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2/26
分享

难忘地炉火

吕秀玉

据史书记载,煤窝四村古称“泥窝”,为什么后来又叫成“煤窝”了呢?我想这肯定是与这里煤多有关,加上四周大山环绕,把四个村围成了天然盆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煤坑,挖哪儿都出煤,所以渐渐就演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煤窝”。

煤是煤窑的产物,地炉是煤的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煤窝吕家村,那是古道边典型的山地四合院。从小我就睡冬暖夏凉的土炕,四季做饭全用煤。特别是冬天,家家屋里生着地炉火,炕暖屋子热。煤窝地处南山根,冬天出奇地冷,那时哪有手套棉鞋,放学回家先上炕,把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双脚塞到被垛底下,好暖和呀!

直到二十世纪末,门头沟区域功能定位从能源开采区变成生态涵养区,于是开始关闭煤窑保护涵养生态。与此同时,厨具电器化和液化气开始普及,近几年政府又推出煤改电政策,山区取暖用上了干净便利的电取暖设备,至此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煤带给山里人的温暖和恩惠让人难忘,冬天人见人爱的地炉火依然让人留恋,每每想起来总是那么亲切温馨。

人离不开火,自从人类发明了燧木取火,火就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毫无疑问京西山里人最原始的取暖做饭方式是烧柴,煤出现后自然改成烧煤,于是有人发明了地炉火。这家家必备的尤物始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究,但据我所知,冬天屋里烧地炉,夏天屋外烧高炉这几乎是京西山区的特色,当然,这地炉也是京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以食为天。地炉的第一功能是做饭,但它还巧妙地兼具了取暖的功能,一举两得,充分利用能源,解决了吃、住两大问题。地炉的发明者一定是动了脑子,花了心思。

地炉和高炉异曲同工,因为地炉主要是冬天在屋里烧,饭也做了炕也暖了,依据火往上走的原理,设计的比炕低,由于砌在地下,炉口与地面持平,所以叫地炉子或地炉火。

有句话叫炕暖屋子热,是说火炕也能散热,有土暖气的功效。其实岂止炕能散热,地炉火烧起来连炉脖(炉口周围)四周的地面都是热的,就像地暖一样,炕暖加地暖再加上炉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屋外寒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山里的冬天因地炉而温暖。

春夏秋三季,山里人在屋外搭个避雨的棚子,或干脆在房檐底下用砖头或石头砌个半人多高的土灶,所以叫高炉。不管是地炉还是高炉,烧水做饭可方便了。

应该说地炉是京西山里人的生命之火,连着山里人的命脉。它的构造既简单又科学,符合山区实际,造福了一方百姓。山里人盖房十有八九屋里会盘炕,没听过也没见过谁家睡床,床的出现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记得那时我非常渴望看看人们传说中的床是啥样,看后觉得还是火炕好,冬暖夏凉宽敞舒适,躺上去还踏实解乏,有安全感。

盖房就是为了住人,住人就得盘炕,盘炕就一定要打地炉。因为人冬天离不了火,有了地炉才能生火,有了火才能炕热才能住人才能过冬,火才是火炕的灵魂。

在农村打地炉是一件大事,毕竟关系一家人的吃喝冷暖,要请村里有名望技术好的炉匠,基本哪村都有这样的手艺人,因为百姓过日子谁家也离不了这个手艺。农村有两句掐头去尾的扎心顺口溜,其中就涉及打地炉,说的是:“说媒保账、打炉子盘炕”,这话显然没头没尾啊,那没说出来的潜台词是啥呢?就是说给人当媒人、借贷的担保人、打炉子、盘炕这四件事不要干或少干,干好了人家很快把你忘了,没你啥事。万一有点啥你就是费力不讨好,还落一身埋怨,且记着你呢。细想可不嘛,两口子结了婚天天干仗,心里准埋怨媒人不长眼,过不下去离了婚还得骂媒人呢;借了钱还不起或赖账不还,人家不找你担保人找谁?地炉天天要用,一旦不好使,像不发火、起火慢、不催锅等毛病,主人做饭就想起你来,能不来气?不数落打炉子的人?那盘炕也是啊,要是火不爱进炕、老冒烟就是不过火,烟倒抽,屋里天天乌烟瘴气让你睡凉炕,准想起盘炕的人,还不天天埋怨你呀?要是哪哪都挺好,谢过你之后啥事都没了,谁还老想着念叨你的好呀。这顺口溜准是高人总结的,虽说透着戏谑,但也是不争的事实。

虽说有一定的“风险”,这地炉还是不断有人打,学这手艺的人也是一代接一代,只要有人就得吃饭就得做饭,地炉的手艺就不能失传,谁家没几盘炕,谁不用人呢,乡里乡亲的求到门上,哪能推辞呢。

打地炉先要在炕前二尺来远的地上挖个“甲”子形的坑,先砌个一米多深的方形窑户,窑户大都选在炕前对应正中的位置,不仅实用看着也美观。窑户的大小能容下一个人进出,它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烧完的炉灰,炉塘里的灰满了要扒到窑户里,积到一定程度再集中清理,叫掏窑户。

