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3/18
分享

村戏,庄稼人的暖阳

胡焱

打记事开始,我就知道春节期间有三件事:吃好饭、放鞭炮和看大戏。如果没有戏,年就不热闹,就没有年的味道,那就不是春节。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生活的乡村贫穷落后,文化娱乐匮乏,看戏成了百姓的主要精神乐趣。那时,一些村子里也都有会嚎上几嗓的能人,为了让农民们高兴,每年靠近腊月的时候,乡里就组织各村的群众文艺骨干排练戏曲,然后到各村巡迴演出。那时主要演出的是京剧、平剧。

正月,是村里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每逢演出,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尚未响起,本村及外村男女老少就拎着凳子,拿着马扎一群一伙向戏台涌来。为了提前抢占好位置,有人甚至摆上砖头,为家人提前占好座位。地上坐满了,就坐在大车和平房顶上。戏场里不光有卖瓜果梨枣、花生灶糖的小贩吆喝声,连烧饼包子、油条麻花的摊子也摆在了周边,那香味阵阵飘来,让你馋得不停地咂嘴。贵的食品买不起,我吃过戏台前的冰糖葫芦,又酸又甜,十分可口。

上演的戏曲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剧目:叙述南宋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陷害,弘扬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忠旗》;描写唐玄宗极端宠爱贵妃杨玉环,終日享乐,导致一代盛世王朝走向衰落的《长生殿》;表现因国家衰弱,君主无能,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汉宫秋》……

庄稼人在戏台上不管是唱、念、做、打,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不管是咬翎子、甩长袖、舞双枪,还是绕碎步、摆胡子、耍大刀,每个角儿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像模像样。时而还能听到台下观众表扬:“瞧瞧,人家那扮相,那身段,那唱腔,简直绝了!”——这是对饰演王昭君的业余演员冯小凤的赞美。

别看台下的观众大部分人是文盲,但他们是非分得清,忠奸看得准:好人落难时,同情感叹,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坏人作恶时,愤怒激昂,甚至磨拳擦掌。

有一年正月初五,演京剧《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在奸臣屠岸贾的撺掇下,干出了许多荒淫暴虐之事,弄得朝纲衰落、奸佞横行。国相赵盾为挽救国家危亡,痛斥屠岸贾的卑鄙无耻行径。对赵盾怀恨在心的屠岸贾,捏造了赵盾莫须有的罪名,残忍地诛杀了赵盾及其全家男女老少300余口。民间医生程婴侠肝义胆,大义凛然,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用自己亲生儿子换得赵盾儿子、赵家唯一血脉——赵武的命。20年后,赵武生擒屠岸贾,报了家族的血海深仇。程婴的一段唱词悲怆、凄然:“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千头万绪涌在心。十五年屈辱已受尽,佯装笑脸对奸臣。晋国上下的人齐谈论:都道老程婴贪图了富贵与赏金;卖主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有谁知我舍弃了亲儿性命,抚养上赵家后代根。为孤儿我也曾把心血用尽。说往事全靠这水墨丹青画就了血冤图,以为凭证……”

庄稼人淳朴、正直,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当时在村里是家喻户晓,许多老辈人都能把程婴这一段唱词完整地唱下来,那唱腔深沉、悲壮,催人泪下。这出戏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因它不仅阐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颠朴不破的真理,还成功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牺牲自我的中华民族的平民英雄形象,成为千古戏剧的经典。

正月初八下午,演的是京剧《铡美案》,饰演包拯的是邻村的牛大龙,他那段慷慨激昂的唱词我至今没忘:“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嗣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

《铡美案》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自然是陈世美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凌空架起,被拖到龙头铡上的时候,我吓得半闭了眼睛,双手捂起耳朵。台上表演逼真,台下观众情绪完全入了戏,只听台下一片喊叫:磨叽什么,还不快铡了这个忘恩负义的狗东西!随着包公一声怒喝:“开铡!”伴着一团腾空而起的烟雾,执铡人猛地按下铡刀,“喀嚓”一声响,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便滚落到台中央,我感到心都要蹦出胸膛……

