫逆相伴,从来不曾抛弃,也从来不曾放弃。

这种相识相知,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文学的情感。由此相知,从此莫逆,百花山作为门头沟文学的高地,那里馥郁芬芳,一片葱茏。我从这本杂志中获取的营养,足以丰茂自己的内心,在文学的领地我努力攀登着《百花山》。

自从第一次相遇,《百花山》便牢牢的扎根在我的血脉中,作为一名外乡人,因为对文字的热爱,由此而升华出对一本杂志的热爱,惟以此情深,才能印照心中对她的期许。更因为她而认识文学前辈,从而成为文学中的耕耘者,耕耘着自己内心的沃土,也耕耘着神圣的文学世界。之后,当我再读到《百花山》的时候,便有一种旧相识之感,仿若相投相契的老朋友。我作为一颗文学新苗,虽然并无建树,但怀抱着对这本杂志的热爱,一股脑的扎入了《百花山》中。后来我加入门头沟作协,很多人给予我文学的扶持,在我文学的成长道路上,百花山传递给我的力量,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指引着我。

十三年的北京岁月,时时刻刻都有百花山的身影,当我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百花山上,那种由衷的喜悦,那种藏于内心的巨大欢喜,成为心中最独特的存在,文字所描绘的《百花山》,包罗万象,那是门头沟的精神源泉,也是一个地域用文字力量书写出来的门头沟骨气,更是门头沟本土作家藏匿于内心的气节。百花山以这种姿态一直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并以与时俱进的势头经历着时光的风霜而傲然挺立于这片方域之中。

因为文学的《百花山》,而由衷的喜欢那岿然挺立于门头沟的百花山,一座是高耸的山峰,一座是文学的高峰,他们交相辉映,澎湃出一种文字的力量,百花山上植被丰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山高而葳蕤,宝藏无数,这种自然丰茂所交叠出的盛景,印照于文学的《百花山》上,也是一片枝繁叶茂,包容万千。他们彼此滋养,彼此成就,走出了一条让世人惊叹的大道。

20年的时光,她还属于桃李之年,她伴随着门头沟人走过了20个春秋年华,这其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人的努力,从创刊之初,到脚步的延伸,一期一期的文字后面,是那些热爱门头沟文学事业的老师,不求回报的坚守,伴随着《百花山》的萌芽、成长、飞跃,他们以极其顽强的接力,将本土的内刊做出了自己的精神,朴实无华,却内蕴丰富的,今天的《百花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内刊,《百花山》发表的作品可以直接被中国作家网转载,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办刊之初区级文艺内刊,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

在今天纸媒杂志普遍缺少土壤与读者的时代,《百花山》以其血脉传承,以其独特的精神力量,拥有着自己的沃土和无数的读者,她萌发于百花山,她又高于百花山,她让几代门头沟人沐浴着文学的光芒,培育出了文学的种子,启发鼓舞了无数人。在门头沟大地上,拔节而出。这种文学的接力,这种使命的传承是《百花山》最独特的魅力。

门头沟的文学是大众的文学,门头沟的《百花山》是属于那些为她奋斗过、为她努力过、为她付出过、为她书写过的的每一个人,她以俯视的姿态,与田间地垄在一起,与门头沟98.5%的高山在一起,与永定河在一起,与每一个门头沟的俗世日常在一起,与门头沟的老百姓在一起。她的血脉里,流淌的是门头沟的血,她的胸膛里,生长的是门头沟人的骨气。

她还有很多个二十年的岁月要走,无数人用心血浇灌的《百花山》,一定会成为这片方域中的文脉所在,渗透进门头沟的山山水水,并以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绵延不绝于这片时代的洪流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