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玉
对古老的沿河城来说,四百多年的历史值得记忆的实在太多,但2023年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百年罕见的特大山洪袭击沿河城,西河滩浑水暴涨浊浪汹涌,洪魔在几百米宽的河谷横冲直撞,城外黄龙肆虐,翻滚咆哮浩荡东去。这是沿河城百年来遭遇的最大自然灾害,相信若干年后依然会有人提起,但对于所有亲历过的人来说,灾难带来的伤痛和与之引发的感动,同样值得记忆。
7月29日夜,中到大雨如期而至,人们庆幸这次的天气预报没有爽约。入春以来,沿河地区持续干旱,播种后一直没下过一场透雨,西河滩百十亩良田因缺水本该抽穗的玉米不到半人高,并已停止生长,有些地块成片枯死,看着让人揪心。人们已经对今年的收成不抱任何幻想,而这场甘霖重又燃起人们新的希望。
雨一直下,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轮番上场,犹如一场激情演绎高潮迭起的演唱会,偶尔的演出间隙也是小雨吟唱中雨和鸣,持续到30号晚间依然没有谢幕的迹象。这场雨,下得酣畅淋漓,时而瓢泼时而倾盆,无拘无束肆无忌惮,似乎借来了钱塘江,打翻了鄱阳湖。
旱情解除的喜悦还没来的及平复,隐隐的不安开始笼罩人们的心头,这不安伴随着夜晚的降临愈发显得凝重,间或夹杂着不详和恐慌。果不其然,午夜,河道附近的村民几乎同时被手机铃声惊醒:快!赶紧起床,洪水下来了!马上转移……
百年罕见的特大山洪袭击沿河城!其猛烈程度超过近年7.21、6.18洪灾数十倍,远超50年代的洪水,村中年龄最长的老人也从没见过。南山和万柏山之间的西河滩除了泄洪道就是全村的土地,十几米宽的河道沟满壕平,洪峰挟裹着乱石树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膨胀扩张,如受惊的野马在河谷里汹涌咆哮,湍急的洪流中乱石翻滚撞击,发出如雷的轰鸣,滔滔洪水如飓风过境,呼啸声让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西河滩上百亩良田沃土瞬间变成汪洋泽国,地里的庄稼铺了河底,洪水以不可阻挡之势吞没了清水河,卷着浊浪冲进永定河,合并后浩浩荡荡从城外掠过,其磅礴壮观的气势酷似黄河,不输长江,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山里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每年雨季,防汛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处在山口水口交汇处的沿河城村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更是不敢懈怠并严加防范,加之天气预报的助力,准备工作早已做足,但灾害来的如此迅猛,灾情如此严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紧接着,不断有坏消息传来,31号上午,村口公路道班门前十几米宽的公路被拦腰切断,通往外界的道路断了,伴随着交通的中断,10点35分,与外界的通讯戛然而止,10点43分,网络瘫痪,连座机也不例外。随着信息中断的还有电力,因为电力的中断,机井无法抽水,生活用水很快出现危机,超市矿泉水抢购一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在村庄历史上闻所未闻。
道道滑坡撕裂绿色的植被,山体的伤口触目惊心,一如洪灾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需要时间的疗愈。山体大面积滑坡,加速了道路的毁坏,滑坡产生的巨大轰鸣如山崩地裂震撼人心,让人不寒而栗心有余悸。不断有房屋漏雨、墙体倒塌的报告,南城墙倒塌100多米,幸无人员伤亡。电线杆、灯杆东倒西歪……村前万柏山上,条条白练凌空飞舞,沟沟岔岔山水奔涌,多年未见的飞瀑奇观再现沿河古城。
然而,此时的沿河城人已无心观赏云雾缭绕中的飞瀑美景,他们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一座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孤城,他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接下来的日子将如何应对。
灾害百年罕见,创建国以来之最,洪魔考验着古老的山城。
无论如何,灾难来了,当务之急是生产自救抢险救灾,沿河城村抗洪救灾的序幕正式拉开!
