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
引子
一棵古槐,虽被封进道路隔离带,但神韵却感染着四周的时空。岁月的风霜早已给苍劲的树干刻上深深的纹理,但古槐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用神的魂魄,守护着这方古韵悠悠的地域。大树伸展枝条的手臂,遮住了一片路的天空,庇护着南来北往的车流与人群。
树是村的魂。这棵古槐原是近旁大峪村东口娘娘庙里的,庙早已荡然无存,村子也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变成了将房屋摞到半空的楼群。社区东口的大石头上刻着“新桥花园”四个红色大字,但这并不是社区的名字。这名字是在社区建设初期定下的,大概是依照旁边的“新桥家园”而排列,却不被社区民众所接受,甚至是抵制。因为,这里的住户基本是原大峪村民,况且,这块地方,就是昨天的大峪老村啊。大峪,据《宛署杂记》记载:“古佛寺在大峪村,离城六十里,相传唐时建。”明《宛署杂记》(1593年刻本出版)中六处记载了大峪村的名字。如此古老厚重的村名,承载着千年的岁月与一方时空,实在应该得到传承。拆迁后的安置居住区应保留原有村名元素,因为,不论村名或地名,都是文化,是历史,是大峪村人割舍不掉的乡愁啊。幸亏区有关部门听取村民意见,将社区名字改成了现在的“大峪花园”,楼上标注地名是“大峪中路”。“花园”也好,“中路”也罢,关键是终于保住了“大峪”,这个名字的关键词。村名或地名,除了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属性,还是自然与生态。“峪”,山谷也,大自然中,“巅峰与沟壑同时降临”,有山就有谷,不仅我们所处的山区生态如此,处于门城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大峪村,也同样是处于西部峰口庵顺延而下的一条山谷的底部,是大山谷。大峪的名字,是对地区自然与生态准确、形象、生动的概括,这是古人的功绩,也是传统文化。社区东口那块名不副实的石头与刻字,从此成了传说中的故事。后来,区有关部门请区作家协会骨干参观了几处建设中的居住区,并请本区作家们结合地区历史给新建居住区取名,那些居住区入住后,还真用上了这些名字。
2016年,拆迁后的村民陆续搬进大峪老村废墟上长出来的新楼。这里有六号和七号两个院儿,中间隔着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路北七号院的三栋楼是三室格局,住着512户人家,大部分是老村老户,路南的三栋楼是两室和一室,住着1090户居民,不少是租住的外来人口。微信名叫云姐的曹凤云是拆迁前老村的村干部,2017年被龙泉镇党委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到此负责党支部和居委会筹备工作,当时她55岁。2018年11月,社区党支部经过选举,仍选曹凤云为书记,2019年3月,社区正式成立居民委员会,曹凤云被选为居委会主任,至此,筹备组完成使命,曹凤云成为社区党政两套班子的当家人。现在,社区两委干部8人,加上3名社工,总共11个人,管着1602户居民,工作量可想而知。
曹凤云既是大峪村的闺女,又是儿媳,双加料的“土著”,对社区感情的厚度也非同一般。2020年的新冠疫情,她带领社区干部和居民出色抗疫,我曾采写过一篇《云姐的社区》,对此进行了记述和宣传。2022年的新冠疫情,再见云姐,她依旧端庄干练,但眼角却添了细细的皱纹,半长的卷发有些凌乱,眼圈儿发黑,一脸疲惫。因为繁忙的抗疫工作,不仅占据了紧张的白昼,夜晚也常常不得安宁,有时甚至工作通宵,包括她手下的干将们大体也是如此,她和他们为这片爱着的土地不遗余力地奉献着年华、精力和青春。
突发信号
日子就像大海,有时水面风平浪静,甚至恬淡宜人,有时又会涌起惊涛骇浪,甚至惊心动魄,需要水手们劈风斩浪,稳稳地驾驭颠簸的船只,不致倾覆,并能前行。
时光的车轮驶入2022年早春,尽管疫情的阴霾还或多或少笼罩着,但人们还是沉浸在虎年春节的余韵之中。2月23日午夜过后,大峪花园楼群的灯光渐渐熄了,楼的轮廓以朦胧之美,融入瓦蓝色的天幕。在7号院2号楼居住的屈广辉刚睡下不久,就被枕边手机的跳动震醒了,他一把抄起手机,起身开灯,迅速接听。电话是龙泉镇防控办打来的,内容是区疾控中心通知,疫情大数据查出,7号院1号楼2单元有个租住户涉及密接1人,次密接3人,社区一方面立即配合疾控中心接人到隔离点,一方面要在早晨上班前将事发单元封闭,并组织此单元居民全员做核酸检测。接到通知,屈广辉倒吸了一口凉气,但他马上镇定下来,看了看时间,是凌晨2点,此时睡意全无,感到疫情事关重大,一点不能耽误,立刻开始行动。
