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洛嬉的头像

朱洛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2/07
分享

《红楼梦》里的“作文课”

《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原籍姑苏的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这是一个身世坎坷、命运多舛的女子。原本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在上元节被佣人霍启(谐音:祸起)抱着赏花灯看护不当遭人贩子拐走,卖到僻无人烟的地方,彼时,她才四岁。待她长大,先被卖给金陵公子冯渊,再有三天便过门,半路却杀出个呆霸王薛蟠,将冯渊打死把她抢回家去,作了薛蟠的妾。妾,站立在旁边伺候主子的女子,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更没有自由。但因得到薛蟠妹妹薛宝钗的爱护,借薛蟠外出学做生意之契机,被宝钗带进大观园,迎来她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
     

 这灿烂的一段时光,第一件幸事,是薛宝钗带她进大观园,给予了她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允许她做自己。第二件幸事,是拜大观园第一才女林黛玉为师学写诗。第三件幸事,她——学成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类如黛玉、妙玉、晴雯之冷僻高傲;另一类如宝钗、袭人之世故练达。而独独在塑造甄英莲(又名:香菱)时,却抛开这两种典型,把她塑造成浑融天真,毫无心机的女子。香菱的“痴”,表现在几个方面,最值得深挖的是痴心学写诗
      

 话说香菱进了大观园,某日独独去见了黛玉。黛玉新病刚愈,二人相谈甚欢,香菱提出来让黛玉教她写诗。黛玉说,诗这么简单,还用得了学吗?不过就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教她:回去先把王摩诘(王维,字摩诘)、老杜(杜甫)、李青莲(李白)三个人的诗先读上一两百首,有了基础,再去读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不出一年,不愁不是诗翁。此处,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讲学诗的奥妙,还是这理论本就出自林黛玉(原型)呢?不得而知。但是这套“写诗”理论放到现在,都是非常经典非常实用的,活脱脱一堂内涵深刻的作文课。
     

 先王维,再杜甫,后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表面上看,好像是随意说起,实际上,像曹雪芹如此细腻的作者,这样安排有其深意。按照当时“诗必盛唐”的主张,将此三人放在突出位置,目的是为了给香菱定下一个审美基调,打开她的整体认知,提高她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有了这一点,黛玉才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奇句,是灵感,是诗眼,若是浑然天成,那当然是什么都不论也使得。——不被外在的形态和规矩所束缚(好比超脱了严格的律诗技法要求,达到一种纯真天然的状态),臻于至美,给人直击心灵之震撼与共鸣。先让香菱先读格律对仗最工整细腻的王维,是因为王维经历过人生的大难,五言律诗写得非常自然,没有故意雕刻的痕迹。先读他,容易读懂,也容易进入到初步的自然和淳朴状态。杜甫的诗,风格多样,无所不工。安史之乱以后,他忧国忧民,关注现实,可以说是用生命在写诗。再读他,可以从“出世”转“入世”,从天然到“天运”。李白的诗,自由奔放,神来之笔,如入无人之境。从意境豁达清淡的王维到沧桑厚重的杜甫,最后来到天马行空放浪不羁的李白,学写作,这样一个过程,对个人文学创作的拿捏和张力的释放,就有一个徐徐展开的心路历程,容易水到渠成,达到收放自如。——不得不佩服,黛玉这位“作文”老师,真是高明得很呐。


 香菱听了黛玉的话,拿了黛玉给她的几套诗集,并按照她的要求日以继夜、没日没夜、日夜颠倒地读、磨、研究、咀嚼——这也是香菱痴心学写诗的第一阶段。她按照黛玉的要求:以为对象,写出来这样一首作品: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读了这首诗,评:意思有了,措辞不够优雅,要再写,而且,叮嘱她放胆去写。
     

 曹雪芹的厉害之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初学者,才会用诗人助兴这样浅白的字眼,在香菱学诗这样短的片段(相较于整部《红楼梦》而言),却能够安排三首境界高低差异很大,一眼就能读出香菱学诗的心路历程和收获精进,这里面的曲折和用心,令人惊叹。
     

 话说香菱听了黛玉的话,又在回去痴学“痴练”,这次是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状态——也是香菱痴心学写诗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她得了八句如下:


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一首,如何呢?
     
黛玉点评说:自然算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这一首较前面一首,措辞和意境已进步许多,但也跑题了,宝钗也评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字倒还使得,句句倒是月色。
      

 香菱不肯认输,再度回去痴磨“痴熬”,这次的,已经到了物我两忘,生命都要熬尽的状态。只见她殚精竭虑,眼黑脸白,最后倒在床榻之上,在睡梦中,也在作诗——这便是香菱痴心学写诗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成功”的阶段。“痴香菱”呕心沥血,在梦中得来八句,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一出来,众人皆赞:这首不但好,且新巧有意趣。又叹道,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一首诗,好在哪里?用词典雅含蓄,立意新颖别致,对仗工整,言浅意深,精妙绝伦。最重要的是,这首诗,是香菱结合自身的悲惨身世,借月抒情,情真意切。再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自然也不会空洞乏味了无情趣。
     

 这一段香菱痴心学写诗,实在是太妙了。创作是很难的,能够将这样的理论与实操,化成一段故事穿插在书中,巧妙地塑造了一个“痴”香菱的好学、上进的可爱形象,又让读者心神领会——无论学什么,没有痴迷,是不能成就的。只有全力以赴,讲究策略方法,设计思辨路径,“痴”心专研,才能够成型成熟,才能出成绩,才会有成就。不痴不成魔,不“痴”不极致——“痴迷”般的训练,“痴狂”般投入,最后才能得道成真。


 虽然曹公无意教化民众,但香菱痴心学写诗这一段的确是读起来唇齿留香,方法简单实用,内涵丰厚深邃,着实是一堂很好的“作文课”啊!


此文原刊于2021年10月27日《中学生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