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2/26
分享

拜访著名作家魏巍

张栓柱

1986年,是我就读“没有围墙的大学”——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第二年,当时我还担任人文函大门头沟区辅导站站长工作。适逢改革之初的函授大学,犹如一缕春风,温暖着千千万万没有走进大学校门的求学者。函授大学虽然属于社会办学,那张“相当大专”学历证书没有准大学的重,但仍然赢得了党政机关、企业单位和农村许多干部群众青睐。为了做好辅导站工作,辅导站成立之初,我诚邀了十几名在单位任职、乐于义务奉献,兼有专业特长的学友做我的左膀右臂,其中包括区影剧院张万顺和北京军区268医院陈庆军、曹建玲等。那时,张万顺、曹建玲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

一天,我和张万顺商量辅导站工作,无意中得知陈庆军、曹建玲住家在北京军区大院,而且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非常熟悉。机不可失,随即我和他商量,请曹建玲搭个桥,去拜访魏巍。很快就传来了好消息,曹建玲说“没问题”。

当时,曹建玲30多岁,但创作发表过多篇小说,当时还兼任《聂荣臻传》编写组编辑,可见其文学水平绝非一般。她爱人也是部队作家,夫妻俩在文学写作上,经常得到魏巍指导。

一个星期之后,在曹建玲和她爱人帮助下,我和张万顺、李翠兰走进了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眼前的军营,身边往来的官兵,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自己在南海舰队当兵时的部队营区。十几分钟后,在曹建玲爱人引领下,我们来到了魏巍家。

见到魏巍该说些什么?如何称呼魏巍呢?我们统一口径,尊称“魏老”。既亲切,又顺口。

魏老住家是个两层小楼院落,楼房是那种砖混式的。步入院门,原以为院子里一定是池塘、假山、翠竹,熟料大半个院子竟是个菜园子。拱出地皮的嫩绿菜蔬,覆盖着齐整的田陇,田垄周边是长势不错的一些花卉。可见魏老的日常生活,一定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丰富多彩,生机昂然。这时,魏老走出楼门。他身材魁梧,虽然没穿军装,但仍然透着站如松的军人气质。“欢迎,欢迎”,魏老对我们到来十分高兴,边打招呼边我们握手。他把我们让进屋,接着又让茶、让水果。

第一次近距离坐在大名鼎鼎的作家身边,仰慕之情无法形容,心里不免还有点“打鼓”。魏老会问什么?能和魏老说什么呢?不曾想,魏老非常亲和,谈笑风生。落座后,魏老问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写作情况,他问得仔细,听得也认真。当听说我们是从门头沟区来,从事的都是普通工作时,他说,你们的写作条件非常好,体验生活的机会也很多,要多写多练,文学创作就要深入生活。他接着和我们讲,文学写作要走正道,不能搞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现在我们国家提倡改革,所以要勇于创新。当话题转到门头沟时,魏老说,过去我也到过那里,还在门头沟煤矿参加过劳动,下过井。门头沟是革命老区,名胜古迹也很多,听说这几年搞得很不错,这样可写的题材就很多。魏老的每句话,都平实亲切,和我们交谈,像师生,更像朋友。

看着魏老和蔼可亲的面容,听着他对文学创作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教诲,以及他待人接物的诚挚热情,不禁又想起他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些亦诗亦画、激扬斗志的句子,想起他深情刻画的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一幕幕场景。

那天拜访魏老的时间很短,但魏老与我们促膝交谈的话语始终难忘。彼时,魏老已65岁,但他依然只争朝夕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执着,对崇高理想的奋斗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回到家,我再次阅读了魏老笔下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是千千万万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畏牺牲的英雄,是像魏老那样有理想、有抱负、有信仰的文学家。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