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312/26
分享

大山里有个“谢法官”

       曹原

谢耀宗,中共党员,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法官”“北京市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诸多荣誉获得者,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扎根在深山区的这位“85”后庭长,心怀“不负青山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让法治的阳光沐浴山区百姓,用青春和汗水擦亮了熠熠闪光的国徽,被京西山区的百姓们亲切的称为“我们的谢法官”。

甘当扎根山区孺子牛

2009年7月,谢耀宗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头顶名牌院校光环且品学兼优的他,毅然选择了门头沟法院这家“山区法院”。历经综合部门和执行岗位等多岗位锻炼后,2018年三十二岁的他主动申请调往条件艰苦的深山区斋堂人民法庭任职。

门头沟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斋堂法庭处在门头沟西部深山区,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需24小时驻庭的派出法庭。这里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村落分布零散,从人民法庭到最远村落还需要近两小时的车程。

有人不解,为什么要主动到深山里的派出法庭“自讨苦吃”?谢耀宗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名青年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斋堂地区是红色革命老区,派出法庭离百姓最近,为山区百姓服务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一定能把担子挑起来!”

斋堂法庭的法官们都是清一色的男青年,最年轻的才22岁。“85后”的谢耀宗在这里已经是“老干部”了。大山里没有城市的万家灯火、霓虹闪烁,村民们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往往多出自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然而,寂寞与琐碎从未消磨掉谢耀宗的初心,公平正义就是他始终坚定追求的“诗和远方”。因为他深知,在大山里,法律似乎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法院的裁判却实实在在关系着山区乡亲的日常、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窝。

谢耀宗和他的同事们曾遇到这样一起邻里纠纷:被告家院墙倒塌危害到了原告家的安全,但被告身患残疾、无儿无女,且被供养在养老院,本人无力承担维修费用。这就导致原告的利益难以维护。为了把群众的问题彻底解决,谢耀宗先后十余次找到镇政府和村委会协调修复院墙,最终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对院墙进行修复。看到修复一新的院墙,本对解决这件事失去信心的原告激动万分,他紧紧握着谢耀宗的手,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党,感谢法院!”

谢耀宗深知,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惩处,让百姓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法治的力量,让百姓生活的平安祥和才是法律的终极意义。所以,他积极聚合行政、司法、民间等多方力量尽全力调处村民纠纷,斋堂法庭每年通过诉前解决的各类矛盾接近法庭全年收案量的50%。

为巩固纠纷化解成果,谢耀宗先后在辖区6个村居设立“无讼示范村居”,以点带面辐射,让“和谐无讼”理念渗透百姓生活。同时在重点沟域建立10个巡回法官办公室,带头驻点办公,累计发放便民联系卡1300余张,接待群众实地来访210余次。如今,巡回法官工作室已经成了人民法庭的“派出法庭”,群众有事可以直接打便民联系卡上的电话,随时方便“说事情、调矛盾、写协议”。特别是疫情封控期间,这些站点更是走上“云端”,24小时不间断为群众答疑解难、调处纠纷,让深山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同时,谢耀宗探索建立“百姓情理庭”,将村干部、老党员等这些新乡贤、法治带头人也发动起来,既解决纠纷,又修复感情,还提升基层权威。在一次邻里纠纷现场调解结束后,村民为谢耀宗和共同参与调解的党员老李编了个顺口溜:“小谢讲法客气,老李讲理硬气,又是谢又是理,保管谁都服气”。

勇当乡村振兴守夜人

斋堂地区是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山里的古村落渐渐焕发了新生机。一间间“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应运而生,爨柏景区等一批特色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昔日的大山沟,正在旧貌换新颜。在区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有新生就会有“阵痛”。由于人口流动和村落变迁,基层自治形式发生变化,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被搁置,一些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也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服务山区发展,谢耀宗和团队走遍了辖区89个村居开展调查研究,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司法扶贫”。他立足山区法治情况的“盲点”和群众实际需求的“痛点”,牵头制定了《门头沟法院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和四个配套办法,为深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基层村居两委换届选举的关键节点,谢耀宗主动下沉工作重心,对两委班子依法自治、规范管理方面开展培训,巡回开展“农民夜校”,协助制定村规民约,助力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同时妥善化解了一批涉基层农村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的案件,扭转了“新官不理旧账”的固有观念,集体和群众利益都得到切实保护。

之后,斋堂法庭就与镇、村居党组织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2019年以来,共发布涉及基层组织案件通报60份,反映共性问题16项,提出针对性建议24项,推动三镇党委政府出台规范基层组织应诉、规范换届期间证明文件使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一位镇领导感慨地说:“有法庭在,有谢耀宗同志在,村里的事情我心里就有底儿了,手里也有准儿了!”

