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宏斌的头像

刘宏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4
分享

走马韩城

不怕人笑话,我知道渭南在陕西,却不知道渭南有个韩城。不知道“鲤鱼跳龙门”发生在韩城,不知道韩城有个千年不衰的党家村,更不知道司马迁是韩城人。唉,不知道,我啥时候才能够不这么孤陋寡闻。

从陕北到武汉全程1068公里,而韩城正居其间。再加上我自以为成语“泾渭分明”源于渭南,所以,我们选择将韩城作为半程驿站。到了韩城之后才知道,我的自以为是十分可笑,一个是渭首,一个在渭尾,成语那事分明是在西安。不过,逗留韩城二日,仰古今千年,叹不虚此行。

一、

《史记》这部弘著基于我而言,其影响绝对在四大名著之上,可以说是伴着我的成长。可悲的是,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断章取义,从来没有把韩城与司马迁放在一起。幸好,如今的韩城完美留存着司马太史公祠。

司马坡上,我老老实实的跟在文史员冯老师后面,显得谦逊而安份。顺着她的指引,我一边看,一边听,一边问,一边将信息储存脑间。她见我这么感兴趣,还特意憋着男童的腔调诵读了一段毛泽东主席的名著:“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冯老师诵读的的模样,洋溢着韩城人的自信,也如司马迁那般一点也不娇作。听着,走着,思着,我很快沉浸其中,仿佛跨越了千年,深深地被司马迁的滴滴点点感染。

沿司马坡拾级而上,我发现沿途石壁、门楣以及廊道里,镶嵌着许多额匾,楹联和碑刻,似曾熟悉,字字走心,幅幅牵魂。全祠最有份量的匾额要数启功先生亲题的“汉太史司马迁墓”,鲜见文人骚客的墨宝,更没有帝王诸侯的御赐。

司马迁虽被汉武帝赐死,却千秋万代永驻百姓心中。司马迁祠于西晋永嘉四年由汉阳太守殷济始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半山坡的“高山仰止”开始,绝大部分匾额都是历朝历代的韩城凡人所题,不论是“史笔昭世”,还是“河山之阳”,“史圣千秋”,无不体现着韩城人对司马迁的敬畏与景仰。恰到好处的辉映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彰显了司马迁清浊自分,正本清源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所谓千古流芳。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好在泱泱中华最终迎来拨云见日之世,郭沫若先生对司马迁如此权威的追记,其崇敬度直逼孔老夫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说不能不说是空前抑后的。也难怪文史员老师骄傲的告诉我:“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华文明的脉络就有了一个明显的断层。”

有道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还真是:“周览名山大川,其文疏宕有奇气。纪传货殖游侠,为愤仁义存侯门。”既往,司马迁挥毫三千年,如今,你我他一日阅古今。毋庸置疑,司马迁与倾注其生命的《史记》,一直、正在、还将影响着史后的世界,史后的人。

二、

如今的韩城市,是近十年来拔地而起的一座现代化时尚新城。

我们原本没有去古城的计划,只是因为在司马迁祠里既超限又超时。考虑到时过正午,一行人不得不改变既定方案,就近去了古城。一则是为了饱肚充饥,毕竟民以食为天。二则索性走走看看,既来之何不安之?

在古城入口处的『三舍餐厅』里午餐,让我有了份意外地收获。这便是在品尝渭南佳肴美味之间,际遇了韩城的深邃悠远。

餐厅门柱上镶嵌着高高大大的对联,“进三舍道法自然古城因之名九州,退三舍海阔天空文公据此霸春秋。”就是这么一副楹联,刹那间令我遁入了韩城的悠远。古代韩城,远眺黄河,近濒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拥,易守难攻。古时候的韩城人崇尚占卜易卦,视水为财,以西为金。韩城处渭河、澽水之间,居黄河西岸,于是韩城人便把韩城称为金城。

现在的金城,一条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古色古香,上下天光的格局依旧,风韵犹存。相传她是当今中国六座保护最好的明清古城。在金城游历的时间只有区区一个小时,我对金城的感觉,尤其是归真的历史,朴实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先前涉足的三晋平遥,三湘凤凰,七彩丽江。

金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城南北长不过1000米,东西约800米。总面积虽只有0.79平方公里,却散布着文庙,九郎庙,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等等。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众多历史古迹以及人文景致,一应俱全。