周密部署 快速反应
其实,自从收到天气预报有大到暴雨那一刻起,沿河城村就把防汛防灾放在了首位,在副镇长刘德明,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伟的带领下,村两委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制定出严密的防汛预案,包括各项措施,防汛抢险人员、各种应急物资、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灾民安置、生活供给等一系列问题都做了周密安排。
从29号开始,两委全员上岗24小时执勤,包村副镇长刘德明驻村。两委班子7人有5人是党员,2人是退伍军人,政治觉悟高,作风过硬,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书记索伟年轻有为,当过兵,不仅是党员,还是区人大代表,有胆量有魄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了军人的本色,知难而上雷厉风行,有担当敢作为。自上任以来带领两委班子把村庄治理的风清气正,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百姓称赞。
灾情就是命令,在这样的时刻,他和同为退伍军人的村委韩嵩,瞬间回归军人的本色,一日为兵,终身是兵,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全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家园成为他们的天职使命。
有副镇长、书记在前面带头,两委们个个摩拳擦掌,大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拧成一股绳,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做好了迎大汛打硬仗的准备。
29号后半夜大雨来临,几个人加强巡逻,一刻不敢放松警惕,除了巡查村庄街道,城墙周边,冒着瓢泼大雨十几分钟轮流出动,紧盯村外的泄洪河道,不时到上游两沟交汇的沿河口查看,密切关注河口动向。
同时,与河道上游沿线各沟域的西大台、王大台、龙门沟、石羊沟、沿河口、沿河城办事处有关人员保持通讯联络,沟通暴雨动态,特别是河道山口,泥石流易发区域,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各级政府也做了预警安排,区消防部门派出的消防员和镇派包村干部,赶在雨情发生前就已入驻沿河地区,传达上级指示,组织指导防汛抗灾,协助各村处置因暴雨引发的、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指挥抗洪抢险。
持续不断的大到暴雨,让所有人的心越揪越紧,特别是村两委,心情愈发沉重。30号下午6点49分,龙门沟宋学坤打来电话,发现有少量洪水。龙门沟离沿河城30里,当时雨量不大,但两侧山崖陡峭极易引发山洪。经过3个多小时的观察,晚上10点30分洪水抵达沿河城。期间两委成员坚守河道加强警戒,严密监视洪水动向,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直到凌晨2点20,眼看洪水不仅丝毫没有减退,反倒持续上涨快要溢出河道,结合当天的雨量,刘德明、索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看来清水河的居民必须得转移了。
事不迟疑,刘德明、索伟果断下令:启动人员救助,快速疏散河道附近的村民!按照事先的分工,几个人分头行动,电话通知的同时飞奔入户,疏散村民!
午夜时分,所有人都进入了梦乡,雨幕中只有沿河城两委成员宋广普、索连风、魏元会、韩嵩、王存国、李进华和村里仅有的两个年轻人韩增诚、魏来在镇长、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村外穿梭,他们睁大警觉的眼睛,为全村人巡逻站岗,沉睡的山村被一场山洪惊醒。
懵懂醒来的村民不知所措,他们丝毫不知危险已悄然降临。在沿河城桥头,索伟带领的临时“抢险突击队”,分头敲开一户户家门,村里留守老人居多,有些老人眼花耳聋情况不明,说什么也不愿离家,他们还要反复耐心地做动员解释工作。当村民走出家门,在微弱的手电光照射下看到门外汹涌的洪水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接人的汽车早停在桥头的胡同口,有车的村委全部动用私家车参与抢险,瓢泼大雨中有的穿着笨重的雨衣雨靴,有的来不及穿雨具只打着雨伞,往返无数次奔跑,浑身上下早湿透了。疏散出来的村民坐在车里等待转移,救援人员还在大雨中一次次往返,一家家喊话,一遍遍清点人数,反复确认每家每户不遗漏一个人。
大雨如注,灯光交错人影交织,汽车马达混杂着焦急的呼喊,奔跑的脚步呼应此起彼伏的联络,近在咫尺的洪水不断上涨汹涌……等所有避险群众安全抵达事先准备好的安置点,时针指向3点,清水河7户16口居民从接到转移通知到全部撤离,前后只用了20分钟。
