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8
分享

《百花山》盛开绚烂之花

——纪念《百花山》杂志创刊20周年

柳静

百花山上百花开,百花丛中尽娇艳。

《百花山》杂志,是门头沟区的文学内刊。它是孕育文学创作者的温情摇篮,也是播撒文学种子的百花园地。

2021年,是《百花山》创刊20周年。20年的光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是岁月时空中的一粒沙,一颗尘。但是这20年的历程,在门头沟区作家协会的每一位作家心中,是从热血青春到白发苍苍的摆渡,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梦;20年的历程,从杂志的外观设计到内容编排结构的迭代更新,见证了编辑部20年的记忆与艰辛;20年的历程,更是记载了门头沟区文学历史的璀璨点滴。

《百花山》,是一片文学沃土,是每一位作家耕耘的园地。作家们紧密结合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和红色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反映京西地域特色文化,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具有时代特色、讴歌人民伟大实践、歌颂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转眼间,我这位文学小生加入到门头沟区作协已有两年之余。推开了这道门,打开了这扇窗,身临其境,才真正感悟到了百花山的花之韵,香之醇。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去年新冠疫情毫不留情席卷神州大地之际,这时的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爱心人士纷纷前往疫情重灾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积极抗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这场艰难的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种关键时刻,文学怎么可能会缺席呢?《百花山》杂志的编辑部立刻向每一位作家发出了征稿函,记录难忘历史,抒写感动人心的人间大爱,是文学创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百花山》执行主编、作家协会的马淑琴主席,率先带队跟时间赛跑,连夜写出了数篇抒发救灾情怀的诗篇。在疫情最严重时刻,马淑琴主席带领作家团队,毫不惧怕病毒感染,勇敢走进门头沟区医院,撰写了多篇抗击疫情的报告文学,向人民大众实时报道了人类与病毒搏斗的感人瞬间。其他的居家隔离的每一位作家,都肩负起了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自发奋笔疾书,在很短时间内抒写了四五百篇与抗疫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数量之多、感人之深,让人永远铭记。而《百花山》编辑部在收到大量投稿后,连夜加班加点进行编辑,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刊。这样的领军人物,这样的作家团队,这样的编辑部,也造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百花山》杂志。这些硕果是跟《百花山》文学沃土的滋养分不开的。

《百花山》文学园地,还特别坚持着对每位耕耘者的尊重。记得前段时间,我有一篇拙作《叠加时间》被选录在《百花山》杂志,在文稿审校期间,突然接到了作协曹桂林副主席打来的微信语音通话,原来是他要跟我讨论此文稿的修改意见,我们来来回回打了好几次电话,才确定了最终文稿。挂掉电话后,我的内心不由地升腾起一种明朗、舒畅、敬佩之感。曹桂林副主席,岁数大了,在作协德高望重,文学修养令人仰慕。按常理说,一个审稿编辑在面对众多文稿时,有着绝对的编辑修改权。因为,编辑是没有太多时间、没有太多精力去跟每一位作者沟通如何修改文稿的。然而,真没想到的是,平易近人的曹副主席做到了,他竟然如此尊重每一位作者的文学作品,咬文嚼字,毫不厌烦地跟作者沟通,一遍一遍做着这项繁冗的编辑工作。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敬业精神是我们青年作家学习的楷模。

勤恳、谦卑的工匠精神在作协大家庭里已然成为了一种传统,薪火相传,我时常想,有这样的工匠精神,《百花山》杂志怎么可能办得不出色?正是有了这些可爱、可亲、可佩、可敬的文学前辈,一路怀揣着匠人匠心的文学情怀,一代接一代地守护着这片文学园地,才使得《百花山》被列为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内刊委员会十九家理事单位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百花山》杂志未来可期,定能越走越远。

长年以来,正是由于《百花山》文学浸润着京西大地特色文化的滋养,才使得它如此生机盎然。嵌入其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如绚烂之花,芳华、朴实,欣欣向荣,绽放着京西大地文明的希望与芬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