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12/26
分享

灵境佛缘——聚灵峡

任成壮

洪水口村一座小楼的窗外树影揺曳,二月兰花待放,小草蠢蠢欲动,初春的气息带给了我难以言说的愉悦,心灵顿悟的火花就在那一刻突然降临。次日清晨我洗漱、早餐后就迅即与同伴踏上了通往聚灵峡景区的路上。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季变幻所带来的相互交叠辉映在悠幽古道,以及两侧的小草和萌动的灌木丛林。小草和丛林间还散落着冬天的痕迹,山峰、春草、小溪就这样巧妙的融于一体,展现在景区道路的两侧。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是有人刻意安排的一样,勾勒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图画。当我宁静细看时,发现这确实是活灵活现而又丰富饱满的自然山水。这是从网上截取的一位慕名游客寄宿在该村并初游聚灵峡景区时的日记摘要。

聚灵峡景区源于洪水口村西侧的一条名曰“大地沟”的地名。大地沟是洪水口村数条沟壑中的一条,选中大地沟作为旅游景区,是因为它具有灵境佛缘和万灵荟萃的特点。又因,沿大地沟古道攀岩前行约12公里左右就可到达灵山景区。所以,为了充分利用大地沟毗邻灵山景区的优势和诸多旅游资源,所以才正式注册为“聚灵峡”景区,以供人们观赏游览,寻幽探古。

说起聚灵峡景区的“灵境佛缘”,就必须从寻幽探古说起。相传,达摩祖师应梁武帝相邀北上时,曾经路过洪水口村进入大地沟,沿着大地沟古道到灵山主峰“化凌寺”暂住休息数日,再继续前行经河北省涿鹿县,最终到达魏地(现河北省魏县)参与法事活动。由于聚灵峡古道是链接北京最高峰灵山最近的一段古道,又是达摩祖师所行走过的古道,所以,聚灵峡古道又称“北京之巅---达摩古道”。

行走在达摩祖师曾经游历过的聚灵峡古道中,尽享自然与佛缘的一次清新畅游,实乃美哉、乐哉!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学习大乘佛法,于梁普通年间自印度航海三年后来到广州,从广州又北行至魏地,所行之处随以禅宗教化众人。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为菩提达摩,他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禅宗第一代祖师”。据佛教史料记载,达摩祖师来华之时已年近150岁了。禅宗在中国历经艰辛,但衣钵代代相传,自达摩始,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禅师的大力弘扬,终成“一花五叶”盛开秘苑。后人把“一花”比喻是六祖慧能顿悟一宗,而“五叶”比喻是顿悟法门的禅宗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为此,禅宗在东土(中国)开花结果,并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佛教宗派体系,直至今日仍在延续。其中,达摩祖师曾行走于京西古道并传法数日,为此,在京西门头沟留有诸多可循足迹,例如清水镇东沟的几个村,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此地传法,村名均以达摩祖师之名惯之,即上达摩村、西达摩村和达摩庄村。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法数十年,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一花五叶、立雪程门”等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喜闻乐见,口耳相传。虽然达摩祖师早在1500年前就以荣归故里了(印度),但是他的精神却留在了佛家以及民间。

 从聚灵峡口步入景区,沿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景区两侧山峰夹天如线,山石玲珑峭削,壁立千仞。因为,深山里的古道基本都是这样,每当峰回路转景色就各有千秋,所以,向前行走一段就会有河石或山壁挡路,你若想继续前行就得侧弯转身顺势而为。道路继续沿小溪曲径向前延伸,小溪上有小桥或有迈石供你使用。此时你会发现溪水潺潺流过与古道犬牙交错的情景,是否似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如胶似漆的缠绵在一起相拥而行呢?