此时的洪水还没有溢出河道,但很快,不断上涨的洪水开始决堤漫溢,直到冲毁防洪墙如脱缰野马在整个沟谷恣意横行。也就是说由于村两委的周密部署快速反应,在相对安全的时间段,沿河城村河道附近的村民全部安全撤离,为疏散争取了宝贵时间,保障了大家的生命安全。
灾民安置点干净舒适,标准的三人间、两人间,后续不断有城根危险户、房子漏雨的灾民安置进来,等安置好所有灾民,索伟带两委班子成员逐门叮嘱大家,千万不能回家,明天早上派人给你们送饭。
安置完灾民,几个人回到村委会还没来得及喘息,西关一户村民报告,院外墙体两次坍塌堵塞了水道,胡同积水没过小腿,山水已经灌进了院门,如不及时疏通其他两户村民也有被淹的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抢险突击队”再次出动,险情解除已是凌晨4点多,虽然穿着雨衣雨靴,但全身早已湿透,说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赈灾自救 从我做起
这场洪灾冲毁了西河滩所有的土地,村里老人都说,这要是在旧社会,土地被毁粮食绝收,只能是逃荒要饭了。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政府,这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底气。但政府救援需要时间,眼前的燃眉之急是排除险情,生活自救,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援。
由于村两委前期的准备工作扎实有力,预案制定周密严谨,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灾难面前沿河城村从容应对临危不乱。抢险救灾和赈灾自救同时展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忙而有序,村庄人心稳定,罕见洪灾没有引起任何恐慌。
根据往年的惯例,沿河城灾民安置点设在索登才家的古城山庄,这里离村委会最近,既方便管理也是村中接待能力最强的民宿,可同时接待140人食宿,自开办后承接了村里所有红白喜事。索登才平时就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村里口碑极佳,此时更是责无旁贷。
接到通知,他和妻子王树香就开始准备,打开所有的客房门窗通风换气,配备各种客房用品,房间院落清扫消毒,准备就绪后把所有房间钥匙交到村委会,随时供村里统一调配使用。
灾民入住后夫妇俩更是忙碌,既要协助村里安置灾民,根据灾民人数调配房间,提供各种应急物品,还要负责灾民的一日三餐。从30号夜间开始,他们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准备早餐,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最初的几天,安置点灾民多,人员往来频繁,沿河山庄每天有一百多人住宿就餐。随着各路救援人员的进入,人数更多。截止8月6号共接待2000余人次,储存的一次性餐碗全部用完。
正是酷暑时节,因为断电闷热的厨房排风降温设备无法使用。循环的洗菜洗碗,脚下总是湿漉漉。每天三顿饭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他们不但要保证大家吃饱吃好,还要把住食品安全关,既要注意营养搭配还要讲究色香味俱全,为了调配一日三餐俩人费尽了心思。王树香主管副食菜品,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身上的汗就没落过,热的起了一身痱子。索登才负责主食和后勤杂务,每天从早忙到晚。再苦再累夫妻俩也是笑容满面,热情招待每一位灾民,耐心细致地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考虑老人牙口不好,每顿饭除了炒菜凉菜还有炖菜。虽然辛苦,但大灾来临之际能帮村民渡过难关,为村里赈灾救灾出力,夫妻俩苦中有乐。
索登才还是村里公认的头脑灵活有深谋远虑之士,加上多年的经营积累,古城山庄储备了充足的物资,大到各种建材、帐篷、柴油、床具卧具、蒸箱冰柜,小到主副食品,桌椅餐具,特别是粮食、食用油、燃气等生活必需品。紧要关头这些物资派上了大用场,不光能救急,还能救命,赈灾需要什么几乎都能从他的库房找到。
随着道路的打通,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为方便过往群众和救援人员饮水,预防水灾后肠道疾病的发生,村里打算设立一个开水饮用处,正愁没大锅烧水,索登才自告奋勇:“大锅我家有的是!”一会儿就从库房搬出了两套柴灶和大锅,村里马上派人刷锅、点火烧水。索登才又忙着找出两张大圆桌和很多椅子,回家拿来茶具和消暑的黄芩茶,后来又把自家的大帐蓬支起来,饮水处被他置办得像模像样。工夫不大,徒步30里运送救灾物资的60名武警官兵抵达沿河城,饮水处正好烧出一大锅开水,沏好山茶水招待亲人解放军。战士们正人困马乏口干舌燥,从没喝过山茶水的战士直夸这茶解渴消暑。