旅游民宿产业是深山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容易产生纠纷诉讼和法律风险的“高危区”。谢耀宗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深入调研,精心选取3个重点旅游资源村和民宿产业村建立旅游案件巡回审判点,不断优化旅游纠纷化解模式。以“京法巡回讲堂”形式走进民居、企业开展法治宣讲20余场,发布《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帮助白虎头等十余村建立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为“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有力提振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信心和恒心。

谢耀宗还牵头与区文旅局签订了《建立服务保障民宿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合作协议》,围绕产业发展“体检”、协调重点案件、防控重大风险、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日常联络通报机制、重大事项会商机制、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和常态化联合服务机制,从政策落地、法治护航等方面持续优化辖区民宿法治发展环境,先后被《农民日报》《法治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门头沟融媒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取得热烈反响。一位民宿业主高兴地说:“有了这份协议,我们在门头沟干民宿的心更安、心更定了!”

争当法治中国筑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谢耀宗这位从山西大山里走出的高材生,从没因自己在大城市上了大学、穿上了法袍而忘本,在司法战线的这些年,他始终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时刻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不容易。他常扪心自问,高坐法堂的法官能真正体察民情、明断是非吗?他深知只有走出去、走到群众中才能真正“破冰”。

2020年春节前夕,有个涉及农民工讨薪的纠纷反映到了镇里,镇信访办希望斋堂法庭能够派员过来一起调解。谢耀宗二话没说,立马带上他的同事赶到现场。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谢耀宗和镇干部一起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当时双方因为利益冲突谁都不愿让步,气氛一度十分紧张。谢耀宗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法律规定一条一条地给双方当事人解释,拿着计算器一笔一笔地核算。最后经过反复释法说理,发包方和施工方最终就农民工工资达成一致并当即履行。被欠薪的农民工带着这笔满载温度的工资高高兴兴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像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谢耀宗的司法生涯中数不胜数。谢耀宗还和同事们利用业余时间,把法律常识编成俚语、口诀等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每每到村里开展普法宣传时,他一口地道的“斋语”总能迅速拉近和群众们的距离。镇里无论干部职工还是村民群众,一提起谢耀宗都竖大拇指。这不仅因为他业务精湛、服务热情,更是因为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

一次,一位经他组织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案子的原告送来锦旗,还同时递上了几张购物卡以示感谢。谢耀宗收下锦旗但婉言拒绝了购物卡,当事人硬塞下就要走,谢耀宗颇为严厉地对当事人说:“您送锦旗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很感激,但是你送这几张购物卡就是对我身上这件法袍的贬低,请你尊重法院,也尊重我!”当事人被谢耀宗一身正气所震撼,最终拿走了购物卡,并由衷地夸奖说:“咱山里有您这样的好法官,我们老百姓真是有福了!”

大山里的村民表达感谢的方式很质朴,有不少村民胜诉后想送上一箱自家种的苹果或土特产,以表达对法官的感谢,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但谢耀宗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他说,接收群众的一针一线,这就是原则问题、底线问题!他常常他的同事们讲:“廉洁是司法公正的脊梁,不能有一丁点儿的侥幸!”正是这种对原则的“固执”,使斋堂法庭多年来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事项,斋堂法庭这支年轻却有力的队伍深受山区群众认可和信赖。作为法院带头人的谢耀宗,更是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我们的好法官”。

斋堂是红色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冀热察挺进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诗篇。谢耀宗常说:“斋堂法庭连续荣膺‘北京市法院十佳人民法庭’称号,这离不开辖区红色革命传统的浸润,我们必须将红色门头沟精神赓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他带领干警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跋山涉水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把优质司法服务推向“最后一米”,让山区群众都能享受到与城区同质的司法服务,累计开展巡回办案超过300次,跋山涉水3万余里,清水、斋堂、雁翅三镇的每一个山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随着门头沟洪灾后重建的脚步加快,谢耀宗更忙碌了。当看到他连续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被晒得黝黑的面庞时,我们依旧在他布满红色血丝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光芒,那光芒里是扎根深山的满腔热血,是司法为民的坚定初心,是法律人关于法治中国的坚定信仰。

行行重行行,大山寄衷情。谢耀宗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既然选择了深山,留给世界的只能是坚定笃行的背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