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柏永的头像

柏永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1/21
分享

妙笔丹心向江城

近日,芜湖著名评论家姚祥先生的评论集《探珠采玉》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其视野纵贯古今,见解新颖独到,文字典丽明畅,堪称一部丰满厚实、质地上乘的作品。

在本书中,姚祥将芜湖本土作家、诗人文学作品的形貌与内质作为对象,以平等的视角进行鉴赏,以灵动的笔触进行评析,以雅致的文本进行呈现,全景式展露一座城市的文学风貌与精神气象,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江城文学与众不同之美。

探珠采玉成人之美

《探珠采玉》分设四辑,一共收录评论文章八十二篇,其中有六十七篇文章是对活跃于芜湖文坛的作家、诗人文学创作状况的跟踪、扫描和透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原安徽省文艺评论家主席钱念孙先生将其称作“芜湖市近十多年来文艺创作的晴雨表和丰收图”。

明月照大江,烟火见原乡。人文炳蔚地,翰墨永流芳。作为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芜湖历来文风鼎盛。李白、苏轼、王安石等先贤曾赋予这半城山水传世诗篇。新文化运动以来,芜湖曾走出一批名扬海内的作家、诗人,诸如阿英、王莹、刘湛秋等。

在互联网时代的文艺“江湖”,这些名家都是自带流量的大咖,成为许多评论家的心头好。然而,姚祥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锁定芜湖基层文学工作者。他们既有谈正衡、李幼谦、何更生、周祥鸿等宝刀未老的文坛宿将,更有唐玉霞、许祚禄、许冬林、子薇等厚积薄发的中坚力量,还包括赵栓栓、谢芳琪等小荷才露的新锐“后浪”。

一个内心有光的人,眼中所见往往是他人的优点。在我的印象中,姚祥敦厚谦和,言语间充满正能量。为人如此,为文亦然。他认为,作家的使命就是站在时代的洪流巨浪面前,用心去发现并艺术地表现朴素和美的力量。他的文学评论没有阿谀逢迎的捧杀,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棒喝,有的是作家对作家的理解、肯定与包容,将作品内涵外延与作家成长历程相结合,尽量去提炼精华、提升立意、提高辨识度。

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好比女人生孩子,高尚而艰难。姚祥自1996年起发表文学作品,涉猎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楹联骈赋等众多题材,迄今已在全国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80余件120万字,获得中华诗词精英奖等诸多奖项,并出版有长篇小说《荆棘中的野百合》。

他曾坦言,文学期刊发稿的不易有时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其中的甘苦和意志,局外人殊难体味。正因如此,姚祥对埋首文学创作的人心怀敬意,在鱼龙混杂的深海里探求灵蛇之珠,在草木丛生的旷野中开采荆山之玉,并且以文学评论的形式在报端鼓与呼。

在评论中,姚祥是感性而直率的。他认定谈正衡“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善于观察、敏于感触、妙于文字,迥异于他人”,将其《节气的呢喃与喊叫》比作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农俗风情画卷,彰显作家感性化、精细化和梦境化的独特写作风格,并称赞其《芙蓉女儿》最大化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精湛技法。

他读白中玉的长篇小说《女儿花红》,“似有心房收紧、浑身欲颤之感”,称其“给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新鲜而独特的样本”。他评价许冬林的小说《大江大海》一眼看不穿,最为搅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典型的平民化人情叙事,触及了生活的纹理和质感,升腾起了小说的烟火气”。

在他看来,李幼谦有铁板铜琶气质,大手笔书写“奔放如钱江大潮、迂回似九曲黄河、激越如战场鼙鼓”;子薇是一名灵魂的歌者,散文俗中向雅,小说雅中向俗,“如果把她的散文比喻为剑,那么她的小说就是刀,而且是厨房里切菜的刀。”

品读唐玉霞的散文集《回味:低头思故乡》。他直言其精致、耐看、有嚼头。“小文章写出了高水平,融才、情、识、趣于一墨,深者得其意,浅者得其味,恰似入了宝山,绝不会空手而归的。”

在姚祥笔下,罗光成的创作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心性表达,其作品集《少年之水》看似平静的文字里汹涌着大海般的激情;陆宗文既热情似火,又自由如风,既心无芥蒂,又口吐莲花,其诗集《田野之歌》彰显勤恳、质朴、情真的农民本色。

在评论中,姚祥又是理性而辩证的。他对许祚禄不吝赞美之词,称其速度惊人,功力惊人,爆发力惊人,《沉默的群山》等长篇小说题材厚重,立意高远,能引发读者全方位的深入思考,给文学长廊留下一群特立独行的人物。同时亦指出,其作品存在偏重于故事讲述、情节太过巧合、文笔欠细腻饱满等缺点。

他评价张双柱的诗文集《伴随本事半随缘》是芜湖文苑的一朵奇葩,有清水出芙蓉的新鲜韵味,不足之处是“杂货”太多,某些杂评在语言上尚欠精炼和精准;陈东吉的精短诗歌思清而缜密、格高而调雄,具有正大光明、坦荡宽厚的内在之气,也存在深度不够、抒情过度的软肋。

厚今不薄古评有度

姚祥厚待当今文友,对古人先贤亦不薄。《探珠采玉》的第四辑十五篇文章均是对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作品的评赏。据史料记载,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绍兴二十四年荣登状元,随后在官场上几度沉浮,至乾道五年再度罢职归回芜湖,给当地遗留诸多经典诗词与人文轶事。

凭借深厚的古文功底,姚祥像抽丝剥茧一般对张孝祥15首作品进行阐释和赏析,以白话文为媒介向读者展示词作精华,引领他们带着一种对言辞敏锐的感受与联想踱步词人的内心世界,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细细地咀嚼其诗词中蕴藏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修养。

可贵的是,姚祥品评张孝祥的词作始终把握一个度,不溢美亦不避短。他不以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而是将其作品放在词人所处的朝代,结合特殊的人生际遇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用心体会其悲悯底层民众的用意,行文时力求客观而严谨,让历经岁月铅华的古诗词读起来口舌生香,让经典之花在更多现代人的心田绽放。

“作者之心何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但凡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姚祥经年累月阅读、鉴赏并推介芜湖基层文艺家的作品。明知“吃力不讨好”,他却乐此不疲。

此外,作为芜湖市作家协会四届、五届、六届副主席,他参与组织出书、比赛、采风、讲座等多项活动,多年来热情不减。这一切可能根源于他对文学心有独钟,对这一方水土更是爱得深沉。

前不久,听说姚祥近期在酝酿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对此,我满怀期待,也期待芜湖文学蔚然成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