感念救援战士运送物资不易,索登才不声不响又端来两盆自家产的蜂蜜,请战士们喝蜂蜜水,战士有纪律谁都不动,在他和村民的再三请求下,部队领导才允许战士们品尝。他还让战士把蜂蜜水灌到军用水壶里,带着路上补充体能,不仅感动了部队官兵,也让在场的所有人十分钦佩。
古城山庄如同一座民间物资储备库,为灾难中的沿河城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
31号下午雨量减少,可到了晚上又是半宿瓢泼大雨,让人坐卧不安辗转难眠。家家户户贮存雨水,有的人家开始用雨水做饭。
因为断路造成燃气、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无法及时补充,灾民食堂多少让人忧心,每天百十号人吃喝能坚持几天?索登才却十分自信乐观:“放心!政府不会不管我们,车到山前必有路!”除了本村避险群众,山庄还免费收容了因交通阻断,滞留村里的所有外来人员,包括探亲暂住、游客、外来务工、外村流转路人等的食宿,还有后期的各路救援人员、各级领导、媒体记者……无条件担负起特殊时期沿河城所有外来人员的基本生存需求,这也是一份社会责任,彰显着沿河城人的包容与大气。
因为断电,冰箱冰柜储存的副食品开始融化,如何保证大家吃得好,食材不浪费,还要保证物资补充前的细水长流,不断顿,夫妻俩煞费苦心。谁都无法预知救灾物资何时能到,也不知道这样的自救能坚持几天。后来村里找来了柴油发电机,虽间断供电但满足了食材的保鲜。
断电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夜晚照明也成了问题,索登才第一时间买空沿河城的蜡烛,发放到安置点灾民手中。为防粮食短缺,买断了超市所有挂面,千方百计保证灾民的一日三餐不断顿,平平安安度灾荒。
在沿河城整个赈灾自救过程中,生活保障、物资储备方面古城山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索登才夫妇也为赈灾救灾立了大功。
道路交通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成为灾区的生命线,决定着抢险人员、设备、救灾物资到达灾区的速度和时间。据8月2号第一批徒步进入沿河城的部队官兵讲,从斋堂到沿河城30里公路,大的断路有5处,小的不计其数。
等待不是办法,自救当务之急。最严重的断路是村口道班门前,十几米高的护墙被冲毁,长达100多米的公路被斩断,这是通往沿河口、双大路、王龙口、斋堂的必经之路。村民刘红涛站了出来,我家有钩机,这事我来办!
抢修争分夺秒,一条简易公路很快打通,紧接着就是打通王龙口、向阳口,刘红涛带着父亲刘喜在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村民师正新也自告奋勇加入抢修道路的行列,开着钩机向东岭进发。在公路抢险人员到达之前,沿河城村已提前打通了和周边村的交通网,为下一步的赈灾自救创造出先决条件。
抢险救援 生命至上
7月31到8月1号,流经沿河城的洪峰达到了极值,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当时洪水已霸占了南山至万柏山之间的整个河谷。下午4点左右,巡河人员发现永定河边幽州路口的山崖上有两人呼救,而他们所处的位置刚刚发生过两次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处境十分危险。隔河相望看不清面目,听不清声音。
正值雨势凶猛,洪水上涨,洪峰过境,百米宽的激流险滩水高浪急,根本无法施救,只能示意对方尽量往高处去,保证安全等待救援。
经排查村里没有人员走失,初步分析判断是火车站方向来的路人。半夜2点,救援人员放心不下再去河边查看,大声喊话并用照明设备呼应联络,对方也用同样的方法回应。知道遇险人员安全,才稍稍放下心来,但如何解救他们脱险着实让人大伤脑筋。
又是一夜大雨,又是一个难眠之夜。8月1号早上大雨终于停了,冒着小雨,索伟带着绳索和救援人员来到河边,试图展开营救,此时的洪水经过一夜大雨更加凶猛,流速极快。永定河边长大的孩子水性极好,但强行涉水无异于冒险。
而让人更加担心的是,不管如何呼喊对岸再无回应。连接两岸的光缆线杆被冲得倾斜在河上,几根光缆垂在河中被洪水拧成了一根绳索,索伟带几个人想抓住绳索泅渡过去,坚持着走到河中央,终因水急浪猛越接近对岸绳索悬挂的越高而失败。
遇险人员的安危牵动着沿河城人的心,特别是去向不明后更是让人忧心忡忡。下午,救援人员再次试图营救,终因洪水不退无功而返。
经过一天一夜的泄洪,2号开始洪水慢慢减退,期间抢险人员无数次去河边查看,寻找救援时机。下午,始终不甘心的索伟带领两委组织村里精干人马韩增利、白文良、韩广清、韩福臣,韩增诚、魏来、刘天新等人,带着简陋的救援设备再次来到河边,这时的洪水虽然还是奔腾汹涌,但毕竟收敛了许多,河面明显变窄岸边露出沙滩。他们在下游寻到一处相对较窄的河道,砍倒旁边的核桃树,找来长长的电线杆和铁管,借助倾倒的树干用绳索搭起一座连接对岸的简易“浮桥”,终于成功过河。
