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白杨坪,坐落着一座名为白玉堂的古建筑,这里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出生地,也是他早年的故居。这座三进四横的砖木结构建筑,以其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青瓦白墙和雕梁画栋,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庄严的美感。在白玉堂的右前方,一株古老的皂荚树旁,紫藤缠绕,乡邻们称之为“蟒蛇藤”,而曾国藩则与这株树和藤的传说紧密相连。
毗邻白玉堂的富厚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这座建筑群采用了类似北京四合院的风格,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的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三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以及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营造的思云馆等。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精华在于三座藏书楼,藏书量曾超过30万卷,使其成为当时藏书量最大的私家书楼之一。
富厚堂坐北朝南,背靠半月形的鳌鱼山,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林木。从南向北望去,富厚堂宛如坐在一张巨大的靠背椅中,庭前视野开阔,群山尽收眼底。正前方是一块方正的平地,左右两侧则是满是莲花的池塘,一条蜿蜒的溪河流经其间,流向远方。置身于此,不禁让人心生读书之渴望。
尽管我访问曾国藩故居已是三年前的事,但故居的一切都历历在目。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并非故居的宏伟气势,也不是曾家的显赫家世,而是随处可见的楹联、难忘的中堂、名士的绝句,尤其是遍布故居的至理名言。这些文字,如同山间涓流,前庭后院的氤氲,散发着一缕缕醇正的诗书味。
三年来,我一直在整理那些感动我的文字,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虽通俗易懂却深情、虽富有哲理却触碰灵魂的文字串成一串玑珠,作为自己和家人以及与我有共同语言之人的精神食粮。
故居正大门的楹联是:“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悌同科。”槽门联为:“泽沛九重常荫露,村连十里不分烟。”廊柱联标:“屋绕乌丝庭趋鲤对,竹林擅胜棠棣增华。”神龛联著:“脉承东鲁千秋业,心奉南丰一瓣香。”左横屋联:“青径苔深学鸟篆,绿天蕉长写鹅经。”右横屋联:“半日读经半日读史,五亩种竹五亩种桑。”祖父庙题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家父勉子赠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利见斋联虽直白,却馨香四溢:“心澄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所有楹联言简意赅,一睹即明,却能拴人魂魄,引人深思。
曾国藩的处事哲学充满了诗书味,他的言语间透露出深刻的智慧。“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这句话道出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这是曾国藩自成体系的安身立命之道。“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这是他领悟并归纳的败事之蒂,成事之戒。“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他在告诫我们:交人交心,识人重在识心,人心始终叵测。于是他潜心立著了数万字的《冰鉴》:“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这是慎友慎交之道。“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后,他认为:成事之人,切忌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有必要勇往直前。这或许说的是格局,或是胸襟,视野。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小心驶得万年船。“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放得下的是人,舍不掉的是心。如此说来,心魔自古便有之,自古就难以祛除。“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过于循规蹈矩的人,往往难成事业。“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得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能屈己推贤者,终遇伯乐也。胸襟,乃自古就有的格局。“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此言出自庄子,却被曾国藩悟到了极致,用则称得上是炉火纯青。“人才何常?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深层次的意思是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最为重要的。“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这或许就是常言道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出处。“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试问:从古至今,有几个虎头蛇尾的人,能够成就霸业或是自己呢?如此看来,曾国藩也是从跌跌撞撞中挺直腰杆的。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正如此,曾国藩既被受朝皇帝恩宠,更受前人后世拥戴。嗣后的中正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蒋“总统”这般谦虚还是颇为罕见的事情。毛泽东主席眼里曾国藩可是了不得:“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作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的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乃中国近代,抑或是五千年历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有这么一幅挽联“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我以为,恰如其分。尽管后世频见贬曾的之言,但却并不能撼动其作为一个成功者的地位。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也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对世事有用有益的东西。老人可以学习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文化人可以借鉴他的治学之方,妇女们可以临摹他的持家教子之术,官员们更应该揣摩他的为官从政之法。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于是,他便“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他“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能“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真的做到了,大多会有所成就。“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世上本没有糊涂,曾国藩乃一届聪明的江湖。“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曾国藩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学识,在于他的素养,在于他的格局,在于他的视野。“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尽管都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东西,然而,他更是以其自立门户的精神,用其善拣其能的行为烙印着生命里程,也注定是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在官吏生涯中,曾国藩不仅能够独善其身,而且他做到了兼济天下。他很清楚“居官四败曰: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覆多诈者败。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尽管他的人生旅途是一路泥泞,也能够风雨兼程,并且是风雨无阻,成就了非凡的风雨人生。“人生莫惧少年贫“、”好谈己长只是浅。”俨然都成了曾国藩独有的人格坐标。“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于是,他便有了“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还当牢记:“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更应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毫不犹豫地避讳了“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透过曾国藩故居浓郁的诗书味,我貌似窥到了曾国藩曾经的曾经过往。其实,一个人能否成就伟业,是否拥有现代人所追崇的平实的幸福,是否被人尊重,是否受人抬爱,要看他是如何为人处世的,也就是源于内在的人格魅力,溢于表象的阳光灿烂。我以为,所谓的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诸方所有的吸引人的力量。古往今来,莫不如此。简言之,一个人受欢迎、被接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应有,或者是超人的人格魅力。
那么魅力何来呢?曾国藩于故居富厚堂里给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这便是“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毋庸置疑,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他的内在的学识和修养,而读书,当如曾国藩那样:“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真的如此这般了,当自己老了的时候,一定能够留下了更多的财富。如果人生的智慧与老去的年华不成正比,那注定就是生命的悲哀了。荷兰诗人叶芝在自己年迈时嗟叹:在炉罩边低眉弯腰,忧戚沉思,喃喃而语,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藏书楼里的“八、八、三、三、四”这组数字非常有意思。一八,即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二八,即八宝,也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人生一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区区几十年的光阴,一样都不能少。一三,是指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只要拥有孝顺、勤劳和宽恕,吉祥幸福才能不请自来。二三,是指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如此看来,曾国藩一点也不形而上学。四,即四字诀,“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友好。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积极向上,昭示着曾国藩泰然的心态,坦荡的胸襟,“为人光明磊落,身处逆境,也应当眼光远大、胸怀宽广。”所谓胸怀,不过是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气度,当然,还包括相当程度的对陌生的理解,对异己的包容,对不如己者的大度。只有这样,你才会形成一种玉树临风的人生态度,或是上善若水的情怀,把生命的境界做大,把一生的旅程走好。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幸福是努力得来的,而人的胸怀必须不断地去修炼。自然是少不得“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的诗书味道。