屈广辉42岁,是居委会副主任,兼社区服务站站长。2020年抗击疫情中,由于表现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进入中年的屈广辉有着一股耐力和韧劲儿,用他的话说,是在疫情的压力中磨出来的。他首先给曹凤云打了电话,就此事做了认真的商议,因为他们很清楚,一个密接和三个次密接是什么概念,以及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曹凤云想了很多,一个单元封闭了,居民的生活怎么办,一栋楼封了该怎么办,假如六栋楼都封了又该如何应对,她和屈广辉沟通着想法,就再也没合眼,然后,骑上她那辆电动车,直奔社区。屈广辉又接连给其他几位同事打了电话。接到电话,家住六号院的周建宇很快就到了,5点刚过,屈广辉和周建宇就上了事发单元的楼顶,先封住了楼顶的门,以防万一。这时,曹凤云想,通知居民要掌握好时间,太早了会影响大家休息,如果晚了,在市里和远处上班的人员就会出发,单元封闭就会落空,后果不堪设想。5点30分,社区工作人员全部到岗,曹凤云和屈广辉给大家做了明确分工,屈广辉指导大家在手机上下载APP,为组织核酸检测做准备,接着做单元全封闭的准备工作。他们打印出事发单元所有住户户主的联系电话,从5点40分开始,几个手机同时分头开拨,逐户通知封闭事宜。这时,一辆汽车开进社区,龙泉镇人大主席董国红、包社区的副镇长王月超、镇党委委员姜曦都赶到了,他们还带来了封闭工作用的防护服等物品。大家和社区物业人员一起,首先在单元门口,拉起了一条黄白相间的隔离线,并设岗值守。除了曹凤云这位总指挥以外,其他工作人员都穿上了隔离衣。这是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次穿隔离衣,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但每个人又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紧张与自豪,就像战士准备冲出战壕。
上午9点钟,穿成“大白”的张峰和周建宇挨家挨户敲门,请居民到一层门道内做核酸检测,为防止聚集,他们以五层为一组,由高到低,顺序进行;屈广辉、张峥、董婧、闫慧芳也都穿着隔离衣,分别打开自己手机的小程序,给排着队的居民依次录入信息;张爽和陈杰对每户居民仔细询问,核对人数,进行登记,“张峰,能听到吗,这组快做完了,继续……”,她们与张峰和周建宇通过对讲机随时沟通着人员到位情况;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坐在临时安置的桌子旁边采样。事情虽然来得突然,但镇领导及时到位,下沉指挥;社区的干部们也丝毫没有感到措手不及,社区网格迅速启动,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社区工作人员个个不畏风险,冲在一线;尽管突然的封闭使整个单元28个楼层的居民不能上班,学生不能上学,全员不能出门,但没有一家不能理解,没有一个人不予配合。
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半,整个单元104户,200多口人的核酸检测全部顺利完成,无一人遗漏。做完核酸检测,已经很累的社区工作人员聚到办公室,吃完镇里送来的盒饭,又投入各自的工作。曹凤云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心都一直悬着,盼着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这时,封闭单元的几位老村住户谁也不回家,他们一直在一层单元门内陪伴着值守人员,和值守人员聊天儿,淡定地说,放心吧,不会有事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早已过了下班时间,社区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离开岗位。晚上10点多了,镇防控办打来电话,通知封闭单元所有居民的核酸检测结果,全部是阴性。曹凤云向大家宣布后,所有人都兴高采烈,还有的眼睛里含着泪花。“马上通知居民,大家都等着呢。”曹凤云话音刚落,有的人就冲上楼去挨家拍门通知住户,有的放开喉咙,用最大频率向楼上高喊着:“没事儿了!解放了!出来吧!”没过几分钟,楼下大院立刻热闹起来,沉静的夜晚沸腾了。
