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5/14
分享

啊,家乡的野菜

耿春荣

春天来了,几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各种各样的野菜从地面破土而出,几天之间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纤细窈窕的小根蒜,婀娜多姿的蒲公英,蓬松舒展的苣荬菜,玲珑苍翠的马齿苋,摇曳多姿的芝麻黄……它们在田间、路旁、山岗、沟壑亮丽地铺展,和簇簇正在绽放的迎春花相映相伴,构成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

每到此时,田间地头,路边草地,池塘岸畔,河汊堤上,到处都能看到剜菜人忙碌的身影。有蹲在地上剜的,也有像寻宝一样低头游走的,神态是那么专注,腿脚是那么敏捷,成了春天乡间的一道风景线。

尽管这个节气卖野菜的也不少,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去剜。一方面是自己剜的野菜吃起来感觉特别香,更重要的是北方冬季漫长,猫了一个冬天了,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光明媚,岂能错过?只要有机会,便会扎进春的怀抱,去尽情享受春光的爱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到春意盎然的大地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边挖菜边听着各种小鸟们的鸣唱,好不愜意,人仿佛要醉了一般。有时干脆躺在草地上,看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慢慢地飘动,小鸟在空中自由飞翔,“赖”在那里许久也舍不得起来,仿佛自己完全被大自然融化了……每次挖菜,女人跨着小筐,男人拿着塑料袋,时而弯下身子在草丛中仔细辨认着,细心搜寻着熟悉的野菜;时而抬头惬意地享受着乡间春天的气息;时而站在高岗上举目眺望,寻找更远处挖野菜的伙伴。每每到了这个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生长在家乡的各种野菜和挖野菜的亲人们。我的家乡有园田、草甸、小河、池塘和山林,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在看来祖先选择这里繁衍生息,应该说确实是一块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生存的宝地。有山有地有林有草的自然环境最适宜野菜的生长。有些野菜,田地里没有山上有;有些野菜,山里没有草甸上有;有些野菜,草甸没有树林里有。可以说,家乡的野菜不但分布的广,而且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经常挎着篮子,到山上、田地里挖野菜,对生长在山上或草甸里的野菜耳濡目染,即使现在慢慢想来,也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在我的印象中,山里的野菜有:蒲公英、红根、小根蒜、山韭菜、嘎啦瓢等;田地里的野菜有:苦菜、苣荬菜、荠菜、马齿笕、苋莱等;林地的野莱有蘑菇、灰菜、车前子等;草甸上的野菜有:桔梗、防风、苜蓿菜、地瓜皮等等。这些野莱都曾是贫穷饥饿时代填补家乡亲人们生命的“食粮”,也是现代家乡百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味佳肴”和“绿色食品”。我亲身经历了咱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1年)。当时全国不但农业遭了灾,粮食、疏菜大减产,我们国家还要在极短时间内还清外债,真是雪上加霜。

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家家户户生活艰难,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没别的办法,大人孩子天天到山里、地里去挖野菜充饥,把野菜当成了主食。地里的野菜一露头就开始挖,有的连根都刨出来吃。地里挖完了,就到山上去挖,山上的挖完了,就到草甸上挖,草甸上挖完了,就到林子里寻找,吃榆树钱,捋榆树叶子,赖以维持生命。当年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是靠着吃山上、田里、草甸、河塘的野莱度过了难关。因为其它地方真有饿死人的,每当提起这事,家乡人民都十分感激田里、山里、林地和草甸上的那些野菜,那些“救命菜”确实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困苦时期。家乡的野菜不仅仅供应人们的餐桌,而且还是尚好的猪饲料,比如像苣荬菜、灰菜、苋菜、车前子、老苍耳等都是猪喜欢吃的野莱。儿时放学,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挎着篮子,带上铲子到地里挖野菜。每次把剜回来的鲜嫩野菜倒进猪圈里时,都散发出清清的野菜香味,猪闻着野菜味“哼唧哼唧”地跑来,一头拱进菜堆里去了,“呱唧、呱唧”地猛吃一顿。看着猪欢吃野菜的样子,我挖野菜的劲头就更足了,空余时间大多都去山上田地里挖野菜,用来喂猪、鸡、鸭、鹅。其实,我对家乡的记忆应该说是从野菜开始的。父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直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生存,尽管一年四季都在黄土地里刨刨捡捡,但挣来的工分,仍会使全家吃不饱、穿不暖。于是,勤劳节俭的母亲每年的春天一有闲暇,就带上我们兄妹几个去采剜野菜充饥。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母亲采野菜的情景:一手提篮,一手拿铲,不停地在田野里穿梭,时而俯身麻利地铲下野菜;时而放在鼻前嗅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野菜放在篮子里……初升的朝阳照射着妈妈劳作的身影,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妈妈的裤管。有一天中午,大家在林子里采蘑菇,我们突然听到了一声惨叫,原来是邻居李婶的脚背被毒蛇咬了一口。孩子、大人们都吓坏了,母亲二话不说,趴在地上,用嘴一口接一口地吸出蛇毒,并把她背到山下,李婶得救了……

我常常像一只欢快的小羊在河塘旁、草地上、林子里奔跑、尖叫,尽情释放着一个乡间少年的野性。玩累了,也会耐着性子跟在妈妈的身后,学着辨认啥是蒲公英,啥是小根蒜,啥是马齿苋,如果挖到一棵,就会手舞足蹈一番。

当然,挖野菜也是有禁忌的,母亲说太小的嫩芽不能挖,不忍心;太老的不能挖,回去煮不烂;长在路边的不能挖,不干净,有灰尘;认不准的、不能吃的不挖,害怕食后中毒。

晚上,我们都入睡了,母亲却独自在昏黄的油灯下开始择茱、淘洗。第二天早上,掺上玉米面上笼蒸,全家就可以饱餐一顿“野菜宴”了。那种味道真的是齿间留香啊,以至于现在想起那些熟悉的野菜我还能体验到那种久久难忘的味道。草甸上的桔梗、防风、车前子等还是中药材。记得小时候一到成熟的季节,我们便到草甸上挖药材,清洗晒干后到供销社卖了,用来填补家里的零花钱。随处可见的马齿笕还具有清热除湿、止痢消炎、解毒疗疮等功效,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还有蒲公英,除了有利尿、止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外,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家乡的亲人们就地取材,用它治病,没有副作用,疗效也很好。春天赶回老家,吃着家乡的野菜,就感觉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亲情味,倘若再和亲朋好友一起谈论着野菜的味道,那就更有了乡村的情趣,再有人说起一段儿时剜野菜的故事,这野菜的味就更浓了,这时的我便会不由得勾起过去挖野菜的件件往事。这种温馨的记忆浸透了我童年的梦境,野菜那卑微的命运和奉献的品格,倔强的生命力也长久地滋润着我不断前行的脚步。家乡的野菜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干旱折磨,在贫瘠的山岗上,在坚硬的村路旁,一代接一代,一茬跟一茬,百折不挠,顽强生长。它是贫困时期的宝藏,它是医疗伤病的良药,它是今天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它是绿色生态的象征。啊,家乡的野菜,它是农民的贴心朋友,它是大自然最忠诚的子女,它是乡间色彩斑斓的图画……它就是这样一直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引发着一辈又一辈家乡人讲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