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1–2–走!1–2-走!”5个人、7个人、10个人,众人簇拥过来,围在一辆白色小轿车前,统一喊着口号,腿上使劲用力,汽车轮子下边的淤泥似乎故意较劲儿的,把车轮子抓得更紧了,本就很重的汽车此时犹如“千斤附体”,任凭你怎么使劲儿,它就是纹丝不动。雨水不断下在淤泥里,像粘合剂一样增加着车轮和淤泥之间的粘度。经过多次尝试,小汽车终于从淤泥推出来了,司机通过众人的推力把汽车挪到了比较安全的地带。
录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忍着自己的情绪,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雨水滴在手机屏幕上,耳边是他们的喊声,心跟着砰砰直跳。其实,我也记不清在这几天里第几次泪奔了,还好有雨水和疲惫的哈欠做掩护,才看不清我时不时要流泪的眼眶。
7月31日,北京遭遇140年来的特大暴雨,门头沟是山区,降雨量在山体无法承受之后爆发了山洪。一时间,犹如黄河般奔腾的水流夹杂着泥沙、树枝、石块凶猛地冲到了老城区的各条主干道。从没见过洪水的北方人,根本没有防备,甚至在洪水即将淹没汽车的前机器盖子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依然在交通信号灯的路口等待红灯变绿,按计划行驶。
本以为洪水逐渐退去,这场灾难就能画上句号,没想到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洪水退去之后,路面留下大量的淤泥,被洪水裹挟的汽车、自行车、垃圾桶、桌子、椅子、路面护栏等物品与树枝、杂草缠绕在一起,到处都是杂乱无章。善后工作马不停蹄连夜开展,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帮助小汽车从淤泥中脱困的那一幕画面。
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所在的社区地处新桥大街,在本次洪水中也是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你别动,你别动……”,社区干部在已经及腰的水流湍急的洪水中,努力地向在公园栅栏旁边高台上站着的一位女子呼喊着。她正巧走到这里,遇到了洪水,站在高台上不知所措。社区干部看着她,但就是不能快速抵达,走一步退半步,站稳了才能再往前走,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才来到了10米外等待救援的这位女士身边。“来,把手给我。”社区干部向她伸出援手,两个人搀扶着满脸惊恐,两腿发软的女子向安全的地方行进……这一刻,我们的社区干部不是不惧怕危险,是他们只能选择前行;他们不是不惧怕滚滚而来的洪水,是他们只能选择逆行!
社区里老年人很多,停电、停水、淤泥又厚又滑无法出行……很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紧急问题一个个摆在我们面前。然而,此时在如此艰难的时刻,门头沟老区人民顾大局,讲奉献的优良传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隔壁单元的老张大哥,穿着拖鞋在雨里帮我们搬沙袋,拖鞋陷在淤泥里,拔不出来,索性他就赤脚行走,淤泥里的碎石子、沙子还有雨水,双脚被磨破了,划破了也没有一句怨言。他只是说,你们几个女人,搬这么多,我帮忙是应该的;老党员们,年龄太大,铲不动淤泥就帮着清掏单元门里的积水;热心居民看到社区干部忙的吃不上饭,把上午刚蒸得的包子送到居委会,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记得吃饭……
灾情以来,大家基本上是处于长时间加班的状态,甚至是连轴转地奋战,只能趁着吃完饭的间隙用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迷瞪一会儿。即便如此,每天也要通过媒体了解一下其他地区救灾的进展:解放军、直升机空投物资、全地形救护车护送、恢复通信、全部安全……一个个关键词背后是一个个好消息,一次次踏实和欣慰,一次次对灾难无情人有情的感叹。
凌晨的社区里,除了听到蛐蛐的叫声,还有累倒了的同事们此起彼伏的鼾声……凌晨5点30分,天还没有大亮,供居民接水的水车已经抵达社区门口。此时,经过短暂休整,我们想着下一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