事后,曹凤云专门写了日记,郑重记下这难忘的一日,记下经受突发事件严峻考验的一日,记下了这彰显社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日,并且做了认真的总结。主抓防控工作的屈广辉说,现在的疫情防控,比两年前更复杂,更是对我们的考验和锻炼,我们必须接受和应对,必须有恒心和耐力。
如此常态
“网格化”这个词很形象。2020年的抗击疫情之后,从上到下,各级防控组织织成了一张密密实实、纵横交错、经纬有序的网,台账和制度日趋完善,排查工作不仅成为常态,也成“长态”,时间拉得很长,就像永定河里的波涛和浪花,有高有低,起起伏伏,连绵不断,而且工作量不可小觑,有时涨满了时间的分分秒秒,模糊了白天和晚上那条太阳西沉后的界限,有时紧跟着一连串的忙碌,把多人的精力都吸引过来,屈广辉说,这个“常态”真是熬人啊,但一定要扛得住。张峥说,在社区干防疫,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长出八只手。
屈广辉和张峥分工负责接单排查,接单的时间不确定,因为派单的时间不确定,归根结底是事发的时间不确定,有时是白天,有时是夜里,只要有情况,不分早晚;单子上需要排查的人数也不确定,少时几十人,多时近千人,我第一次去采访那天,他们接到的单子上是五百多人。名单是大数据排查出的,具有时空风险关联的人,从拿到排查单那一刻起,就要瞪大眼睛,从名单中挑出属于本社区人员,然后,一个个打电话核实。“喂,您好,我是大峪花园居委会,今天的疫情排查显示,您在××时间段,到过××地区,需要跟您核实一下,请您务必如实回复……”这样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不仅是语言的重复,还包含着诚挚、郑重的责任。如果电话无法接通,就要上门核查。核查中,如对方否认,本人就要签订承诺书,并根据防控政策做相应次数的核酸检测,提供核酸检测结果后方可解除排查。相关时间段到过高风险地区,或者非相关时间段到过高风险地区;和检测阳性者有直接接触,或者与之间接接触,如此等等,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由疾控部门经过各种信息手段,确定是密接者,还是次密接,然后根据防控政策确定是集中隔离,还是居家隔离。想起微信中“大白喊话”的幽默段子:“我吹你吹过的风,算不算相拥,算密接;我走你走过的路,算不算相逢,算次密接……”,这是被调侃的歌词,是严峻中生出来的浪漫与诙谐,就像在硝烟弥漫的战壕里,看到一盆盛开的鲜花。不论是诗歌还是歌词,只要是能引起心灵的同情与共鸣,传播的路径上都能得到意外的开拓。
核查结果一旦确定,居委会要把核查落实的情况返回派单机构,然后,逐户上门落实防控隔离措施,简称“落控”。于是,伴随着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安排落控”,上门磁、环境消杀、核酸检测、捡垃圾、取快递、送水等任务就一股脑儿地落到社区工作人员身上。屈广辉处理完垃圾又送水,张峥提着一包生鲜快递,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隔离户家里,张峰和周建宇每人都提着一个消杀的喷壶,一处接一处做环境消杀,曹凤云,这个社区抗疫的总指挥,从2号楼检查回来,手里提的都是隔离户的垃圾。“曹姐,我们处理吧,这活儿您就别干了。”屈广辉说着,想上前夺过曹凤云手中的垃圾。曹凤云躲了一下,“没事儿,我这是捎带手,顺便。”面对如此繁忙并带风险的服务,大家忙得就像一串走马灯。除下沉干部协助工作,到了周末,户口在本社区的在职党员也常回来加入社区抗疫的行列,住建委的李冰、张楠和张峰一起,又去给新的居家隔离户贴门磁了。
最多的那阵子,社区里的居家隔离户达到近50户,可把大家忙坏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对此,社区工作者们都最大限度地理解。曹凤云说:“这也难说,自由惯了,在屋里憋这么多天,有情绪是正常的,咱们做好服务,就是对隔离户的安抚。”屈广辉的手机微信加了780多人,为了及时为隔离户解决问题,他专门建了一个群,请大家把所有的诉求发到群里,然后想办法,一件件解决落实,他说,这是为了开通一条渠道,便于与隔离户沟通,争取第一时间解决诉求。“主任,我们家的快递来了,是生鲜食品,不能放时间长了。”本来定的是上午消杀环境,下午是生活服务,居委会只好改变规定,急事快办。“放心吧,我们马上给您送去。”还有的隔离户,利用隔离无法出门的机会大搞卫生,清理出很多垃圾,堆在门口,都是居委会人员消杀后,及时做了处理。