但第二天,我看到饰演陈世美的于二叔挑着水,健步如飞从我家门前经过,我十分惊讶,他不是死了吗?我揉了揉眼睛,是他,没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面,心里十分叹服导演对细节的巧妙安排,对舞台的精准设计,一个农村业余剧团,竟是如此敬业。

1954年农村合作化运动全面展开,村里成立了初级社,为了配合当时农村的中心工作,上演了评剧《三里湾》(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它揭示了当时农村两条道路、两种思想和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并明确指出,合作化是农民最好的生产方式。

村戏是乡村男女老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尽管业余演员表演得粗糙,常有荒腔走板,但村戏是乡村最厚重的文化,它们承载着百姓的梦,寄托着百姓的苦,将大家心中所想、所念、所感在时空唱响。村戏冲淡了庄稼人的忧愁,又给庄稼人带来暖心的快乐。我慢慢感到,戏曲就像庄稼人的田,是乡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时的曲目可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配合新中国首部《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在翌年正月十六上演了评剧《刘巧儿》,其主题是:根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二胡、板胡乐师是从东城请来的,饰演刘巧儿的宋志梅是本村人,学过评剧,当年21岁,气质好,扮相美,嗓儿也清脆。她发音准确,唱腔亮丽、委婉,都说有名角儿新凤霞的味道。她唱道:“……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把他夸呀……”一段刚刚落音,喝彩一阵接一阵。那天戏唱到一半,天空飘起了零星雪花儿,我回头张望,满场黑压压一片,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看戏,没有一个人退场。这戏真是吸住了庄稼人的眼睛,融入了庄稼人的血脉。

看乡村戏曲不仅仅是娱乐,那潜移默化地净化人们心灵、提高群众觉悟的功能不可低估,甚至成为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载体。当时,邻里之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我三舅家的地与卢二伯相邻,因卢家的牛掠了三舅家的玉米苗,两家发生了争吵,还动了手。虽然两家同居一院,从此便成了冤家。正月十五村里唱京剧《将相和》,三舅在台上是扛旗的,卢二伯是演廉颇的。在唱负荆请罪时,不知是太投入了,还是走得过急,突然来个大踉跄,差点栽倒台下,多亏三舅手疾眼快,上前拽了他一把,还急中生智唱了一句:“将军切莫急啊。”竟然赢得台下一片掌声。第二天,卢二伯给三舅家送来一碗黄米年糕;三舅母则给卢二伯端过去一盘热气腾腾的猪肉酸菜馅饺子。从此以后,两家亲如一家。

当年,因戏生情,因戏定情,因戏成就美满姻缘的也大有人在。咱村的文艺骨干李韵芳那年19岁,一双杏眼,两根又黑又长的大辫子,村里许多小伙托媒人上门提亲,她却对这些人全不动心。一次去王家堡村走亲戚,在台下看评剧《桃花扇》,她的芳心被扮演侯方域的唐平安所征服,成了她的偶像。小唐英俊潇洒,演戏用心,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但家境贫寒。李韵芳的母亲得知女儿与唐平安相恋,一个人悄悄地来到王家堡村,以喝水为由,进了唐家,让她大吃一惊:两间低矮坯房,大灶上的木头锅盖有两个大补丁……她把看到的情况跟老伴一说,两人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李韵芳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私奔成婚。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在十里八村传扬,领导把俩人的婚姻作为冲破封建束缚,自由恋爱的先进典型在全乡推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乡里那些能种田、会演戏的人陆陆续续地驾鹤西奔,记忆中的村戏渐渐远去。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人们的文化追求进入多元化时代,可以在电视机前看影视、综艺节目,也可以在公园唱各类歌曲、跳广场舞……但那古老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那呼之欲出的鲜活人物,那让人过目不忘的故事……总会在我的梦中出现。村戏义无反顾地陪伴庄稼人度过艰辛、贫困的岁月,为庄稼人驱除烦恼,送来欢笑……至今都是我最美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