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静
春季到来,万物生长,在我们身边,在大自然中,有很多能提供人们免费食用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比如榆钱儿。
榆钱儿,是榆树的翅果,翅果有圆形的 ,也有卵状椭圆形的,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其实,榆钱儿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儿可有"余钱"的说法。这种榆钱儿只在初春有,它没有姹紫嫣红的华丽外表,也不会散发出芬芳的香味,它只是最普通的绿色的花儿。
它们攀附在树枝上,郁郁葱葱,一簇簇,绿盈盈的,紧紧地团抱在一起,看起来非常厚实与葱茏,散发着勃勃生机。过了这初春的一茬榆钱儿,榆树上就会长出非常枝繁叶茂的树叶了,再吃就要等明年了。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每年初春的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站在院子树下的椅子上,拽着树枝,把这些榆钱儿从树枝上由上往下捋,然后放在小竹篮筐里。被捋下来的榆钱就是最宝贵的食物了,因为它不仅是免费的,还携带着岁月的香甜。
在我们小时候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母亲总是能变换花样做出好多美食,宠溺了、养刁了她心爱的儿女们的味蕾。尽管如此,母亲也总是乐此不疲、心甘情愿。
母亲最拿手的技艺莫过于蒸榆钱儿窝窝头了。
从树上捋下来的榆钱儿,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没有受过污染的。母亲总是把这些新鲜的榆钱儿泡在水中,稍微清洗一下上面的灰尘。待晾干后,和玉米面粉、发酵粉、水糅合在一起,待到面团酵发成功后,巧手的母亲熟练地把它们攥成团,揉成窝窝头形状,待蒸锅里散发出袅袅的云烟时,就可以上到锅屉里蒸了。
等到热气腾腾的窝窝头出锅后,幼小的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尝鲜儿。我们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哈哈着气吹着,因为刚出锅的它们实在是太烫了。一个不当紧,它烫到了我们的小手,烫到了我们的小嘴儿,惹得我们哇哇大叫。这时,母亲的脸上笑开了花儿,她一边笑骂着我们是个小馋猫,一边心疼地帮我们吹凉。
母亲蒸好的窝窝头,黄绿相间,特别美妙,在我眼里是世间最绝美的佳肴。橙黄色的玉米面略带香甜味儿,青绿色的榆钱儿被裹挟其中,带着翠绿的清新味儿,轻轻咬上一口,软软糯糯、香香甜甜、清清爽爽,越嚼越有麦芽糖的甜味儿,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一口下咽到肚子里,还存留着榆钱儿的缕缕清新味儿。这时候,母亲还会给我们做一些窝窝头的配料酱汁儿糊糊,放在窝窝里搭配着吃。
它的做法也非常简单,这些糊糊是用稠稠的面粉掺和成稀稠适中的糊糊,在烧开锅的水里,再放点儿剁碎的小青椒丁、小红辣椒丁、榨菜、酱肉丁、蒜苗丁,待锅里的糊糊七八分熟的时候,放上食盐等调料。把这些黏糊糊的配料放在橙黄相间的窝窝头里,面的香甜搭配着脆脆的辣丁,真让人垂涎欲滴。在我心里,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我和弟弟处在生长期,能狼吞虎咽地吃上好几个,在这时,母亲总能一脸满足地坐在那里,笑脸盈盈,什么也不干,就像欣赏一个艺术品那般,就这么望着她的孩子们吃下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品,因为这是幸福的味道。
榆钱儿还有一个吃法,也是我特别钟爱的。那就是把带有水分的榆钱儿,在干燥的白面粉上打滚儿,让它的身上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裹满面粉团,然后上锅蒸,待蒸到八九分熟后,出锅放盘子里,放一些事先做好的调料,如食盐、鸡精、蒜汁儿、酱油,搅拌其中,就这么当作拌饭来吃,也特别美味。
后来,我离开母亲,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也品尝过很多色香味俱全的高档美食。但是每年初春,满眼泛绿时,我心底里总会翻涌出那个最“没出息”的小心思,那就是心里总会惦记那天下独一份、最具纯绿色的蒸榆钱儿窝窝头,因为它不仅充满了童年时期的快乐回忆,还充满了慈爱而又独特的母爱味道。
书写岁月的芬芳
笔下流淌出来的字是有感情的,字字带暖,字字柔婉。每个字都