社区房屋的租户中,存在着个别合租户,其中一家成了居家隔离户,另外两家必然也要跟着隔离,结果,随着隔离的不干了,一直在吵,“我又没去风险地区,凭什么让我隔离,我招谁惹谁了?”曹凤云、屈广辉、张爽等几位都来给随着隔离的租户做工作,直到心服口服。
屈广辉的手机连着隔离户的门磁,只要门一开,手机就有提示。有一天,一户的门刚有动静,还没容屈广辉过问,电话先打了过来:“屈主任,我的腿疼得厉害,能不能去医院看看。”“您把门关好,先坚持一下,我马上联系。”紧接着,屈广辉拨通镇防控办电话,立即开通了疫情专项通道,他刚到隔离户门口,一辆120就开到了楼下。屈广辉把隔离户送到车上,120把病人拉到区医院隔离病区治疗过后,又送回社区,提前等在门口的屈广辉把隔离户送回了家。整个过程,不仅及时迅速,而且是闭环运行。那位隔离户感动地说:“社区的服务这么到位,真是太感谢了。”
社区干部的手机很忙,有接不完的电话,有的一件事敢和你聊半个小时。居委会办公室的电话也不闲着,中午11点15分,电话铃又响了,闫慧芳拿起电话接听,“喂,居委会吗,我是居家隔离户xxx,该做饭了,但是燃气没有了,您给想想办法吧。”“小闫,你去他家拿燃气卡,我去给他买。”一会儿的功夫,闫慧芳要来了燃气卡,曹凤云接过卡,骑上电动车,直奔双峪国信大厦底层的燃气公司购气点,充了燃气卡,立即送到了隔离户家里。
“弹窗”是指打开网页、软件、手机APP等自动弹出的窗口,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和防控手段的不断实施和升级,被引申到疫情防控领域。“健康宝”的弹窗共分五类,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对关联风险的提示和警告,需要根据防控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除弹窗,恢复绿码,但必须先到所在社区登记报备。“弹窗”,又给社区增加了大量的工作。
门头沟和石景山唇齿相依,分别在永定河的两岸,河西是咱门头沟,河东就是石景山。门头沟在市里工作的人,往返都要经过石景山。前些日子,石景山一处发现疫情,门头沟不少人弹了窗。还有的是因为到药店买药被弹窗。于是,社区办公室门前画出一米线,来登记报备的人排起了长队,社区安排了三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办理。早晨,家住中门寺社区的张爽来上班,刚停好摩托车,就被弹窗报备的队伍包围了。她走进办公室,看了一眼墙上的表是八点半,便迅速坐到椅子上开始接待办理报备。从这一刻开始,她就没抬头,仔细询问每个人到过的地点,然后用手机上的高德地图搜索,直到对上号。对那位耳聋的老大爷,张爽加大询问声音的分贝,又换成一个姑娘时,又嫌她声音大了,她又赶紧调频。为一个小伙子办理时,怎么都对不上号,张爽仔细请他回忆都到过哪里,一点点往前追忆,最后终于发现他用自己的身份证为家里老人买过手机,老人去过发生疫情的房山窦店,总算“破了案”。当她再次抬起头,已经是中午12点半,她和同事们简单吃了点饭,又开始了弹窗的报备登记。
闫慧芳说:“我的地理本来不好,在办理弹窗登记申报工作中,把每个人都去过哪儿,每个相关的地区和点位都搞得倍儿清楚。”
那阵子,弹窗报备的队伍在社区办公室门口排了整整一周……
全员核酸
或长或短的核酸检测队伍,从一米到两米线的间隔距离,“大白”和“大蓝”们从早到晚,带着风险的辛勤工作,已经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一道风景。核酸检测的目的是查找被受试者的呼吸道标本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新冠病毒,这已成为当前疫情防控中最重要,也是用的最多的检测手段。社区,成为核酸检测工作重要的组织者。
除了配合常规的核酸检测工作,从4月28日到5月29日,单就大峪花园社区负责的社区全员检测就已经组织了12次。4月27日晚上9点多,曹凤云接到了第二天社区做全员检测的通知,她赶紧拟好通知和分工,立即通过社区工作群给同事们布置,并且联系好防控用的面罩和口罩等物品。28日早晨6点,大家都到了。在6号院底商院子里,搭起了两个蓝色的帐篷,摆好检测台,贴通知、拉警戒线、放引导牌,为防止人员聚集,除了画好2米线,还把6号和7号院,以及每个楼都标出各自的区域。区委宣传部和区工会下沉的干部和物业工作人员都来了,组织居民、维持秩序的人员穿上志愿者的绿马甲,戴上红袖标,负责扫码登记的人员穿上了“大白”和“大蓝”的防护服,负责采样的“大白”是区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医护人员。所有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曹凤云站在检测区的南墙根儿,指挥着这场全员检测的战役。从早7点到晚8点,两个院、六栋楼的一千六百多户居民,陆续排队检测。
