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301/30
分享

南涧沟的樱桃又红了

吕秀玉

   在北京市门头沟的版图上,有一道天然的百里生态画廊,这就是永定河大峡谷。峡谷里碧波清流,鱼跃鸥翔,两侧山谷的涓涓溪流汇入母亲河,为她带来不竭的生机活力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流经王平段时,蜿蜒的山谷里又一条清澈的溪流奔涌而出,欢快地投入母亲河的怀抱,这就是门头沟区86条小流域之一的南涧沟小流域。

时值六月,南涧沟小流域满目皆青翠,鸟语伴花香。茂密的植被像是给坡坡岭岭披上了墨绿色的绒毯,远近山坡上成片的青杠花开得正旺,夹杂不知名的各色野花,不时飘来阵阵沁人的花香。沟畔的层层梯田里,海棠、苹果、樱桃……各种果树应有尽有。春天这些果树渐次开花,加上山上种植的花卉及各种野花,不知南涧沟是怎样的繁华景象?

南涧沟小流域内最大的村落是古道边的瓜草地村,由于地肥水美,历史上盛产瓜果蔬菜而得名,其中尤以樱桃著称。建成特色农业生态园后,色香味美的樱桃更是成为主打,不仅品种多样,种植面积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瓜草地,早已是鲜花不断、果香四溢的花果山,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打卡地。

正是早春第一鲜——樱桃成熟的季节,满坡满岗的樱桃园里翠绿的枝叶间樱桃一簇簇一串串,红得发紫,美得醉人。这些新绿间闪着亮光的精灵,酷似珍珠玛瑙红宝石,又如待嫁新娘的鲜亮朱唇,随风摇曳半遮半掩。有人说,真想在南涧沟安个家,守着这珠翠叮当的樱桃园,每日醉倒在古道边,做个世间最美的神仙!

南涧沟的樱桃又红了,门头沟水保人笑了。

今天的南涧沟,花果飘香人欢笑,绿水青山带笑颜,可有谁知道她曾经的昨天?南涧沟人经历了怎样的命运,乃至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经历了怎样刻骨铭心的阵痛和嬗变?

2005年,门头沟区顺应时代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关闭了区域内所有矿山煤矿,开始从能源开采区向生态涵养区转变。南涧沟当时隶属北岭乡,15个自然村近3000口人,村民祖辈以采煤为生,当时镇办和私营煤矿多达50多座,地层深处还有国有煤矿。

多年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显现,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土地荒芜。满山废弃的矿渣和危机四伏的采空区,随时都会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发生。雨季夜里人们提心吊胆不敢入睡,天气预报有大雨,市长的电话准打进村:“全体村民马上转移!”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人出去遛弯儿,莫名其妙地失踪,三天后在塌陷坑被发现;整座羊圈连同100多只羊毫无征兆地瞬间消失……

山是黑的,水是黑的,暴雨冲刷矿渣、煤矸石的污水顺坡而下,肆意横流,最后汇入南涧沟底,她的出口可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北京的母亲河!

南涧沟在哭泣,母亲河在流泪!

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在政府关怀下,15个村的村民全部异地搬迁出山,南涧沟成了无人区。

其实早在2003年,南涧沟的生态就引起了水保人的关注,水土保持工作也在进行中。他们的思路是,先遏制住水土流失,再考虑如何治理环境,然后求发展。今天的花果山当年他们想都没敢想。

在门头沟86条小流域中,南涧沟无疑是治理难度最大的。没有可参照的样板,没有可遵循的经验,更没有可依靠的设计单位,只能自己思考摸索。可困难从来都难不倒门头沟水保人,因为他们身上有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门头沟水保精神,这精神源远流长,已根深蒂固渗透在骨子里,时刻激励他们前行的脚步。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水土保持界的泰斗关君蔚先生来到了门头沟田寺村,对当时震惊华北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调查与防治研究,开创了北京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先河。正是建国初期,条件十分艰苦,留学归来的关先生和当地农民同甘共苦,啃窝头就咸菜,搬石垒堰建沟坝,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年砌的防护墙一直保留到现在,仍然发挥着护村护地的作用。可以说门头沟田寺是北京水土保持的发源地,水土保持的开创者关君蔚先生不仅把水土保持的理念植根在门头沟,也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水保精神留在了门头沟。从此,一代代水保人沿着先辈的足迹,传承发扬门头沟水保精神,直到把它带到了南涧沟。

南涧沟的治理如何入手?这是摆在门头沟水保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那就先从调查开始,水保人爬坡下岭不辞辛苦,走遍了这15平方公里的每一道沟沟坎坎,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查清了治理需要的每一组数据。没有专业的设计单位,他们就自己探讨摸索,制定方案,首先遏制严重的水土流失,再截流蓄水、植树种草,改变荒山秃岭、黑水横流的生态环境,最后达成环境优美、花果飘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愿景。这得多少年,什么时候能实现?门头沟水保人没有心思考虑这些,他们一头扎进了黑色的南涧沟,并立下执念,不管到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水保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信这荒山黑水变不成绿水青山!

