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11/12
分享

领略诗情画意感知优雅境界(品读《瓦釜虫鸣集》有感)

闻博

因为同好京戏,有幸结识《北京晚报》“五色土”编辑部主任周家望先生,获赐家望先生的格律诗词集《瓦釜虫鸣集》。至此,对这本小册子爱不释手,每有闲暇便品读家望先生的诗词。一首首真情流露,清丽雅致的诗作汇入杯中香茶,沁人心田,读罢神清气爽。在浮躁喧嚣的生活中,家望先生的所思所感,所喜所叹,皆于诗词中迸发,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诙谐浪漫,充满了真情雅趣。读家望先生的诗词,让我想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他在《苏东坡传》中谈到:“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读家望先生诗词,确有林语堂先生评苏文之同感。家望先生还酷爱京戏,并有一定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对戏曲,我们时有探讨,常有共识。读他的诗词时,我常联想到:戏曲中演员以唱念做舞刻画人物,而诗人则以精词妙句呈现场景,抒发情感,一首成功的诗词作品,有时如一段“西皮流水”酣畅淋漓,有时又像是一段“反二黃”婉转深沉,表达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叙述的是世间的如烟往事,传递的是生命感悟。好的诗词,必定会让读者渐入佳境,感同身受,或心领神会,或拍案叫绝。就像一位高水平的戏曲大师,它的演唱会逐步把观众带入人物情感世界,达到化人化情化心的理想境界。这让我想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所说的广为流传的三种境界。

在品读周家望先生诗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挚爱,对人生不同境遇的真情实感。由诗及“情”,由诗词描绘的画面,进而带入的特定场景之中感悟诗人之“意”,如听戏曲,亦如赏国画,时有工笔,时有写意,或读或听或观,皆有心得,从此情此景,领略诗“情”画“意”。

明媚春光里,诗人带我走进了一处禅院,写下这首《禅院赏春》:

山寺牡丹采蜜蜂,

一番禅趣两从容。

春风更有婆娑意,

小雀轻啼下古松。

语精景幽:寂静禅寺、采花蜜蜂、轻啼小鸟、盛开牡丹、风中古松,寻常景物因有禅趣而从容,因生婆娑而不同,生活中一次即兴游览,一首小诗,便让我记住了春天的禅院,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品出了其中的禅意。吟诵此诗,如哼一段京剧的西皮原板,不由想起京剧《柳荫记》中梁山伯的一段唱:“远山叠翠如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绿荫深处闻啼鸟,柳丝儿不住随风飘。”

读家望先生的《春日二访杭州二首》,我又被带到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诗人写道:

一冬烟雨锁杭州,

寂寞孤山不解愁。

我至杭州春带笑,

莺啼丽日闹枝头。

苏杭美景,冬去春来,春“笑”莺“闹”,一片生机,让人读来,心生向往,能不忆江南?此时,《白蛇传》中白娘子游西湖时的一段优美唱腔如在耳畔:“雨过天晴湖山如洗,春风习习拂罗衣,此乃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时至夏日,诗人的佳句妙语则会把人带入清凉世界。请看这首《初夏蟹岛观荷二首》之一:

半塘云彩半塘莲,

水碧天清胜画笺。

时有晚风邀客至,

小荷一笑一嫣然。

彩云逐月,接天莲叶,晚风送爽,小荷摇曳,景美如画,能不清凉?品读此诗作,笔者不由想起曾反复临摹的张大千先生的一幅画作《荷塘夏色》,大千先生用简捷明快的大写意手法,把飘逸的荷叶,妩媚的荷花展现在人们面前,带人进入清凉界中,正与家望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戏题伏天健行》中,诗人与我们共同感受酷暑难熬,诗曰:

柳叶杨枝半数焦,

鸣蝉午后助无聊。

足心蹈火烧鞋袜,

胸口烹汤炙背腰。

夸父神行追烈日,

病夫勉力望高标。

棉衫汗透何需计,

一阵清风暑气消。

读此诗,与古人那句:“半月高温大汗流,如煎粉肉做珍馐”相较,更与家望诗感同身受。特别是颔联:足心蹈火烧鞋袜,胸口烹汤炙背腰。颈联:夸父神行追烈日,病夫勉力望高标。从鞋袜和背腰的切身感受到夸父追日的口干舌燥和病夫登高的精疲力竭,怎能不把读诗人带入烈日当空的酷暑之中?

自古以来,诗人酷爱在秋日写诗,与秋天相关的诗词更是浩如烟海。古人多以悲秋为主,而在家望先生的秋日诗作中我们感受的更多的是从容与自在。家望先生的一首《秋晨》让我读罢顿觉神清气爽,他写道:

敲心冷雨声声慢,

入梦秋诗字字真。

小雀晨窗衔我句,

轻轻唱与早行人。

冷雨敲心,秋诗入梦,诗人端坐窗前,静听雨声鸟鸣,情趣所至,思绪飞扬,小雀的优美鸣叫,好象是把诗句衔走,唱与早行人去听,此等想象,此等雅兴,怎不令读诗之人如同在剧场听到精彩好戏,由衷地叫一声“好!”。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这个思乡思亲的时节,家望先生吟出:

玉宇琼楼换绮衫,

婆娑桂树倚云岩。

姮娥若是思乡梓,

千古缘何不下凡?