进了检测区,两位“大蓝”姑娘叫我,我仔细看,还是没认出来,“马老师,我们是区委宣传部的,认识您。”“哎呀,对不起,你们辛苦了。”她们是下沉干部,都在实打实的帮助社区工作。验过身份证,再往里走,只见四位“大白”在扫码和登记。除了扫码,她们对照社区居民的花名册,认真核对登记每个人的名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社区居民的检测情况,真正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幸亏背后写着名字,其中三位分别是社区干部陈杰、张峥和张爽。屈广辉、张峰和周建宇边进楼敲门通知组织居民,边为隔离户环境做着消杀。大家本来都有一摊本职工作,但防控成了当下最要紧的任务,从去年到今年,从上门动员社区老人注射新冠疫苗,到现在做核酸检测,社区工作的每项成果,都浸透了他(她)们的心血和汗水。
4月30日上午,大家正忙着组织第二次全员核酸,社区驶进一辆面包车。曹凤云赶紧迎过去,车上下来了区委书记金晖,区委副书记、区长喻华锋,还有张翠萍、曹子扬、杜春涛等区领导。区领导立即给曹凤云等社区干部介绍同来的一位市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同志。看到市区领导对社区抗疫如此重视和关心,社区工作者们既感动又兴奋。莫高义部长实地查看了核酸筛查人员物资配备情况和采样流程和进度。他说,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紧要关头,要坚持宣传引导,认真梳理中央和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将防疫形势、政策和要求讲清楚,确保最大限度得到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为“应检尽检”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切实做到“不漏一人”。要进一步做好能力储备,严格按照规范指引开展采样、运送等核酸筛查各环节工作,在安全保质完成采样任务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结果检出时间。要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维护好监测点位秩序,确保此次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平稳有序。市区领导亲临社区抗疫现场指导工作,让曹凤云和所有社区工作者都欢欣鼓舞,劲头儿更足了。
4月30日做了第二次全员核酸,计划5月2日做第三次,并向居民发出了通知。5月1日,突然又接到通知,原计划2日的核酸检测改成3日,居委会又赶紧发通知。还没来得及上门,就有人找到了居委会办公室。曹凤云进门一看,一位70多岁的老大哥一边拍着桌子一边喊:“你们通知今天做核酸,为什么又改?改了为什么不通知我?你们有亲有后!”老大哥气得喘着粗气。曹凤云赶紧上前劝解:“大哥,您先别生气,多大的事也不能生气,气坏了您的身体是大事,您慢慢跟我说,是怎么回事。”听了老大哥的诉说,曹凤云做了解释,老大哥的脸多云转晴,连忙说,“行了,大妹子,我走了,以后有事我再找你。”
每次1602户居民,12次全员核酸,共采样21800多人。大峪花园社区11位工作人员,加上医护人员、下沉干部和物业人员,总共也就二三十人,三十四、五度的高温,或是把身体封闭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中,或是现场组织群众维持秩序,每天走出一万多步,一忙就是一整天,这该是怎样的责任心与担当精神。
尽管疫情肆虐,路边那棵古槐仍然神韵依旧、郁郁葱葱,守护着古老又崭新的家园。峪,既有山的巍峨、淳厚与坚韧,也有谷的包容、大度与谦卑。这里的人们在抗疫中,以老村的品行与气质,唱响一曲被山河涵养千年的“峪之歌”。这是老区的缩影,门头沟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大山长河的气魄,与不断变种的新冠病毒做着不懈的斗争,向着最后的胜利铿锵迈进!
2022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