聚灵峡景区内奇花异草漫山而生,遍地皆有,既有普通的野花小草,也有珍奇的植物,还有名贵的灵药。在这里你若没有人指点,可能会“有眼不识聚灵峡”之感。特别是对有些野生植物的果实,更不要随意采摘、收集和食用。但你若是有缘的话,也能采集到或看到天然的酸枣、山榛子、猕猴桃、山葡萄等绿色果实;同时还能认识到一些如柴胡、益母草、党参、半夏、地黄等常用中草药材。像蒲公英,苦麻菜、壮菜(升麻)、人青菜、二月兰等到处皆是,漫山遍野,目不暇接。

聚灵峡景区内处处皆景,步移景迁,除奇花异草外,野生动物也很多。据灵山西藏博物园(此园具有三大职能:生态科学研究、环保教育、西藏博览窗口)园长徐凤翔教授考察研究当地多年的成果显示,此地域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其中哺乳类动物26种,鸟类100余种,常见的动物有野兔、山鸡、松鼠、野猪、山羊、狍子、狐狸等,有幸还可偶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

进入古道3公里许,此时的海拔以超过千米以上,两侧石壁更加陡峭,道路陡然在逐级升高。眼前你已进入阴坡植被以萌生林、阳坡则是以桦树林为主的地域。林木参天,遮阴避日,树影叠加几乎不见天,此时的古道戛然有了一种神秘莫测之感,眼前又被一扇石门所隔断,这就是古道的胜景之一“半掩石门”。当你宁心静气后,忽闻耳边还有潺潺溪水叮咚的声音,猛然抬头望向崖壁,一帘瀑布从陡峭的山涯上倾泻而下,成了景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此时我触景生情,在冥冥之中理解了王阳明先生“水到绝处成瀑布,人到绝境是重生”的名言内含,进而我又联想到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半山腰总是很挤的,你得努力去山顶看看”的叮咛。这些言语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譬如,面对今年的暴雨洪灾,有些人抬头向前看,看到了灾后重建的希望,有规划,蓝图,家园;有些人低头看眼下,看到了地面的泥泞,积水和困难。其实,人生正像灵隐寺那副名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陷入困境,遇到困难和阻力,更何况是天灾,但是这些困境不可怕,也正是有了这些困境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坚强和勇敢,所以,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中或旅途中遇到了“绝境”,我们都要有勇气、有智慧地努力向前攀登,冲破困境,迈向重生的山顶,达到预期的希望。我回过神来,再仔细地欣赏瀑布,它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石壁上,一层低于一层的连环三级而下,所以,民间称其为“三叠泉瀑布”或“三连瀑布”,此景唯聚灵峡景区所特有。

沿三叠泉视野宽阔瀑布攀岩石阶而上,忽然觉得眼前又是一亮,不远处有一大片碧绿的水面,原来是一座水池,是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的。更让人叫绝的是水池左边还有一大块带有金黄色的石头,恰似一只跃跃欲试,欲想下水畅游的“金龟”。可是天不遂龟意,被另一块横亘在池边的黑色石头挡住了去路,民间称其为“挡龟石”。池中水面如镜,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适合人们戏水玩耍。

继续前行就到了尼姑庵遗址了。尼姑庵建于何年何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庵外还有一座残破不全的舍利塔仍屹立在此。据当地村民讲,数年前曾在尼姑庵遗址处挖出了一块残碑,残碑上刻有斑驳不全的字迹,“灵山古称天云山,因灵山又分东、西两座大山,此灵山位于东侧,故称东天云山,西侧的则是西天云山”。再前行不远就到了另一景区灵山的地界了。

除此之外,在洪水口村通往灵山北道去往灵山方向和南道进入大地沟方向的交汇处,有呈鼎足状分布着沿字12---14号三座敌台,敌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敌台为空心砖石结构,是当年屯兵作战的重要军事设施,也是进入南北古道的咽喉,其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北方民族侵入斋堂川乃至北京地区。

如今的聚灵峡景区虽然看不到达摩祖师的身影和足迹了,但是,景区里气候独特,群山环绕,景色宜人,你若置身其中,定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如今聚灵峡景区早已成为洪水口村的一道风景,还有敌楼和长城遗址等景观,也会令你陶醉和向往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