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312/26
分享

古道拾遗

任成壮

昔日,通往潭柘寺的古道纵横,后因1957年11月开通门(河滩)潭公路,极大改变了潭柘寺及里十三村的交通状况,但同时大部分原有古道也被毁坏,剩余的部分只能闲置废弃。虽然临近寺院的古道比较完好,但古道上的传说也几乎被人们所忘记,沿途除了原有的龙潭和复建的少师静室外,其余的一些景观也基本成了遗迹或遗址。

潭柘寺山门前有一段长约200米的古道,曾是金章宗、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行走的御道,也是现今为止北京地区保存最好的一段御道。御道中间用宽0.5米长约1米至2米不等的大青条石铺砌而成,中间是供皇帝所用,两侧则是辅路,用河卵石块铺砌而成,为大臣、侍卫等众随从们所行走。石阶每隔1—2米左右就增高一级,级差约0.5米,整段道路宽约2两米左右,因古道经年日久,石面大部分已凹凸不平,这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历史痕迹和落印,印证着寺院昔日香火的旺盛和辉煌,这段御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康熙皇帝与侍大臣高士奇在祭祖返回到潭柘寺山门前,沿此道慢慢悠悠地拾阶而上,君臣默契约定以诗连句的形式,以表达心情的喜悦和惬意。康熙首先道:“岭腹层层小径斜”,高士奇稍沉片刻:“穿云陟尽石谽岈”;康熙左右环顾一会儿说:“涧中草屋流泉绕”,高士奇有意迟疑道:“万匹龙骧拥翠华”。突然一声知了声使康熙“蝉鸣草木动熏风”脱口而出,恰时一对蝴蝶从两人眼前一掠而过,高士奇顺便沾来“蛱蝶双来引御骢”。接着又是“潭柘幽深聊驻辇”,“万匹龙骧永翠华”……二人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寺院牌楼处。“老纳不知吾皇大驾光临,有失远迎,阿弥陀佛”老方丈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双手合十施礼致谢,恭迎圣驾。

从寺院东部流杯亭院出侧门便是龙潭古道。走进古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山涧”,因寺院北部数条沟壑的雨水均由此下泻而形成“竖涧”状,夏季雨水大时好似“黄果树瀑布”。所以,金朝重玉禅师在《从显宗皇帝幸潭柘寺应制诗》中就有“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崖泄瀑流”的诗句。

山涧上有两座精美别致的石筑小桥,一座是解放后新建的无名桥;另一座是清代康熙年间建的名曰接翠桥。清朝黄咏在《接翠桥诗》中有“声清别院静,深竹锁双扉,不见迴桥影,浑疑接翠微”的诗句。

走过无名小桥,在明王殿前东侧的山坡石块上有原国民党中将陈兴亚所写的“流水清音”摩崖石刻四字。这是他1932年6月8日来古刹礼佛之余,漫步走出寺院被桥下山涧内的涓涓溪水不断拍打山石而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所感染和陶醉后触景生情所写下的。

过接翠桥原有一座四合院落。据传,在五代时有位日本僧人慧萼曾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带回日本,途经舟山群岛附近的一个小岛时,因被大风所阻,最终未能成行。于是慧萼自认为观音菩萨不肯东渡,希望留居小岛。他与当地人民在岛上潮音洞前紫竹林边建造一座寺院,将观音像供奉于此,并起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以后佛教信众即以此岛为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并称此地为南海普陀山。因此寺院根据传说在此新建了一座院落,并在周边种植了大片的紫竹,名为“紫竹禅院”。紫竹禅院也曾是护寺武僧的寮房和练武场地。

沿龙潭古道北行大约500米,在两条溪谷交汇处有一座方形四角攒尖式,四根木柱,顶为青石板,很是精良宏敞的亭子,亭内置石桌石凳,你若有幸置身亭中,定会感觉到山风习习,水声隆隆,心绪宁静,万念皆忘。康熙为此亭起名叫“歇心亭”,古人为此亭留下了“山光潭影落寒龛,日下空阶睡尚酣。不是道人无箇事,驴儿三脚不须参”;“千叠峰峦上翠屏,歇心初地倚空亭。溪声不让广长舌,奈此狂心唤不醒”等大量的优美诗句。

经歇心亭再向前行1000米许的左侧有一块巨大的火山凝结砾岩。这块砾岩巨大,砾岩朝天方向的平面宽阔平坦,能同时站立10几个人,但砾岩外表面上布满了凹凸不平的小砾,仿佛蟾蜍身上的疥疱,酷似一只从大海里爬上陆地的老海蟾,所以,人们叫它“海蟾石”。因海蟾石地势高峻,游人登上可远眺寺后群山峰峦,可俯视寺院全貌,树海林涛,碧波万顷,景色异常壮美。

在古道上还有一处古建遗迹“烟霞庵”。据记载,烟霞庵有门楼一间,院内正殿三间,两厢配宇房各两间,为一严整精巧的小四合院形式。因年久失修,解放后逐渐残败,并于1972年8月市政府批准拆除了,此地原来曾是为寺院德高望重的高僧颐养天年之所。

金朝时,金章宗在方丈重玉禅师陪同下漫步到寺后游览弹雀,不经意间走到了一座无名小庙前,见庙内摆设非常简陋,为此,他对随从说,你们休息吧,我要在这里弹雀了。他环顾四周寻觅了一处最适合弹雀的地方,搭起了帐篷,准备好了弓箭,专心等待猎物的出现,不一会儿功夫他不断拉弓,连续发箭,弹发雀落,每发不虚,发发中的。不足个把时辰就猎到了丰盛的猎物,此时金章宗特别高兴,便下令在搭建帐篷之处新建庵堂,并命名为: “雀儿庵”。

后来,到了明宣德三年(1428年)印度底哇答思大师来潭柘寺修行时在此驻足,她不知“雀儿庵”的“雀”是“麻雀”的来历,自认为“雀儿庵”的“雀”是“孔雀”的“雀”,便把“雀儿庵”当成了“佛母孔雀明王殿”,并在殿中塑造了“孔雀明王像”,并对后人说:“这里是孔雀明王修行的地方,应为孔雀庵”。

如今无论是紫竹禅院、烟霞庵,还是雀儿庵、孔雀庵均已不存,只有遗址。但是这些古迹遗址以及传说故事确实为寺院起到过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珍惜和传承这些遗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