搜救人员过河后没有发现两人行踪,遂派白文良、韩福臣趟着没膝的淤泥向火车站方向继续搜寻,在万柏滩韩福臣家果园窝棚,发现有人停留烧火的痕迹,幸好这里还有水和食物,确定人已安全返回到火车站,至此救援行动才宣告结束。
无论何时何地,生命至高无上,敬畏和尊重每一条生命,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
原沿河城办事处附近有8户16口村民,虽然离河道还有几十米,安全起见也在转移范围之内。当时已经妥善安置到地势较高的办事处大院,8月2号通往办事处的道路被毁,大门口成为断崖。附近村民索登云家虽地势较高但紧靠山根,山洪下来后,屋后淤泥到半墙,为确保安全,村两委决定让他们一块儿转移。
此时进出办事处的道路早成了泄洪沟,虽然洪水明显退去露出了部分沙滩,但两道七八米宽的洪沟横在面前,要想进入办事处需涉水过河。几个人毫不犹豫跳进没至大腿的水里,相互搀扶着趟过两道河进入办事处。78岁的赵桂兰老人腿脚不便,连惊带吓根本无法行动,魏来年轻,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走,过河时老人因为害怕双手紧紧搂住魏来的脖子,急流中的人本来站立不稳,加上负重,被勒得喘不上气的魏来几乎要窒息,但他心里明白,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能松手,在大家七手八脚的帮扶下,终于把人背过了河。
王怀忠多年患病,腿脚不便,平时走路都有困难,根本过不去这么急的河,年轻力壮的韩增诚二话不说,背上就走。还有晕水的魏元柱和聋哑人索登明,站在河边吓得腿打颤,索登明更是吓得呜哇乱叫就是不过河,救援人员连拉带拽全部把他们安全转移。
90岁的王文香老人房屋漏雨,村里了解情况后提前把她接到安置点。老人卧床多年,已无法行走,当过消防兵的韩嵩受过专业训练,轻轻把老人背出来,放到王存国的车上接到安置点……
7月30——8月3号是安置点安置人员最多的,只要是有安全隐患,全部无条件安置,包括河道附近、西关、城墙根的居民,加上修城的23名外地民工,本村30户92口总计115人,住满了43间安置房,这在沿河城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除了河道附近的居民,其它避险人员根据天气预报,几次疏散又几次集结,天气预报有大雨立即召回安置点。没有广播,没有手机,全靠村两委步行入户通知,几天下来雨衣没离身,捂出满身湿疹。索连凤、李进华两位女将,自始至终参与抢险各项工作,后续负责物资接收登记、发放,受灾房屋调查、各种数据汇总、统计,工作细致繁杂,每天不停地奔走,连续几天下来体力消耗很大,人累得又黑又瘦。李进华丈夫被困在30里外的石羊沟,暂时回不来让她十分牵挂,村里忙不完的事加上着急上火,一天也吃不下饭,但工作一点不耽误,回家倒头就睡,爬起来接着干。别说女人,连男人都快扛不住了,索伟让她们轮流回去休息一下,没有一个人离开,说回家也不踏实。
支部委员宋广普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太好,嗓音沙哑说话都很吃力,仍然坚守一线,冒雨抢险,坐镇组织物资接收发放等,坚持不下火线,一干就是一天。村委魏元会组织能力强,深得乡亲们信任,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来主事,遇事沉着有主见。抢险救援回回不落,处处跑在前面,出谋划策不辞辛苦。村委王存国是老党员,从灾情开始就跑前忙后,事事操心件件落实,腿勤手也勤,家里的车跟公车一样。进山的路全毁了,为龙门沟灾民送物资需绕行大村镇边城,找不到合适的向导,他自告奋勇,我认识路,哪里我都找得到。第二天一早安排完工作后,带领消防战士驱车150多里,徒步20里背着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回来已是晚上9点多,第二天照样早早来到村委会,60多岁的人一点不服老。退伍兵韩嵩一直住在灾民安置点没回家,小伙子机灵勤快,走路带风干啥像啥不打怵,安置灾民粗中有细,运送物资风风火火,往王大台、西大台送物资,早上4点就起床,背物资上山比谁背的都多……
老中青三结合的两委班子,个个是书记索伟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一声令下全都跟着往前冲。索伟心里明白,沿河城有现在的局面全是两委带着大家干出来的,他们跟着自己太辛苦了。
困在沿河城的23名修城民工,很多人家乡也受了灾,回不去的他们心急如焚,食堂又面临断炊,人心惶惶。索伟知道后主动为他们提供粮食蔬菜,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他说不管是谁,只要是在沿河城就得有饭吃,我们都得活下去!
