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志鸣的头像

徐志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30
分享

明月照西山

每次看到印有故乡斜塔插图的信封,我便想起老家一位先生跟我讲过的一幅对联,上联是“塔尖似笔,倒写青天一张纸。”:由于时间久远了,下联至今想不起来。

小时候,外婆常来我家做客,总爱到塔山下的山沟里割钩藤。每到这个时候,我便自告奋勇要给外婆当向导。进入塔山脚下,一切都变得那么安静,听不见溪水的哗哗声,也听不见鸟儿的鸣叫声。站在半山腰上吆喝几声,对面传来清晰的回声。用柴刀敲一敲路边的木头,半空中传来哒哒的声音,仿佛石块就要落到头上似的了,唬得外婆两腿发软。我们来到一个有炭窑的地方,外婆放下竹杠开始割藤了。仰头一看,古塔矗立在前面百十来米的山顶上,在葱茏的树木映衬下斜塔显得有些肃穆。

趁着外婆忙碌的时候,我独自爬到山顶上去看斜塔。斜塔对于老家的每个孩子永远保留那份神秘,在我的印象中,斜塔高达五层,顶层有避雷装置,塔身微微倾斜,塔砖显得有些粗糙泛黄,很有历史感。听老人们说,这塔有两三百的历史了。塔顶居然长了些许野草,野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着,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斜塔的二三四五层各有两扇小门,只是没有门框而已。一般成年人踮起脚,伸长手便可以摸到第二层塔的砖角。据说爬到古塔的第二层,整个关西山水可以尽收眼底,那登高远眺的心情一定很爽的。

在斜塔上面看够了,玩够了,看看斜塔的影子越来越短,我估摸快到晌午了,赶紧下山帮外婆收拾钩藤准备回家。

塔山秀美,斜塔更是充满神奇。记得在一个杨梅成熟的季节里,我们几个刚上中学的伙伴相约到塔山上去玩。一路上我们离开了农舍稠密的村落,翻山越岭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离斜塔不远的一个山坳里。几株杨梅树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决定在此歇脚采摘杨梅。小伙伴们猴子般的爬到杨梅树上,一颗颗红红的杨梅酸甜可口,逗得我们尖叫起来,笑声充满整个山林。

等到大家采够了杨梅,闹够了,我们便一起上山看塔去了。砍几株小树,搭个梯子便可以到塔上看风景。

“这塔有多高?”一个小伙伴问。

“怕有十几米?”另一个小伙伴猜想道。

“我们可以算一算!”我忽然想起老师讲过的比例课。

大家赶紧动起手来。我们割来藤条,测量斜塔的影长和自己的影长,告诉大家计算的方法。然后大家用树枝在地上划着算着,比来比去,居然算出斜塔高大约有十一米。后来我问父亲斜塔有多高,父亲说,就这个样子。

坐在斜塔下面,仰望塔身微微倾斜,一个胆小的小伙伴有些害怕了,喃喃地说道:“这塔不会倒下来吧?”我们大笑起来,我接过话茬告诉他,爷爷说过,他老人家小时候看见的古塔就是这样的。我们四五个孩子试着围了起来,想把古塔揽在怀里,感受一下和古塔拥抱的滋味,可惜我们那时营养不良,手太短了。现在想来,古塔的底层大约有老家的小厨房一般大小。

太阳下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斜塔。一路山,山林显得是那样的安静,甚至听不见一声鸟叫。在这晴朗的傍晚,一轮弯月早早地出来了,这月,这塔,这山,构成一幅朦胧的山水画,恰是“人在画中走,动静皆有诗”。

时间一晃就过去几十年了。参加工作之后很少再去塔山看斜塔了,再后来我们举家迁进县城,斜塔成了我心中的一份思念。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老校长说老家西山的斜塔被列为县里的文物保护起来了。

传说古塔是为了镇邪而建的,先前族中有个大祠堂座东向西,大门正对着西山斜塔。据考究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如同意大利比萨斜塔一般,故乡西山斜塔数百年倾斜而不倒的建筑态势很有些趣味,值得考究。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旅游事业如火如荼,客家围屋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世客会选择了故乡的围屋,斜塔将开发成一日游的一处风景区。日后西山斜塔将会和西昌围、关西新围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今夜月儿圆圆,又是周末,便和家人到广场漫步,华灯下人山人海。仰望星天空一轮新月,又见前面霓虹灯闪烁的高楼,我不禁想起当年那位老先生跟我讲起那关于斜塔的下联:明月如镜,照澈人间万里晴。

我曾经猎奇过庐山旭日喷薄而出的壮观,见证过长江日落长河圆的黯然,却没有欣赏过老家西山上明月如镜的美景,我想大概是那时年少无知罢了。今天我忽然有了一个奢望,什么时候再回故乡去看看西山的斜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