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03/16
分享

雪的记忆

张庆和

 在北方,年年都会下雪,有时候只是下得早或晚的区别。而今年的雪下的不早不晚,却是伴着立冬这天同时到来的。这种巧合,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遇见,自是小小的兴奋了一下,也不由勾起我许多关于雪的记忆。

01

纷纷扬扬的雪花飘了一夜,一大早推门,只见小院仿佛被一块白色的包袱皮裹得严严实实。奶奶说,这不是雪,是老天爷送来的白面,可别踩脏了呀!赶快堆起来,送到麦地去,只有在那里,白雪才能变成白面。于是,我便听话的把白雪装进小篮子,又一篮子一篮子的挎到麦地里。果然,第二年清明节刚到,那覆盖过堆雪地块上的麦苗就争先恐后地绿。于是,我们几个淘气的小玩伴就高兴得一蹦一跳地蹿进了麦地,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瞎跑乱踩起来,急的奶奶只喊,小祖宗们,那可是白面馍馍呀,别瞎霍霍了……

02

黑龙江的一个乡村,一片大荒甸。一场大雪过后,积雪没了膝盖,每当此时刻,我最高兴的就是喜欢双脚踏着雪地,听那咯吱咯吱的响声。突然一只野兔跑过眼前,紧接着一只大黄狗在后面紧紧追赶。由于积雪厚而软,那野兔逃跑起来十分费力,而黄狗个大腿长,自是占了上风,不一会那狗就叼着野兔回来了。六七岁的一帮小嘎子,只觉得它们一个追一个逃,有趣好玩,没想太多,更无法理解强者的自豪与弱者的恐惧,以及胜利者的自得和失败者的凄惨。

还是那片冻土上,黑河地区的一个铁路小站,叔父是车站的给水工人。一个隆冬时节,我跟随父亲去叔父家串门。又下雪了,风卷着雪,雪乘着风,有的地方雪被风吹的一干二净,有些地方却又积雪如山。叔父家住的是平房,无疑那次是遭遇了后者。早上,叔家大姐二姐正如往日一样,去开门上学。门是外推的,那门哪里还推的动呀,因为它早被厚厚的积雪堵死了。上不了学,两个姐姐急的直哭,而我和叔家弟弟小六子却格外高兴,因为自家门口也有了雪堆,再也不用跑去别人家那里爬雪山,挖雪洞,堆雪人了。那天,屋里一直黑着,电灯始终没关,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婶婶开始着急,因为家里烧炕用的木头绊子快要用完了,没有了它,全家可是要挨冻的呀!好在没过多久,听到屋外有了声响。呀,是叔父值夜班回来了。他见屋子被积雪埋住,就赶紧跑回车站取来铁锹,硬是凭着记忆,对着自家门口,挖开了一条几乎与屋子同高的长长的雪道。我和小六子都特兴奋,还迈步量了一下,十几步才能走到头。一看能出门了,我和小六子便折返回屋里,抓起皮帽子,往头上一扣,就冲了出去……

03

1971年初,全军开展野营大拉练。当时我所在部队驻守在甘肃兰州,因而,兰州至武威近千里的一段环型路程,就成了我部预设的行军路线。干部战士都打上裹腿,全副武装,班长佩冲锋枪,携带三个装满子弹的弹夹,战士佩步枪,带十发子弹,而且除背包胶鞋水壶等必带物资外,斜背的干粮袋里,每人还要装上7斤大米。而且要求,除连队允许配一辆汽车装载炊事用具外,全师上下,不论官大官小一律步行,谁都不许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野营前,据上上级通报,某兄弟部队一位六十多岁的后勤部长,野营拉练中就因为乘坐了一次汽车,被就地免职退休(那时候军队的高级干部也是终身制,沒有退休这一说法)。

那是我所在部队野营拉练的第十二天上,天空飘起雪花。甘肃西部夏季雨少,冬天雪也不多。那天的行军距离原定是80里地,或许是上级想趁雪天锻炼一下部队吧,临时又加了30里。行军到下午三四点钟时,正好要越过一个山包。此时雪已停止,但山上却铺满了白白一层雪。山是土山,没有路,前边踩过的脚印就成了后面跟进的路。那铺雪的路被人一踩,又湿又滑,非常难走,常常是走两步退一步,有时候过一个稍大些的斜坡,冲几次才能爬上去,有时候还不得不几个人手拉着手的互相拽着才能上去。那时我在营部当文书,晚上宿营后营长曾令元打电话通知各连队:今天我们走了116里地,行军有秩序,无掉队,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受到了上级表扬。各连队领导要检查一下战士们有无脚泡,帮助他们尽快处理好,以免影响第二天的行军。

那天的野营拉练,是我一生中在一天时间内走的最长的一段路,因为又逢雪天,实话实说,那一天真的是累极了,两条腿沉重的像灌了铅,坐下就不想站起来,所以至今仍铭记在心。噢,忘说了,那天教导员汤守成还亲自脱下我湿透的鞋袜,帮我烤干。汤教导员16岁就参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还立过战功。他说:那时候我的老班长就是这样关心帮助我的,还教我学会了怎样挑脚泡。

04

1973年10月,我们部队奉命调至青海省金银滩驻防,守卫国家的那片核基地(已废弃)。那地方高寒缺氧,国庆节刚过没几天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十月初就能见到满山遍野的皑皑白雪,有点新奇,可没过多久,接踵而来的就是风刺骨雪打脸的奇寒天气的光顾。此时此刻,《三国演义》里的一首关于雪的诗就成了我心灵的陪伴:“尽日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乱雪舞,/疑是玉尤斗。”受此启发,于是我便以哨所为象征,学着胡诌了一首诗:高原战士,家在哨所,/手持钢枪,身披冷雪。/任寒气侵骨,能奈我何,朝阳在胸,卫我祖国。”从严格意义上说,尽管这不能算作诗,但我还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寄给了《青海日报》。一个多月后的1974年1月初,一首不起眼的习作,竟然登上了该报的“青海湖”副刊。看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上了报纸,真的是激动兴奋了一番呢。借着这热乎劲,以风雪为境,又一连写出几首:风狂,雪摧,/飞雪骑上大山的脊背,/又捶,又擂。/哨所在风雪中屹立,/高原战士,/不悔,不退。感谢《青海日报》副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竟然刊登了我的3首习作,而那好心的编辑至今也不知人家的名姓。正是他们的善举,也感染启迪了我,以至后来我退伍走上副刊编辑岗位之后,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公正地对待每位作者的稿件,认真地选稿编稿,从不需要作者知道是谁编发了他们的稿件,更不想回报我什么。由此,我也才结交了诸多文学朋友,收获了无数清淡如水的友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