由于各种原因,老板暂时开不出工资,道路打通后,索伟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5500元现金当路费,让农民工兄弟回家。
沿河城南高北低,南北城门较小为水门,南门在高高的山上,历史上沿河城曾有过南门进水冲毁半条街的教训。安全起见早年间村民早把南门封死,而城外的地却越淤越高,经年积累已经快与城头持平。
南城外是村民索宝柱的承包地,每年雨季,南山下来的山水都会流经南城墙,再沿山势流到两边的山谷,城墙如同一道防洪墙,保护着城东村民的安全。
根据往年的经验,南门外的城墙根雨水一大总会有一处水毁的漩洞,这么大的雨索宝柱不放心。8月3号雨一停就去查看,果然发现每年的漩洞处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坑洞,赶紧报告村委会,村里立即派人带林业队员赶往南门外抢险。大家到现场一看都惊出一身冷汗,一旦漩洞再扩大势必会危及城墙,若城墙被毁洪水从豁口冲进城里,窄小的北门根本来不及泄洪,半村人恐有被淹的危险。
同舟共济 共渡难关
洪灾发生后,沿河城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抗洪救灾热情高涨。因为老龄化,村里六十岁的男人还都当壮劳力使用,根本不用动员,能到一线抢险的全都站了出来,自告奋勇争先恐后,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有物出物,没人讲条件,没人提报酬,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村民,保卫家园。
只要一声令下,一线抢险、打通道路、运送物资……哪里需要哪里去,没有人退缩,个个抢着干。
韩嵩带着王树元、刘天新、韩福臣负责从镇里往回拉物资,一车车一趟趟,没人喊累。捐助的物资到村后村民抢着卸车入库、协助分发,自觉自愿。
5号通往门头沟城区的简易公路通车,由于灾区生活不便,部分村民开始投靠亲友,6号陆续离村。村民王树莲的女儿也来接她,可无论女儿女婿如何说服动员,王树莲一口咬定不走,当时她被分配在村里烧开水。有人劝她,你放心走,烧水可以换别人,她说不是怕没人烧水,当初入党宣誓时是怎么说的?现在村里有难,我怎么能一走了之!这就是沿河城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
有这种想法的还有很多,村里有难我不能离开,干不了大事我可以帮着干点小事,小事干不了我可以帮着掌个眼睛,出个主意。魏治茂城区有自己的住房,只是夏天回来避暑,但他一直在村里坚守,有事搭把手,没事村里转转,看看,给年轻人出个主意,当个参谋。他说大伙儿的事儿,就得大伙儿来分担。
为防灾后疫情爆发,8月3号开始每天有人负责全村消毒,提醒村民尽量不喝生水,饮用开水,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严防疫情发生。安顿好村里的救灾工作,索伟就想到了2里之遥的沿河口村,听说那里灾情严重,他骑上摩托赶去查看,道班前的公路冲毁,只能弃车从院后的山上绕行,到沿河口一看家家被淹,吃饭都成问题,随即决定由古城山庄做饭,村里派人送饭进村,这一送就是三天。送饭的人抬着大桶的饭菜,越两道高墙趟着淤泥乘索道进村。当时古城山庄的灾民食堂粮食出现短缺,但是不能眼看着兄弟村的灾民不管,只能先顾眼前。随后又打探向阳口村灾情……
危难时刻,自救互救,自助互助,沿河义举,大村风范!
听说沿河山庄大米要断顿,村民王自敏、韩增诚自发送来大米,更多的村民送来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春天储存的山野菜……那几天背篓提篮、拉着小车给灾民食堂送各种食材的络绎不绝,如同当年老区人民支援抗战的情景再现。
断电意味着断水,村民索登信反应机敏,拉起水桶赶到地势较低的“索道人家”民宿“抢水”,灾民食堂人多用水量大,不能缺水,8大塑料桶自来水暂时保证了灾民生活,同时山庄贮存雨水洗菜洗碗清洁卫生。
支委索连凤提出城后自家水池存有准备浇地的百十方水,可以用来救急,村民听说有水无不欢心鼓舞。村里立即派人拉水管找管件接通蓄水池,2号上午村民在戏台前排队打水的情景,成为沿河城难得的一景,村民纷纷称赞,真是一池救命水!
