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7/08
分享

从水之源看民生跨越

 

王慧

我的故乡处于门头沟区北部深山区,与河北怀来和昌平区接壤。在这里有两条沟川连接京、张、晋、蒙等地,一条经昌平境域直达延庆区境内,另一条直通怀来镜内,古代这两条沟曾经是河道,也是历代洪水流域。

房良村明代立村,北杷塂涯根曾有一汪水塘,深没脚踝,是村民生活用水源。后来在村内庙前人工开挖一口井,最终没有出水。后北移约百米位置又重新开挖一口井,也没出水,但是村北水塘却消失了,村内先挖的井却开始见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干涸。这口古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童年时代,在大村对面驻军附近有潺潺流动着的小河,经德胜寺隘口,顺汣河沟流向珠窝沟,汇入永定河,小河越往下河水越宽,那时偶尔去小河捉小鱼,泥鳅。每逢过节去马套村走亲戚必走之路,沿着河道过河时须踩着水中的石头,我曾经在过河时滑入寒冷的水中,过膝盖的水把棉裤腿浸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的公社计划并实施在德胜寺隘口修一座水坝的截流工程,解决附近三个村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结果开挖坝基时,河流消失,最后在筑坝位置留下一眼井作为大村的供水源。

近几十年来,两条沟域经过平整治理,异地取土垫地,使世代荒滩变成粮田,经过政府扶助投资进行小流域有效治理,解决了水土流失,洪水泛滥问题,去年23·7暴雨,发生洪水袭击,这里损失甚微。

上世纪50年代末,实行大食堂时期,房良村装备了蒸汽机(别称锅驼机),作为由井下铁链式抽水动力,终止了手摇辘轳取水方式,同时带动粮食加工机械。直至70年代高压电路入村,在古井下安装水泵,清凉的井水抽到水池,百姓可以打开水龙头,肩挑两水桶到家。

80年代初,水位普遍下降,各村的老井先后干涸,至今在房良村数百年古井底还遗留着一套水泵等设施。马套村因井水干枯,原址难以解决饮水问题而整村搬迁新址。

地下水位下降致井水干涸,百姓生活用水陷入困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为各村打机井多眼,配套安装深井泵,八十年代中期各村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

我的家乡解决了饮水问题是我区的缩影,解决水的问题带动了民生。国家投巨资,南方兄弟省市伸出援手,实现南水北调,千里迢迢引来长江水,源源不断流到我们身边,送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造工程陆续进行,对供水管道进行了更新改造,在山区农村实现了进水入室,排水并网,实现了集卫生间、厨房、餐厅、客厅、卧室一体现代化住宅,农村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村中安装了路灯和夜景灯,连通到各家各户街道、胡同和田间及沟域路面进行硬化,村容村貌变化一新,城乡居民生活差别正在明显拉近,使百姓真正享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村政策的实惠,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福祉与优越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