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5/06
分享

走近鲁迅

 张栓柱

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有个大院,院子绿树掩映,花草芳菲,迎门正中安放着汉白玉鲁迅雕像,院子左边有三座基座为枣红色雕像,分别是裴多菲·山多尔、史沫特莱和藤野严九郎。那里就是鲁迅博物馆和鲁迅先生故居。

鲁迅先生故居,属于京城老四合院形制,院门门楣上方手掌大的蓝底白字门牌告诉我们,这个院子是“西三条21号”。走进小院,绿油油的两棵丁香树,让灰瓦青砖、朱漆门窗的院落,显得格外清幽。早年我去参观时,可以走进先生卧室、书房、会客室各房间,后来不允许了。历史记载,鲁迅在这里居住了两年三个月,他的《野草》《彷徨》《灯下漫笔》等就诞生在这里。先生故居东边是“鲁迅生平陈列展”展厅。鲁迅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先生的藏书、手稿、译稿、书信、日记、藏画等文物,据说多达2.1万多件。

这几年,我到鲁迅博物馆和先生故居参观过四五次,每次走进那里,总是感觉有一种声音在时空中回荡。我最早读鲁迅文章是在初中课堂上,有《孔乙己》《一件小事》《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自嘲》等。当时老师没有对鲁迅文章写作背景等做分析讲解,所以全当故事读了。不过,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诗句,我印象非常深刻。参军入伍后在部队司令部做公务员时,在司令部书柜里有幸看到摆着一套《鲁迅全集》,便囫囵吞枣读了起来。也是从那时开始走近鲁迅,每每看到报刊上介绍鲁迅的文章,便随手剪贴下来,时常买几本小册子读读,前两年特意买了一套《鲁迅全集》,作为枕边书阅读。

鲁迅是谁?如果以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起点,短短的十八九年间(1936年鲁迅逝世),先生撰写、翻译、抄录了那么多文字,只是为了表达对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时局“横眉冷对”吗?鲁迅和他的小说、杂文,近百年来为什么“最富争议”而又无人企及?鲁迅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迅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翰林出身,父亲是秀才。但在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考案被判“斩监候”,父亲的秀才名号随之也被革除。由此周家(鲁迅本名周树人)家道中落,陷入艰难度日境地。

鲁迅的一生,是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环境中度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没落的清王朝封建专治思潮,与辛亥革命掀起的救国亡存、振兴中华、倡导新文化革命运动,深深影响了鲁迅。在留学日本学医期间的一天,他从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要被日军砍头,而围观的同胞表情却麻木不仁,他很受刺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要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因此,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放下手术刀,拿起笔,要做一个直面社会、直面敌人的“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战士。

鲁迅的文章,是其性格的展示,更是其精神的体现。他的很多小说、杂文都直指封建没落社会弊病,是用“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正如陈独秀所说:“人们说他的短文似匕首,我说他的文字胜大刀。”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文中回忆说:“(那时)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中“我”的原型,取自鲁迅的患上“迫害狂”病症的姨表兄弟。小说通过“我”的“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深刻剖析、抨击了满嘴“仁义道德”,实则“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杂文《战士和苍蝇》,只有300余字,发表在1925年3月24日《京报》上。当年,鲁迅所以写这篇杂文,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军阀政府在报刊上刊登了一篇《孙大炮放不响了》文章,嘲讽孙先生。鲁迅看后愤怒至极,立即动笔给予有力回击。他将“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1926年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年》)的孙中山等革命先驱,赞誉为伟大的“战士”,把攻击污蔑孙先生的腐败政客、无耻军阀和卑躬屈膝“主子”身边的帮闲讽刺为“苍蝇”。尤其那句“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鲜明表达了对革命者的深情赞颂和对军阀政客们的极端鄙视。

鲁迅性情耿直,思想深邃。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革命文学应该正视现实,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要“在这个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称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鲁迅”,视角不同,感知各异。相同的是鲁迅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精神文化遗产,鲁迅的思想、灵魂、魅力,始终不曾有所消弭。鲁迅在中国革命思想文化园地播撒的种子,对中国现代文学之贡献,难以估量。有学者统计:从1907年到1936年先生逝世,他创作小说3本、回忆散文1本、散文诗1本,共约35万字;杂文16本,共约650多篇,135万字;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已出版的共约80万字;翻译介绍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古典作家作品,和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芬兰、荷兰、西班牙等十多个国家的现代作家的作品,共计长篇中篇小说和童话9本,短篇小说和童话78篇,戏剧2本,文艺理论著作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多万字。此外,他亲自接待了大约500个左右来访的青年,亲手拆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大约1200多个青年寄给他的信,写给青年的回信约有3500多封(现在所能收集到的只有1300多封),约90多万字(王士菁著《鲁迅传》)。鲁迅逝世当天,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纪念活动,上万名群众到万国殡仪馆瞻仰先生遗容。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鲁迅精神”有三个特点,即有政治远见、有斗争精神、有牺牲精神。

鲁迅的文学之路及其作品,百年来一直是中外学着、读者研读内容。1913年到2010年,我国出版鲁迅研究著作为1650部,鲁迅文集、单行本多次发行,报刊发表的关于鲁迅的文章达29000多篇(周海婴周令飞著《鲁迅是谁》)。从五四文化运动至今,鲁迅作品更是中小学课本必有的独特风景。早在20世纪初,他的《呐喊》《故乡》《孔乙己》《药》等就被编入民国教科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故乡》《祝福》《为了忘却的记念》《藤野先生》《文学和出汗》等,更是学子们的必学课程。一代文学巨匠的思想、灵魂及魅力,吸引着、感悟着、激荡着亿万人民。

鲁迅又是如何看自己的呢?先生把自己的工作比作“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他说:“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正是先生的这种平凡谦卑,彰显了他的伟大魅力。

鲁迅是谁?鲁迅是一个“为民请命的人”,是一个以笔为匕首、为投枪,勇敢地向丑恶、黑暗、昏聩、愚昧进行斗争的战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