水池的水毕竟有限,找水势在必行。困难难不倒沿河城人,大家集思广益,有人想到西关废弃多年的小井,赶去一看果然有水,赶紧派人淘洗干净接上水管,半天不到小井的水引到了邮局前。随后,村东刘喜在将东门外大蘑菇头的山泉水也引下山来,全村吃水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村里的污水池被堵,马上有人拿出自家的水泵抽水。停电后村委会大院和灾民食堂的冰柜急需用电,有发电设备的村民慷慨献出自家的发电机救急,大家轮流使用,没柴油了有人送来柴油,保证机器运转。8月2号晚8:20分村委会大院的灯亮了,人们的心也随之亮了起来。
灾情发生后,沿河城卫生服务站站长韩志霞就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电脑无法开具收据,她就手工记账,几天内药房几乎被买空,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她还要随时出诊,趟着淤泥进村入户。当时沿河口村被洪水包围,人员根本无法进村,消防人员架起一条索道。三个月大的孩子生了病,在副镇长的带领下,64岁的韩志霞冒着生命危险滑过惊涛骇浪之上的索道,这是几十年来最惊险的一次出诊,经救治孩子安然无恙,家属感激不已。村里的老人们见到她抱住不松手,哭着说:“你可来了,我们可看见你了。”韩志霞深知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安慰大家:“不用怕,我们有党的领导,有镇村政府,灾难很快会过去!”
另一名村医王树善当时被困在城区,道路刚抢通就拉着一车物资进山,赶上交通管制不放行,他返家穿上白大褂,沿途为抢险人员发放矿泉水、西瓜等物资,在关卡说明身份恳求警察放行,回到服务站和韩志霞投入紧张的工作,他说水灾后易发消化道、霍乱等流行病,如果相应的药品斋堂医院供应不上,他就自己开车出山采购药品,一定保证地区灾后卫生安全。无需上级指示,没有行政命令,两位乡村医生自觉担负起灾区医疗救助的重任。
为缓解重灾区沿河口村的压力,沿河城卫生服务站还无条件承担起沿河口村灾民安置任务,为老弱病残人群提供帮助,房间、走廊住满了避险的灾民。
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着灾区人民,社会各界也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8月2号,直升机飞临沿河地区上空,视察灾情后沿永定河道飞往火车站方向救援。
3号上午,斋堂电管站站长李雷带人徒步往返60里,勘察电力线路受损情况。4号,个人捐赠物资陆续抵达沿河城;5号9点20分,机身印有首都公安字样的直升机再次来到灾区,空投救援物资。
5号上午11点,一名蓝天救援队员带着一名武警战士骑着满身是泥的山地摩托车来到村委会大院,卸下发电机和药品,又心急火燎奔向下一个救援点。随他同来的武警战士张龙浩留了下来,他是随部队徒步运送物资的,路况艰险摩托车经常抛锚,他被临时抽调协助这位蓝天救援队员运送物资。张龙浩立即加入村民自救的队伍,当时村里正忙着筹备开水饮用处,张龙浩抢着刷锅、添水烧火,忙得满头是汗。小伙子勤快又机灵,眼里有活儿干啥像啥,火点着了就从村民手里抢过笤帚打扫卫生,就像当年的八路军一样。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张龙浩说他吃过饭了,水也带着。村民执意带他去灾民食堂用餐,再三解释说,目前还没到断粮缺水的地步,走了那么远的路肯定又渴又饿,张龙浩拗不过只喝了一小碗稀粥,菜一口没动。
后来他才说,我们出来几天了,道路受阻一直开不到灾区,心里急的不行。国家白米白面养着我们,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我知道灾区物资紧张,我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添乱的。
下午2点,60名武警官兵抵达沿河城,张龙浩归队。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又徒步返回,看着战士们疲惫的脚步,村民们既感动又心疼:都还是不大的孩子呢,多可爱的子弟兵!