我感叹,幸亏有太史公祠冥冥之中的耽搁,才有了与金城阴差阳错的握手。这一次随遇而安的行程,自是可遇不可求。

三、

文说党家村是晋陕古民居的杰出代表,国内外专家称其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这等赞誉之地,我们自然要去走它一遭。

在土塬上方俯瞰,党家村貌似一座城池,顺黄土坡道下行便是村口,在村口就有了浓浓的村俗味道。党家村拥有120多座四合院、11个祠堂、5个哨楼,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栉比鳞次,无一例外地佐证着党家村的过往沧桑。从规模上来看,比我先前所参拜的古村落要大了许多。

低矮老旧的屋檐,斑驳厚重的匾额,承上启下的楹联以及严苛的家训,铸满了党家村千年的兴衰旧事。相传韩城在乾隆年间就被称为陕西的“小京城”,而那时的党家村因物丰民富而被称为“小韩城”。

透过一家一块的门楣,逢门必有的匾额,随处可见的楹联,以宗论道的家训,我窥到了党家人精神家园。漫步其间,我依然如孩童一般,从技艺精湛的砖雕贞节碑,到精美绝伦的高耸入云的文星塔,在悠长悠长的古今隧道里,聆听着耄耋党老的谆谆教诲。入目更入心,醍醐灌顶也不过如此。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则古训道白了就是: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讲规范,白天有所作为,静夜应有思得。一呼吸,一眨眼,一举手,一抬足,都必须循规蹈矩。难怪区区一个党家村历久而不衰。

心存裕后,是“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与人相交,“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为人处世当牢记,“光阴不惜过时悔,不孝父母老时诲,酒色赌博祸时诲,遇难不帮过时悔。”“农商并基业磐磐,祖宗兴盛;文武皆功勋赫赫,后裔绵长”。于是,才有了今日党贾舅甥¹的不落太阳。国如此,家何不是如此呢?

英国人查理如是说:“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称颂:“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

四、

抵达龙门时,偌大的观景平台上只有我们十数人,远不不及我想象的那般人头攒动。

所谓龙门其实是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右岸是山西河津,左岸是我们所在陕西韩城。既往是两岸悬崖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称龙门。也相传为夏时大禹亲凿而成,亦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伫立岸边,有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三秦记》里有如此描绘: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皆以来韩城“一登龙站,身价十倍”而自豪。前秦苻坚,曾登龙门赞颂“美哉,河山之固”。于秦晋民间,应该说是华夏5000年,一直流传着无与伦比的神话,那就是“鲤鱼跳龙门”。此乃家喻户晓的典故,而我只知其一,也不知其二。

盛传西汉时,入朝为官者近一半是陕西人,而这一半陕西人中有一半多是韩城人。只要是议起那年那月那事,韩城人就情难自禁,喜不自禁。我想他们这是把自己当作了跃上龙门的那条中国龙,而不是坠落河谷的那些个鱼。

特别赞赏老陕贾平凹先生的那段评说:“在我的认识里,陕西韩城、合阳、朝邑一带,是中国很值得行走的三块地方²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徳刚健而文明,却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幸好,从陕北返回武汉我路过了韩城。


从旧石器遗址到龙山文化,从大禹治水到鲤鱼跳龙门,从“三国一城”到秦塞雄都,从“迁生龙门”到“史家绝唱”,从大汉冶炼技术到南北朝兵器锻造,从唐宋风云到明清盛世,韩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人寻根朝圣之地。现如今,中国的公祭只有三个,第一是祭黄,第二是祭孔,第三便是祭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毫无疑问是几千年华夏文明史的泾渭之河。

黄河、金城、澽水、圣人,使韩城成为名符其实的传说之城,故事之城,文史之城,文化之城,匠心之城,好一派旷世胜景,好一幅悠长的画卷。身处当下的新城,我清晰可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澽桥望月,人间百态,盛世欢歌。


【注释】①党贾舅甥¹:党家村由党姓舅舅家,贾姓外甥家舅甥两姓组成,舅甥两门相辅相成,互帮互助,既各自为政,也众口一词,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之血浓于水。②中国很值得行走的三块地方²:传说中国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第三是甘肃陇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