2006年,北京市水务局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构筑“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采取21项措施,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旨在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

门头沟水保人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念,在南涧沟小流域开始摸索实践,做了北京水土流失治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针对流域内落差大、工矿区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南涧沟小流域治理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区。采取自然的修复方式改善环境。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采取封禁治理,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

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对原有煤矿废弃地进行整理,布设拦砂坝、护坡等措施保护生产用地,配套田间生产道路,改善生产条件,栽植经济作物,培育产品品牌,发展特色经济林栽植。整修梯田110公顷,种植樱桃600亩,薄皮核桃300亩……全部配套节水灌溉。在流域内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MBR工艺,对生产生活用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北京市一级B类排放标准。

第三道防线——生态保护防线。着力改善河道环境及水质,修复河道及水库周边湿地系统,净化水质,恢复天然河道环境。

按照“三道防线”措施治理后,有效保护了水源,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入河的目的,清澈的溪流汇入永定河,保障了首都饮用水安全。

在治理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在经济林树种选择、工程措施布设等方面按需治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这一举措深受农民欢迎,劳动热情高涨。农民参与,水保站监管的形式,使南涧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初搬迁后,失去矿山的村民陷入新的生存困境,没有技能,融不进城市,困惑、焦虑、等待、期待……人走了,祖辈留下的老屋、菜园、樱桃树……牵着每个人的心,家园荒废了,可他们的根还在这里,祖坟还在这里,他们难舍对故土的眷恋。

持续不断的治理工程一下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后来陆续建成了瓜草地、琨樱谷等特色农业观光园后,南涧沟成了网红,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农民成为经营的主体,仅一个瓜草地生态园,年产樱桃10000公斤、薄皮核桃20000公斤……产值超过了200多万元,如同拥有了一座绿色银行。从当年的建设者成为今天的受益者,每天坐着班车回家上班,收入稳定,还有免费的食宿,生态环境改善后发展起来的农业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水保力量。

站在山上的归心亭眺望,眼前犹如碧海波涛,多年的治理,南涧沟一年比一年绿,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消失多年的野猪、山羊、狍子、野兔等野生动物又回到了久违的家园;南涧沟一天比一天美,特色农业观光园、仿古山庄、悬空步道、水保文化墙、矿山遗址公园、荷花池……山青了,水绿了,人美了,而相应产生的生态产品价值谁能估算?

南涧沟的沧桑巨变,点滴之间,无不记录着水保人的智慧汗水,体现着他们对水土保持事业的热爱。传承关君蔚先生留下的门头沟水保精神,在北京市水务局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方针的指引下,一代代门头沟水保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老水保人霜染华发,依然奋战在治理一线。为保证工程质量,当年他们住在南涧沟四处漏风的工棚里,夜里大风掀掉了屋顶,大家抱团取暖,数着星星等天亮,如今,那里变成了华美的仿古山庄。

质量就是生命。看着当年的工程经受住一次次暴雨,特别是2016年“7·20”特大暴雨的考验,他们欣慰,他们自豪。为适应新的水保需要,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潜心钻研业务,从“一指禅”起步到熟练地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各种图片报表,如今许多人都成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新入职的城市姑娘来到水保站,上班第一天就被拉进了山,一路颠簸加上山路盘旋,早餐吐得一干二净,头晕得天旋地转。那是16年前的南涧沟,下车一看,荒山秃岭、昏天黑地,羊肠小路隐没在黑色的蒿草里,迷宫一样,马蜂、蛇不时光顾。衣服被酸枣枝刮破口子,胳膊划出道道血印,直到下午六点多才收工,又饿又累眼冒金星。

入职头一天,她就领教了门头沟的山和门头沟水保人的厉害,感受到前辈身上的门头沟水保精神,知道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从此,她上班简装便行,从来不穿裙子和皮鞋,包里永远备着干粮,一声令下随时进山。转瞬16年过去,看着今天南涧沟的山、水、林、田、路,她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一代代接续,一代代奋斗,16年间,门头沟水务部门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水保人的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的韧劲儿,硬是把一条戴上“再无可利用价值”魔咒的废弃工矿区,成功转型为绿色生态农业、特色观光业的典范。

如同关君蔚在田寺,门头沟水保人在南涧沟开启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不仅在门头沟已治理的60条小流域中是佼佼者、示范区,更为北京市小流域治理贡献了“门头沟经验”,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同行业的样板工程。

南涧沟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引起了水利部的关注。2018年,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来到南涧沟,参观考察完矿山遗址和南涧沟治理工程后,充分肯定了南涧沟水土保持取得的成就,称赞在全国同行业中,南涧沟的生态治理堪称典范。一些国内外同行也纷纷来到南涧沟,观摩学习,取经交流。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得骄人成绩的南涧沟,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在门头沟的成功实践,是门头沟生态涵养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几代门头沟水保人矢志不移投身水保事业,倾情建设家乡的见证。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永久塑封在了南涧沟,定格在门头沟的版图上。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门头沟86条小流域都会变成南涧沟。到那时,门头沟会更美,永定河会更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