6号,北京养护集团调拨平谷养护人员、机械设备早上6点出发,跋涉6个小时支援沿河城,到达时正值中午12点多,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投入抢修作业;7号新京报记者到灾区采访;8号燃气车开始送气下乡;9号,王存国带领消防战士往龙门沟向阳水运送物资;10号下午5点30分电力恢复。6点20分通水;13号在村委王存国的带领下,林场和消防人员往王大台、西大台运送救灾物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和沿河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13号下午,最后一批灾民离开安置点返回家园。
沿河儿女 赤子情怀
家乡发洪水的消息一传开,山外的孩子们急了,回家道路受阻,只能电话联系,通讯中断后再没有父母亲人的消息,更是焦急万分。
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灾难中的沿河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村庄有惊无险,村民安然无恙,人员零伤亡,这是沿河城人抗洪抢险的胜利,是福地沿河城的幸运。
31号深夜,疲惫不堪的索伟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多。想到信息不通,山外的人肯定着急,怕他们惦记,顾不上休息用手中的卫星通讯设备,把手机通讯录中在外居住的所有沿河城人的电话打了一遍,告知家里的情况,最后说:“请你们放心,只要我在任一天,家里的人就有饭吃,有地方住!”打完电话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
为了一村人的安危,自洪灾发生后,索伟每天忙到深夜,回家也睡不着,坐在院里抽烟,想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方方面面。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灾情,谁都没有经验。儿子在昌平上学,一直联系不上,不知情况如何,这要是当书记前,他早去找了。爱人知道他责任重压力大,心疼地陪着,一坐大半宿。只要早上出门就是一天,常拿着降压药满村找人。
当沿河城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一座风雨中的孤城,山外沿河城的孩子们已经行动起来,他们成立了微信群,互通信息,关注家乡灾情,时刻准备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特别是接到书记索伟报平安的电话后,更是激起他们参与家乡抗洪救灾的热情,得知村里断水的消息,在道路刚刚抢通,汽车还无法通行的情况下,自驾山地摩托车带着物资赶回家乡。随着路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捐助家乡的行列,他们自费购买矿泉水、方便食品、药品、蔬菜、牛奶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回家乡。
“你为我们守护父母家园,我们是你的坚强后援!”这是沿河城所有孩子的心声。
第一个带着救灾物资回到家乡的是李辉、阿全、师立业,虽历尽千辛万苦辗转颠簸,依旧信念坚定归心似箭。紧接着,李程带着药品回来了,8月5号,道路稍有好转,刘丰阳开着电力工程车回来了,不仅带来了自己购买的救灾物资,还带来单位领导的承诺:“回家看看村里缺啥,缺啥咱买啥,买了再送!”两天后,包括发电机在内的捐助物资运回沿河城。
一个身穿蓝天救援队标志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带来了一个车队和一帮志愿者,卸完物资后村民感激地说,“谢谢你们!”小伙子笑着说,“不用谢,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熟悉的乡音,陌生的面孔, “你是哪村的?”“就是这村,沿河城的。”“这村的?你叫啥,我怎么不认识你?”“我是高威。”“高威……你是东门高国建家儿子?”“对,我在蓝天救援队,听说家乡受灾我回来看看!”英武干练军人气派,找不到一丝当年的稚气。
黄娟父母户籍在向阳口村,但一直在沿河城居住,这次也在转移安置之列,她带着捐赠物资回来接父母,临走感激地说:“谢谢!谢谢你们照顾我父母。”说着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韩明、郭翠娟得知家乡受灾后,成立了同学微信群,倡议联合起来支援家乡,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募集近2万元资金,购买了牛奶、蔬菜、消毒液等。为不影响道路抢修,7号凌晨3点,满载27名沿河儿女深情厚意的3车救灾物资从门城出发,一百多里山路耗时近5个小时。这些人都是到山外谋生的普通家庭,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正式工作,有的还是低保户、癌症患者。
领队韩明在公路系统工作,日夜加班抢修道路已十分疲惫,郭翠娟家也受了灾,但他们惦念着家乡父老,争分多秒赶赴家乡。回家后看到乡亲们还缺一些生活必需品,又返回斋堂购买了3车物资送回来。
还有王勇、李泊妍、师洋、韩叶(两次捐助)、王丽、索腾、高国进、韩超、韩越、白杨……(恕不一一摘录)太多的名字、太多的感动。当年在沿河城的大街小巷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在戏台前嬉戏玩耍的娃娃,早已长大成人并能为家乡遮风挡雨。
患难之中显真情,一车车满载深情厚意的救灾物资运抵家乡,感动了父老乡亲,温暖着灾后所有家乡人的心。这就是沿河城的儿女,这就是山城的后代,每时每刻他们都注视着家乡,与家乡父老同呼吸共命运,只要家乡有难,姓氏不重要,血缘不重要,乡情瞬间超越血脉亲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他们共同的血缘,故乡是他们共同的灵魂家园。
这里是典型的军户村,长城的儿女,戍边将士的后代,祖先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豪气还在;这里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红色基因还在;危难时刻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沿河城精神,在洪水爆发后被新一代沿河儿女展现的淋漓尽致。
洪魔压不垮沿河城,西河滩机器轰鸣,中国电建集团助力灾后重建。有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有同心同德不屈不挠的沿河城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灾后重建的家园会更美,山青水秀的沿河城依然风景如画。
2023年8月9日初稿
8月20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