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志鸣的头像

徐志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05
分享

翰林人家的轿行

著名的关西新围西门附近有一个小花洲,小花洲的旁边有一个叫马栏间的地方,现在是围屋群景区的一处遗址景观。很多人到过那个地方,看见的是一大片残垣断壁,根本不知道那里当年曾经是徐氏财主家族的盐库和圈马的地方。距离关西新围不足千米的下九村,那儿有一个地方叫轿行,它曾经是徐氏翰林家族轿子出入的中转站。马栏间和轿行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随着围屋群修葺完善,诸多的游人对围屋的马栏间和徐氏马帮有了更多的了解,而知道翰林人家轿行的人却为数不多。

我第一次听到轿行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翰林人家围屋隔壁的一个巷子。估摸着是这个家族的人使用完了轿子,便把用过的轿子停放在村旁的一个巷子而已。旧时一个家族能使用起几顶轿子,这个家族也算了不起!某日在关西下九村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好奇的心理驱使着我的身子,便要求朋友带我出去看看轿行。当我们来到一栋栋普通青瓦白墙的民房前,眼前几堵残垣断壁清晰可见,朋友说这地方便是轿行。轿行与徐氏翰林的宗祠还隔着几栋民房呢,朋友说他也不能确定这轿行具体是哪些范围。

在编纂《龙南史话》丛书期间,我曾数次走进关西翰林村,对这个神秘的村庄进行考察和调研。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第二甲(共七十四名)第十七名徐名绂,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升郎中。嘉庆二十五年充会试同考官,官至陕西同州知府,道光六年署陕西潼商道。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徐名绂是清朝年间龙南关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据说在此之前,村里有人曾中过举人。在一般人想来,官宦之家拥有几顶轿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关西翰林人家共有两栋祠堂,三个私塾。由此可见翰林人家当时是人丁兴旺,崇文重教的。

嘉庆二十三年(1818)徐思庄乡试中举成了举人。道光二年(1822)考取进士。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山东考试官、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试官、功臣馆提调、国史馆纂修、安徽颖州(今安徽阜阳)府知府、云南迤东(今曲靖县)兵备道、山东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司法)。由此可以得知徐思庄是关西徐氏的第二个翰林。这个小村庄的第三个翰林叫徐德周。史料记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第二甲(共九十八名)第十八名徐德周,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前后几十年,同一个村子先后有三人考取进士,后被皇上钦点为翰林,可谓是震动朝野上下,誉满乡里。

翰林的诞生使小小的关西成了一个车水马龙之地,县里的官员与周边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清朝年间,关西地处偏僻之地。过往商客大多乘船顺廉江水而上,或骑马坐轿子前往关西,一时间轿子便多了起来。翰林人家进进出出的大多使用轿子,于是,徐氏翰林人家便在祠堂附近兴建了几栋房子专门用于停放轿子。其时关西附近的有钱人家见翰林人家有轿子外借,也不好驳他们的面子,外出时常到轿行去租借轿子。此后,翰林人家的轿行渐渐有了生意,人们便把那停放轿子的的地方叫做轿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数次作客轿行。主人门前的几堵矮墙引起了我的注意,言谈中得知那是他们祖上修建轿行时留下的。因为墙体结实,难以捣毁,所以留了下来做个纪念。

顺着翰林村前的小路往祠堂对面走去,小径中间矗立着一座新建的亭子。清澈的溪水流进池塘,塘中锦鳞游泳,悠闲自在,红色鲤鱼格外显眼。坐在亭间,眼前一条新修的公路向东延伸。这是龙关公路通往汶龙的旅游大道。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旅游的人,你可以顺着这条新路直达汶龙,再上那魂牵梦绕的虔心小镇逗留半天。倘若玩得不尽意的话,你还可以上南武当和燕翼围、乌石围一游。自古关西死路一条,今日变通途,百年轿行见证这一沧桑巨变。

有谁能想到这新修的旅游大道原先竟是一条清澈的河道?当年河水从上游的程岭河与上燕河汇集在关西的老圩,流经翰林村前,然后拐了一个弯折向北而去。轿行对面的河岸成了翰林人家妇女和丫鬟浣衣的好去处,每天成群的洗衣人在此地忙乎着,嬉笑着。正是这群浣衣女子让那美丽的关西河改道而流,从此再也看不见放排人的身影,听不见放排人的玩笑声了。

据镇上的老人们道来,清末年间,坐落在青山绿水、田间沃野的下九围,围屋祠堂大门原来正对一条弯弯的河流,围屋的妇女们经常在河边洗衫淌衣。每到夏天放木排的季节,从上游来的木排师傅打着赤膊喊着过江号子从门口经过,粗鲁的汉子见了在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们不免要故意扯开嗓子对着女人们吼几句,一些害羞的女人见了光着膀子的汉子放排过来,赶紧端着衣盆上岸回家。这事传到男人们的耳朵里,大家(翰林家族)一商议,决定把河道改了。据说,当年选择改道后为堵住缺口,人们想尽了办法,用了很多沙袋,一个多月干下来,都没有把“龙口”堵住。后来经人建议,大家把自家的铁锅一口一口叠起来才堵塞了水口。多年以后曾经的河道渐渐成了翰林人家的水田,轿行对面此后再无浣衣人的嬉笑怒骂。轿行见证了关西河第一次被人为地改道而行的一段历史。那只见那滔滔流水而来,却看不见哗哗流水而去的景致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有一回,我和文友张先生去采访翰林后裔徐老先生。老人在县城的新居接待我们,谈及轿行,他饶有兴趣地跟我们说起他儿时在老家听老辈们讲到关于轿行的故事:徐思庄的母亲晚年患病,远在他乡的徐思庄闻讯赶回老家关西下九看望老母亲。县城的官员和四乡八邻的文人好友慕名前来拜访他,轿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轿子,甚至祠堂门前也摆得满满的。关西财主徐名均听说徐思庄回来了,特地坐轿子前去拜访他。据说其时徐名均年事已高,此次他是有目的而去的。相传徐名均做木排生意发财后,大肆购买山场和田地,围屋一做就是二十九年。他的祖居西昌围因父辈西昌字号而命名,徐名均也想请高人给自己的围屋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于是,徐名均叫家人备好银两准备上去向徐思庄好好讨教一番。待到徐名均来到翰林村,轿行已经放不进他的轿子了,徐名均只好叫人把轿子放在祠堂门前的坪地上。可能是来的人太多了,徐名均在外面等了许久才见到徐思庄。徐思庄见过徐名均之后,得知他的来意,满口答应下来,便没多留时间给他,接着又去接待其他的客人了。徐名均没有得到徐思庄的墨宝,他觉得徐思庄太不给自己面子,所以悻悻而去。后来,徐思庄的母亲病故。徐名均听到这个消息,又亲自到徐思庄家里去吊唁徐母,由于徐母刚刚去世,徐名均不好开口说题字一事。徐思庄操办老母的丧事之后,不久便急急忙忙离开了关西。此后,徐名均的围屋成了无名围,当地人为了区别上下两座围屋,将西昌围叫做老围子,把徐名均的围屋称作新围子。直到景区开发后,县里的旅投开发公司才请人在东门题字“关西新围”。

百年轿行兴于翰林年代,毁于太平军流窜之际,衰于民国之间。如今翰林人家的宗祠已经修缮一新,如果不是祠堂门前的数柱石桩依稀可见进士、翰林字样,有谁会想到这区区小村庄曾经走出过三代翰林呢。

轿行,成了一段记忆,轿行的那段残墙成了一抹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