这首《中秋》,让我们的望月遐想,多了一份趣味和浪漫。与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抒胸意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情寄托相较,家望先生“缘何不下凡”的戏问也别有一番韵味。这一问不由人想起京剧《嫦娥奔月》中嫦娥的一段唱:“秋风起,落叶飘,秋月挂天上,剪不断缕缕忧思绕愁肠。......吃灵药奔月宫不再彷徨。”好像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家望先生的这本诗集中,与月有关的诗词很多,春夏秋冬,无论何时的一轮明月都会让诗人有感而发。家望先生的词《西江月·庚子暮春望月》,让共同经历过新冠疫情煎熬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几树海棠西府,一轮明月东山。

花前月下此时间,几次人生得见?

肺疫真如炼狱,命运难再从前。

良辰美景奈何天,空对孤灯一盏。

作为一名戏迷,对京剧中许多望月兴叹,借月抒怀的情节和唱段都耳熟能详。如:《文昭关》伍子胥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油煎。”《捉放曹》中陈宫的“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宫心中乱如麻。”《清官册》中寇准的“一轮明月早东升,想起了高堂上老娘亲。”同在一轮明月下,报仇心切的伍子胥、后悔莫及的陈县令、前途未卜的寇老西儿,心境各有不同,前辈大师们精彩的演绎,常常打动观众,赢得满堂彩,而家望先生的“一轮明月”更能叩我心弦。

家望先生在《篁岭行》的序言中写道:余好游历,读山阅水,每以行者自矜。诗集中,有许多诗词是在旅行中写就,在将我们带入奇山秀水,壮美景色之中的同时,也必然会点燃我们心中的那份情感,也会带来许多的人生哲思与启迪。在《秋分次日草原二咏》之一咏道:

佳酿斟来琥珀光,

草原新酿口生香。

推杯看我搬鞍去,

套马长杆套夕阳。

之二写道:

马背长杆向远方,

无边草色夜添凉。

蹄声嘚嘚毡庐外,

踏碎秋风听断肠。

广阔草原,畅饮琼浆,策马扬鞭,笑对夕阳,蹄声阵阵,踏碎秋凉,此番豪迈之气,怎不令人神往?笔者曾多次到过内蒙古大草原,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恢宏气势令人难忘。读此诗,仿佛置身夜色中的辽阔大草原,耳畔不由响起《草原之夜》的动情歌声。

冬季到来,寒意渐浓,而诗人以诗词抒写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他在《青玉案·十月廿三夜读》中咏到:

清宵雪后孤灯影,怎能敌,千秋冷。

世事微茫星耿耿。

风吹帘动,烟消金鼎,叶落敲天井。

人生多舛时惊醒,恰逢这,初冬景。

况是此身如泛梗。

从容一笑,来温心境,珍重真情永。

初冬时节,夜静更深,繁星点点,风送寒意,香烟渺渺,枫叶轻落,面对此景此物,诗人有感而发,虽然“人生多舛,身如泛梗”,然而,内心的从容淡定,却使心境舒缓,顿生暖意,真情所系,互道珍重。

在《冬月廿一题冰冻莲蓬》诗中,家望先生写道:

冰湖留下小音箱,

曲水暗流歌未央。

日暖风停须侧耳,

鱼儿游学唱西厢。

矗立在冰面之上的莲蓬,被诗人看作一只寒风中摇曳的小音箱,而冰下流水之声,在诗人听来如古曲雅乐,亦仿佛水中鱼儿在学唱《西厢》,此等妙思妙想,怎不令人为诗人的浪漫风趣点赞叫绝。

古人多爱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会把人们带入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景象之中。而在家望的诗集中,有几首在大雪节气写成的诗作让我品读良久。他的《大雪》写道:

心上已堆三尺雪,

晴天万里有何干?

山寒水瘦鸦无语,

草枯枝空野有獾。

霜叶悲风偏似火,

冰轮炝目竟如盘。

苍茫世界唯余我,

况与孤峰一处观。

这首在大雪时节写成的七律,读来有“大雪时节虽无雪,此时无雪胜有雪”的感叹。诗人心头堆起的三尺雪与旷野、枯草、红叶、寒风与孤峰、冷月相映衬,读其诗如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虚实之间,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与绝大多数的读者一样,除了对诗人家望先生的职业和爱好略知一二外,对他每首诗词创作的真实背景并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品读时仅仅是从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中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但因为同处一个时代,又有许多共同爱好,因此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如果与读古人的诗词相较,我的体会是,读古人诗词与隔岸观景,难免会有一些时空上的距离感,而读家望先生的诗词,如与老友相对饮茶,有更多亲切感,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感发。正如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课》一书的序说《中国古诗词的特质》中所谈到的:“不仅写诗的作者贵在有一种感发的作用,就是读诗的读者也同样贵在有一种感发的作用。而且这种感发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而已,更且贵在感动之外还可以引起一种兴发,于是可以生二,二可以生三,乃至于生生不已以至于无穷。”我在品读家望先生的诗词过程中有所感发,能够领略诗人的诗中情,词中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独特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