有独特的味道,是情感的一种寄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牙牙学语时,慈爱的母亲坐在院子里斑斑点点的梧桐树下,把我揽在怀里,用树枝或小石头在黄土地上划拉着写字,一边念一边教我写“人、木、水、火、土……”这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最节俭最温情的书写方式。
那时候,我跟随着母亲温柔的声音,读得极其认真;跟随着母亲的笔画,写得极其用心,一笔一画,一勾一撇,写得不好再重新来。永远充满好奇,永远不知厌倦,这是年幼的我对文字书写的最初印象。
当我看到地上那些一个个拼音字母,一个个横撇竖捺的笔画聚到一起,形成一串串字符,一个个神奇的汉字时,我竟然高兴地欢蹦乱跳、手舞足蹈,围着母亲团团转。这时,母亲的脸上也笑开了花,对我连连称赞。原来,地上的每一个笔画都倾注了母亲对我点点滴滴的爱,它们聚到一起,汇成爱的海洋,给我金色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上小学时,由于母亲对我年幼时的早期启蒙影响,我在汉字书写方面练得很扎实,字体工整美观,笔画的入笔收笔铿锵有力,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致赞许。通过这些汉字,我在课外阅读了很多中外文学书籍,拓展了视野,学到了很多科学文化知识。
青春年少时,我倍感珍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更懂得了加倍奋斗的意义,认真写字、学习,以此改变自身命运,这种信念开始在我年少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每每看到手边的书时,我便如饥似渴,畅游在欢快的书海里,与文字共舞美好的青葱岁月,这也同时激发了我开始写作的激情。在闲暇之时,我把羞涩的青春,学习的困惑,统统写进日记里,和那些一个个文字对话。那些有生命力的文字就像一个个有灵魂的小精灵,倾听我、安慰我、鼓舞我,它用智慧之手开启了一个懵懂少女的心扉,赋予我前行的动力,让我不惧一切险阻,勇往直前。
完成学业,步入工作之后的日子,生活富足,岁月静好,在烟熏火燎的尘世生活中,我依旧不改初衷,心永远微笑向暖;我依然有一颗对文字执着的心,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写字。这些文字逐个印刷成铅字,频频发表见报。2020年初,大人孩子们一同度过了难忘的居家办公时光,我积极参加市内举办的“疫情下的家校协作方式创新”主题征文活动,我书写的《疫情下的书香字暖》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在我看来,它们字字芬芳,纯净温婉,像一朵朵淡雅的花儿,淡淡地开着,点缀着我的人生,让我的日子过得单纯而美好。
人到中年时,我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我也开始模仿母亲年轻时的样子,手把手地引导我的孩子们,在带有触摸屏的IPAD上划拉着写字,一边念着一边教孩子写着“人、木、水、火、土......”我和孩子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从不敢怠慢。他们认真的样子,稚嫩的童音,像极了年幼时的我!我所做的一切,是想要言传身教地传承给孩子一种无形的信念:认真读书、写字应该成为人生一种永久的习惯。
在去年建党一百周年华诞之时,各个学校都在组织各种红色活动,向建党百年献礼。我和儿女读红史念党恩,共读这些散发着熠熠光辉的历史文字,红色经典故事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延绵,让孩子们懂得了幸福的生活由何而来,和平的日子由谁创造。这是一种亲情的传递,更是一种红色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我还引导五年级的女儿积极书写学校组织的征文,让她把自己读到的红色书籍,以及这两年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对她们深切关怀的感受,统统都写在征文里,抒发自己对党恩情的永不忘怀之心。女儿投的征文,还得到了学校的好评,展览在学校的公众号上。
这些革命历史散发着璀璨光芒,应当被下一代铭记,党的恩情永不忘,应当被孩子们牢记。知恩方可感恩,思恩方可报恩。小恩在家庭,在亲人,在师友;大恩在国家,在民族,在人民!
母亲和我,我和我的儿女们,都曾经行走于文字启蒙传承的道路上,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
我相信,我的每一分坚持,每一分匠心,在未来都会变成美好。这些带着芬芳的文字,给我的前行注入了无尽的力量,会让我勇敢面对世界的一切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