砌好了窑户后炉匠开始在窑户与炕之间打地炉,这是关键环节,地炉好不好用全凭炉匠的手艺。有经验的炉匠娴熟地在底部砌个一尺见方的存灰塘,上面均匀地排放几根比拇指还粗的生铁炉条,相当于洋炉子的炉箅子,它的作用是让烧完的灰烬从这里漏下来,还有就是通风的功能,有一定的空气助燃,煤火才能旺,否则上下不通气火就慢慢闷死了。

炉条四周用黄泥固定后就可以在上面砌炉膛了。关于打地炉砌炉膛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也是打地炉的核心技术要领,“上面放下手,下面卧下狗”就是说上面的炉口要小,能放下一只手就行,下面的炉膛要大,大到能卧下一条狗才好,这话多少有点夸张,但意思很明白,也就是说这两尺来高的炉膛你要砌成上小下大的圆锥形,说白了就是拔火筒的形状,这样炉膛既能存住一定量的煤,使用起来持久耐烧,炉口又能收火聚火加强火力,这也是利用了火往起着、爱聚拢的特性,你说京西人的聪明才智值不值得点赞?

炉膛砌到小一半高时靠窑户的一面要留个小方孔,就像锅炉的风门一样,它的作用一是进空气助燃,另一个作用是万一炉膛里有烧焦的大块炉渣,从炉条上漏不下去,堵在那里影响炉灰下行,致使火势发萎,起不来火,这时可以用火镩从这个小孔捅进去把它捣碎,这样上下通畅,火苗一下就着旺了。

砌到多一半时,开始预留两条火道,一条让它斜行通进火炕,一条直通地面,这时的炉膛已经开始呈现茶壶的形状,进炕的火道如同茶壶的壶嘴儿部分。慢慢收口最终变成碗口大小、只能放进一只手的“壶口”,就是地炉的炉口了,在上面安上外方内圆的专用铸铁炉口,这地炉就大功告成了。

砌好的地炉在使用之前先要在炉膛壁上搪上一层黄泥,因为炉膛内部凸凹不平,火苗不知往哪里去,会在炉膛里乱窜,只有抹上黄泥使之光滑后,火苗才会自动顺着光滑的炉壁窜上来,这道搪泥的工序必须有,而且以后每年入冬生火前都要重复一遍,修复去年用完后残破的炉壁,这样才能保证地炉一冬好用。

搪地炉的黄泥要选用上好的坩子土,有人叫它红眼烧,是一种非常细腻的黏土,再掺上些煤末、黄沙、盐,这些辅料是为了搪好的炉膛连成一体,更加坚固耐用,不至于在火镩捅火时煤与炉壁长时间碰撞产生破损。

掺好的黏土加水洇透后反复搅拌,讲究的人还用铁条反复地抽打泥巴,直到黄泥服帖粘稠为止。搪地炉也叫套炉子,意思是给炉子套上一层衣服。这也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活儿,有经验的人有讲究,就是抓一把泥沾一次凉水,这样便于泥巴与炉膛贴合,而且这泥只许从下往上一把把顺着抹,不能在炉膛里横着抹或乱抹,因为火的特性是从下往上直着走的。炉子搪好后内壁整洁光滑,收尾的工序是进炕的火道处,要象征性地徒手往里送三把,往外抹三把,意思是这样火可以顺畅地进出自如,最后再从炉底到炉口撸三把,甚至还故意留下通达的手指印,说法是更利于火苗顺着这些指印上行,至此地炉就彻底搪好了。搪好的地炉应立马生火把它烤干,避免时间长了有些泥巴变形脱落,这回就真的大功告成可以使用了。

通火炕的火道经过炕沿下时还要在上面砌一个塘塘儿(家乡俗语,酷似壁橱),塘塘儿里面可以下个暖罐,方便用热水。把饭菜存放在塘塘儿里保温,晚归的人可以吃上热乎饭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要安置一个叫插关的机关,也就是一块挡火砖,可别小看这块砖,它的作用可大着呢,说关乎着一家人的性命一点不为过。

它的作用有三,一是用火镩捅火前拉出砖头打开插关,这样捅火腾起的大部分烟尘会顺着火势跑到炕洞里,屋里干净不少;二是捅开火做饭前要先醒火,这就要把砖头推进去,进炕的火道被封死,火苗自然另寻出路,很快改道从炉口窜出来并越烧越旺,便于快速烧水做饭;三是做完饭要添煤,这时要把砖头拉出来打开插关,让火进炕洞暖炕,关键是还要走煤气,填上湿煤后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这些煤气顺着进炕的火道进炕洞走一圈,最后从屋顶的烟道排出室外,屋里就没了煤气味儿,否则屋里烟气腾腾,煤气呛人且熏人,人头晕恶心,很容易煤气中毒,所以添煤后特别是夜里入睡前必须要打开插关,防止煤气中毒的发生。

烧过的煤变成煤灰煤渣,经底部的炉条漏到窑户的存灰塘,当漏下的炉灰积到顶住炉条时,空气被阻隔火就上不来了,这时就要有人下到窑户里把炉塘里的灰扒到窑户里,如此几次攒多了再统一掏窑户。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地炉是山区人民的生命之火,它为山区百姓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为一代代山里